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点天灯,其实就是把浸了油的麻布将人团团裹住,然后把人倒吊起来,再点火活活烧死。

听了刘桢的话,陶氏的脸色越发苍白了一点:“若是我能为公主提供一些消息,不止可否将功折罪?”

刘桢不动声色:“那就要看你提供的是什么了?”

陶氏:“我可以将这宫里头与我通风报信,暗中勾结的名单都交给你,无须公主大动干戈掘地三尺地搜寻,只要公主免了我的死罪,便是流放我也认了。”

不知道为什么,听了这话,刘桢有点想笑:“陶夫人,以我对你的理解,你本不该是这样狂妄无知的人,难道死到临头,就连神智也丧失了?便是不通过你,我也照样可以找出这次的同谋,大不了将宫里所有的人悉数换过一遍就是,何必费心一个个去找,你愿意将名单给我,我就当时你死前的追悔,兴许陶家那些受你牵连,与此事无干的人,还可以免于一死,但是你作为主谋,难道还异想天开,以为死罪可免?”

陶氏抿紧了唇,死死盯住刘桢,不再言语。

刘桢也不想再跟她废话了,直接就让人拖下去,是杀还是如何,总归要等刘楠好了再说,毕竟他才是名正言顺的储君。

左右刚刚押起陶氏,就听见跪在刘远榻前的太医一声低低叫喊:“陛下!”

刘桢一听,连忙跑过去。

刘槿和刘婉的反应总算不慢,他们擦干眼泪,也都来到刘远榻前。

此时刘远的眼睛半睁半闭,看得出人已经苏醒了,但他的身体还是动不了,别说坐起来了,全身上下也就只有左手的手指还能微微颤动。

没法说话,也没法动弹,堂堂一代帝王,竟然沦落到这等境地,此时离他策马扬鞭,平定天下也仅仅是过了六载,若是没有意外,照他这个年纪,纵然有些小病小痛,也不应该像现在这样只能躺在床上。

看着他喉头上下滚动,似乎想要表达什么,又说不出话来的样子,所有人都觉得心中悲凉,而作为他的儿女,在悲凉之外,还有痛心。

如果当初刘远能听从劝告,在王节第一次被刘桢赶出宫的时候不再服用丹药,身体也不至于快速败坏,而在郭质那边生了变故之后,为了早日实现计划,陶氏又通过王节,给皇帝加重药量,才会导致出现如今的局面。

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刘桢更不想在父亲心口上戳刀子,所以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紧紧握住刘远的一只手,轻声道:“阿父,你是不是有话要与我们说?你写在我的手上罢,然后我来猜,若是猜对了,你就眨一下眼睛,若是猜得不对,你就眨两下,可好?”

在众人的注视下,刘远缓缓地,眨了一下眼睛。

刘桢将他的左手放在自己的手掌上,另一只手握住他还能动的食指,示意父亲可以开始写字了。

实际上刘远就连那个唯一可以动的食指,能动的弧度也是很小的,一直到他将一个字写了第三遍,刘桢才辨认得出是个“陶”字。

陶字很好理解,指的肯定是陶氏,但刘桢并不知道刘远到底对这件事知道多少,就问:“阿父这是想问陶氏的下落吗,她参与谋逆,已经被下狱了。”

刘远的眼睛眨得有些厉害,显然是心里激动,一时不知道怎么表达。

刘桢就知道自己猜错了,又柔声道:“阿父别急,你再给我写一个字,我才好猜。”

刘远就在刘桢手心又写了一个字。

剐。

刘桢一看这个字,就什么都明白了。

也许刚才发生的那一切,刘远虽然没法睁开眼睛,但早就听在耳中,根本不需要刘桢多作解释,安正和陶氏的事情,只怕他心中都是清楚的。

这个剐字,指的当然是千刀万剐,也就是凌迟。

可见刘远心里对陶氏的恨意之深。

当初有多看重她,现在就有多恨她。

不仅是恨陶氏,恐怕还恨自己是个睁眼瞎,以至于像安正所说的那样,连自己枕边的女人都管不好。

暗暗叹息一声,刘桢点点头:“我知道了,阿父想要处置这些人,我让宋丞相他们进来一并听罢。”

刘远眨了一下眼睛,表示没有异议。

宋谐他们在刘桢闯宫之后,一直到奋武军控制了咸阳宫之前,内心一直忐忑不安,既担心太子安危,又担心刘桢失败被擒,总之什么最坏的打算都已经在心里过了一遍了,在他们想来,皇帝就算没有死,肯定也是被人控制起来了,反正不会好到哪里去。

如今听说皇帝竟然还能写字表达意愿,众人先是吃了一惊,紧接着看到了如槁木死灰般躺在床榻上的刘远,又是心头一紧,回想不久之前皇帝还是英姿勃发的模样,不由都暗自唏嘘不已,与刘桢他们一样,内心涌上莫名的悲凉。

“陛下,臣等救驾来迟,还请陛下治罪!”宋谐等人在榻前请罪道。

刘桢生怕这一来一往就没完没了,以刘远现在的身体状况,也不知道能支撑多久,再说难道如果老爹真的埋怨宋谐他们来晚了,难道还真要治他们的罪不成?平心而论,宋谐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尽了一位大臣的本分了。

所以她就道:“阿父如今开不了口,所幸还能写字,他有一些话想要交代诸位,等他写了字,就由我来传达罢!”

刘桢的功劳,在场众人有目共睹,别说她现在只是代皇帝传话,就是要代皇帝下诏,估计宋谐他们也不会有意见。

见众人摆出凝神倾听的模样,刘桢就将方才刘远处置陶氏的意见说了一遍,然后又道:“阿父可还有吩咐?”

过了好一会儿,刘远就又在她手上写了个“安”字。

这个“安”字,自然就是指安正,但他光写一个名字,刘桢也不可能知道他是想杀还是想流放还是想诛安正的九族,就在等着刘远写下一个字。

谁知等了半天都没能等来下文,刘桢抬眼去看刘远,却见他目光闪动,眼中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恨意,还有其它许许多多,连刘桢也看不清楚的感情。

刘桢还记得许多许多年前,当时他们还住在向乡那间破落的屋子里,安正与许众芳过来探望父亲,安正摸着她的脑袋说笑的情景。

这样的情景历历在目,连刘桢都难以忘却,更不必说跟安正结拜的刘远了。

刘桢绝对相信,刘远在登基为帝的时候,绝对没有想着要对自己的结拜兄弟下手,而当年安正不惜抛下老婆孩子,跟着刘远一道逃亡的这份情谊,也是真真切切的。

所以刘远对安正的感情,不仅仅是像对陶氏那样只有恨意而已,还包括了难以置信,痛心疾首等等。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只能说造化弄人,人心难测。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曾经多么要好的朋友,连生死都可以互相托付到对方手里,随着时间流逝,彼此的心思都慢慢起了变化,可是人却永远只会觉得变的是对方,而不是自己。

“阿父?”刘桢轻轻提醒了他一声。

刘远颤动着手指,许久之后,终于在她手心上写下了一个字。

囚。

第100章

安正和陶氏都已经落网,后续的进展就顺利多了。

陶氏自知必死无疑,一开始什么话都不肯透露,后来诸般酷刑一上,她抵不住痛苦,只能一五一十招供。张氏去了之后,虽然刘远没有再立皇后,但咸阳宫上下,谁不知道陶夫人就是实际上掌管后宫的人,再加上刘桢出宫居住,内廷更是唯陶氏独大,陶氏一倒,其他蹦跶的蚱蜢也就不足为虑了。

这一查之下,就连当日巫蛊案的内情都牵连了出来。

原来在很久之前,邓氏早就在暗中与陶氏有所勾连,而邓氏又与虞美人走得近,知道她身在刘远后宫,私底下却对西楚霸王时时思念不已,甚至镇日拿着从前的旧物对月垂泪。邓氏便奉了陶氏的命,借着好姐妹的名义去提点虞氏,说她的心思已经被人发现了,也许现在已经告到皇帝跟前去了。虞氏又惊又怕又恨,她本来就是心思单纯内向之人,根本发现不了邓氏这番话里的诸多漏洞,被邓氏一威逼恫吓,立马吓得不行,当天夜里就自缢了。

虞氏一死,陶氏布下的连环局也就得以步步展开,当时就将刘桢逼得落于被动境地,将皇后张氏逼得无处可逃,最后自杀告终。

至于陶氏是如何与安正勾结在一起,那还得追溯到当日安正护送刘远一家千里迢迢来到咸阳的时候了,也许那时的安正还没有生起把刘远推翻的心思,但是他素来八面玲珑,与许众芳这等粗人截然不同,便是想着与刘远的女眷打好关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更何况像陶氏这样聪明的女人,闻弦琴而知雅意,两个同样聪明的人碰到一起,简直就是如鱼得水,相见恨晚。

以安正和陶氏的步步为营,将内廷朝中串成一条线,如果再多给他们一些时间,这件事未必不能成功,不说别的,如果刘远晚两年才发病,那么陶氏和王节就大可利用这两年时间,让刘远的疑心病发作得更加频繁一些,到时候朝臣们都要跟他离心离德,估计就连刘楠和刘桢也会因为被他看不顺眼而发配得远远的,那么再来发动什么宫变政变,就轻而易举手到擒来了。

说到底,还是郭质破坏了他们的计划,如果没有郭质神来一笔的示警,刘楠他们就算是怀疑,也不敢冒着皇帝的猜忌和大不韪准备什么。

再往前说,若不是安正和陶氏想要通过除掉刘桢来打击刘楠,就不会弄出什么巫蛊案来,说不定到现在,刘桢他们还没法发现对方的用心呢!

不过世事就是如此,成败往往来自细节,许多看上去根本不足为道的事情最后却成了影响大局的关键。

所谓成王败寇,输了就是输了,像安正一样,也许他自己不承认,但是从前起事的时候,他没能越过刘远,等到大势抵定的时候,再想要来追求名分,厚不厚道暂且不说,先机已失,再想要后来居上,就难上加难了。

起码刘桢遍观史书,唐宋元明清,能够在开国之初造开国皇帝的反最后还成功了的,不是说没有,但人家都是有特定条件的,像赵匡义,是不是真下手杀了兄长暂且两说,起码他一有兵权,二是赵家人,反正皇位再怎么也落不到两家去,一般聪明点的朝臣,都不会去管这个闲事。

但安正不同,他从一开始就是以刘远副手的身份出现的,后来更是落到了宋谐后面,更别说他压根就不姓刘,虽然他想要扶持的是陈王刘桐,但宋谐这些人同样也是跟着刘远打天下的,第一个就不会服气。

正如安正自己所说,他对刘家是有大恩的,还对刘远有过救命之恩,是以虽然做下这等事情,但跟刘远一样,刘桢对他的心情实在是太过复杂,说不恨是不可能的,但恨意之外,又多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

所以在安正下狱之后,刘桢一次也没有去探望过他,她既不想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出现在对方面前,看他落魄的情状,也不想亲自去刑讯逼问。

在刘桢内心深处,始终还记得那一碗猪耳朵的深情厚意。

赵翘的死,成了这场宫变中又一件令人唏嘘的事情。

追封厚恤是免不了的了,不过如今皇帝卧床,太子重伤,此事需要延后,而刘婉与赵俭订了婚的,婚事倒是不必取消,以赵翘的功劳,将来赵家的规格只有再往上提,没有往下降的,只是赵翘一死,赵家子女就得守孝,现在就算没有刘桢在前面挡着,刘婉和赵俭也是暂时成不了亲了。

唯一令人稍稍欣慰的是,宫变之后所搜查出来的结果,朝中九卿,除了郭家之外,安正并未与其他重臣有所勾结。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时间仓促,安正来不及勾搭上,而是他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其实也是很谨慎的,像宋谐周允这种老成精的狐狸,根本都不必去白费口舌,而像姬平这等没什么实权的九卿,安正又不会放在眼里,之前他选择了郭殊,正是因为看中郭殊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再加上郭家长子即将要尚主,有了这层身份的掩护,事情就会顺利许多,但他没想到,最后失败的关键点,恰恰也就是落在郭质身上。

安正是太常卿,他所管辖的太常一干官员,其中大多数都是他的死忠,还有一些心腹,这些人都被连根拔起,还有这一次宫变里头,起了关键作用的南军,安正正是通过南军中的二把手陈嵇和三把手郑浣来实现自己掌握宫内禁卫的目的,不过这两个人在当时就被当场格杀了,南军也在与奋武军的厮杀中死了不少,刘桢等人除了清理善后,还得选拔新鲜血液补充进南军,填充这支队伍。

等到郭质从昏迷中苏醒过来的时候,一切就都已经结束了。

郭家早就悉数下狱,等候发落,郭质倒是没有被动,因为太医说他外伤很重,不宜轻易移动,所以刘桢特地不让人去挪动郭质,还派了太医和几名婢女在近旁守着。

郭质酒后失德的事情闹得人尽皆知,虽然后来不久就出了宫变的事情,但未必人人都知道两件事之间有莫大的关联,那些趋炎附势的人本来想着借打压郭家来讨好公主,谁知道一看长公主这架势,似乎还念着旧情,也就没敢上门糟蹋这位虎落平阳的郭家大郎。

郭质的屋子外头搭了个竹架,忍冬的叶子爬满了整个竹架,显得生机勃勃,微风一送,连带那上头微微的清香也都随之送入里屋。

这株忍冬还是刘桢送给他的,在颍川的时候,刘桢就很喜欢在自己院落里养一些寻常的植物,偏又养得不错,郭质见她那里有一个竹架子,上面爬满忍冬,每到仲夏时节,在下面摆上席子矮案冰饮,再往上头一坐,比待在闷热不堪的屋子里要强上百倍。

郭质原是看着好玩,才从刘桢那里讨来一株自己种上,谁知道忍冬非常好养活,短短两年,就已经把架子都爬满了,密密的绿叶将火辣的日光悉数隔开,给下面留下一片阴凉。

景物依旧,人面全非,此时此刻的郭质,却再也没有什么心情跑到忍冬下面去纳凉玩耍了。

他半躺在榻上,看着窗户外头的绿叶发呆。

脚步声由远及近,不过他并没有扭头去看,这几天他醒过来之后,太医就每天都会过来为他检查,他也已经习以为常了。

“阿质!”

等郭质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时,不由全身一震,立时回过头去。

少女穿的是一袭襦裙,上裳是浅浅的蓝色,下裙则是白底绣花,清丽绝伦,娉婷袅袅站在那里,可不正是郭质朝思暮想的容颜。

然而郭质虽然一直看着她,却没有忘形地下榻去握对方的手,他的手指抓着身下被褥,力道有些大,以至于外罩绸缎的被褥都被抓皱变形了。

“公主到来,子璋有失远迎。”郭质喃喃道,声音很小,也不知道对方听见没有。

刘桢柔声道:“太医说你的伤势已经好了很多,只需要再修养上一两个月,便可痊愈了。”

郭殊对这儿子,确确实实是下了狠手的,郭质被打得体无完肤,所以才会昏迷那么久,但郭殊这样做,也不能说他就不疼爱儿子,恰恰想法,安正建议他杀了郭质,一了百了,但郭殊不能那么做,又要给安正一个交代,才不得不这么做。

郭质闻言,脸上并没有喜色,他迫不及待地问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公主,敢问郭家会被如何处置?”

老实说,以刘远的本意,他是巴不得把郭家株连九族,碎尸万段的。

如果说他对安正还有爱恨交加这样的感情的话,那他对郭殊,就只剩下全然的恨意了,但这种恨意又跟对陶氏不太一样。

陶氏本来就毫无寸功,如今却想翻天覆地,夺走刘远的一切,还害得他变成如今这样,刘远当然恨不得啖其肉啃其骨;而郭殊一直以来,都是有功无过的,甚至在所有人都不看好刘远的时候,他也坚定不移地站在刘远一边,可以说,刘远对他的信任,甚至还多于宋谐,然而却也正是郭殊,狠狠在他背后捅了一刀,辜负了他的信任,也在刘远脸上狠狠扇了一耳光,这等于是在嘲笑刘远看人识人的眼光!

刘远可不知道郭质的功劳,在他看来,郭家从上到下就没一个好东西,所以当时他在刘桢手心上写了三个字:郭,诛,九。

意思就是要将郭家诛九族。

但刘远不知道,刘桢却非常清楚,他们今日能反转局面,郭质居功甚伟,表面看上去是他酒后失德,对公主不敬,实际上却是以自己的名声为代价,站到了太子那一边,事后还被郭殊打成重伤,可谓是把命都豁出去了。

郭殊谋反,反的还是自己未来的岳父,如果郭质跟刘桢没有感情也就罢了,事实却恰好相反,所以他心中痛苦至极,最后等于说既救了刘楠他们,又选择跟自己的家族一起沉没,算是一种两不辜负的选择了。

如果今日刘远把郭家族灭了,单单赦免了郭质一人,那刘桢毫不怀疑,郭质绝对是会自刎而死。

纵使郭家有再多不是,但只要有一个重情重义的郭质在,刘桢就不能让郭质为郭家陪葬。

在她的耐心劝说下,刘远才对郭家格外开恩,从诛九族改成只杀郭殊一人,最后又改成只将郭殊流放,郭家一系有官职在身者悉数贬为庶民,三代之内不得为官。

刘桢将发落的结果一说,郭质马上就知道这里面少不了刘桢的帮忙。

对这样的结果,郭质只有感恩戴德的份。

他很清楚,身犯谋逆大罪,罪证确凿还能不砍脑袋,郭殊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也亏得是有刘桢说情,换了另外一个人去劝说刘远,就算有自己这份功劳在,也不可能从轻发落到这等程度。

“公主大恩,子璋今生无以为报。”郭质道。

“你将身体养好,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了。”刘桢看着他。

“此恩粉身碎骨不足以回报万一,只能等来世了。”郭质轻轻地摇了摇头。

旁人听他们说话,话中有话,也许会觉得一头雾水。

但是二人相识已久,素来很有默契,短短三两句话,已经将自己的心意都表达出来了。

郭质头一句话的意思,表面上是在感谢刘桢为郭家之事出力,实际上却是在说自己两人今生有缘无分,情深缘浅。

而刘桢的回复同样也是说身体,但却潜藏了一个意思:婚事她不愿意放弃,希望能再努力一下,未尝不是没有转机的。

郭家现在已经衰败成这个样子了,别说爵位,三代以内都没有郭家子弟能为官,等到三代之后,那都是猴年马月的事情了,刘桢虽然是公主,不像世间寻常女子那样需要借助夫家来为自己增添光彩,但是她如果执意下嫁郭家,别说皇帝那一关就过不了,往后也可能会被人在背后嘲笑,说她傻,而且郭家现在戴罪在身,却还能尚主,那说明什么?难道这年头连谋逆都不是罪过,反倒是光彩了?

对郭质本人来说,他纵然一千一万个想和刘桢在一起,也绝对没法心安理得地自己享福,却放任老父,家人吃苦。

所以他才会说出“来世”这样的话,并不是郭质对郭家的处置心怀怨恨,也不是他对刘桢没有感情,恰恰相反,他正是不想让刘桢天之骄女,却陪着自己遭受非议,才会忍痛选择放弃。

退一万步说,纵然刘远疼爱女儿,最后甚至把郭殊赦免了也不无可能,但是郭家犯下的罪也能一笔勾销吗?虽然郭殊不是害刘远变成现在这副样子的罪魁祸首,但他绝对是脱不了干系的,难道皇帝可能会看在女儿的份上不予计较,刘桢就真的能够心安理得了?

时至如今,不是刘桢想要放弃,也不是郭质想要放弃,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不是任何人的阻拦,而是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刘桢何等冰雪聪明,一听到郭质那句话,就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了。

她心头一酸,泪意涌了上来,却强忍着没有掉下去,只是深吸了口气,勉强露出一个笑容:“你好好养伤,旁的不要多想,太医还会每日过来的,若是无事,我就先回去了,过几日再来看你!”

说罢起身就要离去。

“阿桢!”郭质喊住她,将憋在自己喉咙一直想说,又说不出来的话,终于说了出来:“愿你觅得如意郎君,白头到老!”

对方只是略略停顿了一下,随即又快步走了出去。

说完这句话,郭质就觉得自己的心酸痛得厉害,仿佛要揪成一团。

一直在刘桢面前强忍着的眼泪终于落下,郭质抹了一把,索性躺下来,将被子拉高,直接蒙住脑袋,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管。

阿桢,愿你觅得如意郎君,白头到老。

他默默地在心里,又重复了一遍。

宫变的善后处理,足足处理了两个多月。

陶氏剐刑,诛九族。

安正削爵,判斩,安家贬为庶人,永世不得录用。

郭殊流刑,郭家贬为庶人,三代不得为官。

这三个主犯里头,唯一下场凄惨的只有陶氏,而安正作为最大的主谋,就算是斩首,也已经是刘远手下留情了,更何况他还没有族灭,至于郭殊,那完全是靠着刘桢的求情,不能计算在正常范畴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