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啊,熬啊,又熬过了两刻钟……

他托着腮帮子,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双眉皱成了一座小眉峰,怎么大胖还没来啊,好想早一点把这堆木耳送拿回去送给娘噢。还有,这里的蚊子好讨厌哦,一直来咬饭团,他伸出小胖手,挠了挠露在裤子外的小肉脚,上面有好多红点。

大胖怎么还不来啊,饭团眼巴巴地看着路口。

好不容易熬到他摘完了一堆木的木耳,又好不容易摘完了另一堆,小家伙终于熬不住了!

他看了看自己的衣服,想到了一个办法,为此他还偷偷乐了一下。他可以把衣服脱下来,用来装这黑乎乎的东西呀,这样他就不用再等下去了。

他为自己想到的小点子得意地笑着。费劲地将衣服脱了下来,露出了白白嫩嫩的小身子,肉呼呼的,更招蚊子的喜欢了。他蹲下小身子,努力地把地上的那堆木耳往衣服里放,时不时还要应付骚扰的蚊子,很辛苦很烦恼。木耳很多,衣服太小了,费了他老大的劲才勉强把它们包好抱着走。

饭团经过之处,遍地木耳,那小家伙还一无所觉,屁颠颠地往村子里走去。不过若此时有人跟在他背后一路捡,待他到家了,指不定斤把木耳就到手了。

他拽着那一大包木耳沿着小足气喘吁吁地走了好久,乡间小路在四岁的饭团眼中,大都长得一模一样。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找回去的路。

走啊走,他感觉走了好久,怎么还没到家呢?四月份的太阳已经很毒辣了,加上他又没穿衣服,白白嫩嫩的脸和身子被晒得通红。走了这么久,一个人也没有。

娘,娘……

他在心中默默地呐喊,他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呜呜,他把自己搞丢了,怎么办?

四月的天,如同晚娘的脸,说变就变。没多久,天空就变得黑压压的,饭团感觉那乌云就像一个怪兽,眼看着就要朝他涌来,此时更是狂风大作,卷起地上的尘土,扑面而来。他吓得抱紧了怀中的衣服,小小的身子在风中抖着。豆大的雨毫无预兆地砸了下来,砸在人身上生疼得紧,更何况饭团还没穿衣服呢?可是上天似乎要和他作对似的,此时他抱着的衣服被风掀开一块,好些黑乎乎的木耳都掉到地上了。他忍着雨打在他身上的疼痛,蹲下小身子把掉在地上的木耳一一捡了起来。捡着捡着,眼泪就忍不住往下掉。

他知道,他以前很笨又瘦小,好多人都不喜欢他,连奶奶见了他都会皱眉,大胖他们也不喜欢和他玩。

他在外面玩的时候,好多婶婶伯母一见了他穿新衣或者吃零嘴,总会当着他的面,说他娘怎么会对他这非亲生的孩子那么好。他们以为他不懂这话是什么意思,其实他都懂。

他知道,自己是多余的。

可是,只有娘,只有娘对他最好了!所以他要把娘喜欢的东西送给她。

可是……现在连娘也不要他了吗?饭团出来那么久了,现在也下雨了,爹和娘怎么还不出来找饭团呢?呜呜……

娘……你在哪里……呜呜……你怎么不出来啊……

此时一个挑着一对簸箕疾行的大叔见着了小小的他,惊讶了,他认识这个孩子,罗德的小外甥,“小娃娃,你怎么在这?”

“呜呜,我要娘,我要找娘。”饭团抬头,脸上斑驳,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你娘在家呢,走,我带你回家。”

饭团希翼地看着他,用他稚嫩的声音问道:“伯伯,你知道饭团的家吗?”

“知道,走,伯伯带你回家。这些木耳先放到簸箕里好吗?到家了一定会还给饭团的。”

“嗯。”饭团不舍地把怀中的衣服和木耳一块放到了簸箕中。

饭团是幸运的,他碰到了一个好心的伯伯,伯伯不但帮他拿了木耳,还把他送到家。避免了他被人拐卖的危险,以及被人打劫的危险,毕竟现在现在粮食紧张,他一个小孩子又拿着这么多的木耳,很招人惦记的。

若良心未泯的坏人,只拿了他的木耳便还算好的,有些头顶生疮的歹人,保不准连他一起拐骗了。

在此之前,罗云初刚做好午饭,等了好一会都没见饭团回来吃饭。平时他也会出去玩儿的,但中午都会很乖巧地回家的。她将汤圆喂好了,还没见人,天气阴沉沉的,眼见着就要下雨了,饭团一向乖巧,往常这种时候早就回家了,现在还不见人影,她觉得有点不对劲。忙让二郎出去找人,她自己则去赵家问一下他家大胖,刚进赵家的大门,就见大胖在院子里玩盆里的鱼。

“大胖,有见着我家饭团吗?”

大胖闻言一愣,手里的鱼掉下了地,他也没理会,“坏了,饭团在村边竹林那等我,我我竟然忘了。”他一脸懊悔,神情怯怯地看着罗云初。

罗云初一惊,“饭团在那边多久了?”今天一早他就出去玩了,离现在也有两个时辰了。现在世道那么乱,希望不要出什么事才好。

赵大嫂正巧听到声音从厨房里出来,闻言先骂了起来,“你这倒霉孩子,今儿除了你还有谁和饭团一道?”

“没有别人,就饭团自己一个人在竹林那边。”大胖也是又怕又急,就快哭起来了。

罗云初心中焦急,忍着气道,“大胖,赶紧带我过去竹林那边。”

出门前遇到二郎,便叫上他一道去竹林,省得他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找。

顶着狂风大雨来到竹林处,除了几朵木耳外,空无一物。

“咱们分头找,饭团人小短腿,应该走不远的。”二郎按奈着心中的担忧道。

“嗯。”赵大嫂心中也担忧,她现在就希望能尽快找到饭团,即便事后把大胖打一顿她也认了。若找不回来,她真不敢往下想了,两家的交情肯定坏了。

“饭团,饭团,你在哪里?”

“饭团,出来啊。”

罗云初在风雨中大声呼喊着,她心中焦急,这世道太坏了,他一个孩子孤身在外,万一被拐子拐了怎么办?她心中很后悔,早知道今天她就带着他了,无论如何都不让他出去玩儿。

在风雨中找了一个多时辰,仍然没见到人影,罗云初的心越来越沉。而且现在几乎是家家户户都闭上大门,她敲了也没人应。

失魂落魄地回到村口的时候,遇到了二郎和赵大嫂他们,但一瞧他们的神情,也是一脸沮丧。

“走,这附近的地方我们都找过了,先回去吧,发动大哥和大山哥他们一块儿来找。”二郎道。

罗云初点点头,如今也只能如此了。

三人顶着大雨,沉默地往家里走去。罗云初在心里祈祷,饭团不要出什么事才好。

“娘……爹……”

听到饭团熟悉的声音,罗云初精神一振,她眯着眼睛往声音处看去。失而复得的喜悦充满心间。

只见一抹小身影飞快地从大门处冲了出来,如炮弹般地撞了过来,抱住她的腿粟粟发抖。

“饭团别怕,爹和娘都在这。”罗云初见他在雨天还光着上身,心中一痛,忙把他抱了起来,紧紧地抱住,往屋里走去。

二郎注意到大门口处还站了一位老丈,他忙过去和他道了声谢,通过几句交谈,得知是他将儿子送了回来,二郎感激在心,嘴里一直说着感谢的话。

饭团心里很高兴,娘还要他,爹也还要他。他刚才心好慌,他一直敲门一直敲门,门都不开,他以为爹娘都不要他了。娘说过的那个故事里就是了,如果爹娘决定不要一个孩子了,就把他扔到门口外,任由野狼叼走的,呜呜...饭团会很乖的,娘别不要饭团...

饭团经过那老丈人身边时,挣扎着要下地,“娘,娘,木耳,木耳。”

“小家伙一直都惦记着这个,喏,给他吧。”

饭团小心翼翼地接过,捧着它们,讨好地说道,“娘,这是饭团摘的哦,饭团知道你喜欢这个黑黑的东西,所以,这些全给你。”饭团希翼地看着她,“娘,你喜欢吗?”

罗云初捂住嘴,将眼底的水气逼回去,“唔,喜欢。”

饭团开心地咧嘴一笑,想说什么,却顿住,生生打了个喷嚏。

罗云初一摸他的额头就知道坏了,太烫了,“饭团,我们进屋,娘给你换衣服,还有,一会你要喝姜汤才行。”

感觉到他娘的关心,饭团满足地笑眯了眼,只要娘别不要他,就算喝那个辣辣的姜汤他也不愿意。

87 生病

这头罗云初将饭团抱进屋,给他换了身干爽的衣裳,替他将头发擦干后,立即去厨房整了小半锅姜汤。

先前的那位好心的老丈,也被二郎请进了屋,拿了套旧衣裳给他换了后,才慢慢交谈,得知他也是姓罗,算得上是罗德的一个族叔了吧。

煮好的姜汤每人都喝了一大碗下去驱寒,待屋外的雨渐停时,那老丈便提出告辞。二郎夫妇感激他,特意给他称了三斤米,又从锅里拿了七八只蒸熟的大红薯给他。那老丈吓了一跳,忙推辞。在这个食物紧缺的时候,这三斤米和几只大蕃薯真是太贵重了。省一省挤一挤都够他们一家三口吃十天了。

要知道,前些日子他一个亲戚家实在撑不下去了,拿了一亩地去和周地主换了点粮食,这一亩地也才换了二十斤米面罢了。而他只不过是帮了点小忙,就得了这么多粮食,他内心很是不安。

二郎和罗云初谢意坚决,在他们眼中,这老丈就是饭团的救命恩人。若没有他,饭团不知道还要在雨中淋多久,而且被人拐走的可能性也不低。如今送几斤粮食算什么?如果不是怕太打眼,他们还想直接送他二三十斤呢。

见他们坚持,那老丈终于还是地收下了,他难掩激动地摸了摸那米和那蕃薯。给这些粮食,比给他几两银子还来得开怀。

送他出门的时候二郎就叮嘱他了,让他别告诉别人这事。那老丈点头,他是个明白人,晓得轻重。

其实即便别人知道也没什么,还没到绝望的时候,有些家境殷实的人家,还是会有些存粮的。而且宋家出了个官老爷,这就是明晃晃的护身符。古沙村的人轻易不会愿意得罪宋家的。

罗云初喂饭团喝了两碗姜汤,伸出手将他流出的两管鼻涕擦掉。

“娘,我有点头晕。”饭团吸吸鼻子,瞳孔涣散,茫然地看着罗云初。

“那睡一会。”先让他出一身汗再说。罗云初从柜子里拿出一床棉被将他严严实实地包好,“睡一觉吧,睡醒了就好了。”

“嗯。”饭团努力地睁开眼,难受地应道。

感觉到他有点不安,罗云初隔着被子轻拍着他,“睡吧睡吧,娘就在房间,哪都不去。”

“嗯。”他的睫毛扇了扇,总算放心睡过去了。

待他睡熟了,罗云初才起身出去,“二郎,饭团淋了那么久的雨,我怕他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你去将方郎中请来给他看看吧。”

“嗯,我这就去。”二郎取了蓑衣竹帽便出门了。

罗云初犹豫着要不要先到大房那边将小儿子接回来呢,汤圆有宋母看着,应该没什么问题。她终于还是不放心,先进了房间看了饭团。

回到房里,她拧了条布巾将他沁出的汗擦掉。她注意到饭团双颊升起两陀可疑的红晕,连小嘴唇也变得红艳艳的,心微微一沉,伸出手摸了摸他的头,果然很烫。

“娘……娘……”饭团呓语,声音里有说不出的急切,“别不理饭团……饭团会听话……”

“饭团会很乖的。”睡梦中的饭团说着说着,梦中久等不到回应的他眼角竟然流出了泪。

罗云初捂住嘴,眼眶发红,近来她真的是太忽略饭团了么?前阵子事多,对饭团难免有疏忽之处,才会让他这般没有安全感么?

其实这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今天饭团在大门外喊门,等了好久,都没见一个人来开门,爹娘奶奶伯伯伯母哥哥,一个都没来。

她将他的泪轻轻擦去,然后轻拍着他的小背,“娘在这,饭团别怕,娘不会不理饭团的。”

听到回答,睡梦中的饭团似乎安心了,又睡了过去。不过能看得出他很难受,鼻子塞住了,只能张开小嘴大口大口地呼吸着。

罗云初忧心这般高热下去,烧坏了脑子怎么办?她急得在屋子里转圈,努力回想降温的法子。酒精,对了,就是酒精。想到就做,罗云初忙跑到厨房倒了一碗酒,拿了块碎布给饭团擦身子。擦了两回后,她摸了摸,总算没有太热了。她心里松了口气,剩下的,只有等郎中来了再说了。罗云初拿了把伞,从侧门来到宋母房间,此时宋母正抱着哭闹的汤圆在房里走来走去。汤圆见了罗云初,抽抽搭搭地朝她伸出手让抱。

罗云初快步上前,将他抱了过来。

宋母见到罗云初一喜,“饭团找着了?”

罗云初点头,“嗯,阿德一个族叔送回来的。不过淋了雨,喂他喝了姜汤,正睡着,有点发热,二郎他去请郎中了。”

宋母双手合十,说了几声阿弥陀佛,然后看了罗云初一眼,略带不满地说道,“你是怎么当娘的?孩子出去一早上也不晓得!”前头情况紧急,她也便不说什么,现在孩子找着了,该她发泄一下心中的情绪了。

罗云初心中也愧疚呢,加上心中对大房也不是没有想法的。饭团一早就回来了,听送饭团回来的罗伯说,他们不是没去敲过大房的门,只是喊了好几声也没人来开。这才歇了心窝在门外那躲雨的。今儿他们夫妻俩都出门找人了,没人在家没办法。但大房这边即便大郎和天孝都不在,但一屋子的女人,怎么都没个人去应门?别跟她提什么风大雨大听不到,确切的听不到,但隐约也应该听得到吧?一个个都置之不理!若早一点将他接进屋,给他换件干爽的衣裳,煮碗姜汤,饭团也不至于病得那么厉害!

当下,她木着脸听完训,忍着气道:“娘若没什么吩咐的话,我就先回去了。汤圆饿了,饭团还在床上躺着,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况。”说完也不等宋母说什么,抱着汤圆就走。

“你...你...”反了她!此刻宋母是真的被气着了。其实前头宋母也知道错不在她,她让她说几句,发泄一下,过了便好了。

罗云初回到家时,二郎并方郎中正好也到了,“二郎,你领方郎中去屋里给饭团看一下吧,我先喂汤圆。”汤圆这小家伙从见了她开始,就不住地往她胸前拱,想必是饿得狠了。

喂饱了汤圆,罗云初从东侧间出来,来到西侧间,便看到郎中一个劲地摇头。

罗云初心一惊,“怎么了方郎中?可是有什么不对之处?”

“唉,你们处理得很妥当,适才我闭到一股烧酒的味道,你们可是用它来给这孩子降温?”方郎中道。

罗云初点头。

“这法子不错,避免孩子体温太高烧成了傻子,只是现在药材紧缺,我手头上也没什么药材了,即便想配一副药也难啊。”

罗云初心一松,她还当是多难的事呢,原来只是药材紧缺啊。她家储存的百来斤药材可不是闹着玩的,在药店里能买得到的她都让二郎买了,甚至连人参都有,只不过仅有小指般大而已。

夫妻俩对视一眼,两人均松了口气。

二郎道:“方郎中,方子你尽管开吧,一会得了方子,我看看家里有没有,若没有的药材我便去亲戚家问问,总会备齐了的。”此刻他对自家媳妇打心眼里佩服。

方郎中点头,其实他也不抱什么希望,多写两个方子吧,保不准真能凑齐其中一个呢。就当是全了他们做父母的爱子之心了。

接过方子,罗云初看了一眼,有两个方子呢。其中一个是桑叶薄荷各两钱,白菊花三钱、竹叶、淡豆豉务三钱,水煎服。另一个比较简单了,紫苏叶生姜各三钱,陈皮四钱,红糖六钱。她一看便知,这些东西家里都有。

二郎将方郎中送了出去,给了三十个大钱的诊金。方郎中摇着头接过,倒不是嫌钱少,而是如今即便有钱也买不到米粮啊。其实他更乐意别人给他粮食做诊金的。

罗云初爬上楼阁,将所需的药材一一捡了出来。这些药材买回来的时候,她便让人标好名字的,现在找起来也方便。

罗云初细心地给他煎了药,待药凉了才把饭团叫起来哄他喝了药后,见他苦得皱着小眉头,忙将凉了的糖水喂他喝了。

吃过饭后,宋母过来看了饭团,顺便将二郎叫出去说话了,罗云初坐在房间没动。其实用脚趾头她都知道她想说什么,无非就是今天她的态度问题。不过随她了,爱咋折腾咋折腾。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二郎回来却只字未提。既然他不提,罗云初也不会主动找不自在。

晚上的时候,罗云初怕过了病气给汤圆,忙让二郎抱着他到东侧间去睡。

“二郎,咱们山上的几亩地,不会荒着吧?”罗云初想到,棉花是不能连年种植的,去年山上的地种过棉花了,今年种别的作物吧。现在的话,就只能种红薯和玉米了。黄豆花生之类的,恐怕不行。

“没荒着,但也差不多了。”

“这两天去种些红薯藤下去吧,菜园子那有好几丛,全割了去种吧。”菜园子那些菜都是她精心呵护都长得好的,前头他们家将院子里那口井挖深一点,水也比别家的多。刷过锅洗过菜的水她总舍不得乱倒,都是攒了就提去菜园子淋菜了。现在下了几场雨,倒是不愁了。

“你一个人在家,忙得过来吗?”他倒有点心动,现在这种情况,多种一点是一点,自己吃不了也可以分点给别人。

“没事儿,现在不过是多了个煎药的活罢了,有什么难的?”种点红薯下去能改善一下土地,待明年他们便又可以种棉花了。

“嗯,那成,楼阁上头有好些红薯也发芽了,我挑一些一块儿拿去种了罢?”

“随你。”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次日,村子里便传出官府于明天开仓放粮的事。这算是几个月来人们听到的最大的好消息了。人们都松了口气的同时,激动不已,觉得朝廷没有放弃他们,日子便又有了盼头。

经过罗云初两日精心的照顾,饭团的烧渐渐退了,感冒也渐渐好了,只是还有点小咳嗽。而且他整个人瘦了一圈,脸色也很苍白,不复当初白嫩的模样。

“二郎家的,不去镇上领粮啊?”赵大嫂笑着说,脸上的笑容有明显的讨好成份。毕竟自己的混账儿子害得饭团生了场病是不争的事实,害得她这当娘的也矮了一截。

“你们去吧,晚点我和二郎再去。”罗云初一直和她交好,也不愿太过为难她。

“呵呵,你们若带着饭团和汤圆一道去的话,我们倒可以结伴,相互看顾一下。”这个是按人头算的,去的话就有份,不去的话就没份,遂她也会把大胖带去。

“不用了,你们先去吧。”听到这个,罗云初尽管知道她这话是好意,语气中还是带了点不耐烦,饭团现在病着呢,她怎么可能带着他出去晒日头?若平时她一定会去镇上装装样子,尽管她家不缺粮,但现在让她强行带着饭团去镇上就为了装个样子,她是无论如何都不肯的。

88开放粮仓

娘,是,是去领粮食吗?”刚才娘和赵大婶说的话他都听见了。

“是啊,饭团,吃碗粥吧。来,张嘴,啊...”这些事不需要他一个孩子操心。

“咱们家的粮食不够吃了吗?”饭团最近老听大胖抱怨东西不够吃,他老饿肚子。他也不懂自己家有多少粮食,但爹和娘一直一直没让自己饿着。

罗云初见他吃得嘴巴一鼓一鼓的还不忘关心这个问题,逗弄之心顿起,笑道,“是呀。”

“那,那饭团不吃那么多饭了,就可以省粮食了。”说着便撇过头,目光中的不舍泄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罗云初乐了,拍拍他的小脸,笑呵呵地道,“饭团放心吧,咱们家的粮食多着呢。就是养十个饭团都够的!”

“真的吗?”他转过头,眼睛亮亮地看着她。

“真的,快吃吧。”罗云初喂了他一勺子。

“嗯。”饭团张开嘴,吃了一口,眉眼弯弯的。

二郎回到家,失魂落魄地坐在椅子上,叹了口气。

罗云初给他倒了碗水,问道,“怎么了这是?”今儿早上出去的时候不是还好好的吗?

“村尾那打铁的刘老头死了。”二郎声音略显低沉。

“他不是孤家寡人一个吗?你们怎么发现的?”罗云初问。

“今儿孔老大拿了个铁锅想找他补,敲了半天门都不开。他心里疑惑,问了他邻居,也说有两天没见着他出门了。大伙心里都不安,撞开了门进去,发现他躺在床上,已经没气儿了。”

“生死有命,看开点吧。”罗云初明白那种感受,很奇怪,尽管死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就是让人觉得生死无常。

“你说,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而且媳妇你知道不,他是饿死的,明儿官府就放粮了啊,再撑两天就...”

从第一次听到饿死人的震惊,到现在的麻木,罗云初也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态,这还是他们古沙村第一次饿死人,之前一直都是别的地方传的。

现在洪涝的迹象已显,进入四月上旬后,短短十日便下了五六天的雨。家里的粮食只能确保他们一家子不饿肚子,她是无论如何都不肯拿出来发给村子里的人的!他们这个村子少说也有两百多人,她能救济得了多少?她不是神,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二郎,看开点吧。”罗云初只能这么安慰了。

二郎看着自家媳妇,艰难地点了点头,别怪他自私,这就是命。若没有他家媳妇,指不定他们宋家就是下个刘老头!

“媳妇,幸亏有你。”二郎站起来,轻轻抱了她一下。这辈子能娶到她,不知他上辈子烧了多少高香才得到的福分。

罗云初脸红了,推了推这个高大的家伙,“大白天的,也不怕别人见了笑话。”二郎这家伙啥时候这么奔放了?

二郎情不自禁地摸了摸她娇嫩的脸,“媳妇,你傻啦,现在家里哪有外人嘛?”

罗云初拍开他的手,瞪眼,“即便没有外人,给孩子们见了,也不妥。”

二郎不舍地摸了她的脸两把,这才收了手,“明儿我和你到镇上领粮吧,饭团和汤圆就别去了。”

“我也是这么想的。”饭团病刚好,还是在家养着好了。汤圆那家伙还小,若被晒着被淋着,心疼的还不是她呀。“对了,娘去不去?”去县里要一个多时辰呢(清河县和古龙镇是紧挨着的),她觉得她都老胳膊老腿了,还是呆在家帮她看看孩子得好。

“娘啊,还不知道。大哥家大嫂和小大嫂都不去,再加上咱家的饭团和汤圆,一下子少了四口人,少领了许多粮食啊。”这些粮食领回来,即便自己吃不到,也可以分给亲戚啊。

“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她不想让两个孩子受罪了。

二郎默默地点头。

“走吧,我们去大哥那看看他是个什么打算?”两家肯定是结伴而行的,而且她也想看看宋母是去还是不去,若不去的话可以让她帮着照顾一下两个孩子。如果去的话,少不得要拜托许氏帮一下忙了。而且前两天她和宋母闹了点小矛盾,也是时候低头了。没办法,谁让咱是人家的媳妇呢。比起以前听到的一些变态婆婆,她如今这个还算好的了。人要知足,她只能这般安慰自己了。熬吧,熬吧,等媳妇熬成了婆,也就到了自己可以耍威风的时候了。

好在宋母也没有多加为难她,仅是瞥了她一眼,便接过她奉的茶喝了起来。宋母这两天也想了许多,三个儿媳妇,老二家的一向都让她比较省心,而且瞧着也是个旺夫的。没见着,自打娶了她,老二家是越过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