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死我了!”

王守仁和朱厚照打交道这些天,已经算习惯了这位张小侯爷风风火火的性子,可每逢看到人这样不告而入,他总觉得一阵头疼,心里少不得念叨寿宁侯张鹤龄的家教。而其他几位百户更是不敢领教这位寿宁侯世子的脾气,告罪一声就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只有徐勋笑吟吟地迎上前去,还给朱厚照搬开了椅子。

“小侯爷,又是在家里西席先生那儿受了气?”

“如果是就好了!”

朱厚照捏紧小拳头在桌子上重重一捶,这才哼道:“今儿个朝上陕西军报,说是鞑靼小王子诸部又寇边了!那些喂不饱的狗鞑子,成天就知道来骚扰,等以后我长大了,带领大军去灭他娘的!”

徐勋还是第一次听到朱厚照嘴里冒出这样的脏话,一时莞尔,然而,待想到边关又是一片硝烟四起,他不免渐渐沉下了脸。而王守仁的脸色就更凝重了,沉思片刻就问道:“小侯爷,小王子部出动多少人,如今兵到哪里了?朝廷可曾议定该如何应对?”

“我也不知道多少人到哪了,就是这个应对气人!”王守仁不问还好,一问之下,朱厚照又是一巴掌拍在桌子上,继而就气愤地站起身来,“父……父亲对我说,皇上打算要出兵,那些老大人一个个都不让,尤其是那个刘大夏,还把陈谷子烂芝麻的事都翻了出来,说什么当初朱大将军和苗逵一块领兵出征,虚报战功滋扰平民,浪费无数钱却没打出一丁点名堂来,说这一次只要派一个什么能员过去佐理军饷,剩下的就交给各边守将就好,这都是什么事!”

朱厚照这些天在这里厮混惯了,总算改口改得极快,王守仁丝毫没觉察到任何端倪。他拧紧眉头好一会儿,这才摇头说道:“小侯爷,那些老大人们虽说过于保守,但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想当初保国公和苗公公带兵前往延绥宁夏,鞑虏掠边,宁夏延绥镇将都不敢与战,而他们虽说带着大军,可同样是畏怯不行,最后也就是追回了几千牲口,杀了几十掉队的鞑虏,而且带兵无方滋扰民间,反而比鞑虏更加为害深重。相比而言,花费了百八十万的军饷得到这样的结果,老大人们自然不会赞同出兵。”

“谁说的?”朱厚照立时拉长了脸,没好气地说,“你别欺负我不知道国事啊,我记得苗逵对我说过,那一仗光有功将士就有一万多,最后皇上升官的就有二百多,其余的都给了赏赐。要真是就杀了几十个鞑子,皇上怎么会给这样的赏赐?分明是朝中有人嫉贤妒能……”

“小侯爷不信?”王守仁叹了一口气,面色怔忡地说,“小侯爷不信,也难怪皇上当时也一直不信。我也是过了居庸关时见着几个从宁夏跑过来的流民,才听说了当年情形多凄惨。说是赶跑了鞑子,但被鞑子裹挟北上的,少说就有上千,追回来的牲口数千,可被掠走的牲畜早就过万了!再加上大军甚至有杀边民希冀冒功的,即便兵部录功极其严格,这些多半识破,可死了的人又如何?在宁绥有一句俗话,前生不善,生在宁绥;不为鞑奴,便为明鬼!”

徐勋这一世来自歌舞升平的金陵,而朱厚照则是生长在不闻世事的深宫,都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情景。见朱厚照仍有些将信将疑,徐勋想到那日所见苗逵的形象,再加上自己又不了解从前那场仗究竟怎么回事,也就没贸贸然开口,只心里却约摸清楚了苗逵的目的。

只怕这个带过两次兵的大太监这般示好,是为了能再度放出去领兵!出征在外手握杀人权的赫赫威势,在深宫里尔虞我诈的人是领会不到的!

“这怎么可能,苗逵怎么敢这么大胆……他就不怕皇上追究他?”

见朱厚照就这么站起身来,徐勋哪里不知道这位主儿恨不能立时就去质问那位御马监太监。他之前对苗逵这御马监太监印象还算不错,可现如今王守仁分明是要证死苗逵是冒功,他就有些犹豫。他正迟疑之间,就只见一个人突然从外头钻了进来。

“小侯爷,苗公公这个人功名心太重,前次甘肃延绥之战确实有猫腻,这事大伙都知道。皇上也是因为苗公公多年服侍情分深重,所以信他多过信那些老大人,仅此而已。”

王守仁不料三人说话竟有人偷听,而且还突然钻进来插言,顿时皱了皱眉。然而,来人却在说了这一番话,又深深一揖道:“徐指挥王主政恕罪,我是东宫典膳局张永,因自小研习过一阵子兵事,所以前时被皇上调拨跟着小侯爷一块来西苑观摩练兵。我本不该贸贸然进来插话,实在是耐不住性子,两位勿怪!”

张永在几个太监里头最知兵,徐勋之前就知道,但此刻见人狠狠在背后捅了苗逵一刀子,他便品味到了几分同行相忌的滋味。只他和张永还有点交情,于是本打算不轻不重为苗逵说两句话的他立时就改变了主意,打算再看一看。

“小侯爷,苗公公是不是诓骗,我不妨打个比方。要有一股强盗突然抢了您家里的东西跑了,您出高价悬赏让人去把强盗抓回来,结果有人拿了您的赏金大张旗鼓带人去追,结果不但跑了强盗,还杀伤了不少您家里的佃户,那么这事情该怎么收场?”

朱厚照听张永这么说,一时目瞪口呆:“都这样了,还能收场?”

王守仁虽恼张永听壁角,但人家好歹是站在他这一边,再加上又连连告罪态度诚恳,他也就不为已甚。此刻听明白了张永的意思,他遂在旁边说道:“他们不敢和强盗硬拼,当然就只敢撵尾巴杀上几个人,再把佃户死伤一股脑儿推到那些强盗的头上,然后拿着从前强盗那儿抢回来的一丁点财物回来报功。主人家不知道,当然轻轻巧巧就让他们得逞了。”

“这……这真是……混账混蛋王八蛋……我要去告诉皇上!”

朱厚照气得七窍生烟,这时候,却是刚刚关键时刻进来砸了关键一块板砖的张永上了前来,软言劝慰道:“小侯爷,和苗逵这种人生气,实在是不值得……”

“怎么不值得,他败的……败的是我姑父的家底!”

王守仁被这句彪悍的话说得瞠目结舌,而刚刚好容易逮着泄私愤机会就一举出手的张永就有些着慌了。毕竟,朱厚照要是真跑到弘治皇帝耳旁去告状,扳倒苗逵还好,要是扳不倒,回头他还不得倒霉?于是,他便立时拿眼睛去看徐勋,希望这位能帮忙说和说和。徐勋本就不想在事情尚未水落石出的情况下乱揭盖子,当即拦了上去。

“小侯爷,问题你也是听说,皇上若是问你要证据,你怎么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将来若有机会,你亲自到大明的九边去看一看,不要去看官面上的那些冠冕堂皇的景象,只看真正的世情,到那时候,总比光是听这些道听途说要可靠得多。”

“徐勋,你这话我爱听。嗯,就这么办!”

朱厚照几乎想都不想就重重点了点头,随即又指了指王守仁和徐勋道:“到了那时候,你们两个陪着我去,我要看看大明天下到底是盛世太平,还是粉饰太平!”

王守仁虽是揭开了当年的盖子,可听徐勋三言两语让朱厚照暂且搁下此事,他张了张嘴想要再说些什么,可终究沉默了。然而,当听到朱厚照那一句粉饰太平,他先是勃然色变,最后不知不觉深深吸了一口气。

没错,就是粉饰太平。没出京师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这世道,远远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

徐勋却不在乎这什么粉饰太平的评价。在他看来,无论哪个时代,这太平盛世都是相对而言,世道再太平,哪怕是这京师天子脚下的小民百姓,何尝就不需担忧官府豪强的倾轧?就是几百年之后,也同样是官员满地走,蚁民不如狗!因此,他当即点点头道:“小侯爷,你可要说话算话,到时候抛下我们俩那可不行!”

“本小侯爷说话,当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朱厚照傲然一笑,突然想起戏文中有名的桥段,立时又添了一句,还把手伸了出来,“你们要是不信,击掌为誓!”

王守仁见徐勋二话不说就伸出手去,先是呆滞了一阵,继而就突然笑将起来。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心里相信了朱厚照这番应该是戏言的话,竟二话不说把手也伸了过去,三个巴掌彼此一拍,最后却是三只手紧紧一握。

“总有一天,本小侯爷一定要踏遍万里河山,看一看这天下究竟是什么样子!”朱厚照豪情万丈地说了这番话,突然又得意扬扬地加了一句,“只要咱们众志一心,何愁不能踏平鞑虏?”

看看徐勋王守仁,再看着朱厚照,一旁的张永不禁生出了一种荒谬的感觉。这位太子爷……难道居然是认真的?

第二卷 冒牌世家子 第202章 负荆请罪,孺子之心

换了主人的兴安伯府这些天安安静静。曾经闹出服毒闹剧的戴姨娘自个开口说要到庵堂吃斋,徐良便客客气气送了她出去;其余的侍妾通房谁也不愿意留下来守着,每人拿了三四十两银子出府;至于管家柳安和帐房许焜,原本还想在那些私田上动动手脚,结果眼看徐良一日直接把北镇抚司掌刑千户李逸风请到了家里,两人立时打消了那些小心眼,老老实实把一应田地的明细账册原原本本交了出来;而年底佃租一交,原本捉襟见肘的账面立时撸平不说,而且徐良明言过年多给一个月月钱,赏钱另计,一时竟是人人高兴。

口袋里有了钱,门上的门房自然也不比之前的懈怠,一个个都打足了精神。这会儿殷殷勤勤把上朝回来后军都督府点过卯的徐良迎进里头,两个人便站在西角门有一搭没一搭地闲侃,最大的话题却都围绕着已经在西苑呆了大半个月的徐勋身上。说着说着,一个老成的就突然压低了声音。

“话说回来,老爷如今还不到五十,前头夫人据说是殁了好多年了,如今既然袭爵封官,这总也得续弦吧?说起来大少爷的婚事似乎也没定,别是夫人少奶奶一块进门……”

“嘘,你没听说不成。内院那几个得用的丫头都是寿宁侯府送的,可老爷起居都不要她们伺候,看来是怕人说闲话的。真要这样,续弦不续弦也说不好,料想大少爷也不想头顶上多一个继母压着。”

两人就这么一来一去争论着徐良将来续弦与否,到最后几乎打起了赌来。就在这时候,那老成的门房发现前头一辆车路过那边厢的武安侯府,径直往这边来,忙拉了拉同伴。眼见车果然是徐徐驶过来在这边西角门停了,他们自然赶紧迎了上去。可还不等他们发问,那车夫就去开了车门拉起车帘,一个看上去顶多十三四少年公子就这么跳下车来,手上竟然还拿着一根荆条。

“去通报,就说仁和长公主之子齐济良前来负荆请罪!”

眼见这情形,听到这句话,两个门房全都呆了,你眼看我眼好一会儿,那老成的门房立时撂下同伴撒腿就往回跑。而被撂下的年轻门房眼见这位长公主之子的脸色很不好,忍不住四下里看了一眼,虽见这时候武安侯胡同里并没有什么行人车马,但他忖度片刻还是立时小心翼翼地把人请进了门里。

先甭管这位为什么来负荆请罪,要人家到时候记恨这会儿丢脸的场面,那他就倒霉了。

当徐良听下头禀报说外头齐济良负荆请罪,先是一愣,随即不禁笑了起来。他蹉跎了大半辈子,对于慧通的狐假虎威之计原本还有些犯嘀咕,原打算再过两天没消息就去找那和尚算账,谁知道现如今齐济良就来了。尽管这位仁和长公主的长公子做了一件又一件蠢事,偏还不知道悔改,他心里对其也是恨得牙痒痒的,可当走进正堂,见齐济良不知道什么时候剥去了外头衣衫,竟赤裸上身背着那荆条跪在那儿,他立时就愣住了。

“小子悔不该听奸人挑唆,以至于铸成大错,今日特来负荆请罪,请兴安伯大人有大量,饶恕了我前时的失礼莽撞……不,是饶恕了我的愚蠢大胆!”

看看这么个半大小子冲着自己砰砰磕了几个头后就直挺挺跪在那儿,徐良不觉庆幸把下人都遣开了,这正堂里头也没留人,也不虞有外人看见。见齐济良咬着嘴唇仿佛随时随地就能哭出来,再想想这小子的年纪,他那愠怒恼火不觉都消失了大半,叹了一口气就伸出手去打算把齐济良扶了起来。

然而,他一用力,却发现齐济良根本没随着他的劲起来,再一看小家伙的脸色,他立时就明白自己之前有意耽搁了一会再过来,这人怕是跪了有一会了,忙抱着齐济良的胳膊多使了一点劲,这才总算是把人扶起身子。可齐济良明显是跪得时间长了,起身之后显然血脉僵硬不活络,竟是有些站立不稳。

“你这傻小子……”

徐良小心翼翼给齐济良解下了那根荆条,随手丢在了一边,这才发现小家伙背上肩膀上还扎着好些尖刺,顿时忍不住再叹一口气。把人按到一张椅子上坐下,他就反身快步出门去,站在门前吩咐道:“去后头叫朱缨来,让她带上正房东屋柜子上头那个匣子!”

眼见前头伺候的小厮应声而去,徐良站在门口却没进去。隔着那一层厚厚的门帘,他依稀还能听到里头传来一阵仿佛是竭力克制的抽泣,不觉又摇了摇头。好一会儿,朱缨就抱着一个匣子跟那小厮快步过来,又上前屈膝行了礼。

“去打盆清水来。”徐良冲着朱缨点了点头,又对那小厮喝道,“你去搬个春凳!”

及至春凳搬来了,水也打来了,徐良却摆手吩咐不用送进里头,只嘱咐那小厮和朱缨在外头看着,不得吩咐任何人都不许进屋子,自己这才一手拿了那春凳,一手端着水回了屋子。这时候,刚听到外头动静的齐济良已经抹干了脸上的眼泪,竭尽全力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规规矩矩坐在那儿一动不敢动。

徐良把匣子随手搁在齐济良旁边的高几上,打开匣子把里头的瓷瓶和白布等物放在一旁备用,随即就按着齐济良的肩膀喝了声别动,从匣子里拿出一把小钳子,就在齐济良的肩膀上忙碌了起来。

仁和长公主这一回也吓得不轻,竟是给儿子找了一根如假包换的荆条来,这会儿一根根扎在肉里的刺被一一拔出,齐济良最初还能咬着牙硬挺,可渐渐就有些忍不住了。就在他即将哼出声的时候,突然一样东西递到嘴边。他一愣神,那布条就被徐良塞进了他嘴里。

“肩膀上差不多了,背上却还不少,咬紧了去春凳上躺下!”

尽管今次向仇人求饶分外屈辱,但此时这一番折腾下来,齐济良早已经忘了起头用了多大的勇气才答应了母亲来这儿负荆请罪,只犹豫片刻就站起身老老实实地趴在了春凳上。然而,下一刻他就险些一下子弹了起来,若不是徐良按得用力,他几乎从上头滚落下来。

“长公主也是的,找荆条也不把刺都去了,天底下谁不知道负荆请罪只是做个样子就好,怎么能让你这么小的孩子玩真的?这根刺扎得深,要不用力一点只能断在肉里,幸好剩下的都还浅,否则要有个万一没收拾干净到时候溃烂起来,你将来可怎么好?”

徐良一面说一面手下加快速度,好容易把那些大大小小的荆刺都给收拾干净了,随即就用白布蘸了清水清洗伤口。如是两遍下来,见齐济良虽是咬紧布条死死忍着,可双手已经忍不住抱紧了春凳,脸上也已经泪流满面,他不禁又叹了一口气。等到上药的时候,他只觉得手下那身体一阵阵颤抖,到最后还是把心一横这才继续下手。

好容易上完了药,他方才把齐济良扶了起来,在那些破口处用白棉布严严实实包扎了一层,又把齐济良刚刚丢在一边的中衣小袄和外袍拿了过来,一件件帮忙给人穿上。这一番折腾之后,他都有些额头出汗,见人耷拉着脑袋站在那儿,他才沉下了脸。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听说长公主就你这么一个独子,而你又没了爹爹,小小年纪就已经是迎门当户的一家之主,就更得做事谨慎才是。你自个想想,要不是你自己心里私念太重,怎么会错认了郑旺那么一个混蛋为皇亲?有了这教训还不够,你还把气撒在别人头上,你想想这是男子汉大丈夫?我问你,你之前预备找到那个和太子殿下一块去了你府上的姑娘,你打算怎么办?”

齐济良低着头沉默了好一会儿,这才声音嘶哑地说道:“我想把人关起来,徐勋肯定会着急上火,到时候我就能压着他给我赔礼……”

“呸,赔礼,他当初那一回是救你!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的面子,你知不知道,这事情原本就是捅破了天的,你再这样闹下去,皇上震怒太子恼火,然后牵扯了你娘,难道这就是你这个儿子的孝道?”

“我,我……”

“我什么我!这么大孩子了连这些最浅显的道理都不明白,你这读书都读了些什么!要是这世上什么事都能负荆请罪一趟就解决了,刑律上怎么会有那么一条条死罪活罪!”

齐济良从小到大哪里被人这般训斥过,眼泪一时在眼眶里直打转。而徐良从前丧子,后来儿子找回来,却是天底下最让人省心的,因此他这长辈架子竟是从来没端出来过。眼下话匣子打开一下子就收不回来,竟是在那又板着脸训了起来。只说着说着,他就渐渐感到对面这少年郎有些不对劲了。

就只见始终低垂着头的齐济良渐渐蹲下身哭了起来,先是强自克制着不敢太放声,可后来声音就有些忍不住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只觉得头上有一只手轻轻摩挲了两下,不知怎的竟是喃喃自语叫了一声爹爹,心头又涌上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悲伤。

母亲虽然贵为长公主,可从前每个月和父亲相见顶多不过一两次,否则那些宫里出来的妈妈就要说三道四。而父亲见母亲难,见他这个儿子也不易。别人都说父亲不好学放纵骄傲混账,可他清晰地记得,曾经有一次,父亲没喝醉酒时,也是这么亲切地摸着他的头,让他要对母亲多尽孝道,要当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

已经遗忘多时的记忆全数冲进了脑海,顿时瓦解了他看似坚强傲慢的堤防,到最后再也忍不住,竟是就这么放声大哭了起来。徐良见状有些措手不及,可见齐济良已经是坐在了地上,他生怕地上太凉,连忙半拉半拽地把人扶起按在椅子上,又找来一块绢帕塞给了小家伙,有心想再劝说几句时,他却不防齐济良突然一头靠在了他的身上。

“爹……都是我不好,都是我连累了娘挨训斥……可我不是有意的,我只想有个风光的官职,让娘能高兴一些,她已经好久没有真心笑过了,我不想她老为我操心……”

这孩子……说起来其实也够可怜的!

徐良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当年痛失爱子的情形,心顿时更软了,竟是就由得齐济良这么挨着自己抽泣,思绪却飞到了好久没见的儿子身上。这时节,也不知道徐勋究竟怎样了……

第二卷 冒牌世家子 第203章 人生悲喜

仁和长公主府的上房东暖阁里,仁和长公主独自枯坐在妆台前,脸色一会儿怔忡一会儿懊悔,一会儿愠怒一会儿惊惧,最后却又定格在了悲伤上。

她和弘治皇帝并不是一母同胞,但占着是最年长的皇妹,又是皇帝登基之后第一个出嫁的长公主,因而无论赐田还是嫁妆,亦或是挑选的驸马,在别人看来都是头一份的。可是,赐田再多,也比不上丈夫的不成器——她当然知道他因为娶了她,仕途上便不可能再有进益,甚至还断了齐家其他人的路子,所以,她尽管恨那个把命都给糟蹋了的丈夫,却也在他死的时候失声痛哭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可现如今,她和他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命根子却岌岌可危,她如何能不惶惑难安?

不过就是那么一件事,帝后对她都冷淡了下来,原以为她拿着儿子给的东西进了宫去,能修补修补关系,谁料转眼之间便是又一场大祸。儿子被太子召进宫之后,回来之后失魂落魄,要不是她发现得早,怕是小家伙甚至会做傻事。

思来想去,仁和长公主越来越不安,最后索性起身到设在后头的佛龛前头,虔诚地上了三炷香,又磕头拜过,最后方才双掌合十喃喃自语道:“老天保佑良儿……只希望他吃这一回苦,能过得了这沟坎。若是如此,我宁愿下半辈子吃长斋,再不用一丁点荤腥……”

“长公主,长公主!”

在蒲团上跪着念了许久的经,乍然听见外头这声音,仁和长公主顿时一惊,待要站起身时,膝盖却因为久跪而完全麻了。她只能厉声叫了人进来,见那丫头满脸都是喜色,她不觉心中一松,慌忙开口问道:“怎样,是良儿回来了?”

“是兴安伯亲自把人送回来的,这会儿正在二门!”这丫头是仁和长公主的心腹,说到这里见仁和长公主瘫坐在那儿,她连忙上前把人扶了起来,口中又说道,“传话的人说,他亲眼瞧见兴安伯把咱们少爷搀扶下的车,看样子决计不像是心有芥蒂的。谢天谢地,这一茬肯定是过去了!”

话虽如此,没见着儿子,仁和长公主哪里能放下心来,想了又想便咬咬牙吩咐那丫头搀扶自己出去。尽管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鹤氅,但从温暖的屋子里走到天寒地冻的室外,她仍然是打了个寒噤。出了穿堂沿着长廊往西走了一箭之地,她便看见齐济良正快步走来,一时不禁站了一站,旋即又加快脚步迎了上去。

“娘……”

“我儿,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仁和长公主一把将儿子拥入怀中,激动地连声重复了几遍,等听到齐济良嘶地一声倒吸一口凉气,她慌忙放开手,见儿子那苦苦忍耐的模样,她不禁心头忧心,慌忙拉着人的手往回赶。待到重新进了上房东暖阁,她立时把闲杂人等都赶了出去,又让心腹丫头在外头看着,随即不由分说解开了齐济良的衣裳。外袍夹袄中衣等等一脱,见齐济良的身上裹着厚厚的白棉布,她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随即颤抖地伸出手去,可一碰触到那白布就猛地缩了回来。

“良儿……是娘没用,娘对不起你……”

“没事,娘,真没事!”齐济良的眼睛也是红红的,使劲抽了抽鼻子,这才强颜欢笑地说道,“就是一点皮肉小伤,伯爷亲自给我拔了荆刺清洗上药包扎,过几天就能好了!娘,伯爷是好人,说宽宥我了,一定会帮我在世子面前说和……”

“真的?”话还没说完,仁和长公主就忘乎所以地紧紧抓住了齐济良的肩膀,见儿子眉头都蹙成了一团,却重重点头,她才慌忙放开手,随即用手绢使劲擦了擦眼睛,这才破涕为笑,“那我就放心了……不过,兴安伯真是亲自给你裹的伤?”

见仁和长公主满脸难以置信的模样,齐济良想起自己那会儿的失态,不觉脸上一红,便原原本本将自己在兴安伯府正堂赤裸上身负荆请罪的情形解说了一遍,当说起徐良的训诫时,他不觉流泪道:“娘,我听了伯爷的训诫才知道错了,我不该那么心急,也不该那么气量狭窄,被人一挑唆就中了人家的圈套……”

仁和长公主一听到圈套二字就立时凝重了起来,等齐济良断断续续解说自己如何从鹰三那儿探知那次是朱厚照徐勋到自己家里闹事,又是怎么被鹰三建议去寻了徐毅授意其去散布消息,她只觉得心头一阵莫名惊骇,一度甚至忍不住想扬起手来给儿子一个狠狠的巴掌,可最终还是放下了手。良久,她才伸出右手拨了拨齐济良额前的乱发,深深叹了一口气。

“这些话,你对兴安伯也明说了?”

“回来的车上说了。他既是如此待我,我不该再欺瞒他。是我的过错我当然认,可我不想饶过那个家伙!”

“那这么说,这位伯爷真是心地良善的君子。”仁和长公主轻轻吁了一口气,见齐济良满脸的赞同,她便不无苦涩地说,“你在兴安伯府时还没把挑唆的人供出来,他就能放下怨气这般对你,哪怕看你是个孩子,这份心也极其难得了。毕竟,出了那么一桩冒认皇亲的案子,无论是我还是你,都早已失了圣心了,人家也犯不上巴结咱们。谢天谢地,你遇到了少有的好人。”

……

晚间焦芳从吏部回府,就得知了齐济良去兴安伯府负荆请罪,而兴安伯徐良竟亲自把人送回了长公主府。尽管他此前已经听说朱厚照把齐济良叫去大发雷霆的事,也知道这位长公主之子已经暴露,可事情突然发展到这样的地步,仍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

齐济良竟这么脓包,徐良这最看重儿子的竟这么拿得起放得下,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想到皇帝迟迟未下决断,马文升很有可能又过一关,他虽满心不甘,但这时节再做什么却已经没了必要。毕竟,那鹰三他早已经让李正派人送出京城,吴蕣王盖之流他也是让人去撩拨的,并未亲自露面,整件事情一丁点都没沾手。唯一有些行迹的,也就是他和李荣多见过两面,只没留下书证,谁也抓不着他的把柄。

“李荣这人还是优柔寡断了些,难怪会被年轻好些的萧敬压在头上!”

他才咬牙切齿地迸出这么一句话,外头就又传来了管家李正的声音:“老爷,小的有一件要紧事禀报。”

“进来!”

焦芳沉声一喝,没多久,李正就蹑手蹑脚进了屋子。垂手行过礼后,他就低声说道:“老爷让小的去办的事,小的辗转托了东厂几个番子,终于已经有眉目了。咱们府上前一阵子收留的那个书童云福,其实并不是什么父母双亡无依无靠,无可奈何之下投身为奴。他本姓徐,是金陵人氏,几个月前来的京城,那会儿以秀才的名头投在西城和几个明年应试的举人相交过一阵子,后来得了家里的信,突然就失踪了,再之后就是冒举人把人荐给咱们家。”

“金陵人氏,姓徐……”

焦芳若有所思地轻轻用手指叩着扶手,突然停下手,眼睛里闪过一道精光:“派人去金陵查,就是曾经和兴安伯世子徐勋有过冲突的太平里徐家,可有一个和云福相近的人!”

“老爷是说……”李正悚然而惊,旋即立时叉手应是,待要退出去的时候,他又突然想起一事,忙问道,“云福这些日子还是白天在书房轮值,只晚上老爷回来不用他,现如今既是他身份可疑,要不要给他换个差事?”

“不用!”焦芳斩钉截铁地摇了摇头,“留着他在这儿无妨,老夫这书房没什么有干碍的东西!”要是把那些笔墨书证留在这儿,他岂不是傻子?

……

西苑内校场旁的一间营房内,眼看着那几个百户带着几个总旗小旗出了门去,徐勋立刻很没形象地大大伸了个懒腰。见王守仁亦是在那捶了捶肩膀,他就笑道:“怎么,今儿个又陪着小侯爷拉了老半天的弓?”

“那倒没有,今天我对小侯爷说了居庸关和山海关的军事,他很感兴趣。他虽说没长性,凡事由着性子,但对于行军打仗真还有几分天赋,不少事情说得极准。”王守仁若有所思地挑了挑眉,随即有些好笑地看着徐勋道,“怪不得你之前敢和我打赌,原来是你那次射箭赢了他,激起了他的好胜心,原来徐老弟你也在背后偷偷用功啊!”

“没办法,底子差,不用功不行。”徐勋一摊手,很是光棍地说,“我才是真正的文不成武不就,现如今被赶鸭子上架,这四书五经背不全不要紧,但要是弓马一丁点都拿不出手,三个月后指不定有人挑毛病。说实话,要是我有我爹那一手弓马功夫就好了。”

“哦,令尊老大人很擅长弓马?”

“没错,应该不会比你差。”徐勋看着满脸好奇的王守仁,狡黠地笑道,“怎么,你不信?等咱们到时候大阅之后出了西苑,你跟我回家去和我爹比一场!”

王守仁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射术,闻言立时想都不想地应道:“好,一言为定!”

……

夜深之际,兴安伯府后院演武场,四角的四支火炬照耀下,徐良弯弓如满月,就只见一支箭头漆黑的长箭离弦而出,横过百步远,深深没入了那个箭靶。这时候,一旁的陶泓方才一溜烟跑上前去,看了一眼箭靶就冲着徐良叫道:“老爷,正中靶子!”

“许久没练夜箭,手还是有些生……以往少说也能二箭中一,这都三支箭了,才好容易射中一次靶子!”徐良自言自语地叹了一口气,最后抬头看了一眼乌云密布的夜空,“又下雪了,也不知道西苑里头的炕够不够热……”

夜空中,星星点点的雪飘落了下来,这是进入腊月之后的第一场雪,也是这个冬天的最后一场雪。

(第二卷 冒牌世家子 完)

第三卷 少年君与臣 第204章 完美开局

谁都没想到,最初只是弹劾兴安伯世子徐勋的小案子,到最后竟是变成了一桩牵连两位一品大员的真正大案。

吴蕣和王盖打响了第一炮之后,舆论渐渐有些微妙的转向,有人说是吴蕣王盖因为担心京察结果不利而污蔑两位大臣,但也有人说这两人是揣摩上意向太子卖好,当然更有人拍手称快,信誓旦旦地说马文升戴珊年迈而恋栈权位,再加上治家不谨,早就应该去职让贤了。

这一番论战一直持续到腊月,弘治皇帝只是下诏温言勉留马文升和戴珊,对于谁是谁非始终不曾置言。眼看次年的考察就快要开始,两个主官却都深陷其中,内阁三老终于有些坐不住了。性急的首辅刘健授意监察御史冯允中和几个性子刚直的上书,次辅李东阳更是暗中使人嘱咐就事论事,勿要再牵扯先头已经揭过的徐勋之事,继而冯允中几人就先后上书,道是马文升戴珊向来清明严谨,吴蕣王盖虽有风闻奏事之权,但不核实就胡乱奏报一气,显然是心中有鬼诸如此类云云,一时论战再次升级。

这口舌官司愈演愈烈,谁都以为衙门封印之前这事情兴许要没个结果,一直保持沉默的弘治皇帝却在腊八做出了反应——这位天子竟突然下旨把吴蕣和王盖下北镇抚司严审,令马文升和戴珊继续主持考察。这突然之间完全一面倒的局势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七老八十的马文升竟深悉趁他病要他命的要旨,联同戴珊一块上书,其中画龙点睛的一段让不少朝官为之哗然。

“蕣盖皆素行不谨,恐考察见黜,故首先论列臣等,欲使避嫌,不敢黜退。但二人不谨实迹皆有文卷可验,人所共知。今若黜之,则恐彼以报复藉口;不黜,则为避嫌不公,有负重托。伏乞圣明裁处。”

从司礼监太监李荣处得知这折子的内容,吏部侍郎焦芳在家中书房里枯坐了大半天,最后冷笑了三声;内阁三老中,刘健谢迁倒是笑说马文升老而弥坚,李东阳回了直房却面沉如水——马文升被人诬陷后的愠怒可以理解,但翻身就立刻捅了对头一刀,只怕皇帝固然体恤老臣,心里却未必就一定会高兴,尤其是马文升之前亦是因为风闻而把徐勋打为奸佞。

心急吃得了热豆腐,可自己也不免会被烫得满嘴是泡!

果然,就在腊月二十三封印之前,这闹了一两个月的公案以吏科给事中吴蕣削职为民,户科给事中王盖冠带闲住,而马文升戴珊继续主持考察划上了句号。只中间也冒出过小插曲,那就是此前曾上书请求致仕的焦芳被皇帝殷切挽留,所用的挽留之词可谓是意味深长。

焦芳春宫旧臣,学行素著,方切委任,岂可遽求休致?所辞不允。

一场原本牵连甚广的风波就这么平息了下去,转眼间到了正月,大朝之后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虽则是弘治皇帝向来简朴,诏免东华门外燃放御灯,但民间的灯市仍然异常热闹。一条灯市口大街满是各式各样的花灯彩灯,虽也有御史不应景地说这等奢靡应该禁绝,但更多的官员和官眷还是与民同乐。直到这一年之中最长的假日倏忽而过,皇帝突然下旨五品以上文武于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日齐集西苑内校场,大臣们才想起了那府军前卫五百幼军。

……

二月在南方已经是春暖花开了,但对于北国来说仍然冷得很,至少这一大清早上朝仍是一件苦差事——毕竟,不是人人都像马文升这般因为年迈而特许寒风雨雪免朝。二月初二这一天早朝之后,那些低品京官纷纷搓手跺脚地回衙门办事,而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随着引领的内侍出了宫城之后,也就没有之前那么拘泥了,纷纷按照平素的交情三三两两交头接耳。

不慌不忙的内阁三老落在最后。年纪最大的刘健一面走一面问道:“西涯,木斋,这徐勋在西苑练兵的事情,三个月来一直没多大风声,你们觉得此番会如何?”

“三个月时间,就是真正领过兵的大将也不敢豪言说能带出一支雄师来,更何况他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孩子?”谢迁不以为然地哂然一笑,又看着李东阳道,“想来西涯正是想到这个,所以才让那徐勋立下军令状?当然,到时候若是他不成,只要他能够离太子远些就行了,犯不着真的赶尽杀绝。”

李东阳却没有立刻开口,而是斟酌了好一会儿,这才若有所思地开口说道:“元辅,木斋,二位可觉得,太子殿下这些天到文华殿来听讲,似乎比从前用心一些?”

“有吗?”谢迁一挑眉,可他这阁老又不是天天只负责给太子讲课的,这一个多月也就轮了两趟,绞尽脑汁也没觉察出有什么不同来。

而刘健则是捋须寻思了好一会儿,最终有些迟疑地点点头道:“也说不上用心,就是比平日多些反应。虽说常常只是应上寥寥一两句,不少都是……都是孩子气的话,但不像往日那样一直心不在焉。不过那些讲官们还是唉声叹气,都说殿下性子过于执拗,认死理,说出来离经叛道的话太多,他们也不敢在我面前复述。”

“哦,那也许是我的错觉。”

李东阳没有再说下去,心里却想着之前礼部右侍郎王华对自个说,王守仁也是一连三个月没回家,就是过年也是在宫里头过的,当父亲的实在是忧心忡忡。王守仁年轻有才他是知道的,所以才会荐了人兵部,可常有离经叛道他也是知道的,所以刘大夏对其不喜,他也没插手,想着让这年轻人磨磨性子。而现如今王守仁的这督军只是一个名义,用得着把人拘在西苑那么久?

内校场北面朝南的地方,此时已经搭起了一个高高的棚子,两面也都在露天设了座。但真正有座的,也就是二品以上的大员,其他人哪怕在部院里也是数得着的,这会儿也只能找地方站着。正月里才授了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的兴安伯徐良和一群勋贵坐在一块,人裹着厚厚的氅衣,不时有一搭没一搭地应付着旁人的问话,眼神却不住往那边进口的方向瞟,明显是心思早就飞到了三个月不见的儿子身上。

就在这时候,旁边微微一阵骚动,徐良还以为儿子从另一边出来了,慌忙一回头,却发现寿宁侯张鹤龄不知道什么时候和人换了位子,竟是坐到了他旁边,连忙欠了欠身叫了一声侯爷。然而,向来自恃天子恩宠的张鹤龄却罕有地一点架子也没有,反而笑眯眯地说道:“兴安伯,今儿个你家那小子只怕要露脸了。”

徐良心中一跳,有心谦逊几句,可终究还是忍不住紧张和关切:“侯爷何出此言?”

“我说话当然是有根据的,毕竟,这里还有谁比我更了解宫里的情形?”张鹤龄旁若无人地哈哈一笑,继而就得意地说,“犬子这些天常常进宫,所以免不了听说了不少。兴安伯,生了这样的好儿子,你真是运气啊!”

“侯爷说的是,他这孩子是争气上进。”

徐良此时一丁点为徐勋谦逊一二的客套兴趣都没了,满心都是欢喜。而周遭的其他勋贵虽不少看不上寿宁侯建昌侯二张的嘴脸,也瞧不起徐家这乍然崛起的暴发户,但这会儿也不免好奇了起来。这边厢议论得正起劲,那边厢突然传来一声响亮的号角,一时间,四下里无论是坐的还是站的,全都往校场西边的入口望去。

随着众人的渐渐安静,一阵整齐划一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地传来。起初听着还不怎的,但随着脚步声渐近,这种整齐划一便显得尤为突出。几个见过操练的兵部司官彼此对视一眼,见各自的眼神中都充满惊诧,哪里不知道对方所思所想,好一阵子才干咳一声各自往进口看去。当最终那第一个跑步的方阵从入口进来时,兵部尚书刘大夏竟是第一个站了起来。

“一……二……三……四……”

“一二三……四!”

响亮的口号声中,一个接一个的方阵进入内校场,除却打头的一个方阵在黑袢袄之外穿着红马甲系着朱巾,其余的都是玄色袢袄,看上去个个精神抖擞,尤其是那脚底下的整齐声音,让哪怕见多了练兵的官员都觉得惊讶纳罕。而刘大夏这等眼睛毒耳朵尖的,则是在观看倾听了好一阵子之后,目光就落在了这些人的鞋子上。

这鞋子有古怪……不过就算有古怪,能让这些人跑出这样整齐的步调,那小子不简单,至少不是光会挑唆太子这样简单!

“立……定!”

大嗓门的马桥挑选为今日演练的传令官,此时这高声一叫,自然是响彻全场。只见刚刚还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倏然而至,最后那响亮的一声靠脚听在一众官员耳中,竟别有一种滋味。而马桥却顾不上那些官员什么表情态度,径直大声喝道:“各百户分队列!”

随着这一声喝,刚刚密密麻麻站在一块的数百幼军中,立时又有人出列,一阵口令之后,人群倏然散开,不消一会儿,一众人等便各按照等距站成了五个大方阵。等到马桥又是一声高喝行礼,所有幼军都啪的一声整整齐齐地屈膝单腿跪下行了军礼。

“陛下万岁!”

第三卷 少年君与臣 第205章 有功当赏!不可轻赐!

尽管平日上朝和各式庆典中,听惯了山呼万岁的颂圣声,但弘治皇帝作为治平天子,并不曾校阅大军。此时此刻受了这数百整整齐齐幼军的跪拜行礼,听到这迥异于文武官员山呼的声音,他忍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兴奋的潮红。

身为帝王,就没有不想建功立业的,更何况他如今还年轻。然而,就在前几年,御马监太监苗逵监军,和大将军保国公朱晖一块出兵延绥上报大捷,他闻讯激动不已,也曾想要顺势派出大军挥师北上,结果刘大夏说是花费军费百余万两却只俘虏了几个妇孺,全师而归已经是侥幸,紧跟着又以一通陛下神武不下太宗,可将领士马远不逮,又举了淇国公丘福稍违节制就以致丧师辱国的例子,劝谏他对北边的鞑虏采取了守势。然而,从内心深处来说,他对此哪能不耿耿于怀?

因而,尽管面前只是区区数百幼军,而且都是半大少年,距离他臆想当中真正的雄师还有距离,但三个月就能有这样的军容军姿,怎不叫他振奋十分?心情激荡之下,他竟是一按扶手站起身来,也不用那些太监,运足了中气喝道:“都平身吧!”

马桥刚刚也随着跪了下来,此时听这声音依稀不像是那些嗓音特殊的太监,他在起身的时候忍不住悄悄往上看了一眼,见上首一个披着黑貂大氅约摸三十五六的男子站在那儿,身后的其他人全都低头稍稍躬身以示恭敬,他不禁只觉得一颗心狂跳了起来。

是当今天子……老天爷,是当今天子亲自说话!

不止马桥一个逾矩偷看,下头的幼军们也有不少发现了端倪,一时都激动得难以自制。只这三个月的操练中,他们苦头吃得多,教训也都印在心里,脑子倒还算清醒的。尤其是当那高台上的天子坐了回去,他们就都垂下了头。

“军容果然还整齐,到底是练了三个月的,操练起来吧!”

最初的激动劲一过,弘治皇帝就警醒到下头是诸臣工,自己刚刚有些失态了,因而坐下之后便淡淡吩咐了一句。眼见一旁的乾清宫答应孙洪传与司礼监掌印萧敬,萧敬又传于文书官,一时下头高声应和,他便靠着宽大的圈椅沉思了起来,突然往旁边看了一眼,发现空空落落就愣住了。

朱厚照平日里最爱凑热闹,此前西苑也是几乎每日下午都泡在这儿,这会儿关键时刻,这小家伙跑哪儿去了?

弘治皇帝疑惑之下,立时一推扶手再次站起身来,却不料就在这时候,底下的幼军们突然四下散开,紧跟着就是一阵马蹄疾驰声由远及近传来。当看到那一匹骏马载来的人时,饶是他多年天子,喜怒在朝臣们面前往往能藏下压下,这会儿也是悚然而惊。

这朱厚照又搞什么名堂!

身为太子的朱厚照自然不知道自己的父皇正捏紧了拳头又惊又怒,他只觉得自己这策马疾驰进场实在是万众瞩目,一时更兴奋了。

他的马术是从前几年在西苑偷偷骑马练出来的,比才突击了几个月的徐勋要纯熟得多。这会儿眼看南边已经有几个幼军竖起了靶子,他竟是双脚蹬住马镫,双腿夹紧马腹,就这么取弓搭箭上弦,嗖的一声射了出去。此时此刻,认出朱厚照的人固然是惊得目瞪口呆,不认识朱厚照的也同样是愣在了那儿,再加上高台上的皇帝和一众太监,众目睽睽之下,那一支离弦之箭啪的一声,竟是射中了五十步外的靶子——尽管不曾射中红心,但已经相当不错了。

“嘿,中了!”

朱厚照高兴得使劲挥了挥拳头,随着马又冲出去一阵,这才调转马头回来,到了高台前就利落地跃下马,当着所有官员的面蹬蹬蹬从一边楼梯上去了。此时此刻,下头尚未见过这位太子的不免面面相觑,而更惊讶的不是他们,而是场边上牵着马的王守仁。

“徐老弟,这是怎么一回事?”

怎么一回事……当然就是这小家伙不乐意再装什么寿宁侯世子了!

徐勋无奈地摇了摇头,随即就扭头看着王守仁道:“王兄,你真是老实人。”

老实人?

王守仁还没反应过来,就只见徐勋已经跃上马背进场了。一时间,他也顾不得再去考虑其他,慌忙翻身上马追了上去。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内校场,在高台前见礼毕,徐勋就径直先上了一边的鼓架旁,抄起鼓槌咚咚咚连敲了三下。一时间,刚刚让出通路给朱厚照的一众幼军又潮水一般地重新涌了过来,却是再次列成了五个方阵。

此番练兵,徐勋用了整整两个月操练这些幼军的队列,把那些向右转向左转的口令全都融合到了鼓点中。此时此刻,旁人但只见他鼓槌重击,便如臂使指地指挥着那些幼军或左转或右转或齐步并进,从未见过这等法子的官员们都是大为愕然。虽则并不是什么行军布阵厮杀,可但凡有些见识的都知道,短短三个月能把一群散沙捏成这样儿有多难。

几番鼓点之后,徐勋手下的鼓点突然快了起来,随着那越来越急促的声音,就只见从第一方阵的第一列开始,一队队人在一声声杀字之后,一个个径直扑倒在地;而第二方阵则是从第一列开始,左右两队人彼此互练擒斗;第三方阵是前排不断分人往后排,须臾列成三角阵;第四第五方阵则是须臾间变化成扇形方阵。这时候,徐勋回头瞟了一眼王守仁,见他已经径直上了鼓架对面那座只容一人上下的高台,他就放下心来。

前两个月的队列是他一点点教给那些百户总旗小旗,而这些军官再教给下头的幼军,而最后一个月的操练,则全都是王守仁的手笔,在这冷兵器对战方面,他自然比不上从小就拿着果核排兵布阵的王守仁。果然,就只见这位上了高台的兵部主事随手抄起一面红旗一挥,底下五个方阵倏忽间彼此融合在一块,前排人等此前背在身上的藤牌全都解了下来持在手中,赫然是一座盾墙。

方阵、圆阵、雁行阵……随着王守仁的大旗变幻,下头数百人的军阵不断演变,虽然偶尔也有失误之处,但大体却颇为可观,就连曾经带过兵的几个勋贵,这会儿也微微露出异色,更不要说其他没见过练兵的。而高台上的朱厚照看得眉飞色舞,满脸与有荣焉的模样。

不到一刻钟的军阵过后,数百幼军便重新分散开来两边罗列,继而又有人上前摆放箭靶。这时候,刚刚因为朱厚照进场而呆住的太监就不敢那么放松了,纷纷站成两排挡在天子身前,朱厚照立时不干了,上前一把就把人全都拨拉到了一边,没好气地说道:“挡什么挡,那些都是我这个太子挑出来的弓箭手,不至于那么没准头!”

小祖宗,这不是怕他们没准头,而是怕他们太有准头了妄图行刺!

尽管孙洪吓得脸色都有些白了,可当一应弓箭手上了前来,全都是背对着天子面朝箭靶连连发箭,他这才放心了不少。而等到这边厢十个人一一射完,那边厢又有十个幼军捧着满是箭支的箭靶到高台下高举过头后单膝跪下,孙洪又赶紧上了前去,一一扫视之后就快步退了回来。

“万岁爷,每个箭靶上大约都有六七支箭光景,准头很不错了。”

“好,很好!”

弘治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并没有轻言赏赐。即便如此,这金口玉言的两个好字仍然让那十个从小练弓,却只今日才有一展所才机会的弓手大喜过望,放下弓箭后慌忙转身磕头谢过。十个弓箭手退下之后又是十个刀牌手,十个刀牌手之后又是十个枪手,分别演示过后又是三十个人之间彼此配合,这一套王守仁亲自研究的三十人小阵相比刚刚的泛泛大阵,却是更显娴熟齐整,到最后寿宁侯张鹤龄索性头一个带头叫起好来。哪怕应者寥寥,但众多官员哪怕面上不说,心里却已经活动了,就连刘健亦是颔首微微点头。

因而,当最后徐勋和王守仁带着几个军官在高台前再次行礼时,朝官们眼见得弘治皇帝召了徐勋和王守仁上高台,虽则窃窃私语,却也不好在这么一场远比预料中成功的练兵之后说些什么。等到那边厢又有太监传令,将刘健李东阳谢迁马文升刘大夏戴珊都请上去之后,众官就都笃定了。

纵使寿宁侯这般亲贵,但真正论及大事,还不是比不上那些大佬,更何况那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小子?

“徐勋,王守仁,今日操练很好!你二人这三个月用心用命,太子日日回来都有言语,朕已经尽知。”见王守仁看着朱厚照目瞪口呆,弘治皇帝只当是没看见,又微笑着说道,“有过当罚,有功就当赏,朕就赐你二人飞鱼服各一袭!”

话音刚落,马文升就突然硬邦邦地开口说道:“皇上,朝中有制度,蟒衣及飞鱼不可轻赐于人。此番练兵乃是他们的本分,若就此赐了,则中外不以蟒衣飞鱼为贵重,恐失国体,请赐以绢帛金银皆可。况且,军阵整齐,真正厮杀却还说不好,亦不算真正大功告成。”

“咳!”见弘治皇帝微微皱眉,朱厚照则是毫不掩饰地拉长了脸,李东阳不得不装作被寒风呛着有些咳嗽,打断了说话完全不看场合的马文升,随即才有些惶恐地告了一声罪,却轻轻巧巧岔开话题道,“说起来,太子殿下今日出场着实惊艳,实在是令微臣叹服!”

“那当然,也不看看是谁教的,是谁陪练的!”

当着几个微微色变的大佬,朱厚照看也不看马文升一眼,当即涎着脸冲弘治皇帝说道:“父皇,军阵好不好我不懂,但总有那许多人看见了!就算不赏他们这一番治军劳苦,总该赏王守仁教儿臣射箭,徐勋陪儿臣射箭的辛苦吧?”

第三卷 少年君与臣 第206章 舌战诸大佬,破格授掌印

自己这将近三个月来几乎天天手把手教射箭,言传身教讲大江南北山河地理的人竟然不是什么见鬼的寿宁侯世子,而是当今太子朱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