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后道,“着各藩王带诸世子一并来帝都,另有出众子嗣,皆可一并带来,这都是骨肉至亲,让皇帝见一见,彼此亲近些。”

彭相心下抽搐,面儿上倒是波澜不惊,他早就知道这女人不安分的。彭相未直接应,而是问,“陛下?”

穆瑜的年纪,正是跟母亲亲近的时候,母子感情非常融洽,再者,他是个擅长思考的孩子,不论是他母亲的话还是彭相的话,他都会自己去想,想了一时,穆瑜问,“朕记得彭相教朕史书时与朕说过,朝廷规矩,藩王无旨不可出封地,更不可轻易来帝都?对不对?”

彭相对宋太后与穆瑜完全是两极态度,他立刻一改先时波澜不惊的面部表情,柔和许多,道,“陛下圣明。”年轻时彭相是昭文帝的先生,如今老了,穆瑜进学时,昭文帝指了彭相教导儿子史书,这也是鲜有的恩典了。彭相对两代帝王也别有情分,尤其穆瑜年纪虽小,学习上挺刻苦,而且善于思考,很有些明君之资。

穆瑜道,“那就让他们来吧,他们受父皇恩典多年,来送一送父皇,也是他们的忠义与孝心。都是骨肉至亲,朕没见过他们,也想见一见。”想起他爹,穆瑜眼眶微红。他爹多好啊,自小就疼他,教导他,待他大些,还叫他做太子,把偌大江山传给他,父子感情是完全没有半点搀杂的。

人哪,有时真得信命。

穆瑜生得晚,他没机会见到先太子为争储君之位厮杀的何等惨烈,那也是嫡出皇子,就是生得早了些,再加上没个长命的娘,而且,估计先太子的娘活着,也没有宋太后的彪悍。先太子憋屈多年,争到太子宝座,那真是屁股都没坐热呢,四皇子伙同吴家兄弟谋反,先太子第一个炮灰。

命啊。

福薄啊。

可到了穆瑜这里,上头年长的有能力争储君位的哥哥们都死的死叛的叛,昭文帝诸子,他年纪最小,争位啥的,穆瑜根本没那个意识。可是,他有个彪悍的娘便啥都有了。他娘怀着他时就为他的地位跟昭文帝与满朝文武讲条件,不是皇后不进宫,皇贵妃都不成。他出世前,他娘就把他嫡子的名分争到手了。待他一出生,运道也好,赶上上元节不说,还是龙凤胎。他爹彼时已近天命之年,而且先时颇经晦气,正缺儿子,忽然得此龙凤双生子,就是苍天赐福。

待穆瑜懵懵懂懂的大了些,他娘正好把他奶奶斗垮了,不用他争,太子的金冠便稳稳的扣在了他的头上。

如今他爹死了,他直接登基,名正言顺,还有满满的父子之情来悼念他的皇帝爹,真是福气。

穆瑜就有这样的福气。

穆瑜非但是个有福之人,而且,他还特别会说话,听听人家这话说的,藩王受他爹恩典多年,来送一送他爹,是他们的忠义与孝心。

所以,不来,就有不忠不孝的嫌疑。

还有呢,都是骨肉至亲,朕也想见一见。

所以,朕想见你,不来就看着办吧。

内阁这些大员都怀疑是不是宋太后提前给皇帝做过功课了,不过,他们是很难从宋太后脸上看出些什么的。而且,你敢大喇喇的去看刚刚守寡的太后娘娘的脸吗?

既然太后皇上都是一个意思,这事自然得照办。

只看这两件事,内阁诸人便都收了小觑之心。别以为大臣就天生的恭谨忠心,就是皇帝,新登基他们也得试一试皇帝的斤两。

穆瑜年纪还小,可分析问题的条理是不差的,而且,自他生下来,身边围着的都是帝王一流人物。自身素质不差,又有良好的教育,朝臣如今已经开始期待穆瑜长大,真正君临天下的时候了。

至于宋太后,这女人一向的不好对付,先帝死前留下遗旨,军国大事裁于太后宋氏,说的一清二楚,大臣只得盼着这女人不要起武则天的心才好。

彭相道,“陛下,西北陈靖大将军、西南方国公、辽东总督上折,请求回帝都为先帝守灵。”

穆瑜与他爹有着深厚的感情,自然是愿意人们都来悼念他爹的,他刚想开口,但想起他爹对他的教导来,他爹那时身体很差了,曾谆谆叮嘱他,“你年纪还小,还要慢慢学,朝廷的事,让你母亲和内阁做主。你要用心看,用心学,学着把事情放在心里慢慢的思量,琢磨。纵使有拿不定主意的,也不要露怯,问内阁或是问你母亲,都可以。帝王,原就不必事事躬亲,只要学会说可与不可,就是好皇帝了。”

亲戚们的事,譬如什么给他娘上尊号,给他家亲戚集体辈份封号升级,穆瑜觉着不难,与人恩惠,没人不乐意。这些大将军、国公、总督的事,他就有些摸不准了,好在这小子打小就是个面瘫,装样的本领更是皇帝家族的遗传,他既拿不定主意,便要问内阁或是他母亲的,即便问,打小就会装的穆瑜也不会傻不拉唧的直接说“朕想不好,你说说看?”,这种话说出来与傻瓜有什么差别,他傻妞妹妹经常这样说话,穆瑜在内心深处是相当鄙视滴。穆瑜问是这样问的,“彭相以为呢?”

好,好在哪儿?

不好,不好在哪儿?

你得给我个解释。

彭相在心里又给他家的明日英主点个赞,瞧瞧,多英明啊,这口吻原封就跟先帝在世时是一样一样滴。彭相心里想起他的仙逝的皇帝学生,不禁伤感。其实,彭相这种为政多年的老狐狸,焉能看不出穆瑜是心里拿不定主意,他忠心耿耿,解释的也格外详细,连带着西北陈大将军、西南方国公、辽东总督等一干人的出身年纪都跟穆瑜说了一遍,让穆瑜心里有个数,方道,“如今先帝驾崩,举国同悲,他们的忠心,先帝知道,陛下也知道。如今,西北不宁,西南、辽东也不能有半点松懈。为东穆守好国门,就是他们最大的忠义了。”

穆瑜这是听明白了,彭相是不同意三位大员回帝都的,他看看自己母亲,宋太后道,“彭相老成持国。”

穆瑜便道,“内阁拟旨吧。”

在昭德殿,内阁不少要事回禀,待彭相等人告退了,宋太后问,“皇帝都听得明白吗?”

穆瑜道,“话都听得懂,只是,西北是不大太平,可是西南、辽东并无战事,为什么不让方国公与辽东总督回来呢。我想着,他们是父皇的重臣,能回帝都来送父皇一程,也全了他们的忠心。”

宋太后温声道,“先帝驾崩当日,九门紧闭,全城戒严,皇帝知道是为什么吗?”

穆瑜道,“是为了避免骚乱吧。”

宋太后道,“这是一个道理。一城与一国,大小上有差别,道理上是一样的。先帝驾崩,最要紧的就是皇帝要登基,这是不能有任何差错的。对于朝臣,皇帝登基,他们便知道要忠心于谁。对于我,你安安稳稳的登基,我才能放心。”

“母亲,有什么不安稳的吗?”

“先太子的事我与你说过的,你还记得吗?先太子刚刚被立便遇到逆臣谋反,死于东宫。”宋太后道,“所以,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尤其是做皇帝的人,你坐的是至尊之位。你想想,好东西谁不想要呢?所以,这个时候,国家一定要安稳。”

穆瑜问,“母亲,也有很多人会想要杀我吗?”

宋太后笑,“我带你去爬过山,站在山顶要比站在山脚的风大的多,是不是?你父皇是皇帝,你祖父也是皇帝,许多人,只要有机会,都会想着往上爬。你说,是坐在上面好,还是站在下面好?是坐着好,还是站着好?是站着好,还是跪着好?”

穆瑜的脑袋,想这种问题暂时还想不明白,宋太后耐心道,“慢慢想,你会有一个答案的。至于是不是有人要杀你,有我在,谁敢碰我儿子一下,我先要他的命。”

穆瑜板板的小脸儿,很男子汉的表示,“母亲,你也不要怕,我也会保护你和傻妞的。”

“不急,慢慢来。”宋太后摸摸他的小脸儿,“来,我跟你说说为什么现在不让大将还朝。”

昭文帝驾崩,满朝最重要的事就是给昭文帝发丧了。宋太后与穆瑜都在适应着新身份,大臣也要适应新主君。

如夏文这等芝麻小官倒没什么要适应的,因为不论哪个主君,他都不大熟。不过,翰林也要忙着给先帝写悼文以寄哀思,基本上就是这些事。还有礼部人手不足,临时从翰林院调了些个过去帮衬,夏文也在其中。

皇帝死了,甭管大官小官平民百姓街头巷尾,俱不能见音乐欢笑之声,更甭提什么嫁娶之事,国丧之中,举国同悲,一切喜乐之事要取消。就是家里人穿衣裳,也素净着些好。

赵长卿大小是个诰命,也要每天在诰命堆里去举哀。人家品级高的诰命,待遇啥的还不错,要茶有茶,要水有水,到了她这六品小安人,那是要啥没啥,而且,一去一整天,幸而赵长卿的身体素质,不然一般二般的真坚持不下来。

好容易熬了大半个月,熬到宗室们都到了帝都,熬到昭文帝破土发丧,赵长卿才算从举哀的事业中解脱出来。就这样,夏姑妈羡慕她羡慕的要命,私下同赵莲道,“看你嫂子就有福气,那身诰命衣裳穿着,何等威风气派。还能去给皇帝老子哭丧,真正体面。”

赵莲也十分羡慕,“这都是嫂子命好。”

母女两个正羡慕赵长卿,赵长卿却在烦恼,不知因何,廊前的几株蔷薇无故枯了一枝,余下的也不大精神。赵长卿吩咐永福,“明儿去寻个上好的花匠来,这蔷薇花最容易养活的,也不见有虫子,怎么好端端的枯了呢。”这花还是夏文特意从同窗方国公府移来的,接了三四个颜色,能从春天开到中秋,漂亮极了,赵长卿向来珍爱。

永福忙应了,道,“前几天我瞧着叶子掉得有些厉害,就请了个懂行的花匠来,那匠人也没说出个好歹。明儿再让平顺寻个好花匠过来。”内宅的事,多是永福打理,她向来细心,又知赵长卿的性子。这些天赵长卿每天去朝中举哀,永福早就察觉出花有些不大精神了,只是看赵长卿疲惫,便未多提,想着悄不声的请个花匠打理好了,也省得赵长卿为花操心。不想这花似是真有些不妥,好几日便越发枯败了。

赵长卿道,“让平顺先做这事。”

“是。”

赵长卿是个精明人,她手下的人也都能干,大管家平顺花大价钱请了七八个帝都城有名的花匠,结果,出了多少主意也不见这花好转,反是又枯死了两三支。夏文道,“不行我去方家问问,看他家的花匠可有法子?这花以前是他家的花匠在伺候,肯定比别人熟悉些。”

赵长卿道,“从人家移出来,没养好,怪不好意思的。”

夏文笑,“这有何妨,我去问一声就是。”

不必夏文去方家寻花匠,正赶上李姑娘送花过来,她们母女依旧是以养植花木做营生,赵长卿照顾她们的生意,时常令她们按节令送些花过来。越氏颇是好手艺,她拾弄出的盆景极有风骨,赵长卿有一些自己留着,有的则转送朋友,无形之中,还替她们母女打出了名声。李姑娘为人并不似其母刚烈,她是个聪明善舞之人,做生意是一把好手,人生的也漂亮,为人更是机伶,有了好花都是先给赵长卿送来。

李姑娘见这花叶脉泛黄,便问了一句,赵长卿发愁道,“无缘无故的就这样了,平日里浇水施肥料都不少,请了许多花匠,也看不出是怎么回事。”

李姑娘道,“这花也跟人一般,譬如人,定是哪里不妥当了,才会生病。我也看不出是哪儿不妥来,不如明儿我叫我娘过来给大奶奶瞧瞧。”侍弄花草的手艺,李姑娘远不比其母。在这上面,李姑娘还是很有自知知明的。

赵长卿道,“那就麻烦了。”

李姑娘笑,“这有什么麻烦的,我娘也常赞大奶奶院里这几株蔷薇接得好,能接出这四样花色,委实不容易。我娘本就是爱花草之人,我若知道了不与她说,她倒要怪我的。”

如果说苏神医是人类的神医,那越氏必然是花草界的神医。

越氏在夏府住了小半个月便将赵长卿的蔷薇花照料得生机勃勃,花叶舒展。赵长卿极是欢喜,谢了又谢,越氏本就是爱花之人,笑道,“大奶奶这花,本就料理得不错。只是,花有不同,何况您这花接了好几样花色。好在蔷薇是最泼辣不过的花,花肥上稍稍留意就是。我配了些花肥,已经交给福姑娘了。花肥的配料方子,也一并给了福姑娘。若这花再有不妥,大奶奶只管命人去寻我。”

赵长卿笑,“我请了许多人都不如你的手艺好。”

越氏笑,“花匠擅长的花的种类也不一样。这年头物以稀为贵,这蔷薇花,因是极好成活极好伺养,便少有人留意,也少有人用些心。其实要我说,蔷薇是最好的花种之一。”

赵长卿笑,“我单就喜欢它好养活,花开得既大又多,花期也长,养上几丛蔷薇,一院子都是热热闹闹的。”

赵长卿与越氏很说的来,越氏家里还有花木要打理,说会儿话便向赵长卿告辞了,赵长卿道,“你家中事多,何况阿冰一人在家,虽有人相伴,想来你也是不放心的,我就不多留你了。”因越氏还要出城,赵长卿未留午饭,命永福备了礼物,再打发家中车马送了越氏回去。

红儿同永福说起话来,道,“永福姐,你不是说李姑娘长得很像那位与奶奶交好的越姑娘么。”

永福道,“是挺像的,怎么了?”

“我看大奶奶更喜欢越太太,你觉着呢?”

永福笑,“人都讲究缘分,要看投不投缘了。”

红儿笑,“这也是。”

作者有话要说:还有三万字左右就可完结了,真想一下子码完,身体又有些不大舒服,今天一更,晚安~~~~~~~~~~~~~~~~~~~

第246章 风起

蔷薇花康复之后,赵长卿心情大好。

福姐儿来找夏玉,还有赵莲,三人一并在园子里游玩儿。福姐儿说起自家新建花架,“我实在喜欢夏婶婶这个蔷薇花架,咱们在这花架下喝茶,茶都是香的。”

夏玉笑,“茶本来就是香的。”

福姐儿道,“这可不一样。我家园子都是收拾好的,一株草一棵花都定了位置,不好乱动。我让人在我院子里搭了个小花架,现在还没弄好,等花开好了,咱们到我那里喝茶。”

夏玉赵莲自然称好,夏玉悄悄问,“福姐儿,那位秦公子是来做什么的啊?”福姐儿非但自己来,还带了一位秦公子来。

“你说十二哥啊。”福姐儿抿嘴一乐,“他早就敬仰夏婶婶武艺高强,特意来拜师学艺。我说夏婶婶武功是天生的,他还不信,非跟我一起来。”

夏玉笑,“嫂子还成师父了。”

小女孩儿们一起说笑玩耍,赵长卿款待秦十二,秦十二十分有礼貌,先是拜见了夏老太太、夏太太,如今非常恳切的对赵长卿说明自己来意,“自从前年一见,我就非常仰慕安人的武功。峥叔说那会儿不好走得太近,我就没来问候安人。今朝终于能过来与安人相见,小子是诚心想习武的。”

赵长卿看他半大少年做大人样的模样便心下好笑,还是耐心的同秦十二解释,道,“武功重在积累,没有一天就练成高手的。何况,我是因天生力气大,习武十几来,才有今日进境。说起来,也浅薄的很。十二公子是出身,习武多是用于强身健体,要我说,倒不必特意拜师,赶明儿我写套剑谱给你,我家中兄弟都是练这个的。”

秦十二道,“那我练剑谱,若有不懂的地方能来向安人请教吗?”

赵长卿笑,“是我的荣幸。”

秦十二连忙道,“能得安人指点,是小子的福分。”

丫环捧来糕点,赵长卿笑道,“这是我闲来做的,十二公子不嫌弃就尝尝。”

秦十二道谢,拿了一块来吃,先赞了味儿好,道,“我在族中排行十二,大家都叫我十二。我单名一个澈字,安人,你叫我名字吧。总是十二公子十二公子的,显着生分。”

赵长卿唤他,“阿澈。”

秦十二十分欢喜,跟赵长卿说,“安人,我虽没拜师,既然跟你习武,我就叫你婶婶吧,行吗?”

总之,秦十二是个非常会套近乎的人,他还厚着脸皮在人家赵长卿这里蹭了顿饭,待下午跟福姐儿一起告辞时,赵长卿送他两匣子点心。

回家后,秦十二大方的请秦峥品尝,还一个劲儿的得瑟,“赵婶婶对我甭提多好了,峥叔,你尝尝,你吃过这么好吃的点心没?没有吧?这可是赵婶婶亲手做的。”

秦峥受不了秦十二的热情,何况秦十二都举到他嘴边了,他也只好张嘴咬一口,点头,“还成。”

“什么叫还成,多好吃啊!”秦十二见他峥叔不像有见识的人,也便不给他吃了,自己抽回手巴唧巴唧两口吃没了。

秦十二夸张赞叹,“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啊。”

秦峥险没吐出来,想他自来稳重老成,收养的秦十二却天性活泼到不着调。也不知秦十二怎么对赵长卿这样有好感,以往秦十二就想去拜访,只是先时昭文帝在位,龙体时好时坏的,皇后在宫里便要分外谨慎。秦峥便未令秦十二去夏家,如今昭文帝归了天,便不必有此避讳了,秦十二收拾的瑞气千条,找了个福姐儿去夏家拜访的日子,他便跟着福姐儿一道去了。这一回家真是的…跟抽疯一样…

秦峥提醒秦十二,“你在别人家可不许露出这等没见识的嘴脸,好似我平日里饿着你一般。”

秦十二道,“峥叔,你放心吧。赵婶婶人非常好,要是跟别人学武功,别人还要拿三捏四、磨磨唧唧的,赵婶婶直接就应了我,爽快极了。等我学到赵婶婶的武功,峥叔,我也给你捏个银簪子。”

秦峥道,“习武健身便好,你念书上更有天分,还是多用心在书本上,日后考取功名,方是正道。”

秦十二大言不惭,“峥叔,我的目标是文武全才。”

秦峥往外瞅瞅,不说话。又往外瞅瞅,依旧不说话。

秦十二是个嘴快的,他往外瞅瞅,啥也没有啊,便问,“峥叔,怎么了?”

秦峥道,“我看看外头风大不大,若是风太大,你还是别出门,小心闪了舌头。”

秦十二被讽刺的脸上一抽,郁闷的嘀咕,“这年头,说句实话也不成了。”

秦峥笑着轻抽他后脑一记,“吃过点心就去温书。”

******

夏文回家时,女人们正在夏老太太屋里热热闹闹的说话,夏文笑,“什么事这样高兴?”

夏老太太瞅赵长卿一眼,笑呵呵地,“我们正说呢,你老子在外头教书做先生,你媳妇在家也有人拜师。”

夏文笑,“这倒稀奇,谁要拜长卿为师?”

夏太太笑,“是小秦公子,那孩子,生得一表人才,瞧着比你二弟小些,是…是那谁家的公子来着。”夏太太对官名向来记不大清。

赵长卿接了话,对夏文道,“兵部秦郎中的养子。”

夏太太被提了醒,笑,“对对对,秦郎中家的。”

夏文是知道秦十二的,道,“我在阿让家见过他,今年十三四岁的样子,这么大年岁还能习武?”

赵长卿笑,“阿澈小时候学过些武功,我看他就是好奇,待我默套剑谱给他,叫他去练就行了,习武并非一日之功。”

夏老太太问,“那个秦郎中没儿子么,怎么是养子?”

夏文道,“秦郎中成亲数年无子,收养的族中子弟。听说极有天分的孩子,宋侯爷都挺喜欢他。”

夏老太太与夏太太听说秦郎中无子收的养子,不禁都添了心事。

大家说笑一回,到了用饭的时辰,便各回各院用饭了。夏老太太食不知味,晚上同闺女念叨起长房的事来,夏姑妈道,“这能怎么着?以后武哥儿成亲有了儿子过继给长房一个呗,总不能叫长房绝了后。再者说,长房这大笔产业,过继谁,谁不愿意啊?”

“难道过继是为了长房的产业?主要还是传承,香火传承!”夏老太太嗔瞪女儿一眼,直叹气,“文哥儿样样好,怎么单就这子嗣上不顺呢。”

这话也是老生常谈,夏姑妈听得耳朵里长茧子,她又不是送子娘娘,也没叫他侄儿立刻生个儿子出来,只得听老娘抱怨几句作罢。

秦十二要拜师的事,大家一笑作罢。赵长卿对小孩子向来细致,何况她本就擅画,便把自己当初学的剑法详细的画了一遍,又附注了许多注意要领,方着人给秦十二送了去。

秦十二趁着学里休息时,带了八样点心过来致谢,赵长卿留他吃饭,秦十二同赵长卿说了不少自己的事,“我亲娘去的早,后来爹娶了继母,便不叫我在族里念书了。要不是遇着峥叔,我现在兴许在哪个铺子里学着做生意呢。”

赵长卿并非出身世宦大族,也知道纵使书香家族,也不是个个子弟都有机会鱼跃龙门,譬如资质不大优秀的,便会选择别的方式谋生。秦十二道,“峥叔提出要收养我的时候,我爹跟继母高兴的跟过年似的,还跟我说‘苟富贵,勿相忘’。”

“赵婶婶,你说,人人都有爹娘,怎么我就这样歹命,遇到这样的爹?”继母有自己的小算盘倒是正常,爹总是亲爹,做的这事才令人心寒呢。秦十二万分庆幸自己心胸宽广,不然有这样的父亲,郁闷也能郁闷死。

“血缘上的亲人不一定是亲人,对你好,用心教导你的人才是亲人。”赵长卿道,“秦郎中就是你的父亲。”

秦十二顿生知音之感,他觉着自己同赵婶婶就是那种“倾盖如故”的感觉,好像他的苦闷,他的彷徨都找到了能理解他的人,而且是个女性长辈。秦十二觉着,如果他妈妈活着,肯定也像赵婶婶这样善解人意,这样有智慧。

用过午饭,约好下回来赵长卿做西北菜给他吃,秦十二告辞。

其实,赵长卿也觉着与秦十二投缘,她本就喜欢孩子,何况是秦十二这样机伶的少年,本身就是极讨人喜欢的。

不但赵长卿喜欢秦十二,夏太太也喜欢,夏太太几番同赵长卿打听秦十二,赵长卿笑,“收养阿澈的秦郎中自己是探花出身,秦郎中的祖父是在礼部尚书衔上致仕的。秦家子弟多是做官的,十二资质也非常不错,不然也不能入秦郎中的眼。”

夏太太道,“我看那孩子也好。”夏太太是想到夏玉渐渐长大,万不能像赵莲这样耽搁到一把年纪嫁不出去,就提前给闺女留意适龄女婿。秦十二与夏玉年纪相当,自然入了夏太太法眼。

自从夏老太太回转了脾气,赵长卿颇是悠然自在,同苏先生道,“看来与人相处,都是你敬我一尺,我让你一丈。”她虽然不惧夏老太太,但并不愿意将精力花费在防备夏老太太身上,如今夏老太太能和平共处,赵长卿求之不得。

苏先生笑,“已得其中三味。”

赵长卿笑抿一口茉莉花茶,道,“其实关键并不在媳妇身上。”媳妇说来说去都是外姓人,没哪个婆婆会娶个仇视的儿媳妇回来,也没哪个媳妇就特别要跟婆婆、太婆婆做对的,还是说非要死上一两口子不能痛快?赵长卿自认不是这等极品奇葩,她素来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敬我,我必敬人。所以,婆媳关系的要点既不在婆婆身上,也不在媳妇身上,而在男人身上。对于太婆婆,此理亦为适用。

苏先生笑,“这也不枉你一心为阿文打算了。”没有什么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赵长卿为夏家颇多,夏家若总叫她不痛快,不是常法。如今夏家和和气气的过日子,苏先生也为赵长卿高兴。

赵长卿今日所来,还有他事,她抿了抿唇,方问,“先生知道欧阳先生住在哪儿吗?”

苏先生眉心微动,“你要见他吗?”

赵长卿点头,“想见一见。”

赵长卿不欲多言,苏先生便未多问,将欧阳青峰的住址给了赵长卿。

欧阳青峰在山上有所不错的宅子,转眼十一年未见,欧阳青峰却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不见半分老相,说话时微微挑起眉梢,呷口茶,语气熟稔的仿佛昨日刚刚见过,“长卿来了。”

一株合抱粗的合欢花树遮出暑日荫凉,赵长卿坐在欧阳青峰的对面,“很久没见过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