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兄弟沈儒平探头一看,立时便缩了回来,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满眼惊惶。沈氏觉得不对,忙问:“你这是怎么了?难不成你认得他?”心里却疑惑不解,那不过是个卑微的差役,弟弟在沈家出事前本是官宦子弟,自幼锦衣玉食,出行也是奴仆环绕,怎会认得这等粗人?

沈儒平欲言又止,脸色越发难看了。旁边一直沉默着替兄长拭汗的沈昭容小声问:“父亲,那人的长相有些眼熟,瞧着倒与小时候祖父为哥哥挑选的书童有几分相象,记得那书童是姓吴的。”沈儒平抬头看了女儿一眼,神色不悦。其妻杜氏小声训斥女儿:“不要胡说,你哥哥身边的书童都是家生子,姓吴的书童不过就在府里待了两个月,便急病身亡了。他不曾进过内宅,你一个女儿家哪里认得他?别是记错了吧?”

沈昭容小脸飞红,自知失言,连忙低下头去。

杜氏瞪了女儿一眼,却悄悄地看向丈夫,沈儒平叹了口气,对沈氏道:“瞧着确实有几分象。那书童家里因做点小生意,跟府里的大管家有些来往,听说咱们家要给儿子寻伴读,便使了银子托大管家来说项。父亲试过他的功课,见他有几分小聪明,功课还过得去,人也勤勉,陪安哥儿一道读书,若是将来学业有成,科举出仕,也能给安哥儿添个助力,不想他才来两个月就病死了。父亲可怜他父母失了独子,还特地命人多赏些银子。只是他父母嫌赏得少了,嚷嚷着要去告官,我见他们无理取闹,不想扰了父亲与母亲的清静,便命人打发了他。想来是他们误会了,至今仍怀恨在心,只是不知道他几时做了差役,进了这等行当,子孙想要再循科考晋身就难了。”

沈氏皱眉道:“这事儿我记得从前隐约听弟妹提过,说是那书童自己贪玩,大冬天在园子里落了水,才会重病而死。家里能给他延医诊治,已经是仁至义尽了,原该将他送回家去医治,免得过了病气才是。他家人有什么可不满的?可见人心不足,为了点银子,便连亲儿的性命都不顾了。”

沈儒平夫妻干笑着应是,神色间都有些不自在。沈氏眼尖,立时便起了疑心:“你们是不是瞒了我什么?赶紧说实话,若果真有仇,就该早做准备才是。”

沈儒平吱唔了一会儿,才道:“当真不与我们家相干,都是家里的仆役闹的。那时安哥儿挑书童,原本是打算从家生子儿里挑,因父亲喜欢那吴家的孩子聪明,功课又好,比家里的小子们强多了,才挑中了他。那些落选的小子妒忌他抢了好差事,故意欺负他,却不想出了意外,致使他重病而亡。我事后已经罚过他们了,也教训了他们的父母,因怕传出去坏了家门名声,便瞒了下来,吴家人本不知情,因嫌赏钱少了才会来闹的。”

沈氏埋怨道:“这事儿原是你办事不周全之错,若是担心传出去坏了名声,只管把真相告诉他家里人,再把生事的小子推给他们出气,再多赏些银子,也就是了。吴家既然只是做小生意的,又怎敢与我们沈家做对?结果积下了仇怨,不得排解,今日落到他手中,还不知他要做什么呢!”

沈家人在屋里犯愁,屋外,那班头骂了一通,见沈家人都灰头土脸地躲在屋里不敢出来见他,心里畅快许多,又召了几个差役来,命他们:“把犯人都拉出屋子,丢回柴房去!”甚至连原本就安置在偏厢的章家也不放过。柴房住不下,就把章家三名主犯丢过去,再将李家家眷丢到偏厢,与章家家眷挤一个屋子,但对于沈家的家眷,却提也没提。

柴房本来就拥挤,这一下多了章家的男人,哪里能住得下?更别提这三家男女混住,十分不成体统了。章家家眷们要跟李家人分享一间屋子,也是叫苦不迭,一时间怨声载道。

沈家为自己还未在新屋子站稳脚就要回柴房而哭泣;李家为章家只顾沈家不顾自己如今却得了报应而冷言冷语;章家那边,因洗砚忍痛爬起来走过去说了事情起因,宫氏立时便火了,站出来大骂:“大嫂子,你也太向着娘家人了,就为你多事,如今我们全家都遭了殃!你还知道自己姓啥么?若是铁了心要做沈家人,宁可叫婆家吃亏也要给你娘家谋利的,正巧公公在这里,请他老人家做主,把你休了,你做回沈家女儿,岂不省事?!”

另外还有跟官差拉拉扯扯不肯搬的章家男人,哭闹着不愿跟外男同处一屋的李家女眷,还有见到官差来抬儿子而哭叫的沈家太太,院子里闹成一团。那班头却仿若未见,得意洋洋地看着沈家人的狼狈样,嘴角浮现出笑意。

就在这时,有驿卒来寻他,说江宁县衙里有人在等他,又对他耳语几句。那班头立时露出郑重之色,留下话叫官差们继续执行命令,又命人将洗砚赶出去,不许他再进门,便匆匆随那驿卒走了。

班头一走,院子里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洗砚忍痛找上那名熟悉的官差,再三恳求对方手下留情。那官差收了他那么多银子,也不好意思拒绝,便拉他到边上小声说:“我本有心助你,但那吴班头品级比我高,又是个有来头的,我不好明着违逆了他。这样好了,他不在的时候,我替你说说好话,放你进来看一看你主人的亲戚,也省得你担心。”

洗砚低声下气地求他:“大哥再帮帮我吧,您也看得出来,这位吴班头跟沈家有隙,却跟章家不相干,原是我多事,错听了章家大奶奶的话,做错了事,怨不得他踢我这一脚,只是章家众人却有些冤枉。只要大哥肯帮忙,我一定不再理会沈家的事了,求大哥帮我想想办法吧!”说话间悄悄往对方手里塞了一样东西。

那官差察觉到手里的不是什么沉甸甸的银子,却是个小物件,低头一看,原来是颗黄澄澄的金珠,份量足有一两,一两金就是十两银,这东西虽小,却抵得上他大半年的俸禄,他心下一喜,忙掩了笑意,状若无事地将金珠塞进袖内,清了清嗓子,道:“你我兄弟相称,原是好朋友,你既唤我一声大哥,我又怎好看着兄弟为难?吴班头虽然发了话,但也不过是个班头罢了,押解犯人不是他一个人的差事,我们也害怕犯人有个好歹,连累自个儿担干系的。待我去寻驿丞疏通一下,请他出面向吴班头说明,不是我们违他的意,实在是这批犯人里头有个天花病人,万一传染了别人,使得疫情扩散开来,驿站可担不起这个罪过。”

洗砚笑道:“那就拜托大哥了。”又给了几锭银子,方便他疏通。那官差心里赞他有眼色会做人,爽快地去了,还不忘拉上两个同僚,分上点银子,好叫他们帮着自己说话。

洗砚见差役们的动作慢了下来,各自散开说话,不再强押着章沈李三家人换屋子,忙抓紧时间去见陈氏,将事情禀告给她知道。

陈氏六神无主,含泪道:“这可怎么办?若是那吴班头真的告上官府,牵连五哥,我就万死不辞了!”

明鸾趁机教育她:“母亲,你虽然有心帮大伯娘,但也该注意分寸了,如果因为洗砚帮沈家的忙,连累了五舅舅一家,我们怎么有脸去见他们?居然不是因为帮章家,而是因为帮沈家才出事的,五舅舅知道了,一定会怪我们的!”

陈氏垂泪道:“我在章家多年,受了大嫂许多恩惠,怎能看着她有难而不顾?”

明鸾哂道:“如果是你力所能及的,帮一把也没什么,但现在我们自身难保,也要靠别人帮忙才能平安无事。母亲硬要洗砚去帮忙,不过是慷他人之慨而已!”

陈氏脸红了一红,低头默默地掉眼泪。

明鸾没再说她,转向洗砚:“伤得要不要紧?我看他踢你好象踢得挺重的。”

洗砚苦笑道:“方才疼得厉害,现在倒没什么了。表姑娘放心,虽说我这就要走,不方便进来照应,但在外头也可以帮忙打点路上要用的东西,特别是你方才嘱咐的药茶。待吴班头不在时,我再托人送进来。”

明鸾跺脚道:“你还顾什么药茶?!见了大夫,先看看自己的伤要紧!万一踢伤了内脏,那麻烦可就大了。如果伤得厉害,你就托人送信回京城给五舅舅,反正江宁离南京也不远,他得了信再派一个人来接替你也花不了多少时间,你也可以好好养伤。记住我的话,绝对不可以小看了自己的伤!”

洗砚心中感动,笑着应了。这时那官差回转,叫了他过去,告诉他一个好消息:“驿丞已经答应了。其实那吴克明做事蛮横,不守规矩,咱们兄弟都恼得紧,却又碍于他背后有人,不敢得罪他。不过你放心,只要他不在,你想什么时候来都没问题!”

洗砚留了个心眼:“不知那位吴班头背后是什么人?”

“这倒不清楚,只听说是京里的官儿,不过既然只能保他做个班头,想必也不是什么大官儿,你就放心吧!”

洗砚道了谢,又叹道:“那位吴班头真不好打交道,也不知几时才能摆脱他。”

那官差摆摆手:“这个就难说了,我接到的上命是要一路押送你们到流放地,为防万一,中途不许换人呢,想必他也是这样。不过你既然是章家人的亲戚,就不必太担心,他负责的原是沈家人,不过因着他品级比我们高,他发了话,我们不好违逆罢了。”

洗砚心中一顿,笑道:“其实两家人原就不是一路的,也不必非得一起走啊?”

那官差眨了眨眼,颇有深意地看向他:“我也不想跟他一块儿走,麻烦!他又不通情理,不守规矩!”却没提是什么情理,什么规矩。

洗砚心中明白,再三谢过,又来见陈氏与明鸾,嘱咐道:“方才那官差名叫张八斤,受了小的不少好处,人也好说话,若有什么难处,或是要找小的,可托他帮忙捎话。”

陈氏含泪应了,目送他离去。

等吴克明回转时,章沈李三家人都已经搬好了屋子,在驿丞与差役们的主张下,沈家搬回了柴房,李家去了南厢,章家继续留守偏厢,因有驿丞出面说明,吴克明也不好再强求,只得咬牙应了,但一想到方才在县衙里得到的命令,他又笑了,扬手召集了众差役们前来,宣布道:“刚刚接到县衙的文书,船已经备好了,明日一早就出发!”

立时便有人问他:“沈家还有个天花病人呢,明日如何走得?”

吴克明冷冷一笑,阴沉着脸道:“走不得?那就留下他继续养病,等到好了再走,若是死了,就地烧了,再向上头禀告,也就完了,难不成他一日病没好,我们就一日不起解?耽搁了差事,你有几个脑袋?!”

第三十二章 落空

起解的消息传到偏院里,章家、李家犹可,沈家却如丧孝妣,不为别的,就因为沈君安经过那一番搬来搬去的变动,受了惊,着了凉,病情又有了转折,从刚才开始就有些发热。

如果是以前,这点小毛病不算什么,但沈君安却是因为连日发热烧坏了脑子的,沈家一见他又烧起来,自然是心惊胆战,生怕他有个好歹。

沈氏见了,也忍不住念叨洗砚先前请来的大夫是个庸医,开的药方子不但全无效果,反而害得侄儿病情加重了,如今再听到明日就要起解的消息,哪里还能坐得住?立时便去寻陈氏,请她想法子给外头的洗砚捎个信,再找官差疏通一下,延后出发。

陈氏面露难色:“大嫂子,不是我不愿意帮忙,你也是知道的,那位吴班头赶了洗砚出去,不许他再进来帮衬,我们又被拘在院子里,如何能捎信给他知道?即便是能捎信,有那吴班头在,便是使了再多的银子,也是不中用的。”

沈氏心知吴克明与娘家有仇,绝不会轻易松口,但看到侄儿的样子,又有些不甘心,便道:“那吴班头不过是一个人,如果其他差役都愿意延后,他也没法子。先前其他差役都不愿立时发解,不就是因为安哥儿的病尚未痊愈么?若能想个法子,只说是安哥儿的天花复发了,引得他们害怕,自然一切好说。洗砚那边不好捎信,他不是结识了一个姓张的差役?我们只管找这姓张的说话。”

陈氏犹豫着没有点头。她想起了先前因为给沈家人换屋子一事,洗砚使了银子却挨了吴克明的窝心脚,如果再请他出面帮沈家人,会导致什么后果?女儿的警告让她心惊胆战,哪怕是心里再感激沈氏,愿意帮忙,也要想想会不会连累了娘家亲人。

沈氏迟迟没有等到陈氏点头,心中诧异,眼圈一红,便掉下泪来:“三弟妹,我知道自己所求过分了,章家还自身难保呢,我却想着要照应娘家人。只是那毕竟是我嫡亲手足,病了的又是我的亲侄儿,将心比心,若换了是陈五爷一家遇到这样的事,你难道就能袖手旁观?”

陈氏听得也落了泪,更觉羞愧:“大嫂子说得是,我不该如此无情…”

明鸾早提防沈氏又要出幺蛾子,一直悄悄留心她们的对话,闻言顿时拉下了脸,插嘴道:“母亲,要找差役疏通,就得花钱,你有银子吗?”转头看沈氏:“大伯娘有银子吗?”

陈氏一愣,讪讪地没说话,沈氏却只是看着她,等待她发话。

明鸾见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冷笑一声:“没有银子,哪个差役会帮我们说话?大伯娘不妨先想想怎么筹这笔银子吧!”

沈氏继续眼巴巴地看着陈氏,陈氏不忍,想要应承下来,却又记起女儿那句“慷他人之慨”的话,迟迟张不开嘴。

她娘家吉安陈氏,早年遵从祖训同居共财,经过十数代轻营,积攒下一笔厚厚的家私,坐拥千顷良田,只因前朝末年官府盘剥厉害,当时的家主担心这笔财产入了有心人的眼,为家族带来祸患,便做主“分家”、“分宗”,将家财分散到上百族人手中,在外人看来成了小家小财,也就不起眼了。但在族人们心中,这笔家财仍是族人共有的,族中子弟经营所得钱财,大部分也要加入到这笔财产中去,而各房子女的婚嫁银子,也按嫡庶两等,定下了数额。陈氏当年嫁入南乡侯府时,嫁妆比别的姐妹都要丰厚,是因为亲母是家中独女,带来了外租家的全副财产,亲母怜惜她要远嫁,特地将这笔家产分了一半给她做陪嫁,为此族中还有过闲话。陈氏本就觉得愧对两个亲兄弟,如今章家有难,她的嫁妆随章家家产一道被官府收去,没了下文,隔房的堂兄为了助她,已经花了不少银子,她哪里还有脸面为了妯娌的娘家再要他出钱?更别说章家与沈家都有罪在身,万一因为行事不慎,牵连到堂兄身上,就有可能累及娘家全族,事关重大,她不敢轻易应承。

沈氏的目光渐渐黯淡下来,眼中含泪,勉强笑道:“罢了,原是安哥儿命当如此,不怪弟妹。”

明鸾闻言立时便恼了:“大伯娘这话说得好奇怪,难道沈家会遭此横祸,是我母亲害的吗?你侄儿生病,是我母亲害的吗?他看大夫吃药的钱,还是我母亲开口才叫洗砚先垫上的,就算现在没法再帮了,我母亲也对沈家有恩,大伯娘不谢她就算了,反而还说这种话,倒象是因为你宽宏大量,才不介意的?我母亲一片好意,大伯娘却这么不知好歹,真叫人寒心!”

沈氏听得脸色惨白,苦笑了下:“三丫头,你对我误会已深,我也没什么好辩解的,不过是清者自清,只盼依日后长大了,能体会我的难处。”说罢低头掩面哽咽着离去。

陈氏用责备的目光看向明鸾,明鸾却反瞪回去:“难道我说错了?

母亲扪心自问吧!”

陈氏叹了口气,怔然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光是为了你五舅舅一家平安,我就不能答应她。只是她有一句说得有道理,换了是我,娘家亲人有难,但凡有法子去救,我也会竭尽全力,哪里顾得上别的?”

明鸾撇撇嘴,小声嘀咕:“谁也没拦着她为娘家人出力,可她为了出力却要牺牲别人,哪有这个道理?帮了那么多忙,只有得寸进尺,一句好话都没有,谁要帮她?”

沈氏求不到陈氏相助,只能回头跟弟弟弗妹商量,趁着晚上张八斤在院门前轮值看守,由弟弟亲自出面请他帮忙说项。张八斤没得沈家的银子,哪里肯出力?只将吴克明的话告诉他们:“如果病得厉害,又是天花这等会传染他人的症候,那就不能跟着上路了,丢他在这里,只带其他人走吧。横竖他一个孩子,又不是正经犯人,路上殁了也不是不可能,只耍把正犯押送到了,其他人与我们不相干。”

沈家人顿时被唬住了。沈君安已经病成了傻子,别说病还没好,就算好了,也不能离了家人,他们怎能接受这样的安排?

偏张八斤心里害怕天花还要特地问:“你们家孩子是不是真的天花复发了?给爷一个准话,我们兄弟可不想路上过了病气,丢了性命。”

沈儒平夫妻不知该如何回答。如果说儿子不是天花或者病已经好了,就要跟着上路,一路上不知要吃多少苦头,儿子如何撑得过去?但如果说儿子有病,那就得把他一个人丢在驿站里自生自灭,那更难令人接受。无助之下,他们齐齐转头看向沈氏,沈氏只得对兄弟耳语几句,沈儒平便含泪回答张八斤:“小儿并非天花复发,不过是病后体弱,又不慎感染了风寒,今晚吃了药便好。”

张八斤闻言放下心来:“那就好,如果他是天花复发,那还真是麻烦呢,即便是留他下来,驿站也不能收容的。”

沈家人暗自庆幸,回了柴房后看着昏迷不醒的沈君安,只觉得愁肠寸断。

沈家无奈地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而章家此时却遇上了意外惊喜。

张八斤今晚负责看守院门,先前趁同僚拉了吴克明去县里吃酒用饭,放了一个陈家的婆子进来。

那婆子原是跟随洗砚前来侍候的,身体健壮,做事也有分寸。她将两个包袱递给陈氏,对陈氏与章家众人禀道:“洗砚原要过来,只是他伤得厉害,大夫说不可随意挪动,只能让小的跑这趟腿了。明儿要上路的事,张八斤已经跟他说了,他请九姑奶奶与众位亲家宽心,白日里已经托人往京里送信,明日我们五爷就能得到消息,另派人来接替他,到时候就让人直接到对岸江浦去找你们。除此之外,洗砚还在外头打听到那吴班头的亲历,听说他是得了亲戚举荐才做的官差,他那亲戚是在凤阳府做官,五奶奶娘家也有亲戚在凤阳府,若是能提前送信过去,请那位亲戚帮着周旋一二,等亲家与九姑奶奶一行到了凤阳时,说不定能把押解的差役换了,也能少受些苦楚。”

章家人听了顿时欣喜不已,章寂还叹道:“洗砚小哥想得周到,若果其如此,便是我们章家的造化了。”细细一想,他们出京后,一路都是陈家人帮忙,如果没有这门姻亲,还不知道要受多少苦楚,这份恩典章家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

婆子又告诉陈氏:“因时间不足,匆忙间也只备得这点东西,姑奶奶别见怪。这个包袱里装的是两床夹的布被,还有一包干粮,大约能吃上两天,姑奶奶且将就着用吧。另外那个包袱装的是表姑娘先前说的成药,有治风寒的,有治刀伤的,有治水土不服的,也有退烧用的,还有一瓶人参养荣丸,比不得京里的出品好,但也比没有强。”

陈氏哽咽道:“那孩子真是的…自己还伤着呢,却只顾着替我们准备这些东西…”

那婆子叹了口气:“别说洗砚了,小的也放不下心。那吴班头不许我们近前侍候,明日姑奶奶要随亲家一道上船,我们没法跟着,恐怕要委屈姑奶奶受一两日苦了。

宫氏有些惊慌:“你们不能跟着来么?那到了江浦后,我们岂不是要走路了?”她看了看虚弱的儿子,喃喃道:“这可怎么好…”

章寂道:“我们一路有亲家照应,已经比别人强得多了,怎能妄想象从前未获罪时一样舒服?二媳妇不可多言。”章放也瞪了妻子一眼,宫氏只得闭了嘴。

明鸾见两个包袱里东西齐备,有了两床夹被今晚上家里人就能睡得暖和些,也不愁路上会挨饿,装药的瓶子上还用纸笺标明了药名,想想自家到了江宁还不到一天时间,洗砚准备了这么多,心中感动,便问那婆子:“洗砚大哥伤得要紧么?我见那个吴班头踢得很重,不会有后患吧?”

那婆子放缓了神色,微笑道:“确实有些重了,多亏表姑娘提醒,他及时看了大夫,用了针药,已经好些了,只要养上几个月便能无事。

他还叫我给表姑娘道谢呢,还说表姑娘先前提的那药茶没来得及配好,他已经在给五爷的信里提过了,等接替的人手赶过去,自会再补上。”

明鸾笑道:“有了这么多药丸,路上就算有人生病,也能应付了,那茶反而不急,你就叫他安心养伤吧。”

婆子笑着应下,这时张八斤在门外叫他们:“还没说完吗?该走了,过一会儿人就要回来了。”那婆子不敢大意,连忙辞了章家众人,又塞了张八斤些许碎银,请他帮忙打点其他差役,便匆匆走了。她才走了一会儿,吴克明就回来了,他亲自到偏院里转了一转,看见三家人各自相安无事,只有沈氏还在柴房门口晃悠,冷哼一声,转身离去。

第二日天还没亮,章李沈三家人就醒了,匆匆忙忙吃了些干粮,差役便来押人。三家成年男丁都上了桎梏,辛苦处又重了几分。在吴克明的吆喝下,三家人被推搡着往码头方向走去,就这短短的一段路,脚踝上的皮肤就被磨得破了皮。女眷孩子们跟在后头,都在低声哭泣,忍受着路人围观的羞耻感。

到了码头,他们上了一辆中等木船,很快就驶离了岸边。明鸾回头望向码头,看不到陈家人,心里总觉得七上八下的。

章李沈三家人在船上是被丢进底舱里的,大概是临时找来的船,底舱里堆了许多杂物,气味不大好闻,只有头顶上有个小小的舱口可以透风。加上船不大,今天却有些风浪,众人被抛上抛下,颠了个头昏脑涨。

明鸾心下有些庆幸,这个身体可能是因为生长在江南地区的关系,虽然不大健康,却没有晕船的症状,但这憋闷的感觉也够难受的了,不是说要过江的呜?她怎么觉得那江面比看上去的宽很多?

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加深了,连章玉翟都察觉到不对,小声问母亲宫氏:“我们上船都有半天了,怎么还没到岸?”宫氏脸色苍白,不知该如何回答。

等到他们好不容易听到甲扳上的人说到岸了,已经是傍晚时分。明鸾爬到舱口,想要探头出去看。

甲板上水手船工们走来走去,还能听到吴克明大声叫其他差役的声音。明鸾生怕叫他们看见了会生气,便小心探头出去,瞥见张八斤正走过来,连忙叫住他:“张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