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婆子今日看到华氏两个儿媳妇跟前跟后地伺候婆婆,她也有儿媳妇,自然也不能比不上华氏,点点头道:“嗯,下次我就带你过去。那日去的人都是达官贵人。你还是找人给我们做几件像样的衣服,可不能被人比下去,说我们小门小户出来的,没见过世面。”

“好嘞!”刘桂花连忙应下,“娘亲,明天我就带您出去买衣服,买首饰。咱们要打扮地贵气逼人。让他们看看。您可是杜大山的养母啊!高高在上,没有您,就没有杜大山。”

杜大海见刘桂花跟母亲在一起嘀嘀咕咕。担心她们又做糊涂事情,赶紧问道:“说什么呢!这么高兴?”

刘桂花见夫君难得和和气气,邀功道:“过几日就是七妹成亲的日子,我正跟娘说。等到明日带她去做几件像样的衣服。咱们家里虽然没有王府富贵,但做几件衣服的钱还是有的。”

杜大海听了这话。这个婆娘还算靠谱,没说什么不靠谱的事情,微微放心道:“行,明日你带娘去做两件衣服。选点首饰。对了,别忘了给大郎媳妇也买点,那日我们都要去的。”

这刘桂花对自己和婆婆舍得。但对儿媳妇一点不舍得。

这次要去王府,王氏要是穿不好。会给她们丢脸,就给王氏做一件像样的好衣服吧。

“老爷说的是,明日也给王氏买点。”刘桂花笑道,不像平日里推三阻四不同意。

杜大海现在觉得母亲来了,这刘桂花比往日听话很多,看来女人还得女人来教训啊。

见杜婆子跟刘桂花商量衣服首饰的事情,杜长和把杜大海叫进来,小声问道:“大海啊,你接我们过来,可不仅仅是让我们来参加七妹的婚事的吧?还有其他事情,要我们出面吗?”

杜长和心里敞亮,十分了解自己的这个大儿子。不过虽然杜大海有小心思,但毕竟是他们的亲儿子,就算儿子开口,只要能帮的,他尽量帮。

“四妹是这么说的,让你们来参加七妹的婚礼。不过到底还有没有其他事情,我就不知道了。”杜大海苦笑道,这个女儿现在即利用他,但同时也防着他。

杜长和略带担忧道:“大海啊,你说四妹当初被王家发卖出来,你没有去找她,她会不会记恨我们啊?”

一个孙女是死是活,杜长和不甚在意,但他就怕杜四妹羽翼丰满之后,对付他们。

杜大海心虚,也不能肯定杜四妹的想法,不过现在他们还有杜大山这张牌,四妹应该不会报复他们的,毕竟现在四妹在徐家的日子并不好过!还指望他帮着赚钱呢!

“爹,四妹不会的。”杜大海安慰老父亲,又何尝不是在安慰自己呢?

杜长和听了,点点头道:“如此甚好!”

还想说些什么,外面有个小厮进来,说杜夫人有请大老爷过去议事。

这个时辰了,杜四妹让他过去,想必是有急事。

杜大海不敢耽搁,在小厮的带领下,从徐家的角门进去。

杜四妹肚子已经很多了,估计再过一个多月就能生了。可是就在这节骨眼上,徐阁老居然训斥了二老爷,并且让人把二太太接过来了。

这二太太这次去家庙,反省之后,接受教训,长进不少。一回到府里,就以杜四妹身子重为由,夺了杜四妹管家权。二老爷这次因为徐阁老的训斥,也不敢反驳,老老实实地夹着尾巴做人。

二太太现在有徐老夫人,徐大太太,还有徐阁老的支持,故而现在底气很足。尤其是这次杜四妹怀孕,徐二太太担心这杜四妹再一次陷害她,便直接从账上支取一千两银子给二老爷,让杜四妹自己找稳婆,大夫,甚至在杜四妹的院子边上,支了一个角门,可以随意进出。

如此一来,杜四妹的院子里,有厨房,有出入的角门,被大宅那边隔离起来。正因为如此,杜四妹才可以这么顺利让杜大海进来。

徐二太太的人根本就不往这边来,这样总不能害你了吧!徐二太太知道自己生不出儿子了,又不得夫君喜欢,只有讨好婆婆,公公,大嫂才能保住嫡妻的地位。

不过事关二房的子嗣,她再也不敢动手了。因为那样的话,公公婆婆,大嫂大哥都不站在她这边。她不能生,总不能也不让别人生啊!

杜大海进来,杜四妹正在看账本呢!

上个月赚了四百八十六两银子,不算少了,加上二太太给的一千两,生个孩子,补身体,绰绰有余了。

“四妹,你叫我有事吗?”杜大海问道,外面不早了,早点说完,他还要回去,否则天黑宵禁,就回不去了。

第六百五十二章 借势

杜四妹见父亲来,让人给杜大海到了茶,道:“父亲,祖父,祖母到京城了,我也没法出去给他们请安。我这里准备了一些衣服和首饰,您带回去,给祖父,祖母换上。”

原本杜四妹并不想给这些东西的,可她一想到母亲那种喜欢把所有东西都往身上穿,往头上戴的脾性,就能想象,若是不管,她们真就能去广陵王府丢脸。

若是以前,她们丢脸,无所谓。

可现在不一样了,她还想通过祖父祖母,跟广陵王府搭上关系。如此一来,她的身份贵重一些,这徐家人也不敢作践她。

现在二太太回府,她的地位很尴尬,要为以后好好打算了。

杜大海见状,笑笑道:“难得你有心了,刚来之前,你母亲说明日带你祖母去买衣服首饰的。你也知道你娘亲的趣味,真怕她买回来的东西不登大雅之堂。”

杜四妹烟嘴笑笑,道:“母亲就喜欢花花绿绿的,在咱们老家那边就算了,可在京城不能那样。我这都是按照京城老封君,贵妇人的衣服准备的。看着不花哨,但最是显富贵。再说了,祖父,祖母是广陵王世子的养父养母,别人定然会高看一眼。”

“你说的是!”杜大海附和,心里有疑惑,正好现在来了,当面问清楚,“四妹啊,你让你祖父,祖母过来,是不是还有其他打算啊?”

杜四妹一怔,旋即苦笑道:“还是被父亲猜到了,虽说我有儿子傍身,肚子里还有一个,但毕竟是妾室。徐老夫人。徐阁老根本看不上我。他们之所以看不上我,还不是因为我是个乡下女子,所以我就想着,借用杜大山和咱们一家的关系,抬高地位,让她们不敢随意动我。”

杜大海听了,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啊!那待会回去。我可要好好交代你祖母,母亲,莫要得罪了杜大山一家。”

杜大海沉声道。既然要借势,就不能得罪人,否则广陵王府放出一些不管不问的话,四妹的处境就更加艰难了。

杜四妹虽然以前怨恨父亲。但这半年来,父亲一直兢兢业业开铺子。赚的钱,大部分都送到她这里来,让她在徐家的日子好过很多。最起码想吃什么,可以随意拿钱去厨房点菜。也可以从外面买来东西自己做,而不是给什么吃什么!

那些下人再也不敢用酸不拉几的言语搪塞,指使不动。

“多谢父亲。我能依靠就只有娘家人了。”杜四妹哽咽说道,“以前在晋县。咱们吃了很多亏,这次咱们可不能傻了,要懂得借势!”

杜大海见女儿这么说,也很欣慰,只要杜四妹不记恨他就行。当初他不去找杜四妹,也是情势所逼啊。只要离开杜家村,就会被人追债!

“你说得对。那杜大山虽然不喜欢咱们一家,但也不会害咱们。”杜大海算是明白了,只要父母在世,杜大山碍于礼法,也要对父母好一点。

就冲这一点,他们一家就和别人不一样。

既然四妹在徐家过的日子吉艰难,她完全可以借广陵王府的势力。

“父亲说的是!”杜四妹附和道,“我这还有一份礼物,那日七妹成亲,你替我送过去。”

杜大海见女儿真心和好,他也很乐意,道:“那行,你的礼物,我一定带到。”

杜四妹看看外面,天色不早了,道:“父亲,我要说的,就是这些。天是不早了,你也早点回去吧。”

“有什么事情,派人跟我说一声就好。现在两个铺子生意越来越好,这个月估计能有五百多两银子。你在徐家需要花钱的地方,别舍不得。”杜大海临走之前交代说道,希望杜四妹在徐家过得好好的。

“那父亲慢走!”杜四妹道,“冯嬷嬷帮我送送父亲!”

冯嬷嬷应是,把杜大海送到角门外。

冯嬷嬷回来之后,看到杜四妹闭目养神。

“夫人,您是不是不舒服啊?”冯嬷嬷小声问道,肚子月份大了,人就遭罪。

杜四妹睁开眼睛,看到冯嬷嬷,这才长舒一口气,道:“嬷嬷,你说我这么做,对不对啊?”

冯嬷嬷笑笑,给杜四妹倒了杯水,道:“咱们有这一层关系,干嘛不用啊!现在二太太可不是以前的那个只知道吟诗作对,伤春悲秋的二太太了。咱们若还是像以前那样,不用二太太出手,老太爷,老夫人,都饶不了咱们。”

“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杜四妹为难,“可我就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我落得现在的境遇,都是那杜大山一家害的。”

冯嬷嬷见杜四妹一遇到有关杜大山一家的事情,就会钻牛角尖,做蠢事。现在她跟杜四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夫人,其实你不应该怨恨杜大山一家,甚至你应该庆幸,感谢。”冯嬷嬷笑眯眯道,她心里已经准备了一套说辞,一定要说服杜四妹,不能任由她的性子来。

“什么?”杜四妹想不明白,甚至有点气愤,“庆幸?感激?嬷嬷,咱们从晋县来京城这一路,受了多少罪,吃了多少苦,难道你忘了吗?”

冯嬷嬷并没有因为杜四妹激动气愤,就退缩,还是那副笑呵呵的样子,道:“夫人可听说凤凰涅槃啊?凤凰要想长生不死,永葆青春,就必须经过烈火焚烧,获得新生。你想想,若不是遭了那份罪,咱们能有今天的日子。”

“可…可我还是不能忘记杜大山一家给我带来的屈辱。”杜四妹没有刚才那样理直气壮,是啊,如果没有被发卖,她只不过是一个糟老头子的妾室,哪里有今日的富贵。

冯嬷嬷见杜四妹态度有所松软,继续道:“吃的苦中苦,才成人上人。咱们现在情势比人低,咱们就得借势。你过不去那道坎,全部是你自己找烦恼。二太太现在已经掌握了咱们东府的管家权,咱们想要拿过来就不容易了。一旦找到咱们的错处,加上有老太爷,老夫人支持,咱们说不定又被赶出徐家。若是这样,咱们是大人还好说,大不了找下家。可夫人,你这两个孩子怎么办?”

第六百五十三章 强求

冯嬷嬷的话,犹如重锤砸在杜四妹的头上。

“赶出徐家?”杜四妹一愣,旋即面无血色,“我已经有两个孩子,还会被赶出府吗?”

听了杜四妹的话,冯嬷嬷摇头苦笑。

经历这么多事情,杜四妹居然有时候还有这么天真的一面。

一定是最近日子比以前好过了,让杜四妹忘记刚进徐家之时受过的苦,看来今日有必要让杜四妹回忆一下了。

冯嬷嬷嗤笑,道:“二太太还是二老爷的结发夫妻,正房娘子,还不是被我们赶到家庙住了半年多。人家不光是正房太太,而且还给二老爷生了一个女儿。你是个妾室,我是个下人,若是人家有心要陷害我们,咱们一旦阴沟里翻船,那么等到我们的就是被发卖出去。你觉得委屈,觉得难过,可这是事实,谁让咱们是卖进府里的下人呢?”

冯嬷嬷的话,让杜四妹原本飘飘然的心落到了地上。是啊,她只是一个卖身到府里的下人,到现在为止卖身契还在老夫人那里。想要惩治她,容易的很。

好一会儿,杜四妹才抬起头道:“嬷嬷说的是,一旦咱们被卖出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我的孩子了。”

“你记住,孩子小,她们还敢这么说,这么做。可等到咱们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了,就连老夫人都不敢这么做,毕竟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的亲娘是谁。她们若是敢擅自发卖你我,您的两个孩子一定会记恨的,所以府里会看着孩子的份上,不敢动我们。到那时候,才是我们大展身手的时候。”冯嬷嬷解释道。胸有成竹,“不过咱们现在需要借广陵王府的势,就是让徐家人看明白,咱们不是无依无靠的,若是想玩阴的,也要看看广陵王府那边会不会答应!”

杜四妹虽然赞冯嬷嬷前半部分的话,但并不觉得冯嬷嬷后半句也有道理。反驳道:“我和杜大山一家有过节。他们不会帮我的。”

“呵呵,你多虑了。”冯嬷嬷道,“我们不需要广陵王府直接出手。只需要让人知道咱们和广陵王府有这层关系,这样就足够了。当然了,你我都不能说,那就只能通过你的祖父。祖母了。”

杜四妹眼睛一亮,道:“嬷嬷。我明白了,你让我接祖父,祖母过来,想必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夫人能想明白。那最好不过。”冯嬷嬷道,“只要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咱们以后在徐家的生活就有了保障。若是能来看看夫人您。那就更好了。”

杜四妹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一旦她出事。祖父,祖母绝对会在父亲的撺掇之下,去广陵王府哭诉。杜大山一家不是傻子,为了不让祖父祖母上门,想必也会照拂她一二。

这里的照拂,不是帮衬她,只要不在外面驳斥她杜四妹,不承认杜四妹和他们家的关系,一切都好办。

想明白这些之后,杜四妹压在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看向冯嬷嬷感激道:“多谢嬷嬷提点我,否则我要错过这次机会!”

“咱们母女一体,经历那么多,我也而不希望以后日子过得不踏实。”冯嬷嬷笑道,“等熬过这几年,孩子大了,咱们就不需要像现在这样畏畏缩缩了。”

杜四妹比以前长进不少,最起码可以听得进别人的劝解。

杜大海回去之后,把衣服首饰给刘桂花,杜婆子。两人很是满意,这些衣服穿在身上,果真很合身。

杜四妹担心祖母和母亲在七妹那日,失了礼数,特地让冯嬷嬷过来,教她们基本的礼数。原本杜婆子还不想学,不过冯嬷嬷这人会说话,几句话一捧,刘桂花,杜婆子喜滋滋地学规矩。

虽然时间仓促,但冯嬷嬷用心,才两天的功夫,刘桂花,杜婆子做的像模像样。

“老夫人,看您身体好,我们家夫人也能安心了。”冯嬷嬷感慨道,“你是不知道,咱们姑娘才来京城的时候,日子过得艰难,有时候想家想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杜四妹是杜婆子第一个孙女,又是最为看重的大儿子的女儿,所以杜婆子很是很喜欢的。现在听到冯嬷嬷的话,不自觉红了眼睛。

“哎,四妹这孩子吃了不少苦,好在命大,老天有眼,有这番造化。”杜婆子也跟着红了眼睛,“只恨咱们是普通人家,根本就帮不到四妹。只求大海,好好管理铺子,给四妹多赚点钱,让她在徐家的日子好过一些。”

冯嬷嬷见杜婆子对杜四妹还有几分情义,心里更有把握了,笑眯眯道:“老夫人能有这份心意,我们夫人感激不尽。现在虽然生了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但老夫人,老太爷因为二老爷宠爱我家夫人,对我家夫人不喜,日子过得艰难。老夫人,你这么疼四妹,你得帮帮她啊!”

若是在乡下,杜四妹嫁的人家是普通人家,她早就一哭二闹三上吊,闹得他们家鸡犬不宁。可徐家是高门大户,还没等她闹呢,就把她捆了。

“老妹啊,不是我不想帮衬四妹,只是我一个乡下老太太,想帮也帮不上啊!”杜婆子为难,拒绝道。

冯嬷嬷见状,轻笑道:“老夫人,您也太妄自菲薄了。您可不是一般人,您可是把广陵王世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啊。生恩不如养恩,您现在可尊贵着呢!”

“别提那一家子!”杜婆子一听冯嬷嬷的话,没好气道,若是她能拿捏住杜大山一家,还用住在这里啊,早就住到富丽堂皇的王府里了。

杜大山一家,都是没良心的东西。

冯嬷嬷见状,便猜到这老婆子心里所想,也不着急,慢慢劝解道:“老夫人,此言差矣啊!你是不知道,那广陵王府多么富贵,多么有权势!只要您对广陵王世子好,他们定然也不敢对您有所怠慢。”

“那我也不想低三下四地求他们。”杜婆子没好气道,享福可以,但若是让她开口,有点难,“你去跟老头子说去,他是老好人,他开口,或许能让杜大山松口。”

第六百五十四章 反驳,建议

冯嬷嬷见杜婆子如此,笑呵呵道:“老夫人真是有骨气,的确不适合老夫人去做。那我去跟老太爷说说,让他出面,给我们夫人在世子面前说几句好话?”

“去吧,去吧!”杜婆子爽快道,只要不让她做这种低三下四的事情就好,至于谁做,她不想管,也不想问。来京城可不是做这些烦心事情的,她是来享受的。

那杜长和常在逗弄重孙子,抽着旱烟,见冯嬷嬷过来,站起来搓搓手,见到大户人家的婆子,也觉得对方高高在上,都不知道说什么!

“老太爷,这次来有点事情求您帮忙。”冯嬷嬷没有拐弯抹角,直接道,“我家夫人在徐家日子过得艰难,想请老太爷帮忙!”

杜长和心里没底,没有直接应下,而是问道:“四妹在徐家到底怎么样啊?”

冯嬷嬷一愣,旋即笑笑,这老头子不声不响,其实内里也是个坏的。估计想着,若是杜四妹日子过不好连累他,他也不会出手帮忙的。比杜婆子难对付,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

“老太爷,虽说四妹在徐家是个妾室,但有了儿子,肚子里还有一个,请了大夫看了,肚子里的这个也是男孩,所以四妹在徐家的地位是稳固的。可妾室毕竟是妾室,还需要娘家帮衬啊!”冯嬷嬷笑道,表面杜四妹在徐家日子不错,但若是想再好一点,就需要别人帮衬了。

杜长和想到之前儿子跟他说了,在京城里,帮着杜四妹管着两个铺子,一年也能有两三千两银子,比在晋县赚的多。再者,有了小辈,在京城里,以后能找名师教导,说不定重孙子这一辈能走上仕途。杜家出头的日子不远了。

权衡利弊之后,杜长和觉得杜四妹在徐家过得越好,杜家就能得到更多好处,帮衬杜四妹也不是不可以。但他不知道如何帮衬啊?

“那大妹子,你说说,我怎么帮衬四妹啊?”杜长和一个庄稼汉,这点见识,纯属这些年的经验。但要是具体到每件事情。他就不成了。

冯嬷嬷见状,道:“老太爷,其实这帮衬,简单地很。就是希望您在七妹出嫁那日,当着大伙的面,请求广陵王世子和世子妃,让他们帮衬我们夫人。如果能让狮世子和世子妃在我们五公子满月宴上来看晚上夫人,那就更好了。”

一听这话,杜长和面色不好看了,之前杜四妹对杜大山一家做的事情。他还记着呢,人家杜大山一家难得不记得了。

这个事情有点难,杜长和不想做。

“不是我不想帮,你能说出这样的话,想必之前不知道大海,四妹和杜大山一家的过节。现在杜大山能对我这个老头子一个好脸色,还是看在我是他养父的份上。可若是当着众人的面,我说这些,杜大山表面上或许会答应,但实际上绝对不会帮半点忙的。这样做。只会弄巧成拙!”杜长和感慨说道,这冯嬷嬷真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冯嬷嬷听了杜长和的话,细细琢磨,觉得这老太爷说得对。人前应下,人后不帮忙,多得是,反而会落井下石呢!

“那老太爷,您说该怎么办?”冯嬷嬷问道,“我们夫人好了。大老爷,大少爷在京城也有个依靠,将来孩子能上国子监,杜家以后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啊!”

杜长和子孙众多,家里现在小有资财,但没几个成才的。当年辛辛苦苦培养大儿子,二儿子都不成,指望孙子,孙子也不成器,现在只能指望玄孙和是儿子家里的两个小孙子了。

杜长和想了想道:“这种事情,我私下里跟大山说,不能大张旗鼓的。若是当着众人的面,他会以为我们逼着他。再者,咱们两家的关系,外人早晚会有人知道。不管杜大山帮不帮,只要做的不过分,有我在,那世子是绝对不会落井下石。”

冯嬷嬷听了杜长和的话,眯着眼睛,仔细想了一遍,道:“老太爷果真想得周全,若不是老太爷提醒,我做了错事还不自知呢!”

“想通这些很简单,将心比心,换个位置思考,就能明白对方的想法。”杜长和深沉了一把,被冯嬷嬷称赞地有点轻飘飘了。

冯嬷嬷回去之后,跟杜四妹说了原委。

杜四妹当机立断,到自己的私库里,找出一对上好的镯子和一副赤金头面,让冯嬷嬷送过去,交代父亲一定要送过去,给杜七妹做添妆。

杜四妹送来的东西,刘桂花眼馋,想要留下,道:“就把这套镯子送过去就好,这幅头面给我戴了!”

杜大海最是看不得刘桂花那眼皮子浅的样子,怒道:“这副赤金头面,小巧精致,适合年轻女子佩戴,你这把年纪了,根本不合适。再者,咱们要请王府帮衬,自然要表示一番心意,你不要如此眼皮浅,害了四妹。”

杜婆子虽然也舍不得那副头面,但想到有大用,便转过头训斥刘桂花道:“你那一匣子首饰还少啊,看到什么就眼红!也不看看这些东西都是有大用的,眼皮子浅的,败家玩意。”

自从婆婆来了之后,刘桂花有人管着,不像以前那样舒坦,但她也不敢反驳,反而陪笑道:“娘教训的是,儿媳知道错了。”

“知道错就好,当初四妹被发卖,你哭得跟泪人似的,要死要活的。现在四妹想找出路,你不帮衬就罢了,还想昧下东西,怎么有你这样的娘亲!”杜婆子用手指狠狠戳了刘桂花的额头,“以后你给我好好听我儿子的话,若是坏了我们老杜家的好事,定要休了你!”

刘桂花对杜婆子更加不满了,但更害怕被休弃。她都这把年纪了,若是被休弃,以后该怎么过啊!再者,她的女儿是徐阁老家的宠妾,日子过得好。丈夫,儿子都能赚钱,好日子才刚开始,她才不想被休弃。

“娘,儿媳知道错了,以后什么都挺您和夫君的,绝对不做傻事。”刘桂花赶紧保证,担心说得晚了,婆婆不相信。

第六百五十五章 真正感激的人

杜婆子拿捏儿媳妇还是有分寸的,见刘桂花知道错了,服软了,笑道:“只要你好好的,还是我们老杜家的儿媳妇。”

其实杜婆子还是挺喜欢刘桂花的,因为她们两个是同类人。遇到什么事情,总能想到一块去。

杜长和,杜婆子的到来,让杨氏,杜大山不舒服两天之后,杜长顺,杜清尘带着周氏和小儿子到了。

他们几人到了,最起码有应付杜长和,杜婆子的人了,不怕他们大脑没人管了。

对于杜长顺等人的到来,杜大山,杨氏亲自来迎接,一感谢当年大伯父一家对他们的照顾。

“大伯父,您和大伯母身体还好?”杨氏激动问道,当初在杜家村,除了娘家,也就是这个大伯父,大伯母对她们娘俩好。

因为他们是公爹的兄嫂,每次婆婆太过分之时,这个大伯父就会训斥公爹,她们一家人的日子就好过一些。

杜长顺喝了一口茶水,哎呦喂,还是王府的茶好啊,笑呵呵道:“你大伯母身体还好,只是路远,天又冷,我就没让她来。”

原本杜长顺没打算来的,等儿子处理完事情之后,跟他说想要去京城参加七妹的婚礼。他便去问问二弟一家怎么去,谁知杜长和,杜婆子不在家,杜大湖,杜大河都不知道,到了县城找到杜二郎逼问之下才得知,这老两口,偷偷摸摸来京城了。

杜长顺担心杜长和,杜婆子在京城惹事儿,便赶紧收拾东西跟着儿子,儿媳妇来京城了。

杜大湖,杜大河心里也十分气恼。父母也太偏心大哥一家了。去京城参加杜七妹的婚礼,也不跟他们说一声。就算他们不去,也准备一些东西送过去。不管多少都是一片心意,因为他们两家孩子出生,女儿出嫁,儿子娶媳妇,杨氏都让人送东西过来了。

现在杜大山家里办喜事。他们也应该尽本分。送礼金过去。

最后两人没有办法,杜大湖出三十两银子,杜大河出四十两银子。杜鹃出了三十两银子,凑了一百两银子,让杜清尘捎去京城做礼金。

杜清尘对于这三家的做法,很是赞同。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人家杨氏给他们送礼。他们也该还回去。至于谁给的多,谁给的少。就没必要计较了,重要的是看一片心意。

“说的也是,这里的确很冷。等我们回到广陵府,离咱们晋县近一点。大伯父到时候一定要大伯母来看看,玩玩。”杨氏笑道,很是亲热。

杜大山看向杜清尘。问道:“大哥在鹤鸣书院,做得还算顺利吧?”

“是挺顺利的。咱们杜家村的孩子,有几个比较努力勤奋的,去了鹤鸣书院。学个三两年啊,考上秀才,应该没问题。”杜清尘笑道,自从他做了院监之后,孩子们的整体实力上升很多。

杜大山很是欣慰,这杜家村的小学,还是用他们家的酒坊做的学堂。

“大哥,小弟有点浅见,想跟大哥说说。”杜大山好人做到底,决定对杜家村的学堂做一点改革。

这个堂弟一向有主意,见识多,杜清尘很重视杜大山的看法,放下茶杯,问道:“大山,你有什么看法,尽管说!都是为了那些孩子好嘛!”

“那我就献丑了。”杜大山笑道,“世人都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读书的目标,其实小弟却不认为这样。读书并且能够顺利参加科举,并且考中的人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很多人根本就走不上读书的路,所以我觉摸着读书是为了识字明理。有的没有希望走上仕途的,可以让他们专学一样东西,比如算学,将来可以做账房;比如医术,可以做郎中…”

杜清尘仔细思考,最后问道:“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让不适合参加科目的人学习其他的本事,照样可以养家糊口,甚至以此为生,过上好日子。”

“是的,大哥!”杜大山笑道,后世的大学不就是这样,有特殊的专业。毕竟公务员,太难考了,考不上,难道大家都不吃饭睡觉了吗?

“你的建议很好。”杜清尘不是迂腐之人,他知道科举考试多么残酷,有的人只知道读书,又考不上功名,结果读书到最后,连自己和家人都养不活。

若是可以学算学,医术等一技之长,将来即使考不上功名,也能找到活做,养活自己和家人。

杨氏跟周氏私下里聊天,周氏虽然羡慕杨氏,但也知道有些东西不是羡慕来的。现在她有两个儿子,夫君敬重,公爹婆婆满意,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周氏看着坐在杨氏身边笑语晏晏的杜七妹,杜九妹,心里叹息,哎,娘家大哥大嫂短视,当年还嫌弃人家杜七妹配不上他们的儿子,跟晋县的一个员外家的姑娘定亲了。

可现在看看,这杜大山一家有这么大的造化,是王爷侄子。他的女儿七妹,自然也水涨船高,成为正儿八经的世家贵女。

之前嫂子得知杜大山的身份之后,还专门过来询问,得知杜七妹已经跟李家村的李瑞订婚了,还酸溜溜地说,杜七妹早晚得退了李瑞的婚事。

当初周氏跟夫君说了这话,夫君当场就说了,只要李瑞上进,大山是绝对不会退亲的。果真应了夫君的话,人家李瑞不光上进读书好,中了进士,而且还娶了高贵的杜七妹。

这李大地主一家借着广陵王府的势力,赚了那么多钱,儿子又争气,这李家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啊!

再看看娘家侄子,今年秋闱,并没有考中进士,回去继续苦读。家里的那个侄媳妇,更是骄傲地跟个小孔雀是的,鼻孔朝天,不是个好东西

对公爹,婆婆不敬,对她这个姑姑也很怠慢,像是谁都欠了她一样。

“一转眼,七妹就要出嫁了。七妹小时候就很懂事,性子软,好在你给七丫头找了一个知根知底的,以后日子过得舒坦,你也能放心。”周氏艳羡道,她有两个儿子,还想有个女儿,只是年纪大了,生不出来了。

第六百五十六章 提醒

杨氏知道周氏想要个女儿,可是一直没有如愿。

女人要在婆家立足,没有儿子不成。可有了儿子之后,还想有个乖巧的女儿,软绵绵的,细声细语,贴心小棉袄。

这辈子能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她的人生已经非常幸福完美了。虽然生活中还会有一些不如意,但这些不如意和她的幸福比起来,不值一提。

杨氏笑笑,道:“大嫂两个儿子,欣武,欣平都很懂事。等到他们兄弟两个长大了,娶媳妇回来,你就有女儿疼了!”

“那还要等好几年呢!”周氏叹息道,言语间有点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