陈氏把人参从大缸里捞出一些来,放到几个大盆里,盆里面也添上水,然后每人一把刷子,用来刷掉人参上的泥土。刷人参的时候要注意,尽量的不要弄掉了人参上面的参须子。尤其是芦头下面,人参的脖子上,经常会长一些很大很粗的参须子,这也叫丁须。这个是最容易掉的,掉下来就只能当做须子卖了,当然没有在人参上买的价格高。

静涵没有跟着一起刷人参,而是跟文翰他们上山了。这个时候,是山上好东西最多的时候。松塔、榛子、核桃,这些坚果,还有山葡萄、五味子、软枣子等果子,都是在这个时候成熟的。另外还有榛磨,冬蘑等,也都在这个时候出来。秋天,就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孩子们就像一群小松鼠一般,都赶紧的抢着往家里划拉东西。文翰他们也是遇到什么就往背筐里划拉什么,今天他们来的地方,松树比较多,高大的红松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松塔。文翰爬到了树上,手里拿着根大杆子,看见松塔就用杆子捅下来,然后静涵他们就在地下捡。文成也想上树,可是文翰不让。文成今年才九岁呢,哪里敢让他上树?

这松塔很大,没多会儿就装满了一背筐,好在大家都背着背筐来的,这个满了,再往别的里面装就是了。“大哥,你下来吧,咱们的背筐都满了。”静涵在下面喊。

文翰听见了,就从树上下来,他身形轻巧,就像一直猴子似的。农村的孩子,无论哪个都会上树,就连静涵都会爬树,不过文翰是坚决不允许静涵上树的。文翰从树上下来,背起最大的一个背筐,“走吧,咱们先回家。把这些送回去,然后再出来。”说着就在前面领着弟弟妹妹往家走。

文成和静涵的背筐比文翰的要小了些,而文宣和文昌的就更小了,这都是老爷子和志新平日里没啥事给编的。庄稼人,一般的东西都是自己做,虽说做的不算太漂亮,可是能用就行的。

孩子们到了家,把背筐里的东西往地上一倒,然后又赶紧的出去了。这个时候,不光要跟人抢,还要跟天抢,不一定哪天就变天,到时候就不能上山了。再次回到刚才的地方,文翰又爬上了树。这松籽的价钱很高,打松塔比干别的挣钱多了,当然得先紧着松塔往家弄了。

这一次,每个人又捡了一背筐的松塔,时间已经不早了,该回家吃中午饭了。于是文翰从树上跳下来,大家背着背筐回家了。

家里陈氏她们也刷了不少的人参,薛氏抽空去做好饭,等到孩子们回来,大家就全都停了手,都去吃饭。

“奶奶,今年的松塔可多了,我们这几天都打松塔。”吃饭的时候,文翰跟陈氏说道。

“嗯,去年松籽可是卖到了五十文一斤的,真是个好价钱。今年多弄点也行,不过千万的注意知道吗?这上树可不是好玩的,一定要小心。”陈氏听了,赶紧叮嘱了几句。

“哎,奶奶放心,我会小心的。”文翰点头答应。

吃过了中午饭,孩子们也顾不上休息,背着背筐又走了。看着孩子们的背影,陈氏感叹了一声,“都是好孩子,一个个的还那么小,就知道干活。也没有喊累的,静涵那个小丫头,那就是个假小子,成天跟在文翰的后面,也不嫌累得慌。”说起来静涵,陈氏真是只有摇头的份儿了。“美林啊,这静涵慢慢地也大了,冬天没事的话,得好好的教她针线。不能像个假小子似的,整天满哪瞎跑,要不以后可咋办?”

薛氏听了婆婆的话,也有些无奈,“这个静涵,从小就不老实。前阵子还说要和我学针线呢,哪想到不过是三天的新鲜,过了那个新鲜劲,她就跑了。反正还小,今年冬天再好好教她也不晚。”

娘们几个嘴里说话,可是手上也没闲着,使劲的用刷子把人参上面的泥土全都刷掉,露出里面白白胖胖的人参来。“娘,今年的棒槌长得可真不错,你看这棵是不是得有二两多?要是全都想这个似的,那一丈还不起个三十斤?”

“你就美吧,上哪有那么好的事去?现在一丈能起出来二十斤的,那就是非常好的了。”陈氏笑着说道。“今年的产量好,按照四斤鲜的能干一斤算,今年大概能出四十来斤的干货。这可真是不少了,能卖上六七十两银子呢,咱家每年都指着这些银子过日子。今年志祥去参加秋闱,要是能够中了的话,明年还要去参加春闱,这都是要花不少银子的。还有慧心,也到了年纪,该说亲了。前次那个陶大夫没成,等过一阵子忙过了,还是得张罗着慧心的亲事。要是能成,也得一笔不小的开销。这样一算,这点银子还真就不够用的。”住家过日子,全指着这点银子,还真就是不够干啥的。

“娘,你也不用太愁得慌,不管是志祥考科举还是慧心出嫁,我们都不会不管的。等到冬天没事,就让志新去镇上看看有什么活能干的,好歹还能挣点钱回来。”薛氏赶紧的劝着婆婆。

第十九章中秋

薛氏她们把刷好的人参都放到了一个大盆里,一层层的码好,等到大盆满了,就不再往里面放了。锅里添好水,把大盆放到锅帘上面,然后在大盆里面也少放点水。之后把锅整个用牛皮盖上,周围用绳子扎紧,锅底下烧火,一直到水开了,再烧一个半时辰,才能停火。

锅里蒸着人参,薛氏她们还是不停手的刷着人参,这一大盆的人参大概是五十来斤,家里这些,总共得蒸四次才行。“娘,今天咱们就蒸着一锅吧,明天上午再蒸一锅。这样炕也没那么热,等会儿也该做饭了,孩子们上了一天的山,还不得跟饿狼似的。”

陈氏点点头,“行,今天咱们也没刷出来那么多,剩下的等晚上再刷点,明天一早就蒸上一锅。一会儿把叉子都找出来,棒槌出锅了就得赶紧的摆上,要不容易烂掉。”

叉子,是当地人的一种叫法,就是一种晾晒东西的筛子。木头做的长方形框,底下有两根小木方,然后在小木方上面垒上蒿子杆,这就是叉子了。因为底下是蒿子杆垒的,透风,所以晒东西比较好,一般用来晒人参。

薛氏到仓房里把叉子找了出来,许家有不少的叉子,志新闲着的时候,就会做一些,留着好用。把叉子拎到了门口,在那放着。

已经是申时末了,陈氏就让薛氏去做饭,而她则领着静雅和慧心继续的刷人参。又过了一会儿,陈氏感觉时间差不多了,就把蒸人参的锅底停了火。锅上面的牛皮被热气顶的鼓鼓的,一停火,慢慢的就瘪了。陈氏看见牛皮瘪下去了,就把绳子解开,然后把牛皮掀到一边,露出里面的人参来。

蒸好的人参成了一种黄乎乎的颜色,等到晒干,就会成为红色的。当然那种红并不是艳红,而是一种有点橙色的暗红。刚刚出锅的人参还很热,要晾一会儿才能往叉子上摆。陈氏把叉子拿到屋里来,就放到锅台上,这样往叉子上摆人参比较方便。人参摆的时候,一棵棵的挨着,下面那趟的人参,压着上面那趟的参须子,一个叉子大概能摆五趟。

一大盆的人参,摆了三叉子也就完事了,静雅帮着奶奶把人参叉子抬到外面去。外面有专门搭的架子,把叉子放到了架子上。等晚上的时候,还要把叉子摞起来,上面用东西盖好,省得落上露水。

这一大盆的人参都弄好了,薛氏那边也把饭做好了。大家都收拾一下,歇会儿好吃饭。这时文翰领着文成他们也回来了。这一下午,他们还是背了两趟松塔回来,全都到在外面的地上。志新和老爷子也从参地回来了,大家全都洗了手,然后吃饭。

“参土再有三五天就能翻完了,时间赶趟,也不用着急。志新你就在家跟文翰他们去弄点东西回来,这个时候,多抢一点是一点,这都是钱呢。”老爷子一边吃饭,一边安排着活。

志新点点头,这秋天的东西都很值钱的,多弄点卖钱也好。家里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多挣点还能宽裕些。孩子们都在努力的往家里弄东西,不过毕竟还是小了些,力量有限。

家里的人参总共刷了两天多才全都弄完,全部都蒸了出来,晾到外面。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所以人参干的也很快。

这天正好是中秋节,早晨陈氏给了文翰和文成钱,让他们去镇上买些肉回来。这过节怎么也得吃顿饺子不是?巳时初,老四志德领着媳妇韩氏,和孩子回来了,一看家里正在忙,志的也要帮忙。

“行了,快歇着吧,这点活都快干完了,不用你再伸手了。难得回来一趟,好好的陪你爹聊会儿。”陈氏不让儿子帮忙。

志德没办法,就进屋找老爷子去了。韩氏还是像以往一样,穿的干净漂亮,只管哄孩子,别的啥都不伸手。

到了巳时中,志明也带着媳妇和孩子回来了,朱氏还是那个样子,回来就帮着干活,静婉和静娴也都过来帮忙。陈氏看着两个孙女,高兴地不得了,“静婉,静娴,你们都别搀和了,去找静涵玩去吧,静涵今天没上山。”

静婉和静娴就擦干了手,跑到静涵的屋子,去找静涵了。可是屋子里却没有静涵的影子,出来四处找,终于在园子里找到了静涵。

静涵难得在家闲一天,她是个闲不住的,就跑到了园子里,去把芥菜拔了出来。这个时候,芥菜长得都很好了,再不拔出来,就怕哪天下霜,冻了可就不好了。今天要包饺子,这芥菜的缨子包饺子可是非常好吃的,所以静涵就自告奋勇的去拔菜了。

静婉领着静娴找到了静涵,三个人一起干活。许家今年种了四垄芥菜,没多会儿就被她们全都拔出来了。静涵回去拿了两把菜刀,用来削芥菜的顶。削下来的缨子,留一部包饺子,剩下的留着腌咸菜。这芥菜缨子腌了咸菜,等冬天的时候,拿出来炖土豆或是豆腐什么的,都很不错。

“静涵姐,你的手可真有劲,一下子就把芥菜缨子给砍下来了。”静娴一边看着两个姐姐干活,一边羡慕的说。

“这有啥,等你大一些了,保证和我一样,咱们静娴也是非常能干的,对吗?”静涵对这两个妹妹还是比较喜欢的,主要是她们根本没有什么城里人的架子,每次回来,都能和自己玩到一起去。不像四叔家的两个孩子,跟这个家里有些格格不入的感觉。“这回回来多呆几天吧,这时候山上可好玩了,明天我令你们上山,去捡蘑菇,捡核桃。”

“一会儿问问爹和娘,我们也想在家多住一阵子呢,就是不知道他们让不让。”静婉一边干活一边说道。

三个人忙了一会儿,就把今天包饺子用的芥菜缨子给砍出来了。静涵找来一个篮子,把菜放到篮子里,和静婉一起抬着篮子回到了前院。

陈氏一看她们把菜弄回来了,就高兴的说:“还是孙女管用,这会儿功夫就把菜都弄好了,今天中午咱们包饺子,大家一起吃顿团圆饭。静涵啊,你和静婉把菜挑一挑,太老的菜梗就不要了,留着腌菜,只要那些嫩的。”

静涵答应了一声,然后就和静婉开始挑菜。她们把外面的那些老的掰下来,只留中间很嫩的那些,这些菜很多,就这样也够了。

挑好了菜,陈氏就去烧水,这芥菜缨子要用开水烫一下才能包饺子,要不然会有芥菜的那种辣气,不好吃。烫好了菜,正好文翰他们买肉也回来了,于是朱氏剁菜,陈氏剁肉,开始忙活着包饺子了。

今天人多,这饺子就不能包的太少,薛氏和静雅她们正好也把剩下的那点人参都刷好了。重新洗了洗手,然后大家一起包饺子。

家里有块大面板,朱氏和薛氏擀饼,陈氏领着慧心和静雅、静涵她们包饺子。韩氏还是不动弹,只抱着静和在一旁看着。陈氏也不恼,她早就习惯了,这四个儿媳妇,数着老大和老三媳妇省心,老二媳妇最懒,老四媳妇是瞧不起这庄稼院。

女人都在这包饺子,男人则是陪着老爷子在另一间屋子里唠嗑。“爹,今年的棒槌长得不错啊,我刚才看了,个头还不小呢。今年别全都卖给那些贩子了,我跟药铺的掌柜说了,今年就留咱家的棒槌,这样价钱还能再高一些。”志明难得回来一趟,看见家里丰收了,也是很高兴的。

“成,你既然这么说,那也好。多卖点钱,咱们也宽裕一些。今年你五弟去参加秋闱了,也不知道考的什么样?咱家虽说穷,可是也供出了两个秀才来,要是志祥这次能考个举人回来,就太好了。对了,志德啊,你今年没去试试?”老爷子抽着烟,眯着眼睛看了看四儿子。

“爹,我这年纪也大了,还有孩子和家里拖累,就不去考了,太费钱。再说也不一定能考上,浪费那些钱干啥?我看老五这回回来,也找个学堂坐馆得了,每年也能挣些银钱。”志德并不看好五弟,觉得他不一定能考上,还不如赶紧想办法挣些钱算了。

“老五愿意考,就让他考吧,这可是一辈子的大事,不能让他留下遗憾。对了,爹,这点钱你先拿着,留着给五弟用,我现在也挣得不少了。”志明拿出了十两银子,给了老爷子。

“咳,有钱你们自己攒着吧,家里也帮不上你们什么,你们在县城里,也不容易。多攒些钱,静婉她们渐渐地大了,总得给孩子们预备嫁妆的。家里还好,没有那么难。”老爷子不要志明的钱。

志明还是坚持把银子塞到了老爷子的手里,“爹,这些钱我们拿的出来,您留着,还有小妹没出嫁呢,花钱的地方就在眼前了。我们静婉还小,不用那么早就预备嫁妆。”

第二十章饺子

人多力量大,陈氏他们没用多长时间就把饺子包出来了。文翰赶紧去抱了柴禾,把锅里添上水,然后烧上火。等到锅里的水烧开了,这边的饺子也包的差不多了,薛氏和朱氏每人端了一盖帘的饺子,来到了厨房。薛氏把饺子倒进了锅里,不听的用勺子搅开,不让饺子互相沾到。

今天人多,她们包了四盖帘的饺子,一锅当然煮不开,就得分成两锅。第一锅饺子煮好了,薛氏拿着笊篱把饺子盛到盘子里,然后静涵她们就赶紧的往桌子上端。第一锅盛了出来,又把锅盖盖上,等锅里的水再次开了,才又把另外的两盖帘也都倒进去。没过多会儿,第二锅的也都好了,这回就不能再往盘子里面捞了,家里没有那么多的盘子。直接把饺子捞到盖帘上,然后在盖帘的一头垫上跟木头棍,这样,水就可以顺着盖帘的沟里淌下来了。

大家全都坐到了桌边,文成端上来砸好的大蒜,里面到了些清酱。谁爱吃就弄点到小盘里,蘸着饺子吃。

“娘,这芥菜缨子包的饺子还真好吃呢,真香。”志明一边吃,一边说道。

“那是了,咱娘调馅的手艺,一般人可比不了。真好吃,爹,你多吃些。”志德也吃的很香,一边吃还不忘了老爷子。

孩子们更是爱吃了,这要不是过节,哪里能吃到饺子啊?一年也没有几回能吃到饺子的。好在孩子们的教养还都不错,吃相还算文明,没有抢着吃的。

陈氏看见孩子们的样子,就觉得眼睛不太得劲儿,“都慢慢吃,还有的是呢,厨房里还有。”家里这日子过得,连饺子孩子们都不能常吃到。

静涵吃着美味的饺子,心里则是在想着怎么能挣到些钱呢?她想经常都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饺子啊。唉,还是没有什么头绪,这到底是个什么年代啊,竟然连人参都大量的种植了,要不然还可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的。静涵绞尽脑汁的想,还是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吃过了中午饭,孩子们帮着把桌子收拾下去,然后就一个个的拍着小肚子,回屋休息去了。陈氏看见孩子们的那个样子,忍不住就要掉泪了。“都别躺着,吃多了躺着不好,出去走走,消消食。”

“奶奶,你就让我们躺一会儿吧,这种机会不太多的。”静涵摸着自己的肚子,懒洋洋的说道。难得有一次吃撑了的时候,谁还出去溜达呀,躺在炕上才舒服呢。虽然静涵也知道这样对身体不好,可就是懒得动弹。

陈氏无奈的摇头,“随你们吧,先别睡觉,小心窝了食。下午也没啥事,晚点起来。”说完就出去了。

静婉和静娴去跟父母商量,要在家里多住几天。志明看了看两个女儿,她们在县城里也没个玩伴,难得回来,多住几天也好。“行,住几天倒是没问题,可是要听奶奶的话,要帮着大娘干活,知道吗?”

静婉听了,赶紧点头,“爹爹放心,我们一定听话,绝不偷懒。”

“好,那爹爹就同意了,在家里住一阵子,到时候爹爹来接你们。”志明笑着看两个女儿兴高采烈的出去了。

静婉和静娴跑到了静涵的屋子,“姐姐,我爹同意我们在家里住一段日子了。”两个人都很高兴。

静涵拿出枕头和小被子,“你们两个,赶紧的上来,咱们睡点觉。今天过节,也没啥事,都歇会儿。”然后看向静雅,她抽空就绣花。“大姐,你也别摆弄针线了,整天的弄那些,眼睛就累坏了。这几天也够累的了,还不赶紧的睡一觉?”

静雅把针线放好,然后和三个妹妹一起,全都躺在炕上,身上盖着小被子。没多会儿,就睡着了。

志德和志明都要走,陈氏也知道留不住,所以就没拦着,给他们一家带了点菜。还是想以往似的,朱氏不管是啥都拿着,而韩氏则是挑了些好的拿走,剩下的留在了家里。

“娘,静婉她们就在家里住一阵子,有什么活就让她们干,不用惯着。小孩子,就应该多干点活。等过一阵子,就让志明来接她们。”朱氏临走之前跟陈氏说着。

“行了,你们要走就快点,要不然好不赶趟了。人家的马车也不能光等着你们,去晚了人家就走了。”陈氏赶紧打发三儿子和三媳妇走,生怕他们赶不上坐人家的马车。

老三两口子几步一回头的走了,老四一家,也都走了。韩氏啥也没说,领着儿子,抱着姑娘,就那么往前走。陈氏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也是有些伤感的,儿子们每次回来要走的时候,她都难过一阵子。想起来还有一盆的棒槌没有蒸上呢,就赶紧忙活人参去了。

静涵她们睡了一个时辰才起来,这是已经是未时末了。静涵赶紧的出去看看,才发现陈氏已经把人参蒸上了。“奶奶,这是最后一盆了对吗?”

陈氏把人参蒸上,也没啥事,就在那看着锅底的火。“睡醒了?这会儿肚子还撑得慌吗?”她怕孩子们再不舒服。

“没事了,奶奶有什么活让我干的吗?”静涵摸了摸小肚子,发现肚子瘪了下去。

“没有啥活,人参都装到锅里去了。你领着静婉姐妹两个出去玩会儿吧,晚上咱们吃月饼。”陈氏看着孙女,心疼他们这些天都累坏了。

“哎,知道了。”静涵跑回屋里,拉着静婉和静娴一起跑出去了。这个时候,林子里还有不少的好东西,不过天色已经不早了,今天就不能上山了。静涵领着两个妹妹,就去了林家。

一进院。静涵就喊道:“玉梅,你在家吗?”

玉梅从屋里出来,“静涵,今天你怎么有空来找我了?这个时候,不是应该上山的么?”说完了又想起来,今天是中秋节,“哎呦,我倒是忘了,今天过节呢,当然就不忙了。快,屋里坐吧,咱们一起玩嘎拉哈。”这嘎拉哈,可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呢。

静娴有点小,不会玩嘎拉哈,就在一旁看着,然后静涵和玉梅、静婉一起抓嘎拉哈玩。三个女孩子玩的很开心,转眼天就快要黑了,静涵就领着两个妹妹回家了。

晚上家里自然是炒了几个菜,里面都放了些肉的。大家吃过了晚饭,陈氏就在院子里摆了个桌子,上面放了些月饼,还有茶水什么的。大家坐在凳子上,看着一轮明月,在那闲唠嗑。

大家谈论的也不过就是收成的问题,今年的人参长得不错,庄稼也挺好。老爷子越说越高兴,“志新啊,咱们今年要栽二十丈的棒槌,今年的参籽发的不错,留出来五丈土撒籽。要是年年都能像今年似的,产量这么高就好了。”

陈氏这边,就在那念叨着不知道志祥考的怎么样了。薛氏在一旁算了下日子,“娘,今天五弟应该就考完了,再过几日就能放榜,到时候五弟就该回来了。”之前志祥有说过考试的日期的,薛氏记得很清楚。“要是五弟能够考上就好了,那可就是举人了呢。即便是不再往上考,也能做个小吏什么的,若是再参加明年的春闱中了,那就更好了。”

“哪有那么容易啊?咱们许家,还没出来过举人呢,老五要是能考个举人就不错了。哪里还敢想什么进士之类的啊?就是举人,也是许家祖先的庇佑了。”陈氏听了薛氏的话,心里也是高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