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稍等。”秦有福将两手举了起来,示意自己没有威胁,他是怕刘国轩发现不对劲了跟自己拼命。秦有福明白自己有多少本事,他可以肯定,自己不会是这个将军的对手,与其这样,不如先稳住他,等秦虎出来对付,毕竟秦虎手里有枪。

“秦虎,你出来,让这位将军看看你手里的家伙。”秦有福盯着刘国轩,慢慢的吩咐道。

秦虎一声不吭,端着机枪从柜子后面站了出来,枪口正指着刘国轩。

湖南一役,大清的火器算是打出名了,怎么说刘国轩都是台湾驻守金马澎湖的守将,自然是知道秦虎手里端着的是什么家伙,这下,原本正打算几步抢出舱门去的刘国轩顿时老实了起来。刘国轩不傻,他当然明白,只要秦虎手里的机枪一娄火,就算他跑得再快,怕是也难逃一死。

“你想怎么样?”刘国轩站定身子,盯着秦有福问道。他看得出来,秦有福是这帮人的头,至少现在还没有动手的意思。

“我也不想怎么样,说真的,要是我知道会碰上你们,打死我也不会走水路的,更不愿意跟你们动手,可事到如今,只好请将军帮我拿个主意,究竟怎么样才能保证我和我的家人能安全上岸离开?”秦有福也着急,他生怕这个将军真是个不怕死的,到时候拼着不要命,来个鱼死网破。秦有福怕死,他还没有享受够呢,就算能把这些台湾的人都给杀了,自己这边无论是谁出了事,都是不划算的事情,在秦有福看来,自己可是精细瓷,跟烂瓦片不能比。

刘国轩也紧张,毕竟自己只有一条命,死了可就活不过来了,现在一听秦有福这么说顿时松了一口气:“这个简单,让你的人把火器放下,到时候我让你们走。”

秦有福一听笑了:“哈,开什么玩笑,我把你放了,一回到战船上,事情可就是你说了算了,你以为我傻么?”

刘国轩也知道秦有福不会这么笨,不过这个时候怕是自己不管说什么他都不会相信的,只好说:“哪你说怎么办?只要你的条件不要太苛刻,大家都好商量。你放心,我刘国轩好歹也是武平侯,说一不二,只要你说的合适,我们都可以商量。”

“你是刘国轩?”秦有福当然知道刘国轩的大名,毕竟他的名气太大了,且不说他当初跟郑成功打下了台湾,就说他跟耿精忠、尚可喜打的那几仗,可以说打得耿精忠和尚可喜溃不成军,要不是因为他,尚可喜恐怕也不会被迫反清,可以说要不是因为有他,三藩之乱也不至于延续那么长时间。

“当然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就是刘国轩”刘国轩很是享受秦有福的惊讶,不管这么说,自己的名声还是有点威慑力的。

“嘿、嘿,有点意思。”秦有福摸了摸下巴,他记得刘国轩后来是降了清的,换句话说,这家伙应该不是什么死硬分子,这就是说,这次的事恐怕是有转机了。

“既然是刘大人,咱们怕就能商量一下了,不瞒刘大人,本人乃是大清皇家顾问秦有福,不知道刘大人听说过没有?”既然知道是刘国轩,那么现在透露出自己的身份应该是更安全的事情。刘国轩将来时要降清的,那么他肯定会有所考虑,虽说自己这大清皇家顾问不怎么值钱,但是湖南一役打下的赫赫威名,再加上郡主额驸、大清皇家军校校长等乱七八糟一大堆名头,只要刘国轩还会降清,肯定就不会让自己死了,否则凭康熙的脾气,到时候就算是他降了清,日子也好过不了。

“什么?你就是秦有福?秦福超市那个东家?”刘国轩吃惊的程度可比秦有福更厉害,对于刘国轩来说,秦有福的那些名头固然响亮,但是怎么都比不过他那秦福超市的影响力更大,别看秦福超市现在还没有辐射到江南,但是天下之大,已经没有多少人不知道秦福超市的名气了。

“没错秦府超市就是我的。”秦有福也开始得意了起来。

刘国轩头疼了,如果秦有福不是那么有名气,杀了也就杀了,毕竟这满清和台湾还是敌对状态,死一点人不算什么,可是这秦有福实在是太有名了,自己如果当真杀了他,等于说是断绝了自己的后路,大清攻台是迟早的事情,自己如果不留一手,将来就真的没有回转的余地了,更何况现在的秦有福对自己又没有什么威胁,实在范不着杀了他。

刘国轩想了一下,缓缓走到桌边坐了下来,跟着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秦大人,让你的手下先把那火器放下吧,举着怪累的。”

看着刘国轩走到桌边,秦有福心中有数了,想来着刘国轩是不愿意杀了自己,看来这一会是有惊无险了。听他这么一说,秦有福吩咐秦虎:“行了,把枪放下吧,我跟刘大人喝杯茶,你留心看着点。”秦有福现在是不怕刘国轩了,但是这船上还有不少台湾的军官,还是小心一点的好。

刘国轩知道秦有福担心的是什么,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冲着外面喊了一嗓子:“我与班主在舱内饮茶,你等好好的看戏就是。”

第一百七十三章脱险记

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险记

“刘大人,倒不是我说什么,你自己怕是早就明白,郑氏固守台湾怕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康熙虽然现在没有攻台,但是这不过是早晚的事情。可能你也知道,康熙当年减除鳌拜亲政以后,曾经在御书房的柱子上刻下了一段字,说的是三件事,这第一是三藩。你也知道,当年大清入关,如不是三藩相助,要想平定中原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当然了,凭当年大清的实力,也无非是多打两年仗而已,那个时候康熙才多大?一个不过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为什么对三藩那么恨之入骨?因为康熙知道,三藩自治不过是当年年他们大清为了尽早平定中原的权宜之计,三藩若是不尽早控制,早晚会出问题,要么划疆裂土,要么取而代之。所以三藩要么老老实实的交出手中的权力,当一个太平王爷,要么就只有剿灭一途,现如今时候到了,吴三桂又不肯老老实实的听话,于是这不就打起来了?你现在再看看,三藩的事儿也不过就是这一两年的功夫。”秦有福和刘国轩对坐在小桌前,仿佛朋友一般的喝着茶。

“那是康熙背信弃义,这中原是我们汉人的土地,当年蒙古人也曾占据过中原,后来不是灰溜溜的滚了出去?”刘国轩心里震撼着,但是口中却不能若了名头。

秦有福慢条斯理的喝着茶,一边对刘国轩道:“是啊,蒙古人是退出了中原,可要不是蒙古人,中原哪来的那么大的地方?成吉思汗不懂得治理天下不假,可是别人会打仗咱们汉人的皇帝出了一个有一个,可是除了始皇帝,哪一个不是在吃老本?哪一天太平过?明太祖朱元璋怎么样?一帮兄弟帮他打下了天下,可是他老人家转手就对那帮兄弟动起了刀子,这个先不说。崇祯皇帝算是不错的,宁死不投降,可是这大明的江山就是丢在了他的手上你想想,一帮太监,连卵子都没有的人,居然能跑到前线去对领兵大将指手画脚的,口口声声说是忠君爱国,可事到临头,最先投降的就是这帮没卵子的太监,要说起来郑成功算是个异数,航海是一把好手,也打下了台湾,但是他几次出海为大明朝带来了什么?根本就是皇上高兴了用钱在打水漂玩要我说,这大明朝亡得一点都不冤枉。”

“荒谬之极”刘国轩用力一拍桌子呵斥着:“我大明朝国姓爷数次出海宣扬王道,教化百姓,显我大明国威,乃是不世之功,岂是尔等能参详的?难道至荷兰人手中夺得台湾也有错么?简直是岂有此理。”不管刘国轩怎么看现在的台湾,但是对郑成功的功绩还是很敬仰的,当然容不得秦有福诋毁他心中的偶像。

秦有福轻轻摇了摇头:“我不是说郑成功没本事,我是想解释大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其实很正常的,一个是不善于治理国家,当皇帝的不懂得用人,只喜欢听好话。的确,郑成功是彰显的大明朝的实力了,可是大明朝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了么?没有,什么好处都没有,甚至不知道利用航海的机会开辟正常的交易渠道,这是什么?这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事情,这不是往大海里丢钱么?要是大明朝的皇上懂得用这样的机会海外移民,利用我们的技术手段获得更多的利益,即使我们不能开疆拓土,至少能让老百姓过上点好日子不是?同样的道理,清朝皇帝占领了中原,他们当初的手段极其残酷,但是占领了以后他们知道让老百姓休养生息,知道他们满人要想长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儒学,懂得尊敬中原的传统。他们是要求老百姓剃头,但是不过是剃个头而已,这是他们宣誓权力的手段,可是他们知道免税、减税,让老百姓能尽快从战争的阴影下恢复起来。相比之下,大明朝有东厂、西厂,除了暴敛钱财,权力甚至比法律还要大,这样没有控制的政权,怎么能治理好国家?”

秦有福其实对这些东西并不是很明白,但是他知道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对太监都没有什么好印象的。反正是死马当场活马医,先让刘国轩放松了警惕,至少别反感自己,剩下的事情才好说。

“刘大人,估计不用我说你也明白,不管是谁当了皇上,像台湾这样的情况早晚都是得被打下来的。现在台湾军民众多,粮食和产出是肯定不够的,这也就逼着你们到处打劫,补充粮饷,如果康熙下令沿海各地全部后缩,不让你们有补充的地方,另外下令停止全部海运,你觉得台湾还能坚持多久?”为了保命,秦有福只有把迁界禁海的事先说了出来,秦有福相信,凭刘国轩的脑袋只要一说就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这是一个大杀器,先镇住了刘国轩再说。

“什么?康熙当真打算这么干?”果然,刘国轩一下子就惊呆了。他当然明白,台湾军中兵丁大多都是大陆沿海的子弟,往年粮食补给不足的时候,这些士兵回家一趟,多少能拿些粮食回来,可一旦康熙下令将沿海一带的老百姓全部迁走,又断绝了海上船运的线路,你们台湾沦陷不过是时间的问题,到时候别说是康熙派大军攻打台湾,就是不打,台湾也坚持不了几天。

秦有福当然不会在找个事情上多说什么,迁界禁海的确是一个大杀器,但是也毁了中国的海运。秦有福虽然不愿意管这些东西,但是这样造孽的事情还是别干的好。

“要说你们无非是觉得这中原本是汉人的天下,不该让满人占着,可是仔细想一下,满人就那么一点人,能真的占领中原么?其实你仔细想一下就明白了,大明朝虽然是汉人的天下,可是老百姓过的日子又比现在好么?满人虽然占领了中原,可是为了维护统治,他们能看不见元朝的下场?康熙为什么会娶了衍圣公的孙女?他难道不知道这衍圣公乃是圣人、是天下读书人的老祖宗、是我们汉人的代表?你看看这满人入关以后,哪个满人不会讲汉化?康熙都能娶了衍圣公的孙女,也就是说满汉通婚已经成了大局,不瞒刘大人,你不是看见我这有两套诰命仪仗么?这其中一个就是康清王孙女朵蓝郡主的仪仗,朵蓝郡主正是我的夫人。你说将来朵蓝生下了孩子到底是满人还是汉人?我想就算是天皇老子也不能说不让我的孩子跟我姓吧?”秦有福岔开了迁界禁海的话题,开始往满汉一家上套。

刘国轩被秦有福的话惊呆了,他其实知道台湾是久不了了的,但是若是贸然投靠了大清,先不说会不会落得个吴三桂的下场,他担心会落个汉奸的骂名,可秦有福的一番话一下颠覆了他的观点,让刘国轩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秦大人的意思是?”刘国轩有些含糊了,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但是却不敢确定。

“我的意思是说,先别管什么满人汉人,谁当皇帝我们也管不着,但是我们得看谁对老百姓好,谁对老百姓好谁就是好皇帝。至于什么满人汉人的,用不了多少年,这天下的满人怕是只有查族谱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一个满人的老祖宗,到了那个时候,谁还会管什么满人还是汉人?都是中国人”秦有福抛出了自己的概念:“你们现在为了这天下是满人的天下还是汉人的天下打生打死的,等到了将来,大家都会说你们不过是为了当皇上抢位置,谁还会说你们是为了天下的汉人过上好日子?要我说,与其打得民不聊生,还不如看开一点,让老百姓早一些过上好日子。再说了,难道你就真的愿意为了这莫名其妙的满汉之争丢了自己的小命?就算刘大人不为了自己,也得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想一想,如果你这么坚持下去,有一天大清占领了台湾,难道还能饶了你的子孙后代么?”

秦有福知道,自己今天能不能幸免于难,自己这一家到底还能不能活下去就看刘国轩是不是会被感动了。要是刘国轩当真油盐不进,那只能说是自己的命不好,要是当真打动了刘国轩,且不说自己一家可保性命无忧,就算是朝廷中还有谁想找自己的麻烦,也得看康熙同意不同意了。

“别说了”刘国轩的信念崩溃了,他可以不为自己着想,但是他还不得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么?他没有当皇上的念头,即使是有这个念头,也得审时度势,看看有没有这个可能,台湾资源非常有限,郑经虽然待自己不薄,可要不是为了防止他有二心,又怎么会将自己的一家人全部留在台湾的侯府?刘国轩当然知道,秦有福现在说的这些难免有些夸夸其谈,但是道理却是不错的,再说这秦有福虽然在朝中有些权势,可却有一直都不在九卿之列,甚至连品级都没有,现在秦有福落在了自己的手上,杀他不难,可杀了他又能有什么好处?更不要说秦有福的手下还有火器在手,当真拼个鱼死网破,固然秦有福和他一家是活不了的,但是自己肯定是无法幸免的,便是船上正在看戏的军官难免会大量伤亡,自己死了不要紧,可这些官兵跟随自己多年,难道就这么看着他们送了性命么?

“秦大人,大家都是明白人,你说的东西我不明白,我刘国轩只知道忠君爱国,该怎么样是皇上的事情,我是做不了主的,我也知道,你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服我,保你一家平安,你说的没错,即使是换了我,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很难信得过谁,要不这样,一会我让众将领各自回到船上去,我就留着你的船上跟你一起到岸边,等你们一家上了岸,再让船家送我回船就是,只是这半天一天的就要叨扰秦大人,我可是在海上喝风饮露呆了不少时间了,不知道秦大人的船上可有新鲜的吃食和酒水?”刘国轩知道,现如今也只有这个办法可以让秦有福相信自己不会为难他了,至于他自己的安全倒是不很担心,且不说在海上秦有福不敢对自己怎么样,即便是到了岸上,只要秦有福敢对自己动手,战船上可是有马的,要想追上秦有福这一家老小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刘国轩的这番话是秦有福最想听的,他说了半天,为的不就是这个么?当下,秦有福喜出望外,满口答应着:“如此说来就多些刘大人了,要不这样,刘大人带几个侍卫就留着我的船上小酌一番,待船只靠岸以后,让我的家眷先上岸,我且与刘大人再来个送别酒,如此这般,才显得我秦某人也是爱交朋友的,刘大人以为如何?”

刘国轩已经打定注意不杀秦有福了,一听秦有福这话,差一点没笑出来。不过想想也是,这秦有福还真是谨慎,在海上这段时间有自己在船上当然是保险的,可是一旦上了岸,如果秦有福马上就放了自己,自己还可以派兵在岸上追杀他们,可是秦有福让自己的家眷先走,到时候等她们走远了,秦有福自然就可以上马溜之大吉,到时候就算自己想为难他们也是不可能的了。不能不说这秦有福胆大心细,面对这样的局面,居然让他想出了这样脱困的办法来。

“好,就这么说定了”刘国轩也不说破,反正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还不如好好的吃上一顿。他到要看看,这大清超市的东家到底是怎么享受生活的。

刘国轩和秦有福再也没有提关于台湾和大清的事情,众位官兵也算没有白白的拦截秦有福包下的这条船,现在温州肯定是到不了了,船上安歇原本预备着吃几天的食物全都被拿了出来,几条战船上都分到了些酒肉和食物,倒是让众官兵好好的高兴了一番。至于侯爷留着了大船上的事倒没有引起谁的注意,本来么,难得碰上一个这么大方的东家,居然肯将所有的食物全部拿出来资助郑氏官兵,当然是难得的大明子民,侯爷在船上与之饮宴一番也是正常,更何况侯爷的卫队也上了船,安全方面是不用担心的。

秦有福包下的大船在台州附近靠了岸,熊婉儿和朵蓝知道这个时候不是矫情的时候,要死要活的留下来只会给秦有福和他的侍卫添麻烦,当时也不多说,大家约好了在台州县衙见面以后,秦府的两位夫人和几个大丫头连带着几个下人恨不得什么都不要,直接上了马车直奔台州,倒是秦有福和刘国轩不紧不慢的在船上又喝了一顿,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秦有福这才安排直接的手下将马牵到岸上。

“刘大人,想必你也明白,这台湾康熙是肯定要打的,与其到时候被剿灭或不得不投降,还不如主动一些,也能争取到更好的待遇。正如你所言,吴三桂的例子就在前面,但是要我说这都是吴三桂自己不懂事,要是他肯交出手里的兵权,把自己当成个老百姓,想来大清是不会为难他的。到时候俸禄拿着,又不用操心,只管过自己的小日子多好?这些都在刘大人一念之间,便是那台湾的郑经,只要他愿意投降,相信康熙是不会怎么样他的。不过这些都是刘大人自己的事,想来刘大人是有分数的。”临上马前,秦有福想想还是劝了刘国轩几句。

“秦大人说得不是没有道理,可惜我一家老小都在台湾,若是流露出降清的念头,想拿郑经是不会放过我一家人的,事到如今,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有着半天的时间,刘国轩想了很多,可是他一家老小都在台湾,即便是有降清的念头也不敢有所动作,毕竟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

“刘大人,我听说刘大人身体不太好,十有八九这次回到澎湖以后会犯病的,海上风浪极大,当然不利于病人转移,只好请家人至澎湖照料,不知道我说得可对?”秦有福笑了起来。

一听这话,刘国轩恍然大悟:“对、对秦大人说得对本官的确身体不好,生病也是正常之事”

秦有福这边笑了起来,看来自己的这份功劳是跑不了了“秦虎、秦豹,你们两个将手里的机枪交给刘大人的手下,顺便将使用方法告知,将来每个月逢五逢十你们两个都到温州海边点上三堆篝火,天明即回,在此期间无论何事只需带着耳朵,除了老爷我以外,便是宫里下了圣旨也不可胡说,否则本老爷不但要了你们的命,就连你们全家的老少都一个不留,你们俩可听清楚了?”要是能策反刘国轩,台湾的事情就算是解决了大半了,这么大的功劳,秦有福当然不敢假手于人。秦虎、秦豹可是一直跟着秦有福从确山出来的,忠心就不必说了,当初秦有福选侍卫的时候就考虑过自己的侍卫会不会因为家人的关系被人威胁,从而变节,所以秦虎和秦豹根本就没有家人,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说给刘国轩听的。

刘国轩又不傻,他当然明白,这是秦有福给自己留下了联系的方式和人员了,当下也不多言,只是拱手为理,转身回了船舱。大船扬帆而去,秦有福当然也不敢多留,带着几个侍卫拍马就跑。谁知道刘国轩会不会犯神经病,还是小心的好。

第一百七十四章 台州县衙

台州县令王乐斌得知秦有福一家在海上遇险的事情,当时差一点没晕过去。开什么玩笑,先不说秦有福的秦福超市有多大的影响力,就说秦有福这一家人,别看秦有福从来都没有品级,可是皇上为什么会给他的夫人熊婉儿封了一品诰命?康亲王的孙女封郡主这当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按照正常情况怎么都轮不到朵蓝,除非是和亲蒙古。再说秦有福的儿子秦凯旋,一个连话都说不好的孩子,要论起品级来,比他这个县官可就大得多了。

这台州可是他王乐斌的治下,要是一般老百姓在海上出了问题,顶多就是报个海难,便是遇寇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谁都知道这东南沿海不但有台湾郑氏在海上出没,倭寇也是是隔三差五就过来转一圈,抢了就跑。

道理谁都明白,甚至连府台大人也是知道的,可是要想在官场上立足,报喜不报忧本是正常的事情,谁也不会因为一个小老百姓在海上遇了难就给皇上上折子,那不是告诉皇上自己治理地方不力,导致海匪肆孽么?先不说吏部考功肯定是下下的,万一皇上追究起来,多少脑袋都不够砍的呀。

满天的神佛,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求求你们,可千万别让秦大人出了什么事情王乐斌一边安排人直奔海边接应秦有福,另一方面在心里不停地祷告,祈祷秦有福千万别出了什么事情。为了确保秦有福的安全,王乐斌甚至悄悄的派衙役找到了本县最大的盐商卢启宝,希望能通过卢启宝联系上台湾那边的人,千万别伤了秦有福的性命。王乐斌是下了狠心了,万一秦有福出了事儿,那么卢启宝就别想有个好了。谁都知道,这卢启宝为了保障盐场的平安,经常偷偷摸摸的接济台湾方面的人。以往自己可以看在卢启宝懂做人,孝敬大方上放他一马,可是到了这样紧要的关头,搞不好自己的顶子都要丢了,当然也不能让卢启宝好过了。王乐斌一番吩咐,尽管没有说得很明白,可底下的衙役哪个不是鬼机灵的?当然知道县太爷的意思。王乐斌相信,等这些消息传到卢启宝的耳朵里去的时候,那个肥猪就算胆子再大也知道该怎么办的。有钱怎么样?再有钱能硬得过官?王乐斌心里嘀咕着。

“两位夫人,要不二位先到后衙歇息片刻?衙役们都派出去了,秦大人很快就会有消息的。”卢启宝小心翼翼的招呼着。

熊婉儿像是没有听到一般,就那么端坐在县衙的大堂上,倒是朵蓝急得不行,一个劲的满屋子乱转,听到王乐斌这般安排,当时像打发苍蝇一般摆了摆手:“我们的事你先别管,赶快派人通知水师提督施琅将军,请他派兵出海拦截,千万别把我们家老爷给带到台湾去了。另外快马通知闽浙总督姚启圣大人,请他帮忙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救下我们家老爷。”

王乐斌一听朵蓝的这番安排,当时就傻眼了。刚才秦府的大管家秦二已经介绍了情况,说是秦有福已经跟刘国轩达成了协议,秦有福与刘国轩互为人质,直到双方都认为安全为止。别看王乐斌不认识刘国轩,但是对刘国轩这个人还是清楚的,他知道刘国轩一惯为人义气,郑氏官兵在海上拦截货船的时候从来都逢十取一,从未有过赶尽杀绝之举,既然刘国轩答应放回秦有福,想来应该是会受信用的,如此说来,只要秦有福平安回来了,这件事便有他王乐斌的一份功劳,可一旦捅到了施琅和姚启圣那里,不管秦有福是否能安全回来,之举肯定是要落下不是的。更何况茫茫大海,要想拦截一只小小的船队又谈何容易?即便是拦住了,秦有福马上就会变成现成的人质,到时候投鼠忌器,反而不妙。可是这郡主都开了口了,他一个小小的县令又岂敢说什么?

“朵蓝,不要乱说”端坐一旁的熊婉儿突然开口说道。“王大人常年与海匪对峙,自然比我们清楚应该如何处置,再说现在就算通知了施琅将军和姚总督,想要拦截刘国轩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闹得不好,反而会坏了老爷的性命。你且先坐下等上一等,不要这么没有规矩。”

朵蓝听了熊婉儿的话,当时心里一阵狂跳。别看秦府里她这个郡主的品级最高,但是初入秦府的那段时间已经给了朵蓝足够的教训,朵蓝心里有数,表面上熊婉儿是秦有福打赌赢来的,可是她跟秦有福在一起多年,更为了救秦有福断了一只胳膊,还为秦有福生下了秦凯旋,又掌管着秦府的财权,在别的地方不敢说,但是在秦府,熊婉儿的话肯定是比朵蓝的话管用的。表面上,朵蓝和熊婉儿同为平妻,应该说不分大小,熊婉儿平时也是一口一个妹妹的叫着,平时时时处处让着朵蓝,但这也是让着朵蓝而已,真的到了关键的时候,秦府里除了秦有福,还是熊婉儿说了算。刚才熊婉儿一直都没有说话,可是开口的时候并不是如往日一般叫妹妹,而是直呼朵蓝的名字,这就说明熊婉儿已经拿定了主意,如果朵蓝还不听话,那就等同于要逼着熊婉儿拿出秦府大妇的权力来了。

“是”到了这一步,朵蓝虽然焦急,但是只能老老实实的坐了下来,不再四下走动。

“王大人,你也无需紧张,想来这样的事情不是一次两次的了,平时该如何处置,这次还是同样处置,无需考虑我们家老爷的身份。再说了,我们家老爷不如品序,现在又交割了大清皇家军校校长的差事,已经无异于普通百姓,这件事情处理你就怎么处理,我们等着就是的。”熊婉儿像没事人一般,很是平静的对王乐斌道。

“秦夫人哪里话,秦大人身份高贵,岂能等同于一般百姓?请秦夫人放心,刘国轩一帮海寇虽然四处劫掠,但还是讲信用的,再说秦大人吉人自有天相,想来应该无事。两位夫人既然不愿到后堂歇息,不如就先在这大堂上小坐片刻,下官这就安排一番,一会儿再来给两位夫人请安。”其实该安排的王乐斌早就安排好了,不过以他的身份,一直陪着别人的家眷总是不合适的,可问题是两位夫人都不愿意离开大堂,他也不敢撵人不是?只好先告退,到后衙将这就的夫人女儿叫出来侍候着两位夫人,也免得又什么失礼的地方。

看王乐斌走出了大堂,熊婉儿才小声的对朵蓝说道:“妹妹,刚才不是姐姐故意要呵斥你,落你的面子,实在是这件事情不宜闹大。你想一想,咱们家老爷是被迫丁忧离京的,到温州也是临时起意,可偏偏在这路上碰上了台湾守将刘国轩,这事一旦闹大了,传到那些恨不得置老爷于死地的人的耳朵了里,就算是皇上想保咱们家老爷怕也是保不住的,再说这大海茫茫的,如果刘国轩将老爷挟持到了台湾,想必台湾郑经也不会要了老爷的性命,只要老爷还活着,咱们一家就总有相见的机会,可是一旦这事闹到了施琅和姚启圣那里,就算他们拦住了刘国轩的战船,刘国轩他们会投降么?为了保命,他们势必让老爷站出来当人质,逼着我们大清的战船放过他们,这样一来,这么老爷就算没有投敌的念头,到了这个地步也只有投敌了。退一万步,咱们家老爷坚贞不屈,宁死不降,那会是什么后果你想过了么?所以这个时候咱们千万不能乱,一定要约束好吓人,谁也不能离开这县衙的大堂一步,不管老爷出了什么问题,只要咱们不离开这县衙的大堂,就足以证明咱们秦府没有勾结台湾,至少咱们秦府的两位夫人和孩子跟台湾方面没有关系,这样一来,即使将来老爷出了什么事,咱们还能为老爷留下一点血脉,相信皇上不会就这么斩了你这个康亲王的孙女和我这个熊赐履的女儿,凯旋还不懂事,也该没有问题的。”熊赐履的鼎鼎大名也不是白来的,家学渊源自然不用说,关键还是长期精英教育的结果,在他们那样的家庭,男孩子从小除了读书,生下的就是学着怎么当官,女孩子当然是学习妇道,然后学着怎么管家和相夫教子,熊婉儿出自熊府能在秦府生生的压着郡主一头,没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当然不行,这件事情本来就已经很微妙了,如果被有心人拿出来利用一番,说不定真的就会落个满门抄斩的地步,事到如今,熊婉儿也没有别的什么好办法,只能是尽量将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尽可能表明这不过是一个意外,与秦府的观念没有关系。

让熊婉儿这么一解释,朵蓝算是明白了,难怪刚才熊婉儿会用那样的口气跟她说话,如果真的由着自己闹下去,说不定就把一家人的脑袋都给闹没了。别看朵蓝也是身份显赫,是从康亲王府出来的,可是如果不是嫁给了秦有福,别说能得个郡主的封号了,说不定这会已经死在蒙古草原上了,像她这样的身份,在康亲王府本就不受重视,再说谁会想到她能嫁在中原?草原上天大地大,根本是越泼辣越好,这样才能活得久一点,所以为人处世当然不如熊婉儿,这也是自从嫁入秦府以后朵蓝一直都处于下风的原因,不过被熊婉儿这么一解释,朵蓝算是夫妻了,老老实实的陪着熊婉儿坐在县衙的大堂上,等着秦有福的消息。

秦有福与刘国轩分手之后,当然是快马加鞭赶到台州,他也不傻,当然明白这次的事情要是处理不好很可能会有麻烦,当然了,要是处理得当,功劳自然也是不小的,如今之计,只有马上将这个消息传回京城,让康熙明白是怎么回事,省得让别人抓住了小辫子。

远远的,秦有福看见不少穿着官衣的衙役正急急忙忙的赶往海边,连忙一把拉住了缰绳,分附着秦虎道:“秦虎,拦住那些衙役,打听一下是不是到海边去找我们的,要是是,不用多说,把他们都给纠集起来,先带回台州,不可走漏了一个人,千万不能让他们传递出去了消息。如果有人不听话的,别管那么多,都给我砍了”这个时候可是性命攸关的时候,当然不能有妇人之仁。

秦虎答应了一声,带着两个侍卫端着机枪迎着那帮衙役便过了去。秦有福这边可没功夫耽搁,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但不管什么事都得先到了台州县衙再说。

别看秦有福没有品级,可爵位还是有的,再说还有两位诰命夫人在一边,王乐斌当然乐得让秦有福做主。于是一声令下,所有出去找寻秦有福的衙役都被收了回来,派出去联系附近驻军的人也被快马追了回来。根据秦有福的意思,熊婉儿分别给施琅、姚启圣写了信,信中讲述了这件事的始末,告知了刘国轩有可能被策反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给康熙些了一份折子,说明了情况,当然了,还得把自己后来告诉刘国轩的联系方法告诉康熙,至于康熙是什么意思就得看康熙的了,不过这里秦有福还得交待清楚自己让秦虎、秦豹把两只机枪给了刘国轩的事情,别看这东西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了,但是康熙还是很在意的,一直要求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了。当初秦有福带到湖南战场上的火器不少,但是一支机枪都没有丢过。这些事情要是不说清楚,谁知道康熙会不会认为是自己故意将这样的武器交给刘国轩的?

一时间,台州的衙役全都被限制了自由,秦府上下的侍卫可就忙起来了,他们得联系驻军,还得控制县衙,大家一下子忙得人仰马翻的。好在到了台州以后安全基本上不成问题了,秦府的下人也都个个能干,两位夫人也管理有方,秦有福又变成了闲人一个,乐得好好休息一下,不管这么说,碰上这样的事的确让人紧张,一旦松懈下来,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第一百七十五章老谋深算姚启圣第一百七十五章老谋深算姚启圣第一百七十五章 老谋深算姚启圣

说起来姚启圣都不知道自己这一辈子算是命好还是命不好,康熙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他就已经是通州知事了,后来因为剿匪的时候为了报复当年受到的欺负,下令打死了当地的大户,被人告了一状,迫不得已,只好自己走人。好在后来查到那个大户跟土匪有勾结,姚启圣算是平了反,几年下来,倒也混了个巡抚的差事,结果这家伙又得罪了上司,连续几年考功都是下下,吏部对官员是有要求的,连续几年下下,当然是没法当官了,于是姚启圣又回了家。后来为了求个出身,姚启圣入了汉军正红旗。到了康熙二年,一心想当官的姚启圣参加了科举,一下子就得了个八旗乡试第一,被吏部安排到了广东任香山知县。要是一般的人,凭着乡试第一的名头,混几年也就慢慢的上去了,可是姚启圣老想干出点事来,结果擅开海禁,被贬到了盛京养马,变成了不入流的九品官。也亏得三藩闹事,大家发现需要一个对东南沿海比较熟悉的人当官,结果姚启圣时来运转,被派到了福建剿匪。毕竟是当地人,姚启圣熟悉地形,家里本身又是当地的大户,结果立了功,被任命为浙江温处道佥事,这一下,这老小子发现当文官不好混,还是战功升得快,于是处心积虑的跟耿精忠过不去,几仗打下来,这家伙成了福建布政司使。发现了这一条升官的捷径以后,姚启圣一发不可收拾,不但打仗用心,还自己掏腰包,前后拿出了五万多两银子用于养兵犒赏,康熙知道了以后很是感动,认为这姚启圣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结果一道圣旨,这家伙一下成了福建总督,官居一品,成了炙手可热的当朝大员。

要说姚启圣跟刘国轩也算是老熟人了,这两人交手多次,互有胜负,姚启圣对刘国轩是恨得牙痒痒,可又拿刘国轩没办法。别看姚启圣在岸上打仗还行,可刘国轩手里大多是水师,又不用固守城池,姚启圣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拿刘国轩没辙。

姚启圣当然知道,刘国轩手里的水师是台湾的依仗,只要拿下了刘国轩,台湾的问题就好办了。为了对付刘国轩,姚启圣算是煞费苦心,三番五次派人联系刘国轩,答应只要刘国轩肯投降,不但不追究他的事情,还会保举他为官,可是刘国轩心中有数,这事要是没有康熙的圣旨,光凭一个姚启圣的担保怕是靠不住,再说刘国轩一家都在台湾,万一有什么问题,他这一家人可就保不住了,所以对姚启圣的招安不理不睬的。

姚启圣心中也有数,招安刘国轩的事不是他能说了算的,可是有刘国轩在,攻打台湾就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姚启圣也明白,自己到了这个年纪,若是想再往上爬,攻陷台湾几乎是他唯一的机会了,一旦操作不当,到时候搞得个损兵折将,搞不好功立不成,还给自己带来麻烦。

为了对付刘国轩,姚启圣可以说算无遗策,一边不停地跟刘国轩谈判,想招安刘国轩,另一方面不断的派出好手,试图刺杀刘国轩,可惜刘国轩本就戎马生涯一辈子,功夫自然是不用说的,而且他手底下还有一帮忠心耿耿的侍卫,姚启圣派出去的几波人马都没了音讯,搞得姚启圣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好。

不过最近这一段时间姚启圣总算是得了一个好消息,郑经的手下施明良偷偷派人联系姚启圣,说是想要投降大清。姚启圣对施明良没什么兴趣,但是施明良有机会接近郑经。姚启圣这一辈子就为了当官,当然最善于抓住机会,对付刘国轩他是没有什么好办法了,但是只要施明良能抓住郑经,台湾的事情就问题不大了,到时候不管刘国轩是不是接受招安,郑经都被抓起来了,刘国轩还能撑得住么?

这段时间,姚启圣几乎每天都派人去联系施明良,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到了施明良的身上。

其实姚启圣也知道,只要迁界禁海,台湾得不到大陆的补给,不管是谁来都撑不了多久,可问题是迁界禁海关系甚大,根本就是以本伤人的办法,一旦实施,整个东南沿海顿时会变得一片萧条,打下台湾是没有问题,可东南沿海的老百姓就遭殃了,姚启圣本是浙江人,他当然知道在海边讨生活的人是离不开大海的,一旦实行迁界禁海,恐怕他姚启圣家的祖坟都会给人给挖了。

打发走了给施明良送信的人,姚启圣坐在屋里呆了好半天,虽然按照施明良的说法,只要接应得当,抓住郑经问题不大,最不济也能杀了郑经,可是姚启圣明白,不管怎么说郑经也是当王爷的,施明良的计策是好,可是要想真正实施起来,谁也说不上这其中有什么变数,况且台湾大陆隔着茫茫大海,接应起来哪是这么容易的?

“报告大人,朵蓝郡主着人带来书信一封,老爷见是不见?”姚启圣正想着施明良的事,有军士进来通报着。

“朵蓝郡主?”姚启圣有点懵,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朵蓝郡主是什么人。再说了,正常情况下,皇亲国戚是不宜结交朝中大臣的,这本是犯忌讳的事情。如果说着朵蓝郡主摆着仪仗亲临,那么即便他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也得出来接驾见礼,这样的事也不是没有过,时不时的有些皇亲国戚什么的出来玩,到了地方,找地方官接待一下是有的,但是书信来往的情况的确少见,这朵蓝郡主为什么不明不白的给自己写信?

“是,小的验看过来,来人的确拿着朵蓝郡主的腰牌,小人不放心,还特意问了一句,这朵蓝郡主是原大清皇家军校校长的夫人,这次他是帮朵蓝郡主的额驸给大人送信来的。”怎么说都是总督府的人,平时大官见得多了,别看来人拿的是朵蓝郡主的信物,但是问一声也是正常的事情,更何况这朵蓝郡主本没有什么名气,他怎么都得问清楚了才好帮着通报。

“你是说这朵蓝郡主是秦有福秦大人的福晋?快,快把送信的人请进来”姚启圣这下算是明白了,原来这送信的不过是借了朵蓝郡主的名义来的,其实是帮秦有福送信。别看秦有福跟姚启圣没什么关系,而且秦有福根本就不是个官,相比姚启圣这个一品大员不知道差到哪里去了,可是姚启圣明白,秦有福虽然没有品级,大清皇家军校校长也刚刚去了职,现在也不过挂了个大清皇家顾问的头衔,可是在皇上的眼里,秦有福的分量恐怕一点都不比他这个福建总督差到哪里去。要说起来,秦有福要是真的到了自己的总督府,怎么都是得迎一下的。至于秦有福为什么借朵蓝郡主的名头给自己写信,这不是别人想用郡主的名头压着他这个总督,而是别人懂规矩,毕竟他秦有福是没有品级的,虽然不是白身,但是也差不多,再说没事他也用不着给自己写信,大概是怕自己这个总督府的门难进,这才不得以而为之,越是这样,就说明这件事越是总要,当然得把送信的给叫了来问个清楚。

“见过总督大人。”秦豹一进大堂,见到端坐着的姚启圣,便规规矩矩的单膝跪下,行礼道。

“起来吧、起来吧。”姚启圣受了一礼以后招呼着:“敢问大人如何称呼啊?”

“在下秦豹,承蒙皇上恩赐,赏了在下一个从五品带刀侍卫的进身。现在在秦府侍候朵蓝郡主。”秦豹是按照规矩应答的。毕竟秦有福没有品级,给他派几个侍卫有些说不过去,正好朵蓝嫁进了秦府,于是他们几个秦府的老人便捡着了便宜,一个两个都安排了武职。

“秦大人年纪轻轻的就是千总了,将来必定前途无量。不知朵蓝郡主有什么吩咐?”姚启圣心里明白,便是郡主也是用不了从五品的侍卫的,皇上能这样例外安排,当然是为了秦有福,要不然即使是自己这个总督府也没有用从五品侍卫一说。

“其实倒不是朵蓝郡主有事,下官这次来是奉了我们家老爷的命令,给姚大人通个气的。我们家老爷说了,他这次奉旨丁忧,要在温州呆一段时间,姚大人乃是福建总督,这浙江正是大人的辖区,于情于理,自当到大人这里有个报备,另外我们大人还给姚大人写了一封书信,还请大人过目。”秦豹现在是信差的角色,当然不能乱说话,有什么还得等姚启圣看了信再说。

早有手下将信件交给了姚启圣,姚启圣也不多说,当堂将信开了,仔细阅读起来。

读了一会,姚启圣的眉头皱了起来:“怎么会这样?”说着话,姚启圣吩咐手下:“你们先出去,没有本督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大堂。违令者斩”

姚启圣当然明白秦有福说的东西有多要紧,万一泄露了出去,事情就麻烦了。

秦豹也很机灵,一看姚启圣把人都打发走了,也不等姚启圣发问,径直说道:“我们家老爷是今天早上被刘国轩送上的岸,下官马不停蹄,拿了大人给姚总督的信就来了。这之前我们家老爷已经下令台州县知道这件事的人全都留在了县衙,应该如何处置还请姚大人给拿个主意。另外我们家老爷让下官告诉大人,这件事他已经派人将消息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同时派人给施琅将军送了信。至于具体实施还得请大人担待些。我们家老爷说了,他这次不过是适逢其会,碰上了而已,他现在正在丁忧期间,帮着拉一下线可以,具体该怎么办还得总督大人拿主意。”

秦豹的话很诚恳,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可是听着姚启圣的耳朵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姚启圣心里的话:这秦有福都把事情捅到皇上那里去了,还他**的好意识舔着说什么全凭自己拿主意?这封信与其说是让自己拿主意,还不如说是给了自己一个通知,让自己全力配合,别坏了他的好事这下好了,这个秦有福也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都被皇上整回家丁忧了还不老实,放着好好的官道不走,偏偏去走什么水路,更过分的,刘国轩难得出海一趟就碰上了他,简直是巧得都没话说了。这要是放着一般人身上,姚启圣肯定二话不说就会认定这不过是一场阴谋,至少是有勾连的嫌疑,可是这事还真套不到秦有福身上。反正事情已经报道京里了,该怎么样都得皇上说了算,至少在皇上没有发话之前,别说姚启圣想怎么样对付秦有福了,恨不得两个人的身份得倒一个个,现在的事情得秦有福说了算,姚启圣也只有配合的份。原想着施明良那边要是成了事儿,台湾的事就好办了,现在让秦有福这么一搞,事情就有了变数,就算施明良成了事,想来刘国轩也不过是投降一途,可是只要刘国轩投降,功劳可就得分给秦有福一份。姚启圣心里那个不是滋味,这秦有福这么那么好的命,什么事都让他给赶上了?再看看这人办的这事,整个就是一市侩,也太会算计了。

姚启圣那离知道,秦有福本身就是卖小菜出身的,最精明的就是算计。这次被康熙逼着丁忧的事本来就让秦有福很不舒服,再说也让秦有福又了很大的危机感,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个立功的机会,不管换了是谁都不会放过,更何况秦有福?

“事情本督清楚了,事关机密,台州县衙的那些人必须控制起来,本督这就修书一封,还得麻烦你带着我的人马上赶回去,先把台州县衙的衙役什么的都控制起来。另外还请你告诉秦大人,此事事关平台方略,马虎不得,若是泄露了出去,事情就麻烦了。对台州县衙的人该怎么处理由秦大人安排,本督只好派人协助,就不插手了。”姚启圣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关键就是保密,现在知道这件事的可不止一个两个,自己要是傻呼呼的接手台州县衙那帮人,万一事情泄露了就说不清楚了,如今之计唯有把处理权交给秦有福,到时候出了什么事情可就不关他的事儿了。

第一百七十六章康熙也为难

第一百七十六章 康熙也为难

北京城的皇宫里,康熙看着秦有福八百里快递送上来的奏折目瞪口呆。康熙本来已经打算好了,眼看三藩就要完蛋了,正好趁着这个时候连台湾的事一并解决,也省了一桩心事。

康熙还记得,当初为了台湾的事他跟秦有福聊过一会,那还是秦有福刚刚进京没有多久的时候的事。那个时候,朝中不少大臣都认为这台湾即没有什么资源,又有郑氏多年经营的根基,打是能打下来,但是对大清没有什么价值,反倒成了负担,更不要说跨海作战困那重重,搞不好损兵折将,有些得不偿失。康熙那时候年纪还小,被一群大臣说得也有些迷糊,不知道是不是该放弃台湾。结果在跟秦有福谈起这件事以后,秦有福毫不犹豫的告诉康熙,这台湾是万万放弃不得的,且不说台湾现在还有一个郡王,代表的是前明的政权,只要他们存在一天,就会威胁到大清的统治地位和政权,他们就会鼓动老百姓不断的闹事,势必导致清朝政府疲于奔命,这不符合大清的利益,另一个方面,别看台湾只是一个小岛,但是它控制着大清东南沿海的通道,会严重威胁大陆的安全,郑氏可以以台湾为基地,随心所欲的攻击任何一个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目标,打完就跑,令人防不胜防,一旦控制了台湾,以台湾为要塞加上大陆方面的武力,就可以形成对东南沿海的全面控制,这于大清的防务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康熙详细分析了秦有福说的这些话,这才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拿下台湾。

看着手上的奏折,康熙摇了摇头。别看康熙不得已让秦有福离开了京城,但是康熙心中有数,秦有福这个人有些小毛病,喜欢斤斤计较,还挺懒的,甚至连官都当不好,但是要说秦有福会有什么不臣之心,康熙打心底里不相信。秦有福有自己赏的腰牌,不但可以随时进宫,平时还有很多跟自己聊天的机会,如果秦有福有异心,就算他不敢动手干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也大可以借助平时跟自己商量国策的机会误导自己的想法,让自己做出不利于大清的判断来。可惜的是,大清朝不是他康熙一个人的大清,那么多征战多年的八旗子弟需要安置,当年祖上的盟约使得宗人府成了代表大多数满人利益的、权力甚至可以抗衡他这个皇帝的机构,康熙不能不顾及皇亲国戚和各位王爷的态度,要想坐稳这个皇帝的宝座,没有大多数满人的支持,没有满蒙八旗的支持,他这个皇帝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这也是康熙不得不在压力面前妥协,把在秦有福手上刚有起色的大清皇家军校给收回来。

本来按照康熙的打算,秦有福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就这么放弃了是不可能的,现在让他丁忧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反正他大清皇家顾问的头衔还挂着,等三年以后再把秦有福招回来就是,现在康熙是腾不出手来处理这些事情。康熙明白,满人想要控制中原,唯有与汉人同化,等到天下的人再也分不出什么事满人,什么是汉人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反清复明的说法了。

可是看看手里的奏折,康熙不知道到底该这么处理了。康熙不傻,按照秦有福奏折上说的,只要不出意外,招安刘国轩已成定局,刘国轩能一直坚持到现在,无非是缺少一个穿针引线的人,另一方面就是他需要有一个合适的价码,至于刘国轩一家老小都在台湾的事倒问题不大,毕竟刘国轩的手上掌握着台湾大部分的军队,刘国轩一接受招安,台湾自然是防无可防的,只要郑经不是活得不耐烦了,给他一个胆子他也不敢怎么样刘国轩的家人,再说了,刘国轩只要接受招安就不会是一个人,他会带着成千上万的台湾水师官兵,这些人都是有家人的,这其中有不少人的家也同样在台湾,如果郑经对付了刘国轩的家人,那么就会让家属在台湾的水师官兵人人自危,那些官兵的家属也会惶恐不安,郑经又怎么会将这样不安分的事情在自己的身边发生?到了那个时候,除非是郑经大开杀戒,否则只有投降一途。

康熙为难了,虽然刘国轩现在还没有降,可是只要刘国轩降了,那么秦有福就是最大的功臣,可是他一不是满人,二没有官身,就算挂着个空头的大清皇家顾问的头衔,可现在却是在丁忧期间。秦有福为什么丁忧的事不但康熙心里清楚,满朝文武也都是清楚的,秦有福之前的功绩大家也是明白的,如果这件事的功劳再归到秦有福的身上,至少说明康熙不能够很好的保护有能力的人,保护自己的得力干将,这是对皇权的挑战,这是康熙执掌朝政弱势的表现,这样的事情对于康熙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可现在的问题是,秦有福的这份折子给了康熙一个最好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如果就这么放弃了,康熙当然是不甘心的。

“小喜子,传康亲王进宫”

到了这个时候,康熙必须联络一下康亲王这样的老臣了,只要康亲王能站出来,事情也许就有转机了,毕竟康亲王还是有手段的,而且他又是朵蓝的爷爷,应该会给自己出一个好主意。

“皇上,其实这是并不难办。”康亲王老谋深算,他当然知道康熙为什么为难。毕竟是多年的权臣了,当然知道康熙担心的是什么。

“你说。”康熙一听这话,当然知道康亲王有办法了。

“其实皇上一直惦记着台湾的事情老臣是知道的,现在眼看三藩的事情就要结束了,接下来的当然就是台湾的问题。老臣一直在想,秦有福搞的那个大清皇家军校大家都看在眼里,若我八旗子弟都能如这些军校里的学员一般,平定三藩又何须那么麻烦?可惜的是,秦有福自大回到中原以后就一直忙忙碌碌的为皇上效力,一直都没有时间为家人守孝,现如今大局已定,回家丁忧当然是应该的,不过老臣原来一直想不通,秦有福本是确山人士,虽说他一族人皆葬身大海,按理也只需在确山秦府设一灵堂,在家守灵就是,何须不远万里奔赴温州?而且不走官道却走海路,直到现在老臣才明白,想来秦有福此次赴温州乃是皇上精心安排的举动。说起来还是皇上考虑得周到,秦有福的身份的确微妙,要说起来,这秦有福既无功名又无官职,但是却又是皇上钦点的同进士出身,虽说卸了大清皇家军校校长一职,但毕竟那也算是个职位。现在好了,他身无职权,确是我大清皇家顾问,能跟皇上说的上话,但是不管地方事务,无职无权,若是让老臣想一个能跟刘国轩通得上话、却又不失我大清威严的人选出来,老臣还真想不到秦有福,我大清能有皇上这样的圣祖明君实在是天佑我大清,老臣佩服得五体投地啊”康亲王一副佩服得样子,整个人也晃晃悠悠的站了起来,像是要行大礼的样子。

“康亲王无需多礼”康熙赶忙从榻上起身,搀扶着康亲王。

康亲王本来也就是做个样子,康熙这么一拦,当然又顺势坐了下来。其实这也不奇怪,康亲王是铁帽子王,任何时候见了皇上都可以不接不送,即便是上朝也是要安排座位的,自然是不用给康熙磕头的。不过老家伙很懂事,平时都做足了规矩,康熙也知道,那些规矩一来是对自己这个皇帝表明态度,告诉皇帝自己是很老实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做给别人看,搞事大家自己是忠臣。不过那是在朝堂上,现如今在御书房,当让是用不着的。

康亲王的这番话说的好啊康熙总算是找到了既能体现他的领导能力又能体现他的前瞻眼观的理由了难道不是么?秦有福凭什么跑到温州去丁忧?那是皇帝派去的皇帝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只有秦有福是最合适的现在秦有福被迫丁忧不是他这个皇帝统御力的下降,而是深谋远虑、是大智若愚现在,有了秦有福的这件事,他康熙就会成为最明智的皇帝,是最善于用人的皇帝“谢谢康亲王,朕当初其实不是这么想的,说起来秦有福的确是一个福将、是天意,这都是赶上了。”康熙当然明白,康亲王是明白人,对明白人是不需要太虚伪的。

“皇上这话就说错了,任何时候,皇上的意思就是天意,皇上能在这个时候让秦有福丁忧,秦有福又能在海上碰上刘国轩,这就说明皇上乃是我大清的真龙天子,潜龙在天,天意难违”康亲王很坚决地说道。

“康亲王别在夸奖朕了。您是朕最信得过的朝中重臣,秦有福这件事只能说是赶巧,但是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不是秦有福能处理得了的了,更何况他现在无职无权,办这些事情中得有个名头。”康熙说道。

康亲王也不矫情,其实这件事情他已经想好了处理办法:“皇上,其实这件事情不难处理,依臣之见,这件事还是要以福建总督姚启圣为主,至于秦有福皇上可以给一个帮办的名义,协助姚启圣办理这件事,依老臣看来,只要姚启圣能和秦有福通力合作,招安刘国轩的事情不难处理”

第一百七十七章圣旨下

第一百七十七章 圣旨下

“大清福建总督姚启圣恭迎圣谕。”香案前,姚启圣规规矩矩的跪在那里,等着传旨太监宣读圣旨。

姚启圣很纳闷,因为前朝的例子放在那里,所以大清入关以后就定下规矩,正常情况下,只有在京畿附近的官员才能见到奉旨传谕的太监,一般情况下,这些太监都是传达皇上的口谕,具体的事情得等面见了皇帝才知道,即便是这样,传旨太监的手续也非常复杂,可不是说来一个太监就能传旨的。

“朕欣闻福建总督姚启圣励精图治,不但勤于治理地方,且于严厉打击福建匪患横行一事颇为用心,朕信甚慰。福建地处要害,且耿精忠伙同吴三桂、尚可喜为乱,我大清剿之初显功绩,然地方匪患需慎之又慎,着福建总督姚启圣携麾下官兵共剿之,还我百姓朗朗乾坤,”小喜子摇头晃脑的背诵着圣旨,丝毫都没有理会姚启圣不解的目光。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可能,小喜子可怎么都不愿意跑这一趟,这可不同于在京城传达皇上的口谕,基本上意思到了就行了,左右不过是传人进宫,只要别表达错,问题不大。这宣读圣旨的事情可是不能有错,别看小喜子不识字,但是读错了圣旨就是欺君,这可大意不得,为了这个,小喜子几乎不眠不夜的背了几天。

小喜子在那里摇头晃脑的背着,姚启圣跪在地上满头雾水的听着,他想不明白,自己在福建没干什么,皇上怎么想到给自己下了这么一道莫名其妙的圣旨?

“钦此”小喜子好容易背完了,双手将圣旨一合,递给姚启圣验看。圣旨这东西不是开玩笑的,除了使用的材料讲究以外,关键的还有上面用的玉玺什么的,那东西是每一个官员都留着底子的,不但需要详细的校队,在开封之前还得验看火漆什么的,一旦出了问题,事情可就麻烦了。

“喜公公?皇上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本督实在是有点不明白。”办完了相关手续以后,姚启圣将圣旨供到了香案上,接下来没什么事儿了,便问小喜子。怎么说都是一品大员,跟喜公公说话也用不着那么小心。

“姚大人,还请屏退左右,小的这里还有些话要跟姚大人说。”小喜子坐在椅子上,小声的对姚启圣道。

姚启圣当然明白,要是就圣旨上那点莫名其妙的东西,皇上也范不着将自己的大内总管给派出来传旨。只见姚启圣手一挥,在一边侍候着的侍卫之类的赶忙退了下去。

“姚大人,皇上把我给派出来不光是表彰姚大人这些年的功劳,皇上还给了我一份密旨,让我亲手交给姚大人。”小喜子说着从怀里掏出了一个蜡封的竹筒,小心的递给了姚启圣。

这本是姚启圣意料之中的事情,仔细验看了密旨上的火漆以后,小心的将竹管拆了开来。按说这一类的密旨是属于机密的东西,小喜子是需要回避的,不过谁都知道,宫里的太监都不识字,况且姚启圣也知道,小喜子那么精明的人这个时候都不离开,肯定是有什么要跟自己说的,所以也不忌讳,当场便打开了圣旨,仔细看了起来。

“姚大人,皇上的让我告诉姚大人,台湾的事是皇上一直惦记着的,当初让姚大人到福建担任总督,一来是考虑姚大人执政经验丰富,且一心为国,另一个方面就因为姚大人本就是浙江人,与台湾隔海相望,熟悉东南沿海的情况,由姚大人来执行平台方略肯定能事半功倍。皇上知道,我大清连年征战,东南沿海的百姓已经苦不堪言了,再加上三藩之乱刚刚平定,正是百姓修养生息的时候,所以只要可能,皇上认为我大清不宜轻启战端,发动对台湾的攻势。秦有福秦大人担任大清皇家军校期间对台湾的问题多有研究,他认为若对台湾郑氏进行招安,不但能显示我大清的包容之心,也能给天下汉人树立一个表率,显示我大清的希望天下大统之决心。三藩之后,台湾问题再能解决,天下便再无异心,老百姓便能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秦大人便请旨借丁忧之名前往闽浙一带,希望能为天下大统尽一份力量。想来姚大人也知道,秦大人在京城里可以说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为了彰显皇上对秦大人的恩宠,皇上不但封了秦大人的夫人一品诰命,甚至变革满汉不通婚的祖制将康亲王的孙女朵蓝下嫁于秦大人为平妻,这般恩宠可谓前无古人了。当初秦大人请旨赴闽浙的时候,皇上本欲不答应的,但是秦大人为了皇上平台的大计,不惜以身犯险。小的还记得,当初秦大人跟皇上说,别看他在朝廷中无品无级的,但凭他在朝中的影响和名气,是担任招安的不二人选。最关键的,秦大人无品无级,即使这件事办不成,于我大清的颜面丝毫不会有什么影响,毕竟他只能算是白身一个,即使这件事办不成,也不过是他自己的问题。”小喜子的这番话都是在京城预先设计好了的,具体的东西当然在圣旨里说清楚了,但是要让姚启圣这个一品大人心甘情愿的配合,当然得有一番说辞。

“喜公公说得是,皇上考虑周到,秦大人以身犯险,实在是英气可嘉。”别看小喜子说得合理,但是姚启圣可是老狐狸了,怎么会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到了现在这个程度,就算是他不愿意也不行了。

“皇上也没有想到,秦大人离京还没几天就见到了刘国轩,而且已经做好了铺垫工作,皇上在密旨里也跟姚大人说了,这件事还是由秦大人负责联系,姚大人要尽力配合,但是秦大人没有品级,算不得朝廷官员,具体操作的时候还得姚大人挂着名,一应事务皆由姚大人和秦大人分别上报皇上,由皇上定夺。如若发生意外情况,可由姚大人并秦大人凭皇上的密旨共同节制水师对台作战,大清水师皆由调遣,姚大人明白了么?”康熙当然不会在圣旨里说得这么明白,毕竟这事要是传了出去有些不好听,再说了,这么解释明显是让姚启圣白捡功劳,如果传了出去,不但姚启圣脸上过不去,对秦有福也不公平。可惜秦有福毕竟是被丁忧的,如果传出去康熙把秦有福派出来办这件事,康熙也担心朝中有人不愿意。

小喜子这么一解释,姚启圣算是明白了,难怪康熙会把喜公公派出来,看来这秦有福还真不是一般的得宠,皇帝能在这个时候给秦有福这么一份差事,一来是秦有福运气好,关键的还是康熙信得过他。

“皇上圣明,请喜公公转告皇上,我姚启圣必定不好好的配合秦有福,务求实现皇上的平台方略。”姚启圣当然是得给康熙上一个折子的,不过表面的话还得说清楚。

“既然如此,本公公也不便久留,我还得马上赶赴台州,将皇上的旨意告知秦大人,这就告辞了。”喜公公好容易出来一趟,为皇上办事当然不敢耽误,他也知道这是皇上对他的信任,再说从秦有福在海上见到刘国轩道现在已经快半个月了,秦有福虽然一直都跟刘国轩保持着联系,但是没有皇上的旨意,他当然不敢拿什么主意。好在刘国轩也清楚这事是急不来的,但是眼看就又要到了见面的时间了,算算日子,刘国轩当然明白,皇上不管有什么意思都该有个交代了,如果耽误了时间,怕刘国轩出现什么反复,喜公公也顾不得一路疲劳,当然得马上赶到台州,先把皇上的意思告诉秦有福再说。

秦有福这两天也着急,他已经跟刘国轩的人见过两次了,不过没有皇上的旨意,他当然不能答应刘国轩什么,不过从见面的情况不难看出,刘国轩也着急,他也希望能尽快把事情谈妥了。

“秦大人,大内太监总管喜公公传旨来了,请秦大人马上出去接旨。”王乐斌急急忙忙的冲进了后衙,也顾不上什么礼节,大声嚷嚷着。

别看王乐斌是台州县令,不过秦有福到了台州,他当然得负责接待。要说起来王乐斌当然可以让秦有福他们这帮人都住到驿馆去,可是驿馆的条件这么能赶得上他的后衙?就算王乐斌再不懂为人处事,再不会巴结上官,再不拿秦有福这个无品无级的大清皇家顾问当回事,可就冲着朵蓝郡主或者熊婉儿这个一品诰命,他也只能把后衙给腾出来,自己搬到客栈去住。不过王乐斌也知道,秦有福他们总不会长住的,否则凭秦府的财力,秦有福就自己买房子住了。

“喜公公来了?”秦有福很意外,在北京的时候喜公公没少上秦府溜达,顺便传个圣旨什么的,可是他怎么说都是四品的大内太监总管,怎么会跑到浙江来传旨来了?看来康熙还真是挺重视这件事的。

“喜公公,你怎么来了?”等着一帮衙役布置香案的功夫,秦有福跟喜公公打着招呼。

“嗨,我这就是劳碌命,再说有一段时间没见到秦大人了,我这心里也怪惦记的,正好皇上说有一趟差事要来见秦大人,我这不就来了?”小喜子半开玩笑的说。

秦有福心中有数,别看自己跟喜公公的关系不错,可是两个人都明白,大家不过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小喜子哪年也没少从自己这里拿钱。

这会香案也整理好了,等王乐斌过来说已经可以了以后,小喜子吩咐:“秦大人留下接旨,其余人等还请出去,这是皇上给秦大人的密旨。”

一番折腾,小喜子拿着秦有福送的“跑路钱”高高兴兴的离开了台州,秦有福犯愁了起来。本想着这件事情自己只管牵线,具体的问题当然应该是姚启圣来谈,可是没想到这事又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按照康熙的意思,这件事就算办好了功劳也得记到姚启圣的头上,要是办不好自己可就倒霉了,搞不好还得跟姚启圣去打仗。

别看秦有福不是没有打过仗,不过那是在大陆打仗,只要不是运气不好,即使是当兵的都死得差不多了,自己也还是有机会逃跑的,可要是去攻打台湾事情就大条了,台湾海峡那么宽,万一在海上遇上风浪,秦有福相信就凭他的那点狗刨的水平,别说台湾海峡,就算是小河沟都困难。

“姚大人,怎么说您都是福建总督,这招安刘国轩的事还是得您拿主意,要不下回的谈判还是您为主好了。”对于秦有福来说,当初是为了保命才想到要招安刘国轩的,现在自己的安全肯定是不成问题了,又接触过了刘国轩派来的人,功劳已经是稳稳的,干嘛还要去伤那个脑筋?再说,谈判的成与不成又跟他没有什么关系,反正到时候得算在姚启圣的头上,与其这样,不如让姚启圣去伤脑筋,自己本来是出来度假休息的,干嘛费那个劲?

姚启圣一听这话当然不答应,开什么玩笑,该怎么谈判可不是他说了算的,再说了,这事皇上派给了秦有福,而且也是秦有福最先接触刘国轩的,自己已经不是一次两次派人去暗杀刘国轩了,刘国轩心里清楚得很,要是自己去跟刘国轩谈,说不定这事就谈崩了,到时候皇上追究下来,自己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这么不明智的事情怎么能答应?再说了,皇上已经说了,秦有福只是负责谈判,但是这以后的功劳自己一点都不会少,凭什么自己要出这个头?

“秦大人,不是老夫不想干,想这平定台湾可是不世之功,一般人就算想都想不来的,老夫当然想亲自参与,可是皇上已经后缩了,这事交给你秦大人负责,我又怎么敢插手?你就能者多劳,多担待些,你放心,旦有需要,只要招呼一声,我姚启圣绝不含糊,一定全力配合秦大人,你放心就是了。”姚启圣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好像谁要是说个不字他就要跟人拼命一般。

第一百七十八章 谈判-1

“这就是你们刘大人提出的要求?”秦有福将手里的几张纸摇了摇,开口问道。

“对不起,小的也不知道刘大人说了些什么,小的只是个负责送信的,其它的事情一概不知,还望大人见谅。”负责给刘国轩送信的那个小兵拱手施礼,一副不亢不卑的样子。

“你”秦有福被小兵的几句话顶得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碰上这样一问三不知的,你还有什么话好说?秦有福心中有数,刘国轩能派出来的肯定是他的心腹,要说什么都不知道根本就是骗鬼,可问题是谈判还得靠他,总不能拿刀逼着别人问话吧?

“算了、算了。”秦有福也不耐烦了,冲着帐篷门口招呼了一声:“秦虎,把这个小兄弟带下去,给人整两碗热乎的牛肉汤喝,另外再给拿壶好酒。这大老远的跑一趟也不容易,都给我招呼好了。”秦有福明白,如果这送信的能说,用不着问就说了,既然他不肯说,恐怕是上刑都没有用,自己还是老老实实想着这么给刘国轩回信吧。

“这不可能”姚启圣看完刘国轩派人送来的信以后,一巴掌将信拍在了桌子上,怒气冲冲的吆喝着:“他刘国轩算什么?台湾并非我大清属国,不可能照琉球、朝鲜例只是称臣进贡。先不说这台湾有多少我闽、浙、粤的子弟,一旦答应了刘国轩的这个条件,光是这些大陆子弟来来往往,与现状又有何异?到时候这地方治安如何保障?这些年来东南沿海倭寇横行,不时发生匪患,若是我们再答应刘国轩的这个条件,无异于又留下了一个病根,到时候别说我这个福建总督担当不起,就是皇上也万万不能答应的。再说了,这台湾虽然与大陆隔海相望,但是同气连枝,本就是一体的,皇上这些年一直惦记着开疆拓土,如何能让台湾分割出去?这一条是想都不用想的。”别看姚启圣年纪不小了,可是脾气却依旧那么火爆,再说他也明白,自己怕是没有多少年好活了,这个时候当然不能给自己留下一个分裂国家的骂名。

“这一条无需姚大人说,就是我也不能答应的,刘国轩这是在漫天要价,等着我们就地还钱呢”秦有福算计得明白,刘国轩要是不是脑袋给门夹了根本就不可能提出这样的条件,就凭当初他的态度就能看出来,这家伙已经早就心灰意冷了,这个时候这么说,无非是在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

“还有这。”姚启圣指点着刘国轩信上的几段:“不剃发、不登岸?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么?自大大清入关一来,最是讲究的就是剃发,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当初的剃发令下,上至当代大儒、下至黎民百姓,砍掉的脑袋可不是一个两个了,刘国轩想不剃头,那还叫招安么?拿根本就是想和我大清分庭抗礼,根本就没有诚意”老头指指点点的说道:“还有这不登岸,他刘国轩想干什么?想学吴三桂?别人吴三桂能掌私兵是不得已,当初要不是吴三桂,大清想这么顺利的入关根本就不可能,可是凭台湾那么个小地方,若是人人都不登岸,去不是等同于属国待遇?这一条也是不能答应的,台湾若是想招安,那就只有老老实实的将台湾交出来,想来皇上会看在他们老老实实的份上,不至于难为他们,便是个封个清闲王侯也是不难的,可若是再想掌兵则万万不能,有三藩之事在前,皇上怕是再也不会同意王侯掌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