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夫人本不欲应下,为着家中没有男人,又不好叫个十三岁的半大少年当陪客,正想客客气气的推了,不意吴少爷送了信回来,说是早些放假,不日就要家来。

吴夫人想着总是结个善缘,若真是个好人家,也多了个走动的地方,这才应下来,王家接了回帖把礼盒儿抬了去,吴夫人一看礼竟这样厚,倒是一怔:“谢也谢过了,怎的还备了这么厚的礼。”

柳氏瞧了这几色礼,是家里各人都有的,一套文房四宝,五匹彩缎两匹鲜艳些三匹老成些,想那鲜艳的是给自家的,倒觉得这礼备的齐全,笑一笑道:“怕是真个疼女儿的,我听那老人家说,将要三十了,便只有一个闺女呢。”

吴夫人笑一笑,把帖子搁到一边:“怕不止是这个心思,不管怎的,人家巴巴上门来谢,咱们也热闹一回,前头的礼总不好白受他的。”

还是吴少爷要家来更惹这两个关情,屋子重又洒扫一回,冬衣也俱都做得了,鞋子纳得厚厚的,柳氏还专门拟了个菜单子,把可心的菜俱都列出来,一样样的挑捡。

她难得办这一件大事,自嫁进吴家来,她还不曾出去走动过,家里因着有个戴守的徐小郎,也不曾宴过客,王家人上得门来,还是头一槽。

阖家都预备齐整了,只等着吴少爷回来,吴夫人照着一日三顿正餐两顿点心的次数差了人去问,门房俱都答没回,吴夫人正急着要派人往东台大营去接了,门上来了个黑汉子,直通通的就往门里冲。

叫门房一把拉住了,拳头差点儿砸上去,再定睛一看,竟是吴少爷。他这一年大变模样,把柳氏惊的怔在当场浑没认出自家丈夫来,若说他原来身上还有些文气儿,如今一看便是武夫,除了衣裳鞋子还干净,谈吐吃相走路,好似变了一个人。

柳氏盼了这许久,一团火热心思一下叫凉水浇灭了,吴夫人赶紧把他迎进来,绞了热巾子擦脸,又叫厨房治菜给他接风,吴少爷一只脚差点儿就踩到椅子上去了,扒拉起饭来便如恶狗争食似的。

军营中吃饭稍慢些的,待你去盛时连桶底儿都叫人刮干净了,若还慢条丝理一口嚼上二十三十的养胃非活活饿死不可。

他头两顿饭饿着了,第三顿上就摸清楚了,学着那些个老兵油子,第一碗是虚的,看着盛的满,饭却不压实了,为着赶紧吃尽,到第二碗上把大海碗压的满满当当。

如今这一桌子的鱼虾豆腐他只啧了嘴儿,摆在过去是贵菜,河里封了冻还蒸出这样大的鱼摆上来,待客也不过如此,可他只挑了蘑菇青菜里的肉丝儿吃,吴夫人见了把安排饭食的灶下人说了一通,给他换了金银蹄子,整只的烧鸡大鸭子。

吴少爷连吃了三碗饭,把肘子鸡鸭全啃了,徐小郎见过他这吃相,倒不奇怪,吴夫人只道儿子受了苦楚,眼圈儿都红了,又怕他吃多了积食,叫人拿了山楂丸子出来给他消食。

只有柳氏站着干看好半日,连婆母埋怨她菜单没写好都没听出来,只绞了帕子不知如何上前去,她本是诗书人家的女儿,亲爹哥哥一门俱是读书人,除了提笔连裁纸刀都少拿,为着吴少爷没个功名,也不知吃了家中姐妹多少酸话。

她在闺阁里时候呆的长了,难免不多想着些,原还想着是他要为亲人守孝这才考不得举,待她过了门再劝他上进,谁晓得他不考举便罢了,竟实实在在变作个武夫,柳氏心里一苦,差点儿淌下泪来。

屋里没人瞧见她这模样,吴少爷倒是冲着自家娘子嘿嘿一笑:“怎的,我黑成这样,吓着了吧。”转头又去看桌上的拜帖,皱了眉毛想:“王家?哪一家?”把一张帖儿转来转去:“说是上门拜谢,拜的谁?”

吴夫人点一点徐小郎:“还有谁,你这个广结善缘的弟弟。”说着见徐小郎红了脸,笑着又叹息起来:“你这个年纪,若是你娘在,也该给你相看起媳妇来了。”

徐家家里几个伯伯俱是当朝大员,再没有娘家人帮着相看的,吴夫人也晓得妹夫那个样子,守得一年定是要娶亲的,徐家的老太爷老太太也不会看着小儿子不娶,说不得还要定下个名门之女,

原吴夫人嫁进去时,徐家还不似如今这般,徐太老爷不过是致了仕的五品官儿,徐大老爷刚爬过六品,若早知道这家子能飞黄腾达,吴家绝不会把吴氏嫁过去。

等再娶进一个继母填房来,徐小郎也还有两年孝要守,守完了再开始相看,适龄的好姑娘都叫挑完了,若要再往年纪小的里头去寻,亲事便又耽搁了下来,也不知道这个外甥要蹉跎到几时才能定下来。

徐小郎听见这话倒也不羞,大方一笑:“男子汉大丈夫先立业后成家。”

他这一句才说完,就叫吴少爷一把拍了背,使的力大,拍得他弯身咳嗽两声,吴少爷哈哈一声:“大丈夫何患无妻,表弟你莫怕,待你考了殿试,我叫我手下的兵丁护了你去看榜,别叫人把你从榜下捉了去。”一句话夸了别人还带上自己,吴夫人听见就挨个儿点点他们的头,笑盈盈一声:“你呀。”

两个许久不见,就在书房里饮起酒来,徐小郎面前是茶,吴少爷一个人也开了一坛子酒,听他说些兵营中的事务,晓得等开了吴少爷就要去剿匪倒吃一惊人:“你们都去?”

“可不,说是叫咱们练练手,苦练这许多时候,也是该显一显本事了。”吴少爷往嘴里抛了个花生:“这事儿我只告诉你,可不能说给我娘听,她非把眼睛哭瞎不可。”

徐小郎还皱了眉毛,吴少爷把酒壶盖子一开,举起来就往嘴里倾,喝尽了一壶长出一声:“他奶奶的,爽快!”

“你这付模样别把嫂子吓坏了罢。”徐小郎听他爆粗倒笑起来,吴少爷摇头摆手,一壶酒一口猛,到夜里回房他已有了七八分的醉意,柳氏正等着他,见他进来要迎又僵住了,身上这股子汗味酒味混在一处冲得她鼻酸,赶紧把他衣裳剥了,叫两个小厮侍候着洗身。

吴少爷躺到床上嘴里还在念叨,柳氏把耳朵凑过去一听,涨得满脸通红,他这是在兵营里荤话说惯了,各处的人都有,说起来没个把门的,什么脏就往外吐什么。

柳氏煎熬一夜,暗暗垂泪,一番苦楚又没地方倾诉,抬笔写两个字又揉了扔到炭盆里,合衣在罗汉床上睡了,待第二日还早早把吴少爷叫了起来:“有客来呢。”

吴少爷是文人变武夫,王四郎原就是个粗汉却又读过几本书,还在巡军铺屋里头当过差,那里头也有当过好几年兵的人,两个说起话来半点隔阂都无,才论上几句吴少爷就说家里藏得好酒,那梨花白珍珠红还嫌不够味儿,非要叫人到外头去买那最粗的烧刀子。

秀娘带了蓉姐儿,因着吴老爷捐了个官儿,吴夫人身上是有诰命的,两个俱都行了礼,这大半年不见,蓉姐儿不仅身量长了,人也长开了些,身上穿得织金红裙子,袖边裙边缀了一圈白毛,身上挂了两串金铃铛,金锁小金镯子一样不少,头上还戴了两朵金花。

吴夫人拉她过去细看,这山水灵秀的地方生的女娃儿也这样好看,点点她额上:“还长了个美人尖,大了不知生得怎么俊呢。”

徐小郎这回不能再抱她了,蓉姐儿虚岁七岁了,秀娘把吴夫人真心实意的谢过一番,又说了另一项来意:“家里只有这个女儿,一向宝爱的很,原是五六岁上该要送了开蒙的,些许识得几个字,我跟着她爹出船去,倒把她误了,又才搬来江州人生地不熟,想问问太太哪一家有女先生坐馆的?”

“这你倒把我问住了,我也是前年才来住的江州,家里又没适龄读书的孩儿,真个不知哪家肯坐馆。”送了蓉姐儿去读书是王四郎想的另一个法子,莫说是江州,就是泺水也是女私塾的,坐馆的若是年纪一把的老先生,或是女先生,但凡家里有家底的,俱都送了女儿去学学女四书,能写上两笔字儿。

秀娘才要叹,吴夫人就又道:“我跟知州家的娘子倒有过几面的缘份,不如帮你问一声,这个么聪明伶俐的姐儿,莫要白白耽误了才好。”

蓉姐儿已经自家去跟徐小郎说话了,徐小郎才问了一句大白,蓉姐儿就翻了手把大白抓伤了昊哥儿,二姑姑要剥它的皮说了,小脸蛋气哼哼的。

徐小郎趁着没人瞧见,从袖里摸了个红包出来,这回算是来拜年的,蓉姐儿才磕了头,吴夫人就把了红包,打得荷花样的锞子,很是新鲜。

不想徐小郎也给她一个,蓉姐儿马上高兴了,压低了声儿告诉他:“我把大白藏床底下呢,叫绿芽银叶看着,二姑姑打不着。”

徐小郎被她逗的差点笑出声来,赶紧以手作拳放在嘴边轻咳一声,见无人注意,拿手去拨弄蓉姐儿头上的金花,拉她编的辫子。

蓉姐儿叫他摸了一下二下还眨巴着眼睛不动,摸得久了,嘴巴一噘,手伸起来拍了他一下,跟奶猫发怒一般模样,不许他再摸,徐小郎忍得满面通红,转身吩咐身后的小厮:“去,把猫儿抱了来陪她玩。”

第74章 吴氏欲行蚕桑事蓉姐进学先学礼

吴少爷拉了王四郎一同吃酒,这两个一个原本就出身寒微,一个是使了劲想往那里头钻,王四郎自幼在乡下长大,大一些了便在巷子里串,说起市井言语来比有比吴少爷更熟。

又把兵营里头的事分说一番,吴少爷见说的投机,硬扯了他留下来用饭,吴夫人在后头知道了,急急往十味楼叫了一桌子十五两银子席面。

原也没想着留人吃饭,前头两个推杯换盏,后头的没话也要找出话来说,吴夫人瞧见王家没想留下用饭,无奈儿子扯了人不让走,也客客气气说些本地风俗,又细问起王家做个甚的生意。

这些个秀娘却知道的清楚,她才跟了王四郎家来,便细细说些茶蚕的事。原来吴老爷做的是盐糖生意,最赚钱的是盐,这个王四郎也做过一回,便是这一下发了大财,有了本钱收茶叶蚕丝。

吴夫人原还当秀娘同潘氏没甚差别,只能说些乡野村话,听见她一条条一桩桩都说的清楚,慢慢话也多了起来,又问她此番做些甚营生。

秀娘便把王四郎欲要买个茶园子的事说了,吴老爷来江州,是为着看望妹妹,见此地山水秀美,妹夫又在此处做了官,正管着盐同水利,这才把生意做到了泺水来。

他早就想着要往那茶蚕上插个一手,这两样虽不如贩盐利厚,却是天下几样最赚钱的事务,若把这三样凑个齐全,家业还得往上翻一番。

吴夫人听见秀娘说泺水镇子里头也置了二十张织机,倒吃一惊,她却不是那等无知妇人,晓得绸机贵得很,寻常人家置办不起,又听见说是秀娘自家的私产,掩了口道:“这倒是个好进项呢。”

秀娘端端的坐着,听见她问一句就接一句:“妇道人家也只知道养蚕缫丝,正经的大户,在泺水都是起几排大屋,百来张绸机的。”

吴夫人听得动念,只知道此地算是富庶,不成想靠着蚕桑一途就能有这些大户,她既跟了吴老爷走南访北也有些见识,晓得织绸是个大进项,又知道原在泺水已经成了规模,不似那等小户,一家子守着一张机,听谈吐秀娘不是个俗样的妇人,既明白事理,又且能捏得一门生意,倒起了相交的心思。

柳氏立在婆母身后只是泛苦,她在家里哪里听见过这些,每日都是书香萦绕,若不是吴老爷身上有个监生的名头在,她爹是怎么也不会允了这门亲的。

昨儿夜里苦思了一夜,今儿便有些力不从心,站着的脚跟直打飘,好几回吴夫人递话过去,她都没接着,吴夫人见递了两回她没回应,也不再把话头往她那里引,过得一会儿寻了由头支开她:“你且去灶下瞧瞧,给前头添几个佐酒的小菜。”

少年夫妻,离了半年多不曾见得,昨儿也不知怎么绸缪,说不得这回便成了事,好给她添一个孙孙,倘是先开花后结果也是好的。吴夫人笑眯眯的望向蓉姐儿,见她垂了头乖乖的一声不响,拿一碟子花糕叠着玩。

徐小郎三不五时的伸了手去要推,她一听着有动静就抬头瞪他,手上的金铃铛一响一响,别提多有意思,还有那只叫一点白的猫儿,竟也乖乖的趴在她袄裙上,一动不动。

吴夫人又把话头转回来:“你既常远不在泺水,这门生意托了谁管?那起子下人惯会瞒上不报的,倒要托了可靠的人看着呢。”

“那倒不怕,织出来的绸都有定量,既雇了熟手,开出了工钱去,一个月便定了要交一匹锦出来,一匹锦多少银两又是有定量的,便是想瞒也无处做手脚。”这还是王四郎说的,若是秀娘怎么也疑心不到哥哥嫂嫂去。王四郎说了这话,还吃秀娘的埋怨,说沈大郎夫妻两个绝不是那等藏奸偷滑的人。

吴夫人既存了这个念头,便有意再探问些,待吴老爷回来,问问丈夫可不可行,先投些小钱进去,便是亏个五百一千的,也不算大钞,不值得什么。

到了正午用饭时分开两桌,男一桌女一桌,绿芽杏叶两个是现买进来的侍候的,都在大户人家里头学过规矩,却到底不是家生子,礼数不似吴夫人柳氏身边这两个周全。

蓉姐儿自家坐着吃,夹一筷子豆芽丝炒的鸡汗翅丝,咬一口只觉得豆芽脆生生的好吃,翅丝儿却咬着没味儿又硬,把那鱼翅挑了出来,把豆芽儿全吃了。

柳氏瞧了一眼低了头,原她还打趣徐小郎,两个虽差了年纪,可不止一回听见婆婆在背后叹息这个外甥没早早定下亲来,再安定怕是要等着他自家挣出来了。

如今一看便是有家底也是个暴发的,吃用上的规矩再不似大家姑娘这样严谨,别家姑娘这时候学用饭的规矩也要好些年了。

吴夫人却又是别一样的思想,她年纪大些,眼睛里只瞧见小儿可爱,哪里会去挑剔规矩,见她把翅丝儿一丝丝单挑出来,在小碟儿里排得齐齐整整的,喝一口茶咽尽了饭粒儿问道:“怎的,这个不好吃?”

一句话说的秀娘脸上都烧了起来,若早些知道要留饭,她定是要早早讲些规矩的,秀娘自家还好,她跟着王四郎登了那么些官家的门,就是原来不懂不会,看人挟菜咽茶的也学得四五分了,晓得她们吃菜用饭都有规矩,就是捡点心也要拿帕儿包了,不能吃得满身都是,那再讲究些儿的,连口辱都不能沾糕饼屑。

她才要开口道一句恼,就见蓉姐儿抬头看看吴夫人,点点头:“不好嚼又没味儿,不如豆芽好吃。”这倒是真的,鱼翅本就是无味之物,就要靠了汤去煨它,再下了功夫,也煨不软烂,跟豆芽一处拿鸡汁儿炒了,不过取个名贵的意头,还不如鸡汁儿单炒豆芽丝。

吴夫人见秀娘尴尬,笑一笑:“还是小人儿嘴里有实话,我每吃这物私心里都觉得不是个好味儿,偏还是贵货,上等级的席面缺了它倒似不成席了。”

秀娘见她善意也跟着笑:“她一向吃我做的饭食,粗糙惯了,等送去女学,怕要吃人笑话的。”蓉姐儿知道是说她,一手捏了勺子一面侧头去看秀娘,呶呶嘴儿不许她说,几个人倒把食不言的规矩放在一边,只柳氏不说话,又不好冷了场,抿了嘴儿笑。

到告辞出来的时候吴夫人还备了礼:“你家里既是做绸缎生意的,也不拿那些个陈缎旧锦出来显眼了,这香料倒是我们老爷带来的,一小块摆在香炉里头,一个屋子都香呢。”

描金大匣子里头摆了四只小匣,杏叶接过去捧在手里,秀娘谢了又谢,这才告辞出去,蓉姐儿穿了一身大衣裳又是吃又是玩,早就累了,进了车就迷迷蒙蒙的趴在秀娘膝上。

王四郎吃得满面通红,脚步打了飘,算盘扶着他坐上车,他怎么也不肯坐到车里去,秀娘怕他吃醉了跌下车去,隔了帘儿拿帕子系在他腰带上,几个丫头一齐拉着。

回了屋中把这一身卸下来,秀娘也叹一口气:“那富贵人家哪里是好走动的,这一身金银压得我气儿都不顺了。”她这还不算奢华的,因着对方家里有孝,不好过份鲜艳,那吴夫人是长辈,头上的金冠子不知镶了多少块指甲大的宝石,便是身边跟着的儿媳妇,头上也戴了只赤金冠子,只宝石小一些少一些。打眼一瞧,便是空心的也得二三十两金子。

蓉姐儿滚在床上便睡熟了,王四郎歪在罗汉床上,怎么也不肯认自家吃醉了,秀娘把吴夫人应下帮蓉姐儿找女学的话一说,他乐起来:“是该送去了,我听说许家那些个姑娘,五岁就拿笔了。”

既应承了这事儿,就不怕没有上门的时候,常来常往的走动着,先把关系拉近了,往后不愁攀不上生意。杏叶点了盏酽酽的浓茶来,王四郎皱了眉一口吃尽,只觉得茶叶把酒气儿冲淡了,胸中好受了些,问道:“你看那吴夫人,可是好相与的?”

秀娘正坐在镜前梳头,把闹妆分心压发一样样卸下来摆到桌上:“倒是个和顺人,少见呢。”九江那地方,便是个芝麻官家里的家眷也一个个鼻子眼睛望着天的,似吴夫人这样的竟比她们好相处,不叫冷了场,总能递了话头过来,一看便是好家教好门风。

“这便是俗话说的,阎罗好过,小鬼难缠。”王四郎也吃了许多“小鬼”的苦头,越是芝麻绿豆的越把自家当回事儿,得个七八品的官身倒比那正经大员还显得有身份,进门出门吃茶用饭一样样的规矩,你便有一丝怠慢了,便拿冷眼睨了你,嘴角还掀一掀,要笑不笑。

王四郎在前头遇着的少,秀娘往后头交际却吃过亏,哪个商户不捧着这些官家娘子,还有的是外任做官,自家正妻搁在家中,一个小星也出来摆太太的款,叫人吃气受亏。

秀娘看得多了,越发觉着得紧跟了丈夫这才不会出乱子,男人到了外头,叫乱花迷一迷眼睛,瞬时便能忘了家里的糟糠妻,那些个商户娘子,出来打得是娘子的旗号,看上去猜是正头娘子吧,瞧那轻狂样便不似,猜是填房吧,年纪又差着些。

秀娘混在一处忍了这些个气,今儿上吴家门去便是想着拿热脸贴别人的冷屁股,不成想吴夫人竟这样好说话,还留了饭,她转头看看床上打呼噜的蓉姐儿,伸手顺她的头发,把她头上的小金蝶解下来:“咱们妞妞好福气,再不能亏了她,我听吴夫人这意思,倒想在泺水也置上织机,雇人做活呢。”

王四郎一听坐了起来:“这倒是好事儿了,你不如拉了她一道做,让她一些利,往后走动的就更紧密了。”

秀娘一听他说便知道了意思,她细眉微拧,看了丈夫:“你莫不是又想往金陵去了罢?”吴家原籍在金陵,在此地不过是为着生意,难道还能长久处之,定是要回去的,王四郎一转眼就做了这样长远的打算,说是没动别的心思,秀娘也还不信。

“人去不去没个说头,货却是能去的。”他把算盘抽出来,拨了拨珠子:“他的货要出到江州,我的货要送去金陵,牵起头来两边便宜。”

“也不知你的心凭的长这样大,”秀娘别过身去:“统共只这些银子,只做一件倒能全力以付,分开来只怕是哪件都高不成低不就的。”

“我怎不知这个道理,先把茶园访下来,过得一二年的,才好想别桩生意。”先把关系套住了,往后开口提了,也不显得趁热灶。

还没等到王四郎把茶园访出来,吴夫人那里就来了信,说是问明了知州夫人,晓得这江州有好几户设了女学,吴夫人挑了两家出来,让秀娘拿主意。

其实这个女学,到外头自然也打听得着,巴巴的去求吴夫人,不过缺了一张进门的帖子,王四郎一看就定下了李家,捏了知州夫人的信上门去。

自然又是两家一齐送上礼,把蓉姐儿进学堂的日子定了下来,这家子请得两个先生,一个是女先生,专教女四书的,捎带些针线活计,另一个便是退下来的翰林,有年纪的人了,教些琴棋书画,这个老先生五日里只上两个半日,很是难请,所以束修也比别家多备着些。

王四郎瞧中的不是甚个大儒,而是这里头读书的娃儿们俱是好人家子女,蓉姐儿这身世是挤不进官子女里头去了,这家子里的却俱是大商户里出来的,大益丝坊,平记米行,从后宅里交往起来倒比前头男人们正经相交要便宜的多。

“既是年后便要进女塾了,赶紧把规矩教一教,再不许这么野着混玩了。”王四郎这一句话,蓉姐儿的好日子算是到了头,第二日起来,便教她大家子里的姑娘怎生用饭喝茶走路说话。

第75章 近年关蓉姐习字沾墨点大白画梅

王家哪里有人知道大家子的姑娘怎么喝茶用饭的,只玉娘在陈家见识过些内宅规矩,那也只是一鳞半爪,教导她的管事娘子,单只让她学怎么侍候小主子,怎么给主人家作规矩却一点都不知道。

算盘更不消说,他光知道陈大姐怎么厉害了,家里各处都是她定规矩,违了一条就要革月钱,重点的还要打板子,一不高兴还能发落父亲的小妾通房,她身上更没有那些个女儿家该有的规矩了。

蓉姐儿身在市井,跟那宅门里头不同,该教的父母长辈也教了她,不过是吃饭不许挑菜,只准挟碗边的,不准往菜碗里头翻找,喝汤不许咂吧嘴儿,再有就是姐妹间不许置气,玩闹当不得真。

眼看着过年就要把她送进学里,秀娘心里又舍不得了,夜里就拉了丈夫说项:“给婆婆修坟便要好些时候,难道还能把她一个放在江州,总归已经晚了,再晚着些又怎的。”

她是受过气的,就怕女儿也同她一样:“咱们不如在家里先访一个女先生,学上些时候再往女学里送。”蓉姐儿识得百来个字,也全是花牌上的,日日翻过来倒过去的念,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比着,很快就识全了,结构简单些的,单折出来她也识得,只不会写。

王四郎却摆了手:“头一回求人办事,别个办好了,你倒舍不得,咱们女儿竟比别个差着些?便是头几日去着不惯,过后也就好了。”

他便是瞧见蓉姐儿会点着花牌子上的字念,才想起该送女儿进学,泺水的许家,家里从首到尾排行的姐儿,一个个都是能拿得起笔作得诗文的。

秀娘叹上一回,第二日便叫了算盘来,叫他出去打听这个女先生是个怎样的脾性的,风评好不好,喜欢甚样的玩物,束修分文不少的出了,再备上些礼,也好叫她看顾些蓉姐儿。

这一付慈母心肠,蓉姐儿却不理会,趴在潘氏身上耍赖皮不让她走,她学了几天规矩了,说是规矩,不过叫她走路不许蹦跳,吃饭不许说话,请人问安都要似过年那样行大礼。

蓉姐儿头一二日还觉着有意思,好玩得紧,等到第三日,玉娘把她拍醒了,她把小身子一扭:“规矩学过了,好了吧。”

玉娘哄着她:“学规矩是天长日久的事儿,姐儿这才两日,可不能此时松快了。”

蓉姐儿半梦半醒中哽咽起来,眼圈都哭红了,她扯过枕巾擦一把脸,坐起来挨在床上,抱了被子犯愁:“玉娘,天长日久是多久?”

银叶抿了嘴儿笑,她原是官家姐儿院里的三等丫头,离了任带不走这许多人才被发卖出来,虽不近前侍候着,倒能说出一二来,凑上去道:“大家子姑娘俱要笑不露齿,行不露足的,待去了学堂姐儿还没练会怎么成。”

这一句倒似雪上添霜,蓉姐儿本就要哭不哭,此时也不管甚个规矩了,咧开嘴巴就哭,泪珠落得雨点儿也似,玉娘嗔一眼银叶,赶紧上前搂了她:“莫急莫急,还得先过年呢。”又是许她糖又是许她红包,好容易才把蓉姐儿哄好了。

汪家一家子一直住到腊八节,沈家人早就回去过节了,还磨磨蹭蹭的不肯动,槿娘知道蓉姐儿要去李家读书,又打听说李家是水上集市里专门贩米的人家,家里真真银子铺地,珠儿串帘,便是给几个女娃儿也请了翰林来教书。

槿娘就又动起了别样心思,她跟汪文清两个好几回在王四郎面前说到蓉姐儿,明里暗里的挑唆秀娘只生了蓉姐儿一个,跟出去这些时候竟也没怀个胎回来。

王四郎却是知道的,秀娘若不是为着他操劳,也不会坐下胎还落了身子,只不好往外去说,刚刚立户站脚的,外头那些事一样样都要忙,他在这边也盘下了茶叶铺子来,正是各处送礼打通关系的时候,哪里有功夫去听这夫妻两个闲磕牙。

槿娘看见弟弟不放在心上,冷哼一句:“他如今不急,等个两年看他急不急。”心里画出个圈儿来,恨不得把王家的东西一样样的全算到自家名下,又听见一个女娃儿还出大钱送去叫翰林教导,又往王四郎面前说项:“咱们昊哥儿也读了两年书,先生一向夸他聪明,能不能也在江州给他寻个好师傅。”

王四郎想都没想便拒了,却也不明白的回绝,只笑一笑:“此时便有好馆也也都休沐了,待开了春儿再好好寻访。”等开了春就要动土地给娘修坟,到时候忙着便想不起这一茬来。

槿娘还不甘心:“便是蓉姐儿读的那个,能进去两日也是好的。”

王四郎听了眉头一皱:“胡咧个甚,那是女学,昊哥儿比蓉姐儿还大着两岁,真要开这个口,我成了什么人了!”

槿娘讪讪的:“原是听说有个翰林在,这才急呢。”一句话就叫弟弟打回来,她自家觉着没颜面,又要过腊八节了,家里还在婆婆在,总不好吃街坊邻居说嘴,用了饭便叫秀娘替他们雇车好家去。

待把这一家子瘟神送走,那个派到槿娘屋里侍候的小丫头哭丧了脸来找秀娘,屋里的东西全叫汪家人带走了,连博古架子上的花瓶都不曾落下,只除了褥子不曾带走,连帐幔坐垫子绣褥子也都装进包里带走了。

秀娘早知道有这一遭的,槿娘是个吃年菜连肉都要捎回去一碗的人,一家子全一个德性,除了搬不动的带不走,所到之处便如蝗虫过境,一扫而空,能带的肯定全装上车了。

给雇的大车装的满满当当的,玉娘立在下首问:“那预备下的衣裳可还要送?”

秀娘摆摆手:“装进箱子,待过年去再送给她。”

槿娘这回真真算是衣锦还乡了,往日里直在邻居面前说弟弟发达了,这回大车一到门前,她从头掀了帘子出来,外边立的人都看住了,有熟识的便问:“这是哪里来,还想着今儿过腊八,你当家作主的怎好不在。”

槿娘拢了头发便笑:“往我江州弟弟家去了。”也不多说,只一个包袄一个包袱的拿出来,整整来回五六趟才把东西搬完。

汪母倚了门便要骂,儿子儿媳妇带了孙子出去这十多日,她一个在家吃了多少辛苦,还没开口就哑了声,槿娘得意洋洋的斜了婆婆一眼,把手里装了绣帐的包袄往她手里一放:“娘,赶紧的,里头还有东西呢。”

这还是王家大发之后过的头一个新年,新宅新户,粉墙乌瓦,从里到外都打扫干净,门楣楹框上头俱都贴了红纸,王四郎学过几年书,作诗联对不成,写个对联还是行的。

早早开了书房门,拿温水磨了墨出来,秀娘裁开红纸,铺在梨花木的几案上,不一会子便写了四付对联儿,秀娘还是头一回见他动笔,头先两个字还滞涩,过得一会儿手就熟了。

他亲娘在世时每日必要逼了他写字的,便是家里无钱吃肉,也要给他买得纸来练字儿,后头实在拿不出买纸的钱来了,便日日把他带到祠堂里去,在笔上绑一枝细竹棍子,沾了水让他在青砖地上写字。

为着这个,王四郎也不知吃了多少村里孩子的笑话,放拳打了一场,这才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说了,先他写上十块方砖便抬不动手了,日复一日的,能把前后两间屋的祠堂写满了去。

他这把子力气倒有一半儿是那时候练出来的,王四郎一面写一面叹,对着蓉姐儿说:“你祖母过世,爹就把这一笔字儿也给丢了,等你进了学,咱们爷俩儿一同习字。”如今写出来的虽还能瞧,但同那时也差得远了。

秀娘晓得他想起亲娘心里黯然,蓉姐儿却趴在红纸上,拿着笔沾满了墨跃跃欲试:“娘,我也写一个!”

王四郎见她那付模样哈哈一声,握了她的手一勾一捺的教她写了自己的名字,一个蓉字儿,蓉姐儿因着看花牌早就识得了,可不知写起来竟这样难,别个写得这样小,她学着模样写完,一张方砖大小的纸便全撑满了。

秀娘暗道一声糟糕,连名儿都不曾教她写,王四郎也直皱眉头,这样儿哪里好送去女学,莫不要吃人笑话,赶紧到外头给她买上一本字帖,自腊八这日起,蓉姐儿便开始天天习字了。

头一天写字纸儿没费几张,一件新衣裳倒污了大半,玉娘赶紧给她做了一件反罩衣,跟灶下的厨娘一般,把头发全拢到脑后,不叫她沾得身上全是。

蓉姐儿又还是那头两日的新鲜劲头,就跟点消寒图上的梅花一般,几张一点完,就再无兴致了,秀娘先还哄着,蓉姐儿晓得娘惯着她,又是撒娇又是作痴,秀娘立起眉毛斥责她,把眼儿瞪大了,蓉姐儿才噘了嘴儿乖乖去写那一天五张的大字。

大白猫起冬来,懒洋洋的窝在褥子上怎么也不肯挪窝,蓉姐儿到哪儿就要把它带到哪儿,就是去书房学写字,也要叫银叶抱了它的窝,屋里点上两个炭盆子,青砖地上铺的毯子,大白滚过一回就知道软和,有兴致起来起走上两圈儿。

一爪子踩在蓉姐儿刚写好的字上,正铺在地上晾,大白没见过这东西,拿爪子不住去扒拉,银叶一叫它喵呜一声一溜小跑,满满一张写着蓉姐儿大名的字上,留下一排梅花印子。

这比消寒图还要好看,蓉姐儿把大白抱过来,抬起它的爪子拿笔把它的脚涂黑了,叫大白立在桌上,把着它的两条腿儿踩在纸上,大白喵喵两声,尾巴一甩一甩的刮在蓉姐儿脸上,她一声喷嚏捏得重了,大白喵一声跳起来跃到地上,把红艳艳的毯子上踩了五六个墨点儿。

被秀娘拎起来打了两下手掌心,蓉姐儿噘了嘴儿哭,秀娘发完了怒又心疼起来,把她搂到怀里哄,

旁的不论,先把自家的名儿写得全了,若是拿书一个字不识,便是小人儿也要脸红的。秀娘照着帖子上的格子给她放大一倍,等她将将能把字缩在格子里不顶天立地的撑破一张纸,王家头一个新年便到了。

大年夜虽还只有他们三个一桌未免冷清,秀娘便想着叫家里的下人也都一处吃一顿年饭,帐房的钱先生跟他娘子陈氏,也俱都请了来,就同自家人一桌。

外头却支起两张圆台来,女一桌男一桌,除了吃年饭,还要把红包,秀娘包了两个红包给蓉姐儿,等银叶绿芽上来磕头的时候,她们俩的红包就是小人儿自家给的。

玉娘手里捧着个盘儿,拿了红包的,再抓上一把糖,每人把了五百文钱,倒好抵粗使的两个月的月钱了,给那帐房的钱先生封了一封银子,玉娘跟算盘两个,也各得了一封银子。

陈氏自坐了船出来便一直身上不好,就是年饭也只露个脸儿,吃一杯水酒就回屋去歇着,钱先生一向寡言,王四郎便是瞧中他老实,盘的帐又清楚,这才开了高价把他请来,秀娘也请医请药的给陈氏瞧病,钱先生略坐一回,陪王四郎喝了一壶酒便告辞出去。

这个年有这些个下人撑着才不显得冷清,王四郎买了好些个烟火,蓉姐儿大了胆子也想去放,叫秀娘一把搂住了:“叫小来安来福去放,莫烧着了眼睛。”

蓉姐儿扒着门框,仰了头也还是瞧不见,还是玉娘道:“不若到花园里的亭子去,开了窗儿,多添几个炭盆子,高些儿也能看得清楚些。”

亭子是搭在石头上的,坐在里头开了八面窗,这临河街的人家俱在放焰火,映得满天霞光,蓉姐儿靠了秀娘的,忽的冒出来一句:“上回,上回咱们也在亭子里看烟火的。”脑袋还挨着,身上裹得暖烘烘的,秀娘拿狐狸毛的大斗蓬把女儿包在里头,不一会儿再去看她,她已经阖了眼儿睡着了。

第76章 曹先生以花为题女学生技压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