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她最想嫁的便是这般温文尔雅的男子…像话本里写得那样,翩翩公子温润如玉,一个淡笑便能撩拨人心神。

怕是要比徐肃这般的武夫,要好个千百倍不止吧…

察觉自己因为一个头次见面的陌生人失了心神,方筠瑶赶紧定定心神,再不敢往下想。

等到下车,太子跟车夫一问,这才知道了方才那矫揉女子的身份。原来不是哪家的夫人,而是徐肃那浑人带回来的外室?

虽徐肃跟皇姐那番事他知道得清清楚楚,却还是头一回见着这方筠瑶真人。

太子怀着恶意腹诽——徐肃在边关打仗不光瘸了腿,怕是还瞎了眼吧?

昨日除夕,晚上宫中设宴的时候,正二品的鸿胪寺卿的位子却空着。承昭太子跟那位大人的长子一问,听说是鸿胪寺卿得了急病,只能卧病在床,实在起身不得便没来赴宴。

故而太子赶在这大年初一出了宫,便是为了上门去探望一番。特意挑这新年头一天跑这一趟,也为更显出几分诚意。

鸿胪寺管的是外吏朝觐,诸蕃入贡,祭祀进历等等。这正二品的鸿胪寺卿名曰何其正,乃是两朝元老,是曾经跟过先帝的老臣。如今已经年逾花甲,这两年身子骨越发不利索,却一次也没提过要以病致仕。

文宣帝寻思着,可能是老人家还想再提携几个家中后辈,一时半会儿舍不下这高位。好在鸿胪寺另有两位少卿可当事,也不用何大人日日操劳。

太子来得早,到了何府才辰时正,想着何大人正在病中兴许还在睡着。怕有不便,让小厮先进去通传了一声。

入得何大人的寝屋,屋子里不怎么亮堂,清晨凉,故而窗户也没开,只点了两盏灯。何大人只着中衣倚坐在床边,正打算下床来迎他。

太子连忙上前扶了他,只叫他倚着便是。细细打量了片刻,见何大人面色红润,看不出什么苍白的病容。只是双眼下头有一圈浅浅青黑,像是一夜没睡熬出来的。

脸色是有些不太好,却不知这急病指的是何?

太子温声询问了两句,何大人含含糊糊说了两句病情,便有个丫鬟提声通报后进来了,端着个药碗放在床边的小桌上,又默默退下了。

碗中的褐色药汁味道浓郁,热气腾腾更显味大,熏得太子有些泛呕。他自小闻不得药味,就连皇姐喝药的时候都得远远避开。

只是此时不好再避,只好偏过头强忍着。

与何大人又聊了两刻钟,待碗中那药都凉透了,何大人却还没有喝的意思。太子出言提醒了一句,何大人慢腾腾地端起那药碗浅浅抿了两口,略略沾了沾唇又不动声色地放下了碗。

太子心思一动,只觉何大人真真不像有病,装出这病来只是为了应对昨晚那个“病重不能起身”的借口,好在自己面前糊弄一番。

一时半会儿猜不透,却也不好再留,便起身要告辞了。

正在此时,屋外有一人连通传都没有、便“咣当”一声推了门进来,屋子里光线暗,那人还没看清人,便当即朗声笑问:“何老可想清楚了?”

话落才见屋里不止何大人一人,当下便是一怔,敛了面上神色向太子问道:“敢问阁下何人?”

太子朝他看去,便见推门而入的是一个男子,约莫二十来岁,面上神色张扬。一身锦衣华服,穿得极厚实,似乎是从更南边的地方过来的,不习惯京城这冷才穿这么厚的;又见其连声招呼都不打便推门而入,对位居高位的何大人也没有分毫尊敬,想来身份不低。

眨眼功夫已把这人从头发丝儿到脚跟都打量过一番,太子面上却不动声色。他今日私服出宫,便是不想闹得众所周知。

太子正要随便扯个名号出来应付过去,床上倚靠着的何大人便匆匆直起了身,朝着那男子疾声道:“这是我朝太子殿下,你还不赶快行礼?”

那男子眉头一凝,又飞快地舒展开来,朝着太子拱了拱手行了个平辈礼,朗声笑道:“鄙人有人不识泰山,还望殿下莫怪。”

——此人乍见贵人,既没分毫慌张,也没下跪行礼,只拱手做了个平辈礼。

太子为熟悉这民间百态,常常在宫外行走,偶尔也会被人认出身份。往日遇到的那些人乍一听到面前人是太子殿下时,往往都哆哆嗦嗦跪在地上再不敢说话,倒少有

作者有话要说:太子为熟悉这民间百态,常常在宫外行走,偶尔也会被人认出身份。往日遇到的那些人乍一听到面前人是太子殿下时,往往都哆哆嗦嗦跪在地上再不敢说话,倒少有这般坦坦荡荡的,似乎对方丝毫不觉得低他一等。

——乍一见到当朝储君,仍能面不改色的,怕是整个大兴朝都没有几人。

隐去眸中深意,太子笑了笑,也不怪他这大不敬之罪,只把自己当成个平辈一般温言交谈了两句,跟何大人告辞后便离去了。

出得房门,太子嘴角的笑意倏地敛下,朝着不知何处打了个手势,叫人去查清这人的来路。

他手指的那处空无一人,树梢微微晃了两下,一条黑影飞快闪过消失不见,只有树上落下几片枯叶来。

作者有话说:

1.懒得起名了,就用何其正了…

2.何大人只是出来打酱油的,这个锦衣男子是个推动剧情的配角,但没多少戏份,大反派手下的小喽啰而已。

3.今日两更,请往下看~~~

年礼

本章剩余内容在【作者有话说】部分。

大年初一,这日公主未过辰时便起了。昨日除夕,纷纷扰扰思绪错杂,到了快丑时才将将有了些睡意。

一大早听到红素在外间小塌上起身的动静,她也就跟着起来了。

秉谨楼中,皓儿噘着嘴大喇喇地展开四肢,宫里头的鞭炮声响得震耳欲聋都吵不醒他,睡得很是香甜。公主看了一会儿,忍不住发笑。

弯下身,轻轻掀起他枕头一角往下面塞了压岁钱,总算放下一桩心头大事——去年大年初一便忘了这事,便是后来补上了,皓儿还有点难过呢。

又把皓儿弄得乱糟糟的被子盖好,这才离开。

前两日闲来无事,补觉补得多了,这时候也不觉得困。仿佛连清晨这微凉的空气中都带了丝丝年味,嗅两口只觉神清气爽。

走到偏殿的时候,殿门大大地敞开,天还没大亮,门廊上照例挂了一排红灯笼,为这平日里萧瑟的偏殿也添了两分年味儿。

容婉玗朝殿内望去,本以为能看到江俨练武的身影,却见院里并无人。她站在殿口细细看了两眼,却听到避风口的暖廊那边,好像有什么小东西在轻声叫唤。

初时以为自己听得不够仔细,走近了两步,确实是有什么小东西在低声叫唤,“喵呜喵呜”的,听得人心痒痒。

她朝发出声音的地方轻手轻脚地走去,就见一只小小的猫儿身上裹着锦被,四只软软的小爪上也被细心地缠了软布,见到有生人来了,扭身缩到了锦被中,又探出个小脑袋来看她。

容婉玗小心地凑近,弯下身探了手心过去,这小猫儿耸耸鼻尖嗅了嗅,似乎闻到了她刚刚喝过的枣茶味道,轻轻舔了两下。

她搓了搓手心,让手温暖和了些,这才小心地把小家伙抱了起来,坐在了避风的小亭中。

这小家伙儿又软又小,抱着的时候只觉它全身骨头都软软的,她都不敢用力,生怕把它给抱坏了,只好双手小心托着凑在眼前去看。

这猫儿是烟色的脑袋和背部,额心一朵白色小焰显得神采奕奕。粉嫩嫩的鼻尖,颊上的短毛也是白色的,颈上的长毛松蓬蓬的,像缠了一圈软绵绵的围脖。

才这么小一点儿,她两只手合拢就能将它整个地捧在手心。

似乎是觉得冷了,小家伙打了个小哆嗦,一个劲儿地往她怀里钻,萌得人心都要化了。她也不嫌脏,把小猫裹在自己的貂毛披风里面,又重新抱回怀里。

“公主可喜欢?”

容婉玗回过头去,便见江俨站在她身后看着,眸中似有暖意潋滟。“这猫儿是你养的?”

那猫儿就抱在公主怀中,江俨不好盯着看,只看把目光放在了公主脸上,认真道:“属下想了许久,却不知道要送公主什么,正巧前两日回家,见家中猫儿年前产了崽,已经月余大了,便抱了一只回了宫。”

“属下记得,公主曾经十分想要养一只猫儿,可那时候你怕自己生病体弱养不好它,这才歇了心思。”

江俨话落,却瞟见猫儿把爪子放在公主的胸口上,一个劲儿往她鼓鼓囊囊的胸口拱。容婉玗轻轻拍拍它的脑门,把猫儿抱得远了些,讶异道:“这是送给我的?”

江俨看得尴尬,赶紧垂眼压下心头那半分不该有的蠢蠢欲动,把手中端着的小碗放在地方。那小碗中盛了半碗温热的羊奶,里面似乎还放了些泡软的燕麦,大冬天里热气袅袅,闻起来便觉味道香甜。

小猫儿喵喵叫着,两只前爪朝着那小碗的方向挠啊挠,一副亟不可待的样子。容婉玗赶紧把它放下,看它不一会就舔出了一嘴的白糊,连熊前的毛发上都沾了不少。

公主不说话,江俨只好继续找话题:“这猫儿已经在我这里养了两日,每天闹腾得厉害,若公主不收留了它,属下都不知道怎么是好了。”

见公主微愣着没作声,江俨微微有点失落,以为她不喜欢,只好道:“公主若是不喜欢,我再送出宫便是。”

“喜欢的。”容婉玗蹲下身,看着那小猫儿舔羊奶的逗趣模样,微笑答他:“我很喜欢。小的时候,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养过小宠。后来有了皓儿,看他养了那么多的小动物,也就慢慢忘了。没想到…你还记得…”

江俨唇微微动了动,最终却没说什么。

——你说的话,我都记得。每一句话,都记得。

“正巧,我也有年礼要送你。”她从牵风手中取过一个皮革制的兜袋,解开便见里面是一把精致的短剑。二尺来长,剑鞘精美,寒气凛冽。不必看剑锋,也知是一把好武器。

牵风性子比较急,见江俨呐呐不语,特意补充道:“这是前两年公主在宫外挑的,可惜你不在跟前,公主也送不出去。在库房里留着这好几年,如今总算得见天日了。”

公主瞥她一眼,牵风不说话了。

江俨这才回神,接过短剑道了一声“多谢公主”。

牵风翻了个小小的白眼,前两日红素姐姐私下里跟她们几个大丫鬟点破了江俨的心思,她还摩拳擦掌,打算明着暗着地帮帮江俨呢!谁曾想,这木头竟然这么不上道!

公主都嫁到了宫外头,还心心念念记着给他挑礼物,没送出去,在库房放了好几年公主还记得啊!这是多大的情意啊!

那天红素姐姐跟她们几个一说,她们都惊讶得不行。别说公主了,就连她一个外人都半点看不出江俨对公主有情意。江侍卫每次见到公主,脸上都没个笑模样,还是板着一张脸,连个笑脸都不会做!

照这个进度,江侍卫若想让公主知道他的心意,得等到猴年马月去!难道这事还偏偏应了那句“好事多磨”?

江俨心道:自己住在这偏殿,一向没人来,公主今日特意走来这里…犹豫片刻,江俨抿抿唇问道:“公主可要进来坐上片刻?”

容婉玗笑着摇摇头,托着手心中的猫儿小心递了过去,微微笑道:“还得先在你这儿放上两日,等到猫窝都备好了再来跟你拿。”

他只好伸手去接那猫儿,轻轻蹭过公主的手背,冰凉,江俨瞳孔微缩忍不住皱了眉:“怎的如此冰凉?”

待看到公主脸上惊诧的目光,江俨这才发现自己居然不假思索地握了她的手。

她的手握在他手中,不需摩挲也知是怎样的细滑绵软。忍住指尖的蠢蠢欲动,留恋了短短一瞬,江俨这才僵硬地收回了手,垂首收敛了眼中乍现的情绪,道了一声:“属下逾矩”。

他甫一放开,公主便把手缩回到袖中,脸上发热解释了一句:“忘了把手炉落在何处了。”

眼神往石桌台面上一扫,江俨拿了个杯胎最薄的瓷杯倒了杯茶,茶水滚烫,很快连瓷杯都热了起来。这瓷杯是空心双面的,两层杯胎的中心空了薄薄一层,本是为防烫手的招儿,此时用来暖手倒是正好。

见江俨把茶杯端来,容婉玗知他意思,接了过来捧在手心,很快驱散了掌心的凉意,不由暖和地喟叹一声。

“公主且将就一用。”又吩咐牵风去取个手炉来。如此,方与公主又坐了一刻钟。待牵风取来了手炉,公主便离开了。

江俨垂着眼又叹口气,默默去找小世子去了——原先伺候小世子的小魏公公一到冬天身子骨就不爽利,这大冷的冬日没办法在小世子身后跟一整天。可皓儿难得的年假自然不可能安安分分在宫里呆着,常常出宫去找他的小同窗玩耍,于是这重任就落到了江俨身上。

徐府里,徐老夫人让小丫鬟们都退下去了,独留下在她身边跟了几十年的赵姑姑说话。

“肃儿这两日跟我闹腾得厉害。”徐老夫人叹口气,一向精明的脸上竟带着些倦容。赵姑姑侧脸打量了下,看老夫人鬓角上的斑白似乎更多了些。

赵姑姑缓声宽慰道:“少爷伤了腿…”见老夫人神情难看,赵姑姑赶紧改了口:“少爷此番受了些罪,正在气头上,不过是一时想不通罢了。”

老夫人想起徐肃那腿,气得眼睛都发红,含着一泡眼泪怒骂道:“我真想…真想打死那些个欺人太甚的!”这欺人太甚的说的自然是把徐肃折腾了一通的皇家人了。

赵姑姑赶紧哄着她道:“老祖宗哎,您可千万不敢这么说,这要被人听到了可不得了啊!”

老夫人闭着眼许久无言,沉思了半晌,压低声音表情肃重地问:“慧芝,你也跟了我几十年了,我也从没拿你当过外人,肃儿也是你从小看着长大的。你与老身说实话,皓儿那孩子跟肃儿小时候长得像吗?”

赵姑姑心里一咯噔,老夫人说归说,可自己说破天不过这徐府一个老奴,哪敢不把自己当外人?她一个下人怎么敢妄言徐家子嗣的事,若是说错了就算老夫人不介意,公主身边的人也饶不了她!

心知这问题不能答,赵姑姑却不敢多迟疑半分,秉了神色小心开口:“少爷眉浓且间距窄,额头宽阔,老奴看着小少爷也是如此。”

这话答得算是钻了空子,毕竟看两人是否长得像,通常是看眉锋看眼形看脸型看鼻梁看嘴唇,哪个容色好些的男子不是宽额浓眉大眼?

所以赵姑姑这话答得挺巧——要说像吧两人也有相似,要说不太像吧好像也对,毕竟皓儿的相貌更多得随了公主,打小在公主身边养着。这府里头既没有当家男人,又没有调皮的男娃。皓儿从小有老夫人和公主娇惯,听话乖巧是不假,可身上多少有些女孩儿娇气,气质上看起来更像公主了。

一多半像公主,至于剩下一小半随了谁,赵姑姑真的不敢妄下定论。

可老夫人听了这话,自然以为赵姑姑是说两人长相相像,稍稍安了心——皓儿跟肃儿小时候的样子还是挺像的。那么好的一个孩子,一口一个“太奶奶”叫得多甜啊,怎么可能是外人生的呢!

年前几天,方筠瑶就挺着个肚子去方家住了,独留下她那个两岁的丫头日日哭闹,哭得小脸涨红像是要哭断气一般。底下人哄不住,徐肃又不会养孩子,只好给老夫人送了来。

老夫人看着那丫头既气又恨,怎么会悉心照料?随便指了个老嬷嬷看着她,每日熬些粥糊去喂。

看着那丫头,赵姑姑知道她又记挂起了小世子。前些时候,公主休掉自家少爷的时候,顺带着把小世子脱了族谱,这也就意味着如今小世子已经不是他们徐家的人了。

可老夫人整日寻思着:就算小世子已经脱了族谱,总归还是徐家的血脉,如今在宫里住着,老夫人都已经快一个月没见过他了。心中挂念分毫没消减,反倒越来越深了。

皓儿自小长在公主府,老夫人亲手给他喂过米汤换过尿布,怎么能不疼?偏偏当初一时糊涂,也不知怎的便信了那狐媚子的话。此时想起皓儿在宫里住这大半月,也不知过得好不好,心中又愧又悔,只是拉不下脸面来说。便愣是要徐肃进宫去把皓儿带出来。

徐肃被皇家弄成如今这般模样了,又怎么会肯?

赵姑姑琢磨着这事不能成,姻亲断了,又跟皇家结了仇,如今连个请人回来看看的名头都没有…

老夫人想起自己这小半月都没好透的风寒,用帕子捂着嘴轻轻咳嗽了两声,板着个脸道:“我这做太奶奶的病了,难不成皓儿还不该过府来看看?指不定皓儿已经想我想得不行了,只是公主不让他回来。”

越想越觉得便是如此了,皓儿在公主府的时候天天“太奶奶”“太奶奶”喊着,这都大半月没见了,怎么可能不想她?当下板着脸

作者有话要说:越想越觉得便是如此了,皓儿在公主府的时候天天“太奶奶”“太奶奶”喊着,这都大半月没见了,怎么可能不想她?当下板着脸道:“哼,皓儿若是自己想认回徐家,便是公主也没话可说!”

赵姑姑大惊,连忙劝道:“老夫人哎,你见见世子也就是了,可切莫提那认回徐家的事啊!”

老夫人绷着嘴角,沉默了一会儿,拿帕子揩了一把眼角道:“近日这府里糟心事太多,下面的人你多操点心。”挥挥手,让她下去吧。

赵姑姑生怕她还有让世子再认回徐家的心思,欲言又止还想再劝两句。看老夫人神色乏了,只好打住话头退下了。

作者有话说:

 1.猫是照着百度上仙女猫的图片描写的。仙女猫,又称布偶猫,布拉多尔猫。俺没养过,据说很贵。

哦,我没养过猫…因为我家养着狗,怕它不高兴。

 2.皓儿会因为太奶奶生病去看她的,毕竟是自己亲人呀,但一定不会认回徐家的。

今日两更已奉上,谢谢支持~

裕亲王

本章剩余内容在【作者有话说】部分。

大年初六,文宣帝开了笔,休息了五天,这日便要开始上朝了。

当天便收到了由虔城快马加鞭送来的陈事奏章,是由裕亲王亲笔所书,里头详细说了虔城去年的景况。

另有一封私信,裕亲王在信中言明他的女儿——重润郡主因仰慕京城风华,想上京游玩一番。裕亲王还玩笑道:重润自小娇养,性子张扬,自有两名使臣跟着她做些管束,绝不会让她惹是生非。

年过五旬的裕亲王是先帝的第二子,其母妃身家显赫,自己又智计过人,再加上太子不仁,故而裕亲王当年在夺嫡之争中也有不少人支持。

然而太子毕竟是名正言顺的储君,身后支持者众多,裕亲王不免落了下乘。他于一次外出时不慎落马,偏偏脚踝卡在马镫上,被疾驰的疯马拖着跑了许久。自那以后右腿便彻底废了。

后来,先帝因为厌恶几个儿子的争斗,于临终前把皇位传给了一直无心也无力争储的第五子——文宣帝。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先帝在缠绵病榻之时,只有文宣帝每日衣不解带,无微不至地照顾先帝。别的几个皇子却整日盘算着先帝哪一日归西。

文宣帝是先帝的第五子,打小脑子就不如几个兄长好使,他的母妃出身又不高。偏偏先帝废黜太子,把文宣帝送上了皇位。

传位诏书一下,先帝派精兵幽禁了太子及另两位皇子,剪除其羽翼,让他们再没半分生乱的余力。太子连着吐了三日血,生生气死了自己;四皇子自小养在先皇后膝下,与太子有几分手足之情,太子一倒,当下没了主心骨。

至于三皇子,因为张扬肆意丝毫不知收敛,早早被太子弄死了。

筹谋多年的二皇子自然不甘心,在先帝刚去的那短短半年里就折腾出了不少幺蛾子。

文宣帝在即位的第二年,便收束了这个兄长的兵权,将其封作裕亲王,调去了东南方向的虔城,让他在那富庶之地养养性子,左来裕亲王手中没有兵权,也不怕他敛财。如今,文宣帝已经有二十余年未曾见过这个兄长了。

本来大兴各个属城的官吏每年年初都需进京述职,只是裕亲王身份特殊,说是外放亲王,说到底是因为曾经争储的野心太大,文宣帝对这个兄长没半分信任。这外放也等于流放,只是东南那地方好一些罢了。

文宣帝又提拔了两名典签官随同裕亲王去了虔城,算是监督裕亲王举动——这两名典签官都出身寒门,于殿试中由文宣帝亲自选出,身后头没半点儿势力牵扯,是地地道道的天子门生。

两名典签官初时兢兢业业,恨不得把裕亲王每日几时起身、几时用膳、何时就寝通通呈给文宣帝。然裕亲王一直没什么大动作,慢慢的,二人上报回朝的奏章也就越来越少了。

此番裕亲王说他的女儿重润郡主因仰慕京城风华,故而想要上京。文宣帝跟承昭太子与一干重臣在御书房议了两个时辰,最终还是允了。以文宣帝对这位兄长的了解来说,这位委实不是什么善茬,心狠手辣筹划皇位多年,如今这么轻轻巧巧放下了——文宣帝总觉心头有些不安。

此次裕亲王的女儿前来,也不知怀着什么心思。

但“仰慕京城风华”这个理由十分妥当,还是私信来的,便是要论私情。人家闺女在江南呆久了,想来京城见见世面。若是文宣帝不允,未免有失天家气象,于是便欣然应下了。

与此同时,离京城四千里外的虔城,裕亲王容烨霆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