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离宫的人都知道裴英娘不擅长棋艺, 侍立的宫婢一看到她使眼色,立刻心领神会,抿嘴一笑,上前收走棋盘。

一旁的李治没有注意到裴英娘的小动静,问宦者,“大军几时还朝?”

宦者跪在廊檐下,“按路程,差不多是七月间。”

李治点点头,沉吟片刻,“朕亲笔书信一封,你亲自将信送往阵前,当面交给执失,不得有误。”

宦者躬身应承。

宫人送上笔墨纸砚,李治正襟危坐,下笔一挥而就,封好书信,交给宦者,宦者收好书信,一头扎进风雪之中。

裴英娘不敢打扰李治,乖乖坐在侧殿吃茶食。

李治办完正事,回头一看,几案上空空落落,刚刚下了一半的棋局已经不见踪影。

裴英娘捧着一碗热腾腾的翠涛酒上前,缚发的浅碧色彩绦随风摇曳,鬓边一对红鸦忽,衬着雪白的肤色,愈显明艳,笑嘻嘻道:“天气寒冷,阿父饮些清酒驱寒。”

李治摇头失笑,接过玛瑙酒盅,目光不经意在裴英娘身上徘徊,白生生的鹅蛋脸,略带少年人的丰腴稚嫩,五官渐渐长开,眉清目秀,俏丽明媚,一双水杏眼儿,乌黑发亮,顾盼生辉。

他饮下一口清酒,心中暗暗道,也许,是该给小十七定下人家的时候了。

大军得胜的消息很快传遍离宫,李治老怀宽慰,整天乐呵呵的,武皇后却反应平淡。

武皇后临朝听政后,李治很少和她发生争执,唯有在用兵之事上,帝后二人常常意见相悖。

唐朝初年,吐蕃平定诸羌,成为统一的王国,势力大盛,开始与中原王朝来往。

太宗时,吐蕃的立国之君松赞干布向唐请婚,指名非嫡出公主不娶,被中原朝廷拒绝。

吐蕃当即以吐谷浑挑拨唐蕃关系为借口,发兵攻击吐谷浑,并侵扰唐朝剑南松州一带,叫嚣着要一路直接攻入长安,迎娶太宗的嫡出公主。

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兵骑五万还击吐蕃。

牛进达的先锋部队从松州出发,夜袭吐蕃营帐,斩杀千余级,吐蕃退走。

此次大败后,吐蕃松赞干布重新派遣使臣入朝,再次向唐求婚。

李世民许之,册封宗室之女为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

此次联姻后,大唐和吐蕃和平往来,友好相处,一直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事。

高宗即位时,年纪尚轻,根基不稳,边境诸国蠢蠢欲动,吐蕃和吐谷浑频频发生摩擦。

咸亨元年,吐谷浑不敌吐蕃,遣使向唐求助。

高宗派薛仁贵前往迎击吐蕃,为吐蕃所败,同年,吐蕃灭吐谷浑,大唐安西四镇俱废。

自此,沿边诸羌都投降了吐蕃,吐蕃连年骚扰大唐边境,唐多次派兵讨伐,但败多胜少。

究其原因,因为吐蕃占据天然的地理优势,可进可退。而唐军无法深入高原,即使打了胜仗,也是惨胜,军费开支也是压在朝廷头上的一大难题,因此唐军始终无力对吐蕃进行大规模的彻底打击。只能牢牢固守在剑南、陇右一带,派兵沿境防守,形成以防守为主的战略体系。

大唐对西域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前。

朝臣们劝李治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主,“少发兵募,且遣备边”。

李治不甘心就此放任吐蕃侵扰西域,一边增兵防守边境,一边积极培养将领人才,想一举解除吐蕃对西域诸州的威胁。

正如李治早年不顾武皇后反对,坚持派兵攻打高句丽一样,他在涉及到军事方面的布局和谋划时,一反常态,异常坚定。

初唐时,除了西边的突厥诸胡之外,盘踞在大唐东边的高句丽也不能小觑,只有稳定辽东局势,继位的新君才能安心。

太宗李世民当年之所以会拖着病体东征,就是为了替年轻的李治扫平障碍,让他能够没有后顾之忧。

当时有大臣担心李世民重蹈覆辙,和隋炀帝一样因为连年对高句丽用兵导致内乱,李世民坚持东征,对左右大臣说:“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之忧也。”

可惜李世民御驾亲征,依然未能灭掉高句丽。

李治即位后,牢记李世民的叮嘱,不曾对高句丽掉以轻心。从永徽六年到显庆年间,他利用百济、高句丽、新罗之间的矛盾,一步步使高句丽陷入孤立境地,并趁高句丽发生内乱时,抓准时机,任命在此前的战事中脱颖而出的薛仁贵为左武卫将军,再次征讨高句丽,最终完成了李世民的遗愿,诛灭高句丽王朝。

大败高句丽后,薛仁贵官拜安东都护,率兵留守平壤城,大唐东境从此安定。

东境已平,西境又再起烽火。

李治苦心孤诣,筹备多年,迫切想一举击溃吐蕃,不给太子留下后患。

武皇后和李治曾多次因为西域的军事部署而争吵,这倒不是因为武皇后没有军事嗅觉,轻视吐蕃,而是利益相关,朝廷的将领人才大多忠于李唐皇室,武皇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打压他们,自然不希望李治频频用兵。

而且此时大唐虽然国富民安,繁荣昌盛,但仍然耗不起一场举国之力的战争,隋亡的教训历历在目,不管是武皇后,还是朝中大臣,都认为面对野心勃勃的吐蕃,唐军不能冒进,只能固守边境,防止吐蕃侵犯。

李治深知太平盛世得来不易,暂时向群臣妥协,但仍然不放弃打击吐蕃的计划。

执失云渐十一岁入选千牛备身后,便被李治接入宫中教养,教导他军事谋略的是能征善战的老将谋臣,教授他诗书礼乐的是举世闻名的鸿儒学士,而一遍遍向他强调西域战略地位的,是李治本人。

李治对执失云渐寄予厚望,派他前往剑南,便是为以后对吐蕃用兵做准备。

此次剑南大胜,虽说领兵的人是大总管程锦堂,执失云渐只是其中一道行军,但战报中说他稳扎稳打,不冒险躁进,关键时刻又能出其不意,屡立奇功,有昔日卫国公李靖之风。

看到悉心培养的后辈表现杰出,李治自然欣慰不已。

武皇后对执失云渐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太宗李世民给李治留下一批忠心耿耿的将才,其中大多数人是大唐开国功臣之后,出身高贵,根基牢固,对临朝听政的她恭敬有余,忠心不足。她可以驱使寒门学子,收服世家文臣,但军中的武将软硬不吃,根本不听从她的号令。

执失云渐的祖父是归顺大唐的突厥酋长,祖母是九江大长公主,又是李治手把手教出来的,显然也是一个只忠于李姓的武将。

武皇后更喜欢油滑殷勤、识时务的程锦堂。

帝后二人一个喜气洋洋,一个淡漠冷静。

宫里的人谁也不敢得罪,无奈之下,不得不谨小慎微,当着李治的面时嬉笑奉承,夸执失云渐骁勇善战,是当世奇才。等到了武皇后跟前,绝口不提剑南战事。

裴英娘看不懂李治的军事举措对朝政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过有一点她模糊知道一些。

随着吐蕃的强盛和突厥的复兴,唐无力解决西境威胁,选择以守势为主,在边境举兵屯守,威慑吐蕃诸胡,使得边陲兵强马壮,而京师空虚,埋下隐患。

从武则天当政,到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便是边疆的十个节度:安西节度抚宁西域,北庭节度防制突骑驰、坚昆,河西节度隔断吐蕃、突厥,朔方节度捍御突厥,河东节度与朔方相掎角以御突厥,范阳节度镇御奚、契丹,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另有岺南五府经略,负责绥静南方各少数部族。

这一套防御体系在对外防御上是较为严密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互为犄角,同时,又可以彼此牵制,互相防范,不至由于兵力过重而导致边将作乱。

从李治,武皇后,到玄宗李隆基,三代帝王煞费苦心,才最终确立这套严密又灵活的防御体系。

但制度是一回事,具体运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将帅久任,不按时换防;一人兼任数镇节度使,增加了边将谋反的可能性,为其作乱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安禄山身兼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又向朝廷请求任命自己的亲信为将官,手握重兵,声威赫赫。终于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起兵,拉开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序幕。

强盛的大唐自此由盛转衰,中原以北十室九空,生灵涂炭,饿殍遍野,骨肉分离。

一场叛将作乱引发的战争,将辉映千古的大唐帝国拉下泥沼,险些覆灭。

朝廷艰难收复部分失地后,依然无力束缚地方藩镇,虽然曾多次发兵讨伐割据一方的藩镇,但收效甚微,最终,唐还是亡于藩镇之手。

裴英娘占着历史的便宜,知道节度使拥兵自重会导致的危害,但武皇后和朝堂上的那些谋臣就不知道吗?他们老谋深算,比她更清楚屯兵边境的利弊之处,可朝廷没有其他选择,战争会拖垮一个强盛的国家,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太平已久,朝廷不能贸然起兵攻打吐蕃,即使能战胜对方,也是得不偿失。

派兵严守边境,是眼下最稳妥、最省力的办法。

李治想通过战争解除忧患,难于登天,不止武皇后反对他的军事构想,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也更偏向于由进攻转为防御。

裴英娘只是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室公主,人微言轻,不可能像李弘、李贤那样上书李治,分析时局,她真上书了也没人把她当回事,还会斥责她狂妄愚蠢,把朝政当成儿戏。

而且安禄山的叛变,只是引发朝堂动荡的直接原因,玄宗当政后期,耽于享乐,政治腐败,繁华之后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才是衰败的真正内因。

这些复杂的情势,裴英娘只知道一些大概,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来。

她和李令月讨论过,李令月嘻嘻哈哈一阵,取笑她是不是爱慕哪位凯旋将士,还闹着要去找李治为她赐婚。

裴英娘哭笑不得,只能悄悄把自己的担心讲给李旦听,如果说有谁会认真听她讲述自己对朝政的看法,大概只有李旦。

李旦听她絮絮叨叨抱怨一通,笑了笑,“昔日突厥举兵压境,满朝文武商量着迁都,唯有大父坚决反对,他任用胡人,以夷制夷,其中艰险,不亚于与虎谋皮,大父雄韬武略,方能稳定局势,击灭诸胡,如果换成另一个人,或许都城早就换了。这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划,成败如何,和隐患无关,得看布局之人能不能掌握全局。”

言下之意,只要当政者时刻保持清醒,能威慑边疆守将,边境隐患不足为虑。

裴英娘听李旦说得自信从容,心中暗叹一口气,阿兄啊,那个掌握不了全局,导致大唐崩盘的人,就是你儿子呀!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关于吐蕃、节度使、高句丽等内容,引用摘抄自《隋唐五代史》军事卷相关部分和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

虽然是放飞写的,但是军事上还是想尽量贴近史实一点,所以引用了资料,以后如果有引用摘抄的内容,会在内容提要写明,大家买之前看一下内容提要,可以斟酌着看还是不看O(∩_∩)O哈!

隋、唐两个朝代都想灭掉高句丽,原因比较复杂,简单一点说,因为之前汉末时天下大乱,接着魏晋纷争,五胡乱华,中原无暇东顾,高句丽渐渐发展强大,隐隐有屹立东亚的架势,而且高句丽不像当时的日本那么听话,对唐朝抱有很强烈的敌意,唐朝皇帝如果想要坐稳江山,必须除掉高句丽这个威胁,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李治坚持要灭高句丽。

另外文里还是把军事方面的内容写简单了很多,文里的叙述粗暴幼稚,事实上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很复杂,史学家们意见不一,只有一点:绝对不是杨贵妃的锅~她的兄弟是真祸害没错

还有由于涉及到民族和谐,后文会虚拟出一个异族国家……不能写真民族

第54章

不管武皇后心里怎么想, 执失云渐的归期还是一日日近了。

为了亲自迎接凯旋的将士, 李治决定端午前返回长安。

明明还有几个月,李令月已经开始迫不及待收拾箱笼行礼。

离宫并不冷清,每天都有马球、百戏、宴饮、歌舞。为了讨李治和武皇后高兴, 程福生选出数千名才艺绝佳的教坊歌姬伶人, 陪侍帝后左右。

离宫的宫婢差事轻省, 赏赐丰厚,不用勾心斗角, 远离尔虞我诈,还能每天陪着帝后游乐, 一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 殿宇楼阁内外,处处是欢歌笑语。

李令月也很享受在离宫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成天对着翠微青山, 缥缈水色, 实在单调乏味得很。李治如果再不提起回长安的话, 她也会和李贤、李显一样, 偷偷溜走。

只有裴英娘是最不想迁回长安的。

李治在温泉宫调养两年, 成效不错, 等回到蓬莱宫,不知他的头风是不是又要频繁发作。

而且温泉宫远离朝堂, 即使武皇后和太子李弘有矛盾,也是在书信奏折间你来我往,刀光剑影化成笔墨文章, 杀伤力有限,母子关系依然紧张,但不至于当面撕破脸。

回到长安,就不一样了。

这一次,武皇后不会手下留情。

温泉宫的平静岁月,给裴英娘一种现世安稳的错觉,如今该到梦醒的时候了。

她不能改变什么,只能做好准备,等着武皇后和李弘爆发冲突的那一天。

新年前后降下几场大雪,山下累起几尺厚的积雪,幽幽山谷,莽莽群山,早已是千里冰封,一片冰雪琉璃世界,骊山温泉宫照旧翠柏青青,繁花似锦。

李旦每天来回往返于冬宫和山下城镇,眼看着瘦了不少。

这天雪后初晴,五彩斑斓的朝霞映着洁白的新雪,灿烂夺目。裴英娘拦住刚刚跨上骏马的李旦,“阿兄,我和你一道下山去。”

她头梳螺髻,穿一身青地花树对鹿纹翻领宫锦胡服,腰束玉带,脚踏长靴,站在台阶前,仰起脸,雪光和霞光映在她光洁的脸庞上,黑亮的眸子里仿佛掺有揉碎的星光,嫣然道:“阿兄放心,我不是溜出去玩的。”

李旦松开缰绳,回首示意杨知恩,“把公主的帷帽取来。”

杨知恩沉声应喏,转身去楠竹院。

裴英娘见李旦同意自己随他一起下山,先是喜笑颜开,等听到他让人回去取帷帽,笑容立刻隐去,忍不住小声嘀咕:“我都穿上男袍了,还要戴帷帽?”

声音轻轻的,软而娇,不像抱怨,反而有种撒娇的感觉。

裴英娘很少撒娇,因为心底确信李旦真心疼爱她,才会在不知不觉间流露出小女儿态。

这一点连她自己都没有发觉。她是一个知道分寸的人,八九岁时就老成早熟得让人心疼,长大后,更加懂事体贴,绝不会仗着身份的改变而任性。

唯有在李治和李旦面前时,她才真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娘子,像只乖巧听话的小狸猫,天真娇憨,温婉和顺,偶尔也恃宠而骄,伸出猫爪子挠一挠别人,然后弯起眼睛,得意地蹲在高处舔爪子。

裴英娘自己并没有发觉这一点,但李旦自从对她有了一些异样的绮念之后,几乎时时刻刻关注她的一言一行,怎么可能错过她态度的悄然转变。

英娘对他是不同的。

李旦明白这一点的刹那间,仿佛铺天盖地的潮水汹涌而来,将他彻底淹没。那一瞬间,他思绪纷乱,五脏六腑内涌动着激烈尖锐的情感,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狂喜居多,还是后怕居多。

狂喜的是裴英娘待他和别人不一样。

后怕的是假如裴英娘真的只把他当成兄长看待,他依然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打破阻隔在两人之间的障碍。裴英娘迟早会发现他的真面目,他怕自己会伤害到她。

狂喜只是一瞬,很快转化为沉着和隐忍。李旦知道,他暂时不能暴露自己的心意,否则会给裴英娘带来麻烦。

别的不说,李治和武皇后肯定会坚决反对。李治不愿把裴英娘留在宫廷,而武皇后手段更利落,她很有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除掉裴英娘。

李旦不想拿裴英娘的性命去赌武皇后对他有几分慈母心,他舍不得,也赌不起。

上穷碧落下黄泉,只有一个裴英娘而已。

不过即使希望渺茫,李旦依然坚信,等裴英娘长大那天,谁都抢不走她。

因为她只能是他的。

他微微一笑,看着裴英娘上马,淡淡道:“山下乡民粗野,还是戴上的好。”

裴英娘脾性温和,从不在小事上反驳李旦,老老实实戴上帷帽。虽然头顶艳阳高照,是个难得的大晴天,但雪后北风凛冽,像尖刀子一样刮在脸上,不仅冷,还疼,戴帷帽也好,可以挡风。

她的骑术已经练得很好了,上鞍的动作利索熟练,李旦似乎还是不放心,放慢速度,和她并辔而行。

护卫甲士不远不近的跟随在二人身后,马蹄踏着随琼乱玉,溅起细碎的雪粒子,队列徐徐前行。

下山的路被积雪覆盖,反而比平时好走,裴英娘勒紧缰绳,让枣红马小跑了几步,回头看李旦。

他脊背挺直,坐姿端正,手里松松挽着缰绳,眼睛是冷的,但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默默看她撒欢。

裴英娘发现他的半边袖子湿透了,软绵绵搭在织锦障泥上。想起刚才下山时,路上遇到被积雪压得低垂的枝丫,他会抬起袖子,拨开垂枝,让她先走,袖子大概是那个时候打湿的。

她心里既感动又疑惑:阿兄这么温柔,为什么别人都说他不如李显随和呢?

马蹄不知踩到什么硬物,打了个趔趄,陡然发出一声沉闷的钝响。

雪层簌簌响动。

积雪下有活物!

裴英娘吓一跳,她的马儿不会无意间踩死人吧?

正自六神无主,忽然觉得背后一暖,李旦不知何时跃到她身后,接过她手里的缰绳,迫使马儿调转方向,同时扶住她的腰,帮她稳住身形。

唰唰几声,杨知恩和其他几个护卫跃下马背,抽出横刀,围住从雪地里爬起来的陌生男子,“什么人!”

男子衣衫褴褛,冻得面色青白,衣裳上就不说了,连头发、眉毛、睫毛全都白花花一片,眨眨眼睛,便有雪花从他的眼睫掉落,“我是来见永安公主的。”

他形容狼狈,但腰背挺得笔直,说话的声音慷慨从容,还有些倨傲。

如果不是因为他实在太落魄了,裴英娘差点以为他是一名清高傲物的世家公子。

她试探着道:“蔡四郎?”

男子的目光越过团团包围他的护卫,直直望向她。

不会错了,这种倔强的、不服输的狠戾眼神,裴英娘记忆深刻。

耳畔传来温热的气息,李旦在她身后问,“你是为了他下山的?”

裴英娘心头一颤,耳根发红,下意识往前躲,怎么忘了李旦还搂着她的腰呢!

冰天雪地里,她热得头顶冒烟,虽说她素来亲近李旦,但现在毕竟年纪大了,得尽量和兄长保持距离,不能和小时候那样让他抱来抱去的。

好在李旦还没有娶亲,不然八王妃肯定要多心。

李旦没有强搂着裴英娘不放,松开手,侧身下鞍,长靴踩在雪地上,嘎吱响。

“怎么回事?”他的声音很平淡,脸色却比山间的寒风还冷。

裴英娘怕李旦误会,连忙跟着下马,亦步亦趋跟在他身后,“阿兄,你和阿父最近不是在为山下的老百姓发愁么?正好我得了一样好物件,可以帮助老百姓们抵御严寒!”

李旦脚步一顿,握紧的双拳渐渐松开,“东西在哪儿?”

裴英娘转身,纤纤素手指着蔡四郎,“得问他!”

蔡四郎几乎冻成了一个冰人,如果不是裴英娘的马恰好踩醒他,他可能会一直睡到冻死。他全身上下没有一块好地方,杨知恩怕他来不及回话就一命呜呼,从马背上解下酒囊,让他先饮几口烧春暖暖身子。

哪只蔡四郎并不领情,看都不看杨知恩一眼,迈开僵直的双腿,一步一步挪到裴英娘跟前,沉声道:“我把公主交待的东西带回来了,并牛马骆驼一起,存放在山下的佛寺中。”

他从袖子中掏出一张书帖,双手捧着递给裴英娘。

裴英娘接过书帖,疑惑道:“你怎么不在山脚下等着?”

她怀疑蔡四郎是昨晚动身的,夜里风雪未歇,冒雪赶山路非常危险。

蔡四郎伸手抹把脸,露出那张肖似他的母亲马氏,俊秀得近乎阴柔的脸,凤眼微微挑起,“今天是公主信上约定的日子,我怕耽误公主的计划。”

裴英娘默默叹息,流放之地和骊山相距数千里,路途遥远,就算他耽误十天半月也没什么,根本无需如此严格地恪守约定。

“难为你了。”她感慨一句。

杨知恩适时上前,小声征询裴英娘:“公主,这位郎君连夜冒雪上山,不及时诊治的话,十有八九会冻出毛病来,仆先带他回温泉宫?”

裴英娘点点头:“劳你费心。”

杨知恩忙称不敢,眼神示意左右随从把蔡四郎带走。八王不喜欢蔡四郎,他得先把这小子支开。

蔡四郎眉头紧皱,左右看看,屈身向裴英娘行礼毕,跟着随从离开。

等他走远,裴英娘捧着书帖,喜滋滋给李旦看,“阿兄,两千套棉衣,刚从南边运来的!”

“棉衣?”李旦接过书帖,匆匆扫一眼,“哪里来的这么多丝绢制衣?”

裴英娘道:“不是丝绢,是棉花。”

“西域的草花絮?”李旦愕然,西域诸国每年进贡的棉布,只有区区数十匹,裴英娘竟然能一下子拿出两千套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