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玮道:“我跟样式程说了,祖母喜欢花园景致,只可惜园中有水,怕犯了风湿,不想他就在祖母的院子里添了个小花园,出门就能赏景,倒也省事。将来园子里也有流水,不是从外头引来,而是运用机关让水流动,其实隔上一个月,还是要换水的。我原本叫他不必做什么水池子,可他坚持说无水不成园。我瞧他这机关还算精巧,也就随他去了。”

张氏对新图纸还算满意,看到她将来住的院子经过这样的整修,与原先相比,差别就大了,想必住在那里,也不会想起过去的不愉快回忆,只是她对赵琇住在离她这么远的地方有些意见:“离得这样远,东路平日又没什么人,琇姐儿一个人住在那里,我不放心。”

赵琇笑道:“我不会一个人住的,丫头婆子一大堆呢,而且哥哥住在正院,与我就隔一条过道,往来倒也方便。我觉得住那儿很好,跟花园也就是一墙之隔,平日里闲了正好去玩。”

张氏皱了一会儿眉头,到底拗不过孙女的意思,还是允了。

依照修改后的图则,翻修起来,所费的银子少了一大笔,只是在花木上要多花些银子。但建南侯府名下田产颇多,里头也有专种各色花木的庄子,这就省了不少钱。赵琇重新算了一遍,发现只要一万八千多两银子,就能把旧宅翻建一新了。等从内务府将旧年查抄的家具摆设领回来,哪里缺了东西再补上,也不过多花上几千两,正好在两万两的预算之内,顿时松了口气。

祖孙三人都在高兴着,赵玮立刻起身就要让人把图纸交还给样式程,命他去找工匠、采买土木材料。这时婆子来报,赵演过来了。

赵演接回了小钱姨娘,又为她请医抓药,看到她的身体有了些许起色,气色比刚回来时好多了,才算是放下了心。他收赎生母用的银子,是张氏所赐,他自己又有些小小的私心,因此今日特地来磕头道谢。

第二百一十四章求差事

张氏与赵玮出面见了赵演,赵琇原本也想一起去的,但张氏没让。上一回赵泽赵演兄妹三人过来,赵琇就跟他们闹了一场,说的话有些不大客气。这一次赵演是来磕头道谢的,张氏生怕赵琇的脾气,一言不合又跟人吵起来了,便不许她跟去。

赵琇有些郁闷,上回要不是赵湘过分,她怎会跟人吵起来?赵泽兄妹既是仇人,又是晚辈,对他们那么客气做什么?她在正屋里坐了一会儿,总有些不放心,就怕张氏又心软,被赵演几句好话一哄,答应了他什么要求。不过想想哥哥就在一旁陪着,他是当家男主人,说话也有份量。如今祖母已经越来越多地把家中大事交给他来做决定了,而不是象从前那样,以长辈的身份帮他们兄妹拿主意。哥哥并不糊涂,也许赵演没那么容易骗到张氏?

她在屋里坐立难安,只觉得时间过得真慢。东暖阁里有一尊宫里赐的西洋自鸣钟,那指针也不知是不是坏了,才走了三格,十五分钟的时长,可她总觉得起码过去了半个时辰。好不容易,等到自鸣钟的指针走到第四格的时候,张氏与赵玮终于回来了。

赵琇连忙迎了上去:“赵演走了吗?他今儿又说什么了?是不是来要银子?”

张氏嗔怪地瞥了她一眼:“你就总是怕人来向我们要银子。我们家又不缺那点钱,若能周济一二,给他些又有什么?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琇姐儿,别那么小气。”

赵琇争辩道:“每遇灾年,我周济族人乡邻,几千上万两银子说花就花了,怎么会是小气的人?我是不耐烦他们家,成天正事不干,就指望着别人施舍。又不是讨饭的。家里说是有老弱妇孺,可都有手有脚,又有积蓄,只想着靠人家养活。算怎么回事?我实在是看不惯。”

赵玮笑道:“今儿赵演倒是没直接说想要银子,但他说他把小钱姨娘接回来后,牛氏看他们母子不顺眼,差点儿就要把他们扫地出门。小钱姨娘路上又受了苦,落得一身的病,看大夫吃药补身子,都要花钱。他每日出去找活干,挣些钱回来养活生母妹妹,小钱姨娘身边就只有赵漫服侍。牛氏与赵湘恨不得小钱姨娘死在外头,便不许身边的丫头过来帮忙。本来泽哥儿打发了老仆去。可小钱姨娘嫌那些老仆都是泽哥儿的人,也不肯接受他们服侍。所以赵演每日白天在外奔波,晚上回去还要操心生母的饮食汤药,十分辛苦。祖母可怜他,就给了他二十两银子。让他拿回去给小钱姨娘治病,别为了挣钱,耽误了小钱姨娘的病情,又拖垮了自己的身体。”

赵琇大声叹了口气:“我就知道会这样。赵演年纪轻轻的,心计倒深。他不直接说要银子,那就显得太低声下气了。他只向祖母诉苦,反正以祖母的慈悲心肠。肯定会对他起了怜惜之意,然后主动给钱他花的。他若是城府深些,说不定还要推拒两三次,一副不受嗟来之食的清高模样,最终还要咱们家求着他收下。”

张氏瞪了她一眼,轻轻打了她的手一下:“别说话这么刻薄。演哥儿哪有这样做?”

赵琇笑着往后躲:“所以说他还不至于太过装模作样。城府也浅些,您给他钱,他就立刻收了。这也是他的聪明处。万一他推拒了一次,您真的不给他银子了,他岂不是吃了大亏?为保万一。还是不要冒那个险的好。”

张氏听了想笑,又觉得不好意思,又瞪了赵琇一下,才坐下来对赵玮说:“演哥儿问的那个事,你觉得怎么样?”

赵玮沉吟不语。赵琇好奇:“他问了什么事?果然还有后文哪。”

赵玮笑笑:“也没什么,上回我去他们那儿时,跟赵泽提过,等老家来人了,在京里开铺子,就让他过去帮着做事。虽然有些不体面,但好歹有一碗饭吃,多给些工钱,他还能养活家里人。赵泽当时没说什么,只是听说自从伤好了以后,一直在外头找活干,只怕一旦找到了,不论是什么活,我们叫他时,他都不会来了。赵演来问的就是这件事,说赵泽不想去老家族人手下做事,若是族人需要可靠的人手,能不能让他去试试?他今年也有十四了,从小读书识字的,小时候跟着他生母,因小钱姨娘管了几年家的缘故,他还打过算盘。他又在京中久住,道路风俗也熟,内城里的官宦人家更是常来常往,说来比赵泽还要更强些。赵泽在南边老家待了这些年,怕是连京中物价都不太清楚。我瞧赵演有些想取赵泽而代之的意思,只跟他说老家族人刚到京城,要做什么生意都还未有头绪,招收伙计是一定的,人数也不会只有一两个,让他先回去,什么时候有了定案,他再来问也不迟。”

赵琇啧啧地道:“这人年纪轻轻的,倒是精明,只是吃相也太难看了些。若他说老家族人能给赵泽安排差事,能不能也给他安排一个,倒也罢了。他居然直接就上来说赵泽不要那个差事了,把差事给他吧。就算赵泽真的不要差事,那也是他自己来跟我们说,几时轮到他一个庶出的弟弟发话了?如果他们两兄弟关系素来很好也就算了,中间隔着血海深仇,又是嫡嫡庶庶争了十几年的,他也好意思开这个口?”

张氏叹了口气:“这原也怪不得他。泽哥儿对这个弟弟倒还好,只是听演哥儿的口风,小钱姨娘为鸿哥儿之死,至今深恨泽哥儿。当年的事我心里也明白,只是那时泽哥儿才多大?只怕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做了些什么呢。”

赵琇不以为然:“小时候不知道,长大了还不知道吗?一味说自己没有干,别人证明他干了,他就说人家污蔑他和他母亲。颠倒黑白的话张嘴就能说出来。反正我不喜欢这个人。我们家好意给他安排的差事,他不想做就别做了,难不成还要我们求他来干活领工钱不成?”

张氏都懒得反驳孙女了,只问孙子赵玮:“玮哥儿觉得如何?其实泽哥儿不肯来,是担心牛氏借着他硬攀上咱们家,讨要这个那个的好处。就算是在店里当差,也不得安宁。我本意只是想让他日子过得轻省些,若是他不肯来做事,演哥儿来也是一样的。我不喜欢演哥儿。但他母子几个也没什么错处,他若能挣些银子回去,养活生母弟妹,泽哥儿身上的担子也能轻一些。”

赵玮便道:“祖母若是这样想,那孙儿就去跟启轩哥说。其实赵泽也好,赵演也罢,兄弟俩一块儿来当差也是无妨的。不过是伙计的差事,迎来送往,押运货物,只要别叫他们管账就好。”

赵琇笑道:“咱们家无所谓这两人的饭。只是他们的祖母见没有油水可抽,又要找个愣头青的御史参我们家了,说我们强迫读过书的犯官之子去铺子里做伙计,是有辱斯文,瞧不起人。”

张氏“啊”了一声。随即沉思起来。赵琇睁大了双眼:“祖母该不会是当真了吧?我只是说笑而已。”

张氏白了她一眼,对赵玮道:“琇姐儿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你启轩哥他们开的是什么铺子?布店、茶叶店,还有卖西洋货物的,只怕来光顾的客人也不是一般人家。叫他们认出泽哥儿他们,他们脸上恐不好看。”

赵玮道:“都已是犯官之子了,谁家不知道他们如今是什么处境?能有一份伙计的差事做着,已经是他们的福气。祖母还担心他们脸上好不好看么?”

张氏低头道:“我只是想到,他们往日也是从小读书识字的,泽哥儿若不是有个那样的母亲,演哥儿若不是有个那样的父亲,只怕也到了考功名的时候了。叫他们去做个铺子伙计,确实委屈了些。”她想了想:“要不…叫他们在后头做些抄写对账的事。别叫他们在前头迎客?”

赵琇哂道:“叫他们管账,还不如开个小文房铺子或书店之类的,直接交给他们兄弟打理算了。赚多少亏多少都是他们的,做读书人的生意,说来也比别的铺子体面些。”

张氏吃惊地看着她。想了想:“这能行么?”

“为什么不能行?”赵琇是真的懒得再理会那一家子了,“城隍庙那边就有书市,咱们在那边花一点小钱,盘下一个小铺子,然后让启轩哥他们每次从南边运货北上时,捎带些江南出产的笔墨纸砚,再添些诗集文集什么的,就够那铺子卖的了。咱们把铺子交给赵泽兄弟俩打理,最初只给一百两本钱,无论是赚还是赔,都不再往里头投钱,要货也是跟启轩哥他们明算账,不能赊欠。另外按月给他们五两工钱,兄弟俩加起来就是十两银子,足够他一家子吃饱穿暖了。我们家的账房每季过去对一次账,若是账没有问题,那一切好说,若是出了问题,就叫他俩包赔。若他们能把铺子经营好了,到年下归账到公中,扣除成本,赚得的利润匀三成出来给他们,算是打赏。若是赔得厉害,不能再支持下去了,那就把铺子关了,店面转手,他们两人就给我滚吧。没有用处的东西,我还要白养活他们一辈子吗?有多的银子,我还不如去接济穷人,好歹还能得个好名声。”

张氏与赵玮面面相觑。

张氏细想,觉得这主意倒也不错,最重要的是,经营一家文房铺子,说出去也体面些,,不必受掌柜的气,若是赵泽赵演兄弟经营得好,也算是一份产业。

赵玮则觉得,这种做法与其说是接济赵泽兄弟,倒不如说是让他们为建南侯府做事,况且一年下来,也不必再另外给他们银子了,省了好些事。若那牛氏再想闹,也没了理由。只是要把账查好,店面的契约也要把在手里,不能叫他们吞了去。

祖孙俩对视一眼,齐齐点头:“就这么办!”

第二百一十五章捷报

赵玮寻赵启轩来,把事情跟他说了。赵启轩听了就叫好:“这样确实省事许多。若真让他们兄弟来铺子里做伙计,我心里还直打鼓呢。他们说是族人,其实已经出了族,分明是外人了。可若当成是外人般对待,又不太合适。若是对待他们太严厉了,未免伤了旧日与泽哥儿的情份,若是对他们太宽仁,他们说不定就不好好干活了,落在其他伙计眼里,又是一番是非。再有工钱的事,也不好办。本来就是有意要照顾泽哥儿才让他来的,工钱肯定不能少给,他家里还有一大家子呢。可若是给得多了,旁人心里又会怎么想?我原想着给泽哥儿安排去茶叶店里做个验货盘货的小伙计,既然叔祖母说要给他们兄弟一家铺子打理,我也算是松一口气了。”

赵玮笑着对他说:“你这口气别松得太早,他们兄弟年纪还轻,又是娇生惯养长大的,哪里知道怎么做买卖?自然还需要你派人去教导。文房铺子确实清贵些,但也一样是生意,总要能赚到钱才好,否则这铺子也难以长久开下去。你先去找赵泽,把事情说一说,让他知道,这是叫他给我们家做事,别以为是在施舍他,若是赚不到银子,他一样要给我滚蛋。况且铺子也不是他的,店面仍是侯府所有,向你要货,也要付钱,不许赊欠。能不能把东西卖出去,能赚得多少,就看他自个儿的本事了。他也不是蠢人,只要想明白,必定会答应的。等他点了头,赵演肯不肯,我就不管了,叫底下人去外头盘个小铺子,不必太大,最好是有地方能住人的,但又不能住下太多人。这样日后赵泽就可以离了他那祖母。带个老仆住过去,日子也能过得轻松些。”

赵启轩听了抚掌赞道:“玮弟想得周到。他家住在外城,若是铺子开在内城,离得远些。每日来回费事,泽哥儿住在铺子里就顺理成章了。可铺子地方小,他家老太太断不肯屈就的,他祖孙俩就能分开住了。就算那牛氏想要贪店里的银子,货物都是我们卖他,数目多少是有账的,成本多少,我们心里也有数,若是账对不上,泽哥儿就得赔钱。一样是从牛氏口袋里掏银子,想来她也不肯答应。我还有一个主意,既然侯府出了店面,又出了一百两的本钱,第一批卖的货物。货款也该从这一百两银子里扣,整顿店面、开张茶酒、雇佣伙计,都要算进去。等年下归账的时候,无论利润多少,都要先把这一百两的本钱给还了,才说打赏的事。横竖每月赵泽有五两银子的工钱,怎么也够他使了。就算年下没有打赏,也饿不死他。免得那牛氏拿了一百两,就扣在手里不肯拿出来,以为侯府给银子,是白贴补她的。”

赵玮笑着点头:“此计甚好,就这么办。”

过了两日。赵启轩寻了个空档,便带着一个长随,买了些果子糕饼,坐了马车去外城张善家胡同寻赵泽。他到的时候,牛氏正在屋里大声数落赵泽。赵泽就耷拉着脑袋跪在院中听她数落。

赵演靠在自己的房间门口,抱臂看着赵泽的样子,既不开口落井下石,也不帮他说话。倒是站在他身边的妹妹赵漫,一脸得意的样子对同胞兄长道:“我就知道,他连哥哥的一半儿都比不上。哥哥已经能挣到钱回来了,他还在家吃白饭呢。成天说要出去找差事,也没见找着,不知道是不是装的,其实每天是上外头玩儿去了。”

赵演瞥了妹妹一眼:“姨娘的药你可熬好了?这是请有名的大夫来开的药,一定要让姨娘一滴不剩地喝完,知道么?”

赵漫不以为然:“知道了,就算我不说,姨娘也一样会把药喝完的。”说完就往厨房那边走,猛一抬头看见赵启轩站在外门,就歪着头问:“你是谁?”

赵启轩笑笑:“你是漫姐儿吧?我是六房的赵启轩,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呢,你不记得我了?”

赵漫的脸一下红了,跺脚道:“你是哪儿来的混账,竟敢说些不干不净的话来调戏我?!”

赵启轩哑然失笑,赵玦这一支,素来很少与族人来往,但就算再陌生,也该知道族人的存在吧?他都已经明说自己是六房的人了,赵漫竟然还没想起他是谁。当年牛氏与赵玦把赵泽送回了老家,赵漫他们就没想过老家除了二房还有什么人在么?居然说他这个族叔调戏她,也不瞧瞧自己才多大年纪。

赵漫不知道赵启轩是谁,赵泽却是一清二楚。他连忙站起身迎上来:“启轩叔怎么来了?原来这一回是您上京。”赵启轩笑道:“没错,以后我还要在京城长住呢,咱们有的是机会打交道。”

赵泽听了心里欢喜,正色对赵漫说:“妹妹不得无礼,这位是六房的族叔。我在老家养伤时,多得启轩叔照应。”

赵漫闹了个大红脸,草草向赵启轩行了个福礼,含含糊糊地说了句:“族叔好。”就扭头跑进了厨房。

赵启轩也不在意,只是上上下下地打量赵泽:“你随叔祖母离开奉贤时,分明瞧着气色已经好多了,怎么如今又这般憔悴起来?我在二房听说你受了伤,如今可好了?”

赵泽支支唔唔地,赵演那边反应过来赵启轩的身份,联想到先前去二房说的那件事,便知道这定是二房那边在京中开铺子找的掌柜人选了,没想到竟与赵泽相熟,怪不得会叫赵泽去做伙计呢。他眼珠子一转,就热情洋溢地迎上来:“原来是六房的叔叔,快请屋里坐。前儿我去给曾祖母与叔叔请安,听说您来了京城,就一直想拜见您的,无奈您不在家。”

赵启轩笑笑:“我不住二房那头,一家子如今在鼓楼斜街赁了个院子。你去二房,若不是恰巧碰上,是见不到我的。”如果赵演真的打算见他,二房的人不可能不说起这件事。

赵演被人揭穿谎言,到底年纪还小,脸皮还薄。面色一下涨红了。但他很快就恢复过来,继续谄笑道:“原来如此,是我没打听清楚。您快请屋里喝茶。大哥,祖母在叫你呢。族叔这边就交给我吧。”

赵泽其实明白赵演想做什么,无奈牛氏那边确实在叫他,只得将赵启轩交给赵演,自己则进了正房。

牛氏早就听到外头的动静了:“来的是谁?六房的?六房什么人?是赵珲么?”

赵泽答道:“不是,珲叔是六房家主,家大业大的,怎会上京来?是旁支的启轩叔,他如今在替二房打理几个铺子。”

牛氏仔细回忆了一下,才想起来是六房从前那个败家子,她那时压根儿就没把这人放在眼里。如今连他长什么样都忘记了,只记得他老婆曾经跟着妯娌们一道上门巴结她。她便不以为意地说:“他是来跟你说差使的事的?既然你与他相熟,就跟他说,要个肥缺,工钱也要多给些才行。你与旁的伙计不同。是正经赵家嫡支血脉,不能跟旁人似的,一个月就拿那点工钱。若是这回差事好了,你也能给家里挣些银子,不用吃白饭。若是遇到好时机,给自己添点私房钱,也是极容易的。”说着她心里就嫉恨得不行了。六房做生意,积下好大一副身家,小二房那边如今也是财主,这掌柜的好差事,怎么就落到个败家子头上呢?若是她管家,断不会犯这种错误!

赵泽面无表情地退了出去。在门外深吸几口气,才转道去了客厅。

赵演正拼命向赵启轩推销自己。他还是有些资本的。自打接了生母回来,祖母不管,积蓄花光,有生母看着。他又不能象以前那样问赵泽要银子,只能靠自己出去挣钱。他如今什么脸皮都不要了,就去找往日那些同窗,找交情好的,或是脸皮薄的,也有功课不好总是被先生罚的。他帮他们做功课、抄书,给人代笔做些文章诗词,给他们做伴游,偶尔还客串一下出气筒。虽然受了不少委屈,但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个个出手大方,他每天最少都能挣上几百钱,多了也有二三两,只交很少一点给牛氏,剩下的都偷藏起来做私房钱。眼看着钱包一天一天鼓起来,他心里就安心许多,这都托了他能说会道的福。赵启轩开铺子做生意,不也需要能说会道的人么?

但赵启轩对他一直淡淡的,没有直接应承,等到赵泽来了,才将赵玮的意思说了出来,然后道:“你们好好考虑吧。文房铺子油水有限,但一来货源不愁,又是南边出品,在京城素来热销;二来这种生意总比卖米卖面的体面些;三来你们自个儿做掌柜,不必受旁人的气,赚得多了,还有分红。况且每月五两银子的工钱,足够一家子吃穿了。若是不懂做生意,我也会派人教你们。只要你们肯用心,日后总能过得富足安稳。”

赵演一听说月钱只有五两,心里就先打了退堂鼓。他如今十天半月就能挣得比这个多了,还能将五两银子放在眼里?况且他本是打算等生母身体好了就带着母亲弟妹脱离这个家的,怎会将自己绑死在一家铺子里?若是二房给了门面,又另给一百两银子,他还能打打主意,可惜门面房契不能落到他们手中,那一百两也不是借了就不用还,还要用在开铺子拿货等琐事上,他还不如继续从旧日同窗处挣钱呢。

但赵泽却有几分动心。连日来求职失败,他也明白了自己的短处。虽然读书识字,但字写得并不十分好,年纪又小,力气不足,脸皮薄,嘴巴笨,哪里比得上别人能说会道,会讨人喜欢?若是能得了这文房铺子的差事,能过上安稳日子尚在其次,至少,他也有能为二房出力的时候了…

赵泽又想到了牛氏方才的话,如果自己接了一家文房铺子来做,照二房的安排,油水也是有限的,祖母想必也没办法打中饱私囊的主意了吧?他向赵启轩郑重点了头:“我愿意做,日后还请族叔多多教导。”

赵启轩满意地笑了,又看向赵演。赵演吞吞吐吐地道:“姨娘还有病在身,我不放心她一个人在家,还是等姨娘病好了再说吧。”赵启轩也不多说什么,嘱咐几句,跟赵泽约好了再见面的日子,就告辞离开了。

出门的时候,牛氏在屋里指桑骂愧,说有些外地来的人,就是不如京城人懂礼数,见了长辈也不来请个安,诸如此类的。赵启轩知道这是在说自己,可就算牛氏曾经是他的长辈又如何?赵玦出族,是连他老子赵炯一起出的,牛氏是他哪门子的长辈?

他抬腿坐上马车,便施施然地离开了。马车穿过胡同,拐进前门大道,正要往内城进发。

忽然从远处奔来一骑,一路吆喝着急驰入城,嘴上还在大喊:“辽东大捷!辽东大捷!范本章将军率兵大败清军,生擒四员敌军大将,辽东大捷!”

赵启轩慌忙从车窗里钻出头来,可惜只来得及看到那骑士驰入城门的背影。

第二百一十六章战果

赵启轩急忙赶回二房小宅时,正碰上赵玮骑马出门。他忙问:“玮弟这是上哪儿去?”

赵玮道:“启轩哥回来了?一路辛苦。方才听闻有辽东捷报,祖母让我上外头打听去。启轩哥先上家里吃茶,弟弟一会儿就回来。”说完就拍马走了。

赵启轩进了宅子,就看到宅中下人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纷纷,知道这赵家毕竟还是将门作派,听说辽东大捷,便关心得很。有婆子过来迎他:“四爷来了?老夫人和姑娘都在正院上房哪。”赵启轩在六房兄弟中排行第四,因此下人都叫他四爷,二房子嗣单薄,也不担心这叫法会跟旁人混淆了。

赵启轩既是族人,也不必避讳些什么,直接就在那婆子的带领下去了正院上房。赵琇这边已经得了信,迎出门来:“启轩哥一路辛苦了,方才过来时,可曾听说辽东大捷的消息?”

赵启轩笑道:“我在前门大街上就看见了,传捷报的人一路急驰进城,我只看到个背影,还吃了些尘土,在市面上向旁人打听,谁都说不出详情来。我想这是才从边城传回来的消息,想必民间还未传开。叔祖母这里是侯府,又是将门,理当比外头的消息灵通些,因此还特地赶过来问呢。不成想到了门口,才遇上玮弟要出门去打听,原来你们也不知道。”

赵琇笑说:“若是从前祖父在的时候,这种事自然是我们家先知道的。但如今家里无人出仕,哥哥虽有爵位,但无官职,每日也是在家读书,哪里知道这些消息?他若不出门交际,只怕还不如外头的老百姓消息灵通呢。”

赵启轩笑着,给张氏磕了头,坐下方道:“这话也太妄自菲薄了些。叔祖母家虽然无人出仕。但交好的人家里多有权贵,总能有法子探听一二。瞧,玮弟不就出门打听去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