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呢?”

琴太微摇头道:“事出之后,皇后娘娘在乾清宫脱簪除服,跪了一晚,皇上只劝她不必担忧。她…也就什么都不说,连斋醮都停了,不过曾也遣了女官过来问候殿下。”

“既然犹豫,只怕终究是下不了手的。”杨楝道。

“郑公公也是如此说。说起从前,皇上也是靠着徐家才有今日,要翻脸哪有那么容易?就眼前来讲,今年的船税还没交上来,要是罢了忠靖王的官定然就没了。几千万银子的亏空,一时间哪里去找补?年底的岁寒钱都发不出来。”

“抄了他的家,不就有了?”杨楝冷笑道。

“也不是没有人这么说。”琴太微道,“可是,偏偏潦海又打起来了。”

听见潦海二字,杨楝猛然支起身子,伏在她肩上剧烈地咳嗽起来,直咳出一口血沫子才停下。她连忙倒水服侍他漱口,忽然间眼睛就红了。他却笑道:“又不是痨病咳血,只是伤了肺,伤口长上就好了。”因这句话说得略长,又不免想咳嗽,拼命咽了下去。

琴太微叹道:“你别说了,躺着听我说吧。这回本来也可以一鼓作气拿下忠靖王府,可是,潦海打起仗来,水师还没有建成,眼下还得倚靠忠靖王,所以徐家还是动不得。六科廊的帖子快把乾清宫塞满了,有人历数徐家多年罪状,弹劾忠靖王谋逆,可是高阁老、沈学士他们,一直没有表态。我舅舅他们家是最得皇上倚重的,也是一点风声都没有,可见圣心摇摆。郑先生的意思是,倒徐之事,殿下不必推波助澜,更不可冲在前头。为殿下自身之安危计,倒是速战速决为好。眼下皇上是不论殿下的过错,朝中大臣亦多有同情殿下的,可是时日拖得长久了,难保不被人翻案,等徐家缓过劲儿来,全都算在殿下头上,那可就不好了。郑叔叔说,殿下这个奏疏若不好写,可以先认个诸如‘应对失仪’之类的小错儿,给各方一个台阶下,也不必直指徐世子的罪证,只说福王…”说到这里,连她自己也连连摇头,勉强道,“郑叔叔讲,只消说是福王心怀不满…”

“不行,”他轻声反驳道,“阿樗他…”

她怕他使力,立刻掩住他的嘴,恳切道:“你听我说。郑叔叔说,福王已然不成了,但他终归是皇上的儿子,不会有性命之忧。但徐世子一旦论了谋逆之罪,于徐家就是灭顶之灾,皇上尚且下不了手呢。郑叔叔请殿下千万慎重,殿下对徐家有再多不满,也不能伤了太后的心。无论怎样,太后是一心保全殿下的。殿下出事那会儿,太后都急病了。”

他侧过脸去,静静地望着她,忽然坠下一行泪水。

她俯身为他擦拭泪水,忽然见他嘴唇嚅动,仔细听来却是在问:“你家呢?”

她想了一下,才悟过来他说的是她的叔父。去年春天琴宗宪一家被查办,正是徐家的手笔。她叹息道:“…如今哪里论得到这个,只要你过了这一关,平安无事就好。郑叔叔说了,殿下心中再恨徐家,也不该拿自己的性命去犯险。那天晚上,殿下既然都识破了皇上的用心,就该咬死了不去,皇上也只能拿别人去顶缸。既然去了,早早向福王现身示警,他们心知计败,就不会惹事,多半也就敷衍过去。何必非要等到兵戈相见?皇上也是奇怪,竟算准了殿下会和徐世子动手。”

她其实心中猜测,杨楝这么恨徐安照,明知是陷阱也要往里闯,是不是为了林绢绢的缘故。然则她实在问不出口。“郑叔叔说,殿下往后,再不可意气用事,”她喃喃道,“殿下一举一动,有多少人望着你的,纵有天大的想头也要徐徐图之,绝不能以命相搏。”

他轻轻哼了一声,过了许久又说:“你写吧。”

意思是要她草拟奏疏,她虽从未写过,瞧着眼下情形也只得硬着头皮来:“写完了我念给你听,有什么不妥你告诉我。”

他点点头。

她从前亦读过他一些文稿,此时学着他的语气,将郑半山的意思婉转陈述了一番。又怕熬他太久要速速定稿,又要仔细斟酌措辞。他见她臻首低垂,运笔如飞,倒不是特别为难的模样,忽想起从前她在清宁宫中被审问时种种惊惶不安孩子气,如今这份镇定竟像是换了个人…

不过一支香的工夫也就写完了。杨楝听她念来,原来事情原委写得十分简单,毫无修饰赘语。他略修正了几句话,便命她誊清,再盖上自己的王玺。

按照郑半山的建议,奏疏中所陈事情起因,乃是福王心中怨恨而挑起事端,至于徐世子会卷入其中,当时受了福王的指使…杨楝听琴太微一句句念出,心中不是不难过的。

他的佩剑未曾重伤徐安照,但徐安照的长枪却堪堪对准了他的心口,致命一击无处可躲。若非杨樗在旁格挡了一下,又将他拉上一匹快马,他必定会在陆文瑾赶到之前就死于徐家军士的刀剑之下。

他从未想过杨樗会救他。也许在十五岁懵懂少年的心中,还认为兄长是不能够伤害的。但此时此刻,他看着杨樗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要抽去他最后一把梯子。可是,就算他救了杨樗,谁又能来救他?

琴太微并不知道杨楝心中的翻江倒海,她抄完了奏疏,又忙着拧了帕子为他擦脸。她襟袖间清甜的香气,是他一向喜欢却琢磨不定的味道。

灯下有一只琉璃天球瓶,瓶中用清水养着一红一黑两尾名贵金鱼,光影中游来游去,触在琉璃瓶壁上,晕乎乎打着转儿。这金鱼瓶也是乾清宫赏赐下的器玩,他盯着金鱼看了一会儿,心中闷闷的,又催她把瓶子拿了出去。

第十八章 不夜

琴太微这一向都不回虚白室,夜间只在内室榻上和衣而寐,备着杨楝要人端茶倒水,又或是被梦魇住了出汗,也要及时替他擦洗更衣,防着天冷受凉。如此日夜折腾,原不觉得累,及至他一日日精神见好,她倒渐渐困顿不堪,晚间便说要挪回虚白室去。

杨楝自然不肯放她走:“那边的屋子靠水,本来就凉,又不能烧地龙,怎么过夜?”

“你不是一向最怕人吵,房里不许留人吗?”她奇道,“先时病着不能离人,如今也…”

“我不怕吵。”他皱眉道。

“你不怕我还怕呢。”她哀告道,“你且让我睡一个好觉再过来。不然累死了我,谁服侍你?”

“你留在这边睡,我不吵你就是。”

琴太微拿他无法,只得留下。他连着安生了两个晚上不曾叫她,她心中反倒疑惑起来,挨到第三晚,果然被杯盏碰撞的声音惊醒了。

“做什么呀,”她半支起身,迷迷糊糊问道,“可是要喝茶?”

“喝过了。”他蹒跚着挪到她的卧榻边,“你要不要?”

她果然有些渴了,见他手里还有半杯茶,便伸头凑过去一气喝尽,才催着:“快回去躺着,谁让你下床的?”

他却不走,只道:“醒了睡不着,你陪我说会儿话。”

她挣扎着爬起来收好茶杯,回头见他已经坐到了榻上,只得过去替他围好被子。

“一直想问你来…”他说,“你熏的什么香?被子里的味道这么好闻。”

她抱怨道:“我怕冷,榻下藏了个熏笼。天天这么熏着,岂有不香的,都快变成一块熏肉了。”

他呵呵直笑,便说要尝尝熏肉的味道。她自然不肯,连声叱道“没有肉吃也不能咬我”,厮闹一回,到底被他扑住,轻咬了一下耳朵。她羞恼不堪,抢过被子就钻了进去,把自己裹成一个春卷。正要撵他走,却听他忽然换了正经腔调,问着:“那么熏笼里又是放的什么香?”

“病了一场,越发糊涂了!”她咬牙道,“还不就是你自己每日用的松窗龙脑香。”

“不是吧…”他疑惑道,“我觉着大不同。”

“怎么不是?你要不嫌麻烦,掀开熏笼看看就知道。”

“松窗龙脑,香气冷如冰雪。”他说,“我闻到的香味却不是那样,带点花果的清甜,有点像桂花糖莲子羹的味道。”

她努力嗅了嗅,并没有觉出他所说的区别来,还是那个清冷入髓的松窗龙脑。正疑心他是不是真的饿了,又听他说:“莫非香气在你身上走了一遭,变得不同了?”

他的声音忽然低沉模糊,她觉得不妥,连忙爬起来,把被子一卷抛给他:“既然喜欢这味道,被子就让给你了,快快拿回你床上去。”

他犹豫了一下,颇不乐意地披了她的被子走了。她瞪着眼在榻上躺了小半个时辰,才觉得冷极,只好起来去他床上找被子。他卷着她的被子睡着了,唇间微有笑意,似乎好梦清长。她痴痴地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房中明亮得有些奇怪,窗纸透白,更鼓却只敲了三下。

踮着脚出门窥看,只觉寒气拂脸,清辉映目,天地间飞舞的尽是细细碎碎的银白星子。原来是今冬的第一场雪,已经落下来了。

“外头是不是下雪了?”

忽听见他在里面问话,她连忙掩上门,钻回暖阁里:“飘了些雪星子,你怎么知道的?”

“听见的。”

“尽是胡说。”她嗔道,“雪落在地上,一点声音也没有的。听风听雨倒也罢了,自来就没有什么听雪,你又从哪里听了来?”

他在被子里嗤笑:“你也算读过几本书,竟不记得王黄州有句——白纸糊窗堪听雪,红炉着火别藏春。雪怎么就听不得了?”

她屏声听了一会儿,果真听见窸窸窣窣的微响,似小风穿林,又似有人隔墙窃窃私语。想来新雪湿润,一点点打湿了窗纸。

“我不喜欢下雪。”他喃喃道,“小时候天一下雪,就哪里都去不得,只能在书房练字,愈发像坐牢一样。”

她俯身掖了掖帐子角:“快睡吧。”

这场雪却是极大,到次日上午还未停歇。郑半山顶着一头鹅毛似的雪片儿过来请脉,换完敷料,写好方子,冷不防说一句:“琴娘子也憔悴了,想来这些日子十分劳累。”

“郑叔叔言重,我还好。”琴太微觉得他意有所指,颇感羞惭,俯身为杨楝系上衣带,便捧着水盂手巾慌忙走开。

郑半山往来于各宫之间,也会趁着诊病时机将要紧信息告诉给杨楝知道,出门时却见琴太微裹着披风立在廊下,像是等了他许久,遂笑道:“殿下已无大碍,断骨长得挺周全的,伤口也没有溃烂。如今只是久卧体虚,只消安养些时日,到过年时必然痊愈。琴娘子大可放心。”

琴太微点头致谢,又道:“我送叔叔一程?”

“天冷路滑,不敢劳烦。”郑半山道,“娘子面色不佳,我那里合了些八珍益母丸,回头让人给你送一些来,每天用温水送服一剂。”

“殿下可吃得这个?”琴太微又问,“瞧着他比先时瘦了许多。”

“他倒不必,给他开的汤药尽够了。八珍益母丸是妇人药,于他反倒无益。”郑半山道,“你先时受过几回伤,虽然不曾落下病根,到底伤了先天元气,须得好好调养一番,免得将来妨碍生养。”

琴太微不知如何应答,垂着头满面绯红。

郑半山摇头笑笑,遂另提话头:“还有桩事情,好教你得知,沈女史现已位列淑女,来年开春便册封康王妃。”

“竟是她。”琴太微惊道,“怎么会选上她?”

“沈女史一向深得皇后提携,”郑半山道,“选她不算意外。”

琴太微又问:“才刚出了大长公主丧期,就要为康王办婚事了吗?”

徐皇后为康王选妃之事拖延良久,一旦定下人选则片刻倒是不曾迟疑。一想到沈夜非但不能出宫还家,余生还要伴着一个痴儿度日,琴太微心中竟有些没来由的愧疚。不知她是否当真愿意,然而愿意不愿意,何曾能由她自己说出口。

“福王那边大局已定,康王的事也就不便再耽搁。”郑半山道,“皇后护子,定会加倍厚待康王妃,你不必为她担心。”

“这个我倒是从来不曾担心。皇后即便是待我们这些寻常宫人,也都仁善如同慈母…”琴太微怅然道。

郑半山眯着眼睛瞧她,对此话不置可否。

她犹豫不敢言,见郑半山抬脚欲走,终于鼓起勇气道:“郑叔叔,不知能不能求您帮个忙…”

“你说吧。”郑半山道。

“叔叔在清宁宫走动,想来能常见到太后老娘娘。能不能请您进言…或者有什么方便的时机…或者提醒一下…请老娘娘她…”她不知该怎么说,用字颠三倒四,末了终于道:“请太后赏个恩典。”

“你要什么恩典?”

她急忙摇头道:“不是我。我是想为殿下求一个恩典。”

郑半山呵呵一笑,压低声音道:“你不用乱想。如今的情势对徵王殿下有利,他一星半点儿的危险都没有。倒是太后自己,如今愁烦得很。”

“我不是这个意思…”琴太微愈发不知道该怎么说,提到太后二字她自己心中尚有余悸,“殿下病了这些时,几乎送掉了性命。宫中是有些赏赐,帝后也遣了内侍来看过情形…但是…”

但是什么呢?但是却并无一人亲来探望,大约局势凶险,人人自危,顾不得这些。但怎能连一句温和些的安慰都没有…

郑半山似乎明白了:“殿下说什么了?”

“没有。”她摇摇头,“他什么也没有说。可是,殿下没有父母,只有太后老娘娘…”

“帝王家素来如此。”郑半山截断她的话,“你入宫一年当有所体悟。”

“是我孟浪了。”她垂头认错。

“你当想到太后如今的境况。”郑半山叹道,“何况,殿下毕竟是在受罚软禁之中,太后若过来探望殿下,岂不是让皇上难堪?眼下忠靖府又是岌岌可危的情形。”

老太监小心地踩着积雪慢慢走远,猩红斗篷的背影后面落下一行泥黑足迹。琴太微独自在太液池边站着,看了一回雪景,怅怅然回到房中,见杨楝坐在窗下,支着头读书,半天不曾翻过一页。茶水还是温热的,一口也没喝。

“还是原先的方子吗?”他问道。

“略改了几味,跟先前差不多。”

他拿过药方看了一眼,眉头就拧起来了。

她会错了意,只道:“有二钱甘草,不是很苦的。回头让厨房再蒸一碗糖酥酪来。”

“倒是不苦。只这忌荤腥油腻的,到底要忌到什么时候…”他小声叹着。

她扑哧一笑:“下次你自己和郑叔叔说,不许他再写这句话了。”

宣纸上已落下了九片朱砂染就的梅瓣,再添上是日这一笔,便是一对双生花。自冬至到今日,已是十天了。她一边呵着冻冷的手指头,一边打量着画纸,琢磨如何下笔。

“怎么连手炉也不拿一个。”他笑着捉过她的手焐了一会儿,顺势将人挽到身边。她不敢回头看他,赶快抓起笔,两下把梅瓣勾好,却问:“画得好不好?”

“不好,你的手在抖。”他摇头。

她一时气恼,就要再画一瓣,亏得他立刻捉住手腕:“急什么?怎么把明天的也画了?”

“偏要今日全都画了。”她也不肯松手,“免得天天数日子,好生麻烦。我这里一口气画完了,也许明儿就开春了呢。”

“开春又怎样?”他道,“我可不要这么快就开春,这么躲着多好。”

她一出神,手中的笔倒被他倒捋了去。他笑着扳过她的脸,做势要点那海棠轻绽的柔软朱唇。

“这个胭脂不能画脸的!”她挣扎道。

他搁下笔,低头吻住她的嘴唇,细细抿了一回才放开,却淡然道:“你太心急了,这才下第一场雪呢。”

她呆了片刻才品过滋味来。他仍旧闲闲地搂着她,神色却平静得出奇。只有唇间的袅袅余温和他耳下的一丝红晕,告诉她方才她并不是碰了别的什么东西。

“我去换杯热茶来。”她终于想出一句话,溜下炕跑开了。

他低头闷笑了一回,将她抛在桌上的消寒图拾起,亲手挂在墙上,端详多时。又想起多年以前的某个冬日,亦是深宫禁闭之中,曾有人悄悄送他一幅消寒图,大约是教他画着梅花数日子,以消遣寂寞。那人给了画纸,却忘了给颜色。他只好用墨笔数着白色的花瓣,心中猜测着梅花数完天地回春时会有什么结果。可最后的结局,却是他怎么也不曾猜到的,乃至于多年来他都将消寒图视为可厌之物,连白梅花看着都嫌烦恼。

好在这一回还不曾输掉,不必将十四岁时的孤寂、难堪与无望再从头尝过,这算是不幸中一点万幸。甚至真有人一天天为他画消寒图,用一点点胭脂掩盖白雪的寒意。他觉得侥幸之极。可是这微小的温暖情意却是偷来的,原不该为他所有。

直到晚饭后,杨楝都没再看见琴太微。宫人们说琴娘子服了郑太监送的药,一直在耳房里午睡,杨楝便说休要打搅她。候到掌灯时分,却见她鼓鼓囊囊地抱着一个紫铜錾花大手炉过来了。众人皆知他两个有私房话要说,片刻间退得干干净净。琴太微努了努嘴教杨楝坐到桌边,忽然揭开铜炉盖子,变戏法似的掏出一只青花小盅来。

杨楝一瞬间呆住了。

她喜滋滋地掀开小盅盖,揭去一张油脂浸透的封纸,霎时间肉香扑鼻。她神秘兮兮地笑着道:“看看这‘红炉着火别藏春’。”

原来茶杯中齐齐码着指头大小的五花肉块,用炭火温焐了半日,焖得肉皮软糯,肥肉化成了汤汁,连瘦肉都酥烂得入口即化。他用银匙一点一点挖着,吃得十分香甜。

“好不好吃?”

他连连点头:“下次少放一点蜜。”

她轻轻哼了一声,算是应了这个“下次”,又道:“不是蜜。我用的雪花洋糖呢,最是滋补的。”

只得这小小的一茶杯,不过几口就见了底。他有些意犹未尽,又被她嘲笑:“已是找了最大的杯子,再多点手炉也焖不熟了,不过是偷着给你解解馋。等什么时候郑叔叔让你开荤了,叫厨房在大灶里焖一大盅,只怕你又没兴趣了。”

他怅然道:“上次吃手炉里焖的烧肉,还是在我娘那里。她在山上住着,平日都是茹素。只有每年冬天我去看她时,她才用手炉做一点子烧肉给我吃。原来你们南省人都会做这个,连味道都差不多。”

“这倒不是南省人都会,我家从前就不做的。后来一个别家过来的老妈妈做过几回,我觉得有趣,就学了来。”

“谁家?”

“我也不知道是谁家。”她瞧着他,小心地问,“就知道他后来姓了陆…”

他点头道:“原来你就是为了问这个。”

“这怎么说?”她恼了,一把收过杯子,“你就不告诉我,也是有肉吃的!何必呢!”

他忍不住笑了,自家倒有些羞愧,想了想终于道:“当年他被你父亲救出,才改的姓陆,只说是陆老将军收养的孤儿,生父死在北海军中了。其实,他本来姓崔,是我的表兄。当年崔家本是满门抄斩的,好在还有他活下来了。”

“竟是这样。”她叹道,“我从小就觉得他身上有天大的秘密,原来是太子妃的家人。难怪爹爹一直守口如瓶。”

“你们小时候很是相熟吗?”

“倒也没有。陆家哥哥长我十多岁呢。他跟着我父亲读了一年书。我才刚开始认字时,他就回陆家去了。他的乳娘顾氏留在我家,一直照顾我,又随着我到谢家,她跟我倒是极亲厚。我入宫之后,听说顾婆婆也被舅母遣走了。后来才知道陆家哥哥回来以后把她找了去,偏生她认得谆谆的姨婆…”她说着说着,觉得他的脸色不大自在,不觉心虚道,“殿下是什么时候知道我和他有往来…”

他并没有发火,只是说:“你觉得你什么事情能瞒得住我?”

“你不要为难谆谆…”她垂头道,“原是陆家哥哥怕我在宫里受委屈,才找她打听的。他只是受过我父亲照顾,没有别的意思。”

“…陆文瑾真是有本事。”他哼了一声。

她有些急了,立刻辩白道:“若不是我们知道上哪里找他,这回怎么来得及叫他去帮你?你走之前叫我把珠子找出来,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真不是这个意思。他自知这一回难免遇险,实指着陆文瑾能够设法带她离开,免受自己牵连。先前琴太微还在皇史宬时,郑半山就这么安排过,小陆也是答应过的。但是,她居然是会错了意吗…他觉得万分侥幸,又觉出这侥幸之中藏着无法启齿的惆怅。他不再追问,只是轻轻将她揽至怀中以示安抚。“那天你是不是吓坏了?”他柔声问。

她点了点头,然则又说:“也还好。”

“其实我也害怕…”他喟叹着,“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她听见他胸膛里的声音,沉稳得不够真实。她忽想起那一天,陆文瑾从奉天殿一路飞驰过来,马背上抱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体。他不知道她曾经紧张到彻夜不眠,一遍又一遍翻检文书,忍受各种传言的折磨。不知道她曾经躲在被子里流泪,而后用冷水将泪痕拭去,连谆谆都不教看见。她也尝过一回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滋味。她从不知道自己会做这样的事,所以他也不会明白。但是…也许他都明白。她疑惑着抬头看他,而他也正好奇地盯着自己,似乎要看到她心底去,也似乎真的看出了什么。

她忽然觉得无限委屈,展开手臂竭力去抱他。他的嘴唇如期而至,热切地与她缠吻。

“别这样,”一双无力的手臂总算抵在他胸前,她略微挣开一点,道,“偷着给你吃了肉,又要…我这罪过可大了,还是等你好些吧…”

“你到底要怎样!”他有点恼怒。

她有点茫然,忽然见他那张清秀的脸庞如抹了胭脂一般绯红,竟然好笑起来,咬牙推开他,“我又跑不掉的。”

他亦觉乏力,只得放了手。

“你挨打那一回,我就知道了。”他朝着墙壁闷声道。

她不敢应声,忙收拾了手炉杯盏,急急忙忙往外走。走过廊下时被雪水一滑,把杯子跌了个粉碎,便有值夜的宫人喊着“娘子仔细脚下”,冲过来捡瓷片儿。她默默退开,袖着手站在卷棚下发呆。

这时雪下得更大了,庭院中的积雪约有尺厚,廊底茶花、枝上松针、门前兽首、檐角仙人皆隐隐不见,天地间唯有无瑕的一片白,茫茫然不知何处是尽头。看得久了,眼目昏花,只觉天亦不是这个天,房子也不是这个房子,浑然一个玲珑剔透的琉璃胆瓶孤悬于尘世之外。

瓶中这可数的几尾小鱼儿,杨楝,还有她自己,全都被不知什么人封入这方寸之境,那些只言片语,些些伤感,点点笑意,恋恋怨怨,生生死死,全都只在这水晶壁上兜转来回,一丝儿活气透不出去。那青玉一般深沉幽谧的天穹上,不知是什么人一双巨眼,冷看着琉璃瓶中的小把戏,不言不语。忽然他从袖中伸出一根手指,将瓶子轻轻拨倒,于是天倾地覆水横流,一捧清泉化作飞雪四散而去。鱼儿还未看清发生了什么事,就白白枯死了。

遂又想起他写过的几句话“惊心草木皆兵,举目椿萱何在,累累如丧家之犬,圉圉似涸辙之鱼”。他说他“不爱下雪”,她这时忽然就明白了。雪夜教人勘透孤寂,这孤寂永无破解之径,正如这完璧一般的雪地上连一个足印也看不到。生是生在这里,死也走不出去,谁不是涸辙之鱼?

抱着手炉又回暖阁里,见杨楝躺在床上似是睡了,锦被未展,氅衣还裹在身上,不知是赌什么气。又只得上前替他宽衣盖被。

他自然并没睡着,亦懒得说话,只闭着眼由她服侍。忽而暗下来,被底一缕微凉,像是有只猫儿趁空钻进来,软软糯糯的一团,挨着他的背取暖。“阿楝…”她支吾道,“进去些,让点儿地方给我睡。”

“里头空得很,自己爬进去。”他含糊道。

她试着从他身上翻过去,被他一把拖进怀中。

“小心你的伤口。”她在他耳边轻声说。

他侧身抱住她,轻嗅着她身上的香气,缓慢地厮磨着,直到她身上的肌肤渐次发烫。她半阖着眼,看着他明月一般皎洁的头颅低垂在自己胸前,忽然想起春日里也是这张床上,半途而废的那一次。那时钻心入髓的痛楚,到如今退成了清淡却无法拭去的伤感。她换了一口气,觉察到自己的心不可遏制地狂跳起来。

“太微。”他似对着无限的虚空,喃喃地唤她的闺名,又像在叹息,“太微。”

她颤抖着半坐起来,为他除掉身上仅存的小衣。冬夜的寒香打在赤裸的肌肤上,激得她脑中一片空白,不管不顾地俯下身,紧紧地贴在一起。

还是很痛。他似乎也在忍着痛苦。她身上的每一寸肌肤都沾满了他的汗水,他也一样。就这样粘腻在一起,挣不开,抹不去,抵死缠绵,寸寸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