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吼道,你给我听着!我们尚不自保,怎么养得起这个孩子?!回去了怎么跟家里交待?!我事先早就把他抱养给了李婆婆,老人会好好养他的!你他妈犯不着操这份心了!

她痛哭着,神魂颠倒地拼命摇头。不可置信地流下眼泪

村庄渐渐完全消失,密林山野在天地相接之处破了一笔清冥浩荡。留下一笔写意的淡墨,掩映在浓浓的雾气深处。卫东镇定地看着一切。眼睛里面没有丝毫泪水。

他们在车上度过一个昼夜的时间。一路上她脸色苍白如纸,头发蓬乱,默不作声地靠在一角,干裂发白的嘴角微微翕张。他看着她陡然间苍老的形容,简直与一个疯癫庸堕的老妇无异。他回忆起初次见面的夜晚,她犹如秋林般的漆黑发辫,在烛光中闪烁着靛蓝的光泽。目光鹿一般伶俐。绯红的脸颊,像是春日山岭中的达子香。他听到姑娘在吹奏《山楂树》,于是动情地将自己写在树皮上的诗歌送给她。

但一切都只是过去了。生活和境遇足以轻易而彻底地改变所有。

他心中是疼痛的,隐隐不忍,便伸出手轻轻抚摸素清的头,试图理理她蓬乱的发辫。她却陡然惊恐地躲闪,抬起头,目光锥子般充满恨意。卫东无奈地缩回了手,低声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这不是我们的错。他说。

她回答,对,这不是我们的错。可是卫东,她幽幽地说,你心太狠了。一般人都不会有你这么狠心的。

他咬紧了牙关。沉默不语。

是用了多年混浊而悲壮的青春,去懂得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命运不可掌控,尤其是若在一个错误的时代降生。

下车的时刻,她要继续南下,而他要向西。她对他说,我们该分开了。他拖着行李回过头来,镇定地望着她。憔悴的脸上重新上演默然的表情。他无言。转身扛起行李,兀自向前。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情景隐喻着他分裂的人格:最忧郁而浪漫的诗歌,与最自私和无情的抉择。

那便是他留给她最后的印象。那兀自离去的身影,仿佛一场仓促而混乱的落幕,宣告青春的彻底消失,在这个同样仓促而混乱的世界,和时代。

人们说,曾经见到一个年轻知青,独自深入小兴安岭的林区,在山坡上的荒冢前叩首,长跪不起。

他是简卫东。当他已经决意离开这片土地,再也不会回来的时候,他终于能够鼓起勇气,去看望这座坟墓。当年自己粗心大意地添加了过多的柴火,烟囱被烤烫,衣物被点燃,引起了大火,最终导致好几个人烧伤,四个女孩子丧身火海。她们的笑容就这么被遗忘在了异乡的土地,遁入时光的隐秘角落,悄无声息。

那是在一个黑夜迫近之前的黄昏。简卫东站在她们的墓前,看到她们熟稔而陌生的笑容逐渐隐没在落日的群冈。他知道这一片年轻的生命必定已经遁入了他在现实中无法接近的理想天堂。那些萋草离离的残碑断碣,在寂静的岁月之中,美得这样辛苦与悲壮。

这片笑容在异乡的土地下沉睡。无人问津。以后还将一尘不变地沉睡下去。四周零乱丛生的蒿草和野花,迎着漫天悠扬而清亮的晚霞,随风轻轻摇摆。它们亦是沉默了又沉默的判断者。他独自一人良久地站立着,透过玄青色的苍凉墓碑,凝视这些死于自己手下的十七岁的眼睛。如同月下潮汐,时间缩影成一帧帧光感饱满的电影胶片,被岁月的齿轮带动着从眼前卷过。

第一次知青联谊活动上,他还是那个有着一双苍白颀长的手的诗人,拉一把深棕色的大提琴——雪白颀长的手持着琴弓,清晰的骨节极富韵律地突起,在夜色以及烛火的洗濯之下,像是一首节奏凌跃的诗歌。在匆忙离去之前,他拿着一盒写在桦树皮上的诗歌,对那个美丽的姑娘说,这是我写的诗,有兴趣你就看看吧。

然后是记忆中那场关于大火的噩梦。黑色的浓烟未曾散尽,被活活烧死的四个女孩子,手挽着手蜷缩成一堆。她们的身体已经成为漆黑的焦炭,裹尸布不断地浸出黑浓的人油。

那些仲夏之夜前去幽会情人的迢迢路途,那些清晨在浓雾弥漫的白桦林里匆忙的吻别,那些年轻身影被茫茫青纱帐所遮掩并最终消失的青春岁月,都已经彻底消失。不复追回。

简卫东在坟墓前持久的伫立,远处便是辽阔的遗忘的水域,遍布浓浓雾气和丛丛芦苇。山岗上夜已经浓了。面对星月凊辉,他深知自己已经不能再对命运有任何怨悔与贪婪。因了相对于这片沉睡的笑容,他还拥有万能的生。只有自己知青岁月,能陪伴这坟墓下的生命与山冈日夜私语。

他与她们都是共和国理想的效死者。同时代本身一样,是无知而无辜的效死者。

5

童素清逃离插队农村之后,已经备受斗争迫害的父母再次因为她的逃亡而蒙受耻辱的追究,她自己亦根本无法求学求职,家里又没有分给她的粮票布票,生活很难。已经逼迫到绝路。于是她横了心跟着几个抱负不凡的知青一起偷渡南洋,漂洋过海去谋生创业。一去多年。

在南洋的生活亦是艰难无比,在彼地她很快与一名华裔商人结婚,开始跟着他投资做生意,惨淡经营,十分艰辛。有了经济保障之后,她急不可待地开始上大学,弥补青春年华失学的遗憾。几年之后那商人意外去世,她继承遗产,自己做起了老板,生意越来越大。她终于经过这些艰辛的打拼而立足。十年之后,她才第一次回国。

十多年的岁月里,她像是用战争的残暴来洗濯伤痛的顽强士兵,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头都毫不犹豫地向着风险最大的目标前进。一同创业的老三届们,也都纷纷出人头地。有时候她深刻地觉得,在离开插队农村之后,再也没有什么苦难能够比得上那几年艰难并且毫无指望的劳作和生存。而当一个人熬过了苦难的底线,对于世间的冷暖毫无知觉,并且韶华已逝逼迫她不能再在无用的事情上浪费哪怕一分钟时间的时候,就真的只剩下所为成功了。因为其中的代价,已经早早透支在青年时代,并且其庞大的伤害与遗憾,并非一句貌似豪迈而动情的青春无悔便可以弥补——即使于一个时代而言。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面,生活的目的仿佛只是一场正义的并且迫不及待的报复,本质上,她仍然是无知无辜的效死者。连回忆那段遥远的青春,那些深深埋藏在田塍褶皱中的岁月,都已成为奢侈的伤春悲秋。尽管无论如何,回忆总是以它无可替代的华丽堪与今日和未来相媲美。

多年来,她已经渐渐忘记了简卫东。忘记了这个她交与了全部青春的情人。她后来渐渐明白,简卫东当初扔下孩子并且与自己分道扬镳,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抉择。只是在十年之后的某个夜晚,她忽然又梦见了简卫东,梦见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还梦见了那个不满一岁就送给老人收养的无辜的孩子。简卫东洁白颀长的双手在梦境中清晰如昨,而双手的主人却被赋予了狰狞的面孔——那双手攫着一个婴孩,无声地朝她逼近,婴孩的啼哭却格外的响亮而单薄,她被渐渐逼近的狰狞面孔惊醒,恐惧像是包围自己的大火

她在半夜被这恶梦惊醒。从床上坐起来,感觉虚脱而疲倦,伴随着无边无际的伤感。

就在第二天,怀着莫名歉疚的心情,她便准备返回当年插队的乡下,去接走简生。

像是一趟迟到了多年的旅行,茫然地向记忆深处的岛屿前进。旅途的尽头就是那片广阔的遗忘中的水域。

这是一路怀旧的旅途。素清去林区探望。

她始终都记得当年那场大火之后,自己亲眼目睹几个女孩子烧焦的尸体时候那种激荡内心的震骇。她受内心记忆的指引,去看望她们。

下午快要结束了。日光已经浓得非常粘稠。再次是一个大好春日。晴朗的天色以及烂漫的春光丝毫未变,一切如同多年前那个模样。

埋葬着那四个女孩子的简陋荒冢已经被疯长的草木所掩埋,只在层层绿色的深处隐现出歪斜的一角玄青色石碑。拨开狗尾草毛茸茸的穗子以及苦艾的茎叶,看到石碑上刻的那些朴素而悲凉的名字,已经被厚厚的茂盛青苔所模糊。面无表情的阳光依然是把一道道光辉刻在这被遗忘的坟墓上。不知道在这十多年的漫漫岁月之中,坟墓之下那片年轻的笑容经历了怎样的清冷寂寞,才能盼来今日一个蓄谋却又不经意的探望。

山风抚过辛香浓郁的土地和树林,给她的脸带来久远而安宁的摩挲。她带着空白的记忆和念想,就这么安静地站在僻静的山岗,与簇簇沉默的狗尾草和苦艾相伴,如同年幼贪顽的孩童一般,贪恋着跨越时光的快感。她仿佛重新回到了十多年之前的自己。越过了好像从来不曾存在过的那些坎坷的年岁,仍然是那个穿着肥大的棉衣穿梭在树林深处的女孩,留恋着林中的白桦,冬青和映山红。或者是后来那个穿着军上衣的姑娘,腆着肚子,忍着燥热背了装满玉米棒子的背篓 ,辫子纠结发腻,沾着叶絮,蹬着一双磨烂了的军胶鞋,穿越茫茫的青纱帐。

然而光阴这么的不动声色。这些,已经成为往事。

往事姿态傲然地横躺在生命中接受回忆的检阅,浑身有着经过时光的酝酿而散发出的美好光彩。竟仿佛变成了自己不曾获得过的梦想一般,连理性都因之陶醉得晕头转向。殊不知,在经历往事之时,是那样一般辛苦。

落日像是风滚草一样被风吹下了地平线。她望着这片沉默的笑容已经只是淡然的心情。是离开的时候了。她伸手摸摸冰凉的石碑,默默告别。或许这一生一世都再也不会再来探望了罢。毕竟没有什么凭吊能够回报生命之中那些无人知晓的坚忍岁月。因生命本身不过就是一树沉默的碑,上面刻下的字早已被尘世忘却。

离开林区,她辗转回到县城。刚下车,就碰见一个在茶水摊闲坐的老头。是原来那个生产队的指导员。他已经老了那么多,亦是认不出她。她不打算前去攀谈,因为她而今已经不需要再凄凉地拿着一纸招工返城的申请奔走在这些人的脚下。

物事人非。她心里忽然想起儿时的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里并不是她的家乡。

但,这里不是她的家乡么。

回到后来那个生产队驻地,她便向着李婆婆的房子走。路已经变了,人也不再认识。偶尔碰到几个上了年纪的农民,觉得面熟,却也想不起来名姓。当年她和简卫东人缘都不好,亦不怎么与人交往。除了隔壁的孤寡婆婆对她格外照料使她倍感亲切之外,其他人在她印象中都愚昧朴拙并且自私叵测。她下山时问了几次路,农民们都很热情,错肩之后还悄悄议论半天,猜测又是哪个知青回来凭吊。

她在李婆婆的门前,看到土房子已经经过了数次修葺,与当年有些不同了。但是老墙依旧在,破了洞的地方被堵上了砖,看起来格外亲切。她怀着百感交集的心情,颤抖着轻轻敲门。

老人还是十多年之前的模样。她把她迎进屋里来。堂屋里装了电灯,有了几把塑料椅子。她们的叙旧,听起来平淡而乏味。她对老人的絮叨略有走神,想到即将等来儿子,她内心禁不住血液奔涌,悲伤而又喜悦。

他来了。感知到儿子远远地奔跑过来,她立刻不安地站了起来。老人仰望着这母亲,神情凄然。

一个小男孩,上身穿着脏脏的的小衫,下身穿着略有一些短的裤子。头发和身上满是泥点和草叶碎屑,却有一种带着汗浸浸的植物泥土之香。晒得发亮的瓜子脸,眼睛大而明亮,皮肤白皙,透着晒得绯红的颜色,非常漂亮。

这身体痩高皮肤洁白的孩子,清晰浮动着他父亲的神色。这是她的骨肉。她的生命之延续。她顿时感到莫大的罪孽与愧疚。

就是在那个夏天,她带着儿子回到城市。他们在火车上各自若有所思,没有言语。因这巨大的转折来临太突然,心中需要慢慢承受。

在刚刚回到城市的一段时间里面,她忙着给儿子办户口,找学校,购置衣物家具,忙得不可开交。

简生在回到城市的第一天晚上无法入睡。他只觉得一切太陌生,感觉像是一趟仓促的旅行,而不是自己此后的人生即将面对的现实。孩子半夜从床上起来,打开灯,看到精心布置的房间。依旧是不可想象,一个突如其来的母亲就在自己隔壁。他望着窗外,静默的华灯照耀,马路上车辆穿行。

他怯生生地走出房间,敲开母亲的门。

母亲打开门,奇怪地问他,怎么了?

孩子望着她,只觉得本要叫一声妈妈,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他只是沉默地站着,细细观察母亲的面容。

末了,他问,我爸爸呢。

母亲伸出手,轻轻抚摸男孩的头。说,不早了,该睡觉了。你只用知道,你是我的简生。你爸爸关于他的事情,等你长大了我自然会告诉你。

6

这就是简生的命运发生重大逆转的那个夏天。

回到城市,母亲送他进最好的学校上初中。在学校,因为浓重的北方乡土口音和农村气质,在同学中间成了异类。嘲笑和孤立使他难以面对。在乡村小学接受的教育,来到这里之后成绩自然也非常不好。他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越来越厌学,对教室和同学老师极端的恐惧。常常是久久地坐在操场边上,看着那些活泼的同学踢球和打闹,内心反复地思索,为什么母亲要将她无端抛弃,然后又在某个不恰当的时间把自己带回到城市。

他确认自己是在遭受痛苦。越来越沉默。开始长时间在僻静的后操场边上那排杨树下面静坐,想念婆婆和北方乡下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想得要哭出来。想累了就拿母亲给的零花钱买很多的小人书,一本接一本地看。不知道作业,也不会。讨厌教室,讨厌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们说的方言话他一句也听不懂,自己开口又要遭到同学们一阵哄笑和恶意模仿。

他不上课,学习很糟糕。班主任忍无可忍,请了家长,要她把简生领回去。

旷课被老师告状的那天晚上,母亲还在外面忙于工作的事情,很晚了才回家。简生在家里怕得不敢开灯,也没有吃饭,肚子已经非常的饿。母亲进门之后已经是一张疲惫烦躁的脸,如被冰霜。她草草热了一点剩菜剩饭,重重地将碗盘撂在桌上,声音刺耳。她厉声说,自己去拿筷子,快吃饭。

他顺从地拿了筷子,默默地端起碗来,大口大口地吞咽。

彼时外面的天色已经完全黑了,饭厅里面的小吊灯光线暗淡,显得疲倦至极,似乎要睡着一样。那是母亲头一次拉长了脸对简生说话。印象中她记得母亲手里的筷子夹着菜停留在半空中很久很久,左手捏着碗沿,非常用力,仿佛那瓷器可以立刻碎掉一样。

气氛是僵硬得令人惴惴不安的。如同后来的大部分日子那样。

末了,母亲一字一顿地说,你父亲在我们离开那里的时候扔下了你,我知道你已经不记得。可是我这么多年一直都忘不掉我们的车越走越远,连看都看不见你的时候,那种悲痛。当年我也是迫于生活不得不放下你。这是做母亲的罪孽,现在把你带回来,便是想要补偿你。给你的吃住,衣服鞋子书包学校,每一样都是钱换来的,钱都是妈妈当年在南洋流浪时拿命拼出来的,也是我用耻辱换来的

我一个女人的苦处你这么小又怎么知道呢。往后,家里只剩下你和妈妈了。你不听话,谁的日子都不好过。我们这个家,跟别人不能比。 你父亲对不起你,我现在就是替着他,自己一个人养你,当爹又当妈。你就算不知道这种苦,你也必须懂事,由不得像别家小孩那样撒泼,不要给我找麻烦。

以后不许再逃学。

母亲语气躁烈,言辞冰冷。简生目瞪口呆地看着汹涌的泪水汇集到母亲瘦削的下巴,滴答滴答地坠落,像极了婆婆的老房子在阵雨的时候屋檐下成串的雨珠。母亲的声音因为哭泣而哽咽,令他害怕。

他默默地听完母亲说的话,轻轻放下了饭碗,一言不发地走进自己的小房间,慢慢把门插上。然后蹲下来靠着门抱着膝盖,拼命抑着嗓音无声地哭。他觉得非常的冷。

饭厅里面没有丝毫声音。过了很久,当简生哭得很累了的时候,他听见砰的一声尖厉的声响。是母亲发了脾气摔碗。简生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吓得一抖。只觉得无比害怕。还未回过神来,接着又是摔门的响声。母亲夺门而出。

这是母亲第一次发火。那次之后的简生变得顺从与乖巧,却也越来越沉默。母亲为了使他成绩跟上同学,就专门给他请了家庭教师补课;简生字写得不好,母亲就让他学书法;为了使他有城市孩子的素养,课余又开始让他学钢琴,补英语除此之外,母亲不知道应该以何种方式表达对他给予了深厚的期望。

她成长在一个无书可读的年代,教育的荒芜使得大好年华白白浪费在乡村。她有着老三届家长们特有的一种急切心情,那就是固执而急不可耐地顷尽全力,投入最大的教育资本使得孩子受到最好的培养。与其说是培养下一代,不如说是补偿自己的青春时代所缺失的教育条件:仿佛看着孩子能够坐在最好的教室里学习,弹出一手好钢琴,或者考上一个有叫得光彩的名牌大学,就能够使自己充满了遗憾的青春回光返照,了却夙愿,否则死不瞑目。

而简生过去的十二年成长当中的“空白”,迫使母亲对他的培养愿望变得更加急不可待。她给他一切好的条件,但简生只要有一点不接受,都会使可怜的母亲伤透了心。简生试图表达自己的不愿,但是在一次次面对母亲声泪俱下的劝说之后,他开始知道反抗无济于事。取而代之的是消极的顺从。

他每天不再坐在操场上思考那些令人头痛的问题,但是从坐进教室里面起,就不再开口说一个字。老师点名要回答问题时,他就站起来不说话,弄得老师们从愤怒到不耐烦到最后根本不会点他名;趾高气昂的小组长专门过来收他的作业时,他就默默地交出空本子。然后等着老师骂。在那些老师的语言打击之下他对学习没有热情,情绪也非常的抵触,自然成绩也就不好。因为不喜欢钢琴,他课余也从来不会练。周末母亲嘱咐他好好练琴,之后就去忙工作或者奔波应酬。他呆在家里看小人书,用孩子的伎俩,将搭钢琴的绒布扯动一下,翻开琴谱扔在上面,让母亲回来后看起来像是练过的样子,然后在家里信马由缰地画画。每次上钢琴课的时候那个老师都非常的无奈,母亲在一边听着老师的叹气,心里自然也是窝火,上完琴课回家之后常常免不了要责骂一番。责骂的同时,母亲常常声泪俱下地告诉简生自己在年轻的时候是多么多么地喜欢音乐。她絮絮叨叨地说,那时由于家境不好,她从来都没有得到机会接触音乐,而隔壁一户人家有一架手工制作的扬琴,分外眼红的她总是手痒得忍不住,为了能够去敲一下那架扬琴,总是厚着脸皮一次又一次地溜进别人家门,偷偷地敲上一会儿,敲完了溜出去,一会儿又忍不住又溜进来以至于到后来那家人已经彻底的烦了,总是紧锁房门。借此,母亲严厉地对简生说,你看,简生,你有这么好的条件,可是你从来不懂得珍惜,真的太让我寒心了。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简生总是咬着嘴唇不作任何回答。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母亲在无尽地抱怨简生使她寒心的同时并不知道简生对这样的生活同样感到寒心。他开始看到,母亲几乎是要让他来实现自己年轻时尚未实现的梦想——无论是接受教育的机会还是发展特长的机会——他成了母亲供以填补自身遗憾的第二次青春,将自己年轻时代未曾实现过的愿望全都强加在简生的身上:在简生出生了整整十二年之后。

在童年时代的尾巴上,在最初回到母亲身边的日子里,想象中母亲应有的那种温柔和宠爱他似乎从未体会过。他于是根深蒂固地认为,一个真正的母亲不应该是像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尽管简生从来没有明确地说过,但是长久以来他最为痛苦的便是,母亲为什么要将他生下来然后遗弃,然后又把他带回身边受苦。

他开始不断地对母亲的指令暗自抵抗。在母亲对他提出很多的要求的时候他也对母亲提出同样的要求。然而都局限在物质上的——如同母亲对他的要求亦只是学习和钢琴上的。某种程度上,他开始绝望地以此表达自己的恨。

那是简生的成长当中最灰暗的日子。他去学校的唯一动力就只有每个星期的两节美术课。他至今记得,那个漂亮的年轻美术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叫大家拿出绘画本随便画,画心里最喜欢的东西。有的同学画妈妈,有的同学画草原,有的同学画玩具,有的同学画蛋糕。而简生用蜡笔画了婆婆的老房子,黄虎,他还想画清澈见底的苇塘和鱼儿,以及冬天大雪弥漫的冰湖还有狍子,野鸭,水鸟,鹈鹕,高粱地,玉米田,或者南归的大雁他想要画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下课铃声响的时候他还在进行第二张图,而且还没有把心里喜欢的东西画完。同学们纷纷走了。老师过来收本子的时候,耐心地问他,你还想继续画么?那么到我的办公室来我们一起画吧。老师说一口北方话,他听起来倍感熟悉。

他不说话。顺从地点点头。收拾好东西,跟着老师到了办公室。

已经下午放学了。夕阳漫过满是爬山虎的墙,办公室里面昏黄的光线被整齐切割,撒满地面。简生不知疲倦地趴在桌上画啊画,他完全都已经忘记了还有老师在身边。老师亦不说话,耐心等他完成。

他终于画完了四张图,心满意足,头上满是细密的汗水。胳膊贴在桌面上,已经留下汗津津热乎乎的水印。他把图画交给老师。他难以忘记,老师立刻给予他惊喜无比的表情,以及赞不绝口的表扬。老师那张年轻漂亮的面孔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衬着那日宁静的霞光,成为他离开老家之后发生的唯一一次关于快乐的记忆。最后老师说,你好好画画,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画家!

那天回家之后,简生便对母亲说,我要学画画。母亲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老师今天表扬了我,说我好好画,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画家!

母亲忙了一天的工作,心情烦躁疲乏,因此只是面无表情地说,哦。是吗。

沉默了许久,母亲又说,那么你的钢琴呢。

简生说,我不喜欢钢琴。我不想学钢琴。

母亲说,那我花了那么多钱给你买的钢琴就成了垃圾了么。你以为妈妈的钱是从路边拣来的么。

简生咬着嘴唇不说话了。半晌,他用很小的声音嘀咕,你之前又没有问过我想要学什么。

母亲愤愤地说,你为什么总是说这种毫无感情的话呢。你

话哽到嘴边,母亲打住了,接下来仿佛又要声泪俱下地对他进行一场哭诉。

简生已经看腻了和母亲之间的这种场面。他忍无可忍地说,我这次学画画再也不会轻易说不喜欢了。

母亲脸色很难看。牙关很不耐烦地紧咬了一下,说,那你要是再学一个月就跟我说你又不想了,怎么办?

简生轻声说,我不会的。

他就这么记着这句话,跟母亲作对一样地开始学画画。生活仍旧没有太大改变,只是由于简生的刻意回避,家里气氛更加的清冷。

简生对于画画有着天分和发自内心的喜爱,开始是在少年宫里面学国画,由于人多吵闹,觉得没有意思,于是改在一个美院老师的私人美术班里学西洋画基础素描。与其他那些受了父母的逼迫每个礼拜到这里来混时间的孩子们不同,简生画画的天赋崭露无遗,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面对那些木讷的石膏几何体,少言寡语并且神态沉浸。

每周末的绘画课好像是他一周生活的期待那样,从来不睡懒觉,总是一大早就自己背着与身高不太相称的军绿色大画板,到楼下买早点,在公车上吃早餐。在画室里面总是挑最靠近老师的位置看着老师作示范画。每个星期天都回来得很晚。

余下的空闲时间就在楼顶花园。放学回到家之后,总会先去照料那些花草。母亲偶尔上去晾晒衣物,会看到他带着麻布手套握着铲子蹲在地上,同植物和昆虫交谈,或者是坐在小凳子上夹着画板,对着一株栀子作钢笔速写。

向母亲要了足够的零花钱,用以买更多的书消遣时光。时不时他放学回家之前,总会在书店里逗留一会儿。然后提着一口袋的书,慢慢走回家。除了画画和看书之外,不喜欢听流行歌也不喜欢看电视。但是喜欢去照料楼顶花园里的花。买很多的书来看。提着书或者背着画板,缓缓穿过夜幕低垂的城市。看潮水一般涌动的人群和车流,渐渐在自己的感官之中静止并消音。寂静至极。这样就会觉得愉快起来。

并不是做作忧郁的矫情少年。只是与周围的人事长时间无法适应,显得形单影只。

7

伴随着画画慢慢长大,慢得似乎让母亲失去了耐心。母亲很快就进入更年期了。而他很快就进入了青春期。这实在是一种很让人沮丧的搭配。往后的日子里,简生性格已经是固有的沉默寡言,母亲性格却越来越焦躁。常常,简生一言不发地看着母亲她沉默不语紧咬牙关不停地不停地做事情。母亲越沉默,简生越能感受到她心里面的焦躁,仿佛随时都可能爆发。母亲情绪无常,到了后来,简生有时候会故意惹恼母亲,从她声泪俱下的哭诉当中获得某种报复感。他自己内心亦感到切肤的痛楚。这已经完全是病态的。

从那时起,简生就会听到母亲在独自做事的时候压着嗓子用很低很低的声音咒骂着某个人的名字,她不停地碎碎念,脏话的字眼十分刺耳。抑制的却又无从掩藏的仇恨,使得那种咬牙切齿的声音听起来毛骨悚然。另一些时候,在厨房做饭或者在厕所洗澡的时候,母亲又发出夸张而漫长的叹息。声音充满了她对于人世深入骨髓的厌倦与失望,并且烦躁难耐。他对母亲的叹息感到骨头发冷。那种时候简生通常会很厌烦地一个人躲进自己的房间蜷起腿来单独坐一会儿以此平息自己的恐惧感,然后开始无端猜测母亲暗自咒骂的那个人是谁,她又为什么如此悲哀地感叹

少年的简生一直是在这种猜测和恐惧中惴惴不安地长大的。

母亲一直怨恨。她的一生,从未获得过某种内心的满足。那时的简生,面对母亲无休止的抱怨,并无同情。

她也从不清楚地向儿子表达怨恨的根源。他也不能追问。是亲人,这些东西就都成了禁忌。

少年时代的他沉溺于和母亲之间的进行这种对峙。当情形已经严重地无法挽救的时候,简生内心依然只是很钝很钝地偶尔失望一下而已。

然而在这钝重而麻木的失望之前,他是试图过挽救的。

那还是回到城市不久,十三岁的时候。

简生从母亲的身份证上获知母亲的生日。他特意去买了一件礼品——是一条围巾——然后包装好,打算在母亲生日早上送给她。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早上,他清楚地记得。他那天还要去学画画,所以一大早就醒来了。起床之后简生没有去洗脸刷牙,就怀抱着礼物跑到妈妈的房间门口。然而当他推开虚掩的门刚要喊出声的时候,瞠目结舌地发现两具赤裸的身体躺在一起,男人脊背上的肌肉因为用力而兴奋地活跃起来,用一种令他匪夷所思的姿势活动着。他们太过投入以至于没有即时发现简生:于是简生屏着呼吸把门轻轻关上。

彼时他并不确切地了解情欲的真相,也不知道母亲和他在做什么,他甚至听到了母亲隐约的笑声。可是他还是感到庞大的恐怖与羞耻。简生轻轻回到自己的房间圈起腿来蹲下,以镇定情绪。几分钟之后母亲突然地进来了,她慌乱地哭泣着抱紧简生——他被她抱得措手不及甚至不能呼吸——从母亲的臂弯里面,看到那个男人正狼狈地穿上衬衣,夺门而出。

母亲把简生抱到床上去,紧张地问他,你看到什么了你

简生想了想,撒了生平第一个谎:我什么都没有看见。

母亲仿佛是没有听到,抑或是不在乎,他那明显的谎言。母亲开始自顾自地开始说话,断断续续的独白着她那与天下一切坠入情网的女子如出一辙的苦闷,只是她的感情,更为封闭而悲剧。母亲对和自己相处才一年的儿子念叨着,你因为小,所以不能理解其实这真的没有什么妈妈是爱他的他也必定是爱我的你父亲离开这么久之后

说着说着母亲再次潸然泪下。

而少年简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彻底对母亲的眼泪感到了厌倦。

这哽咽的,在多年之后语焉不详的断句,是他听过的母亲唯一一句关于她爱情生活的表白。从此之后,他只记得母亲的生活里充满了对各色各样的人的怨恨,包括父亲。

母亲间或会非常平静地对她说起父亲这样一个男人,他年轻的时候,穿挽起半截袖子来的白衬衣,阴丹士林蓝裤子。有着苍白得泛青的皮肤以及诗人的美。却也自私,人格分裂。在那个盛产诗人地年代,在十八九岁的年纪上,父亲和母亲被命运驱赶到北方乡下作了知青,母亲倾倒于他甚为稚气而奢侈的才华——他是个年轻诗人。在那段荒寒的岁月里面他们有着同样荒寒的爱情,然而最后在简生出生不久,他亲手将其遗弃。

那段岁月埋葬在了北国之乡,小兴安岭的绵延山林和大雪覆盖的冰湖沉默在悲伤而遥远的黄昏。除了久远得已经不再真实的北国青天洁月,那土地以及土地之上的青春和激情已经完全被现时社会价值所抛弃,除了毁灭之外那段回忆一无是处。

母亲常常借着父亲的例子意味深长地抱怨着男人的铁石心肠。她说,不要相信男人。他们朝秦暮楚,自私自利,是能亲手遗弃子女的冷血之人。

少年的简生对这样的积怨只感到厌烦。那个时候他还是懵懂的孩子,母亲悲观世故的处世之道深刻地影响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在还未踏进这个世界体验到人间冷暖之前,在单纯无忧的乡下童年刚刚结束之后,母亲突如其来,一再用抱怨的方式,不厌其烦向他灌输对于她这个世界的憎恨,并且一再告诫他,这个世间的冷漠和无情超过他想象

母亲是苦的。她除了简生,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倾诉她的苦和怨。这亦不是她的错。

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这对于他的确是难以接受的。也不愿意接受。

他本身是一个儿子,也注定是要成长为一个男人。而母亲无休止的对于男性角色的抱怨和对于这个世界的批判,使得他失去价值方向。在这个令人遗憾的世界里,他本身就没有父亲,而一个不曾有父亲作为男性榜样的儿子,和一个性格完全被遭遇所扭曲的母亲一起生活,通常对自己究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茫然的。

那个星期天的早晨,他满怀愉悦去给母亲祝贺生日,却撞见母亲那样不堪的场面。他被母亲抱到床上去,听她长时间絮絮叨叨地独白着她和那些男人的暧昧不清的恩怨。

简生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只感到深为耻辱,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在他的年纪和理解程度看来,床笫之欢本来就已经是无可容忍的羞耻的事情,更何况,那个男子不是自己的父亲。

简生头一次粗暴地打断依然还沉浸在独白之中的悲伤的母亲,他说,你别跟我说这些。我还要去画画。我走了。

他的确是走了。彼此带着无可比拟的失望,同时给与对方以失望。他是,母亲同样是。而那条围巾,直到最后,仍然没有送出。

他在后来,又数次无意中撞见过母亲和陌生男人在一起的场面。可是他已经不再有初次的惊慌和恐惧。他仍旧心如刀绞,但不动声色走开,然后关上自己的房门,安静地写作业看书, 更多的时候画画。累得伏在桌子上,心中却是一阵阵难过。无能为力。

在此后漫长的相处之中,他们之间的话语,除了“出来吃饭”,“你学校功课如何”,就再也没有其他。

母亲依旧是本着一个传统家长应有的职责,只要有空,就一再叮嘱他成绩和功课。而不巧的是这也恰恰是他厌倦的事情。他成绩很糟糕。拿着考试试卷回家,免不了是一顿骂。

骂到后来,他已经麻木,麻木到已经不再会为挨了骂而难过。即使是挨了几巴掌,也就是阴郁着脸,回到自己房间去。砰得关上门。再也不出来。

因为是血肉相连的亲人。所以许多话反而就成为禁忌。交流是羞耻,亲近是羞耻。唯有通过相互苛求和中伤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才是理所当然。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长久以来,简生一直不知道母亲跟别人有染背后的事实真相。而简生唯一能够清晰知道的,就是他不再对这个家抱有任何希望,不再对母亲抱有任何希望,即使目睹她以令人心酸的迅疾速度衰老。

有人曾说,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的家庭失望,那么他必将对这个世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