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有忠回来,就有人上门求对联了,倒是杜老爷子退居二线了。

杜老爷子也不恼火,他儿子有出息,还是他教出来的,人家看中他儿子,那就是看中他这老子,他嫉妒个啥啊。所以每天也乐滋滋的。

“爹,我和二弟商量了,准备在集市上摆个摊子,专门卖对联。”杜大郎和自家爹商量。

杜有忠听了,也没有说反对,就问道:“你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杜大郎说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现在年关快到了,我们摆摊卖对联,一来是可以自己赚个零花钱,二来是也能知道赚钱的不容易,知道些人情世故,看到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

杜有忠听了点头,直接同意了,儿子们有想法,只要想法是正确的,那他就会支持的。

不在乎他能赚多少钱,能通过这个事儿,对自身有益,就很不错了,那些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以后对自己和别人也没有什么益处。

“大哥,你真的说了?爹同意了没有?”杜榆忙问道。

杜二郎忙抢着说道:“咱爹同意了,咱们这就开始吧。”

杜榆说道:“大哥二哥,咱们最好去隔壁的村子里,别人不认识我们才好,不然爷爷那边不好说。”

杜大郎点头,“这个,我也想了,我们就去盘山镇,我已经打听了,后天他们那边就有个大集市,咱们就去那边摆摊去。”

三兄妹可是私底下都商量好了,不过这摆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你这对联也得有写好的,然后还有那些需要你当场写的,笔墨和红纸都要带上,然后嘛,这做生意,首先你要会吆喝,对于他们三个来说,这可是人生第一次。

万事开头难,不过他们三个是不会退缩的。齐氏是要告诉的,说心里话,齐氏是不想这三个去干这个事儿的,毕竟都才这么大,还要到隔壁镇上,万一被人欺负了怎么办?

可是他们的老子乐意,她也不好反对了。

“别让你们爷知道了,不然他又该叨叨了。”齐氏是这样说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要是和自家爷讲明白了,他或许能理解?但是这话不好说,还是先瞒着吧。

说的是卖对联,当然这红纸啥的都要去买,好在家里这些天,别人都上门来求对联,他们就是有红纸,也不会感到怪异。

然后就是大郎一个人写对联,杜有忠这次一点儿也不帮着儿子们,认为这事儿他们既然提出来了,就该自己一手操办,就连写对联也是。

所以杜榆和二郎都帮着裁纸,磨墨,大郎负责写,好在屋子现在多,写完了,放在地上晾干了,然后卷起来。杜榆专门给收拾起来,这些可都是赶集的时候要卖的。

因为不知道卖得出去卖不出去,他们也没有敢多弄,到了赶集的时候,架上了驴车,因为家里地多了,收成也多了,杜有贤他们现在也没有卖豆腐了,驴车到了这个时候,都是闲着的呢。

把准备的东西拿了一个篮子给装好了,杜榆还要求把一个小案桌给带上,到时候自家大哥可以现成的写对联,而且空余的地方也可以摆对联。

“真的就让他们三个去了?”胡氏有些不放心,这兄妹三个可是第一次这样出去,还是隔壁镇上的,万一遇到地痞之类的,那可咋办?

“万事都有第一次,孩子们都要长大,咱们得适当的放手,不然永远都是小孩子。”杜有忠说道。

相比较家里大人的担心,杜榆他们三兄妹都挺兴奋,杜大郎赶着驴车,二郎还摇头晃脑的背了一些书,真是好不惬意。

“一会儿二哥记得吆喝啊,不然人不上来。”杜榆笑着说道。

“没问题,看我的吧。”

这话现在说的挺欢实,可是真的到了摆摊的地方,东西都摆好了,杜二郎又突然觉得不好意思了,他张了几次口,都没有喊出来。

杜榆心里直笑,虽然这天儿挺冷的,但是内心是火热的。

他们占的地方不算是中心,但是也不偏,杜榆还专门转了一圈,发现卖对联的摆摊的还真没有!

不知道别人过年的时候,都是在哪里弄的对联呢?

杜大郎笑着说道:“不用着急,既然榆儿说没有别人摆摊,那咱们是头一份,肯定是有人过来买,一会儿我把字写上了,你们就在旁边给人拿对联就成。”

果然等日头渐渐升起来后,来赶集的人多了起来,大家都是要买年货的,见到了这卖对联的摊子,都会停下来问问价格。杜榆看这人声鼎沸的样子,看来是真的不用吆喝了。

 

85 取之有道

“一副对联是六文钱,您要是买两幅,我们只收十一文钱。”这就是所谓的优惠政策,他们已经算好了成本了,连带的红纸和笔墨人工等等,一副对联需要四文钱左右,他们就赚两文钱。买两幅赚三文钱,虽然少赚一文,但是比买一幅多赚一文呢。

“太贵了,能不能便宜一些?”有人问道。

“这个价格已经很公道了,您看看这字,再看看这纸,可都是一等一的,您到哪里也买不到这么便宜又实惠的对联了!”杜榆笑着对来者说道。

“你这小姑娘,嘴巴挺伶俐,那好,你给我来两幅吧,要寓意好的!”

“行,保证让您满意!”杜榆也不含糊,“咱们都是庄户人家,最喜欢的是五谷丰登,也喜欢财源广进,我就给您拿这两幅怎么样!”

“哈哈,这两副好,我就要这两幅了!”

妥妥的十一文钱到手,杜榆恨不得举起胜利的手势,二郎也反应过来了,忙跟着招呼客人,说话也越来越利索。没一会儿,也卖了好几副了!

过年了,谁家不买对联呢?以前都是求着人给自家写对联的,还要带上东西,说些好话,现在有专门来卖对联的,还不如在这里买呢。

所以杜榆他们这边的生意很是不错,而且大郎还开始边写边卖了,因为有些客人要的对联,他们这边没有,只能现写,这样一来,还有好几个围观的,看大郎这么大的年纪,能写一手漂亮的字,真的是都惊叹不已。

有人就打听了,这看起来都是读书的娃,为啥还出来卖对联呢?

有人就脑补了,肯定是家境贫寒,为了读书和养家,不得不出来卖对联呗。

这样一脑补,来买对联的人就更多了。天气虽然很冷,可是杜榆他们都忙得出汗了。

“我说小秀才,你们在这里摆摊,也得拜码头是吧。”来了一群跟混混一样的人,杜大郎给这几个人做了个揖,把已经准备好的铜钱递了过去,来这边摆摊,已经和周围的人打听好了,这边有收保护费的,就是所谓的摊位费,看着这几个人是跟混混一样,其实是这盘山镇编外的‘捕

快’,没有俸禄,但是也是维持次序的,他们主要就是靠收这保护费过日子。

你要是不给,他们绝对会把你的摊子给砸了的,让你得不偿失。

“看来还挺懂规矩,那你们继续,以后也祝你们生意兴隆!”这群人又去别处收保护费了。

二郎嘟噜道:“刚才赚的钱,全部都便宜了他们了!”真是太亏了!

杜榆忙道:“二哥说话小声些,到时候他们听见了,把咱们的摊子给砸了,就可不是只亏那一点钱了,咱们打起精神来,后面赚得都是咱们自己的了!”

“榆儿说的很对,二郎,小心祸从口出。”任何地方都少不了这样的人,在盘水镇还好一些,那边有刘捕头,他们肯定不会受欺负,可是他们就是不想在那种保护下,才来的盘山镇,既然选择了这里,就要适应这里的规矩。

旁边卖干货的中年汉子说道:“是啊,前几天,有一个新来的,死活不给摊位费,就被人把东西全部给砸了,还把人也给打伤了,你们说,这多不值?交吧交吧,谁让咱们不是这镇上的人呢?占了人家的地儿做买卖,就必须得交钱那。”

杜二郎听着这个,有些吓着了,杜榆安慰他道:“没事儿,咱们不是交了吗?他们不会找咱们麻烦的。”

接下来,还是有很多来买对联的,中午的时候,他们用钱买了三个烧饼吃了,到了下午,带来的对联和红纸都用完了,还有人要买,都没有货了。只能是失望而归。

还有人给他们建议,可以搭配一些年画卖,这样买的人会更多。因为大家买年画还要去铺子里买去,要是这边有,那不是省时间和精力了?

这个主意不错,他们决定下次再来的时候,就这样,能赚钱,为啥要那么的清高?一张年画能赚一文钱,都是好的。

沉甸甸的钱袋子,让杜大郎装着了,其实杜二郎倒是很想拿在手里,可是到底是怕自己给弄丢了。

三兄妹收了摊子,坐上驴车回家去了。

胡氏这都一直在门口看着呢,直到看到了这三兄妹,这才放心下来,还一叠声的问道:“有没有人找你们麻烦?冷不冷?快回去烤手去!”

“娘,您应该问我们生意咋样?嘿嘿,咱们今天卖的特别好呢,好多人都夸大哥,说他小小年纪,都能写那么漂亮的字,以后肯定是大有前途!”杜榆笑着说道。

谁家母亲不喜欢听别人夸自己的孩子?胡氏自然也不例外,脸上都挂着笑,其他的人也都围了起来,问了他们三兄妹在盘山镇的情况。

看着倒在桌子上的铜钱,杜有全惊道:“我的妈啊,这么多钱!”

杜有德笑道:“你要是能写一笔好字,也能赚这么多。”

“四哥,你就别消遣我了,我就不是那块儿料。”当初自家爹也不是没有教自己读书写字,可是自己就是写不好,弄得爹的火气就大了,最后他也就不写了,真是没有那方面的天赋,要让他去种地,那还差不多!

杜老爷子又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还是生了一回闷气,然后杜有忠单独找了他,说了好半天,他才把气给消了。

听儿子们都围着只为了说钱的事儿,就说道:“学什么不好,只学了满肚子的铜臭气。大郎他们这出去可不是为了赚钱去的,人生百态,出去是为了长见识。”

今天大儿子跟自己说了,就是要让孩子们多见识见识人生百态,以后更容易变通一些,杜老爷子才没有生气的。

杜有全他们才不和杜老爷子计较呢,反正看着钱就是舒坦!

“让大郎他们数一数呗,看看今天一天赚了多少钱!”

数钱这个事儿嘛,大家都喜欢干,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把钱给数好了,一共是三百一十二文钱,这刨去成本,竟然赚了一百零一文钱!

“我的个乖乖,这一天都能赚一百文那,这要是天天都去,那一个月就是,我算一算啊,十天是一两银子,三十天就是三两了,这可真是赚钱!”

“你那是说的天天,哪里能天天都有赶集的?”杜有德给杜有全泼冷水。

杜有全笑道:“我这不就是那么一说嘛,反正这对联挺赚钱的。”

“赚钱也不能当营生,”杜老爷子说道,“大郎他们只不过是偶尔为之,哪里能当成是天天做的生意?”

反正杜老爷子是不允许的。齐氏在这里发话了,“这钱都是他们三个小的赚的,我这里也不收了,你们自己留着,当零花钱吧。”

孙子们都能赚钱了,齐氏自然是高兴的,现在日子也过的好了,她也不必啥都收到手里,平时儿媳妇们做针线赚的私房钱,她都是让他们各自留着的,所以杜榆他们手头上也有了这点儿钱。

要做就做好了,他们已经决定下次的时候,带上年画一起卖,赚的钱也多,还方便了大家。

这年画就是去镇上的杂货铺,买的数量多,直接用的批发价,反正他们也不在盘水镇卖,打听了附近几个镇上或者村子里有赶集的地方,就赶着驴车过去摆摊,这样干了十来天,他们赚的竟然有快二两银子的赚头了!

为了表示庆祝,兄妹三个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肉和骨头,让大家吃一顿好的。

齐氏虽然嘴上说,赚了两个钱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可是嘴角还是翘了起来,这可是她孙子赚钱孝敬她的,能不高兴吗?

虽然不是她一个人吃,可是现在不是她管家吗,就相当于孙子们是为了她给大家补一补了。

陈氏对杜榆他们开玩笑说道:“明年把五婶带上吧,五婶也跟着赚赚钱。我给你们打下手好了。”

“五婶明年就看不上我们这些钱了,说不定我五叔都要开始给人打家具了,那时候赚钱可是一大把一大把的。”

杜有全的岳父是个木匠,娶了陈氏以后,陈氏也求着自己的爹带一带杜有全,这事儿齐氏也是同意了的,反正以后他们老两口不在了,也不能让老大带着他们一辈子,自己有个手艺也好。

何况这是老五的岳父自己同意的,以后老五真的出师了,他赚的钱,齐氏也不会全要,他们小两口留一部分,上交一部分,齐氏对儿子媳妇都是一视同仁。

老三呢,以后和他媳妇有个磨豆腐的手艺,也吃不了啥亏,就是老四,还不知道有个啥营生好,要不行,就还是种田好了,他大哥肯定不会不管他的,而且这种田是大家伙的事儿,像这做家具,和磨豆腐,只能是额外的收益了,农闲的时候,能干的。

老三两口子早就想继续磨豆腐了,毕竟只有那样,他们才能攒上私房钱,齐氏也想着,等明年就让他们继续吧,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以后。他们在农闲的时候,赚点钱也是可以的!

陈氏自然喜欢自己的丈夫早日出师了,她爹就是给人做家具,这日子越过越好的,当然,她是不会说啥分家的蠢话的,大伯都是秀才了,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有别的烦恼,才能在农闲的时候,赚更多的钱。

 

86 胭脂米

时间飞快,转眼间杜榆的爹在锦溪书院已经教了两年的书了,这是第三年。

这一年,因为是乡试年,很多想去乡试的秀才们都开始准备了。

去年的时候,胡鑫通过了童子试,倒在了院试上面,不过他已经是童生了,今年只要考过了院试,就能成为秀才。

不得不说,人和人很不同啊,胡鑫读书是真的不错,去年的时候,他才十四岁,就能成为童生,在云阳县也算是很不错的了。

开春的时候,胡鑫去了省城,准备这一次把院试给拿下,这不,都已经考完了,正等着消息呢。

“大表哥要是通过了,那乡试的时候,是不是要和我爹一起去啊。”杜榆问道。

胡大舅笑道:“这哪成?你大表哥还小,至少也得再等个三年,才能把学问弄好呢。”

胡大舅带着季氏也过来县城,等消息了,对大儿子他是很放心,从小就爱读书,虽然第一次考秀才没有通过,但是他那个年纪,也算是不错的了。

这两年,杜榆家里也有喜事儿,首先是三婶高氏在去年的时候,生了个小子四郎,大名起的是叫杜杨,而过后没有多久,还不差十天的时间,四婶赵氏也生产了,生了个闺女,杜老爷子起名叫杜樱,家里有了这两个小的了,齐氏也不说屋子里没有小孩儿,寂寞了。

而去年,风调雨顺,家里的粮食也是大丰收,齐氏手头上的钱更多了。

根本就不是以前,为了吃点肉,都要抠抠索索的人了。

老宅那边一切都好,杜榆他们在书院也是风平浪静的。去年过年回去,杜榆和大郎二郎也都还是继续摆摊卖对联,胡鑫知道了,那些天也都跟着去帮忙,当然,他可不是为了去赚钱的,也是和自家爹说的,多见识见识人情世故,比什么都强一些。

从最开始他们卖对联,赚得钱,大郎和二郎都交给杜榆保管,杜榆呢,不想把这钱都拿在手里头放死了,那样多划不来?

刚好那一年自己家救的田冲过来送礼,其中就有一种胭脂米,说白了,就是紫米,她一下子想到了,这种米价格很是贵,比普通的米要贵十倍都不止。

想着家里的地,都是不用交税的,为什么不种一些贵重的作物,到时候卖了更值钱呢?

他们又不是现在还要靠几亩田吃饭的人家了,完全有这个条件种这个嘛。

家里也就是四叔现在手里没有啥手艺,种田咱也得种出个名堂来。

杜榆知道自己的想法肯定是不会被采纳的,毕竟人小言微,就是奶奶那一关就过不去。

想着自家爹还是很明事理的,所以就把这个想法和自家爹说了。

杜有忠听女儿这样一说,就笑道:“这想法不错,要是真能把胭脂米种出来,榆儿的功劳就大了。”

这种金贵的米,也就是家里有闲田和闲钱的人家,才会捣鼓,不然连吃都吃不饱的人家,谁会花那个心思种这个,首先的是解决饿肚子的问题。

杜有忠答应和杜老爷子,还有齐氏说一说,但是要怎么找种子,怎么种,这种问题,就交给了兄妹三个想办法。

“你们手头上不是有私房钱?那就用你们的私房钱,把这个事儿给办好了,至于到时候得利多少,你和你们四叔还有奶奶商量吧。”意思是全权放手给他们兄妹几个折腾了。

齐氏虽然勉强答应了,但是这心里犯疼啊,觉得自己的大儿子是在糟蹋田,还要上好的水田,这要是种不出来,那一亩田就完全糟蹋了!

可是大儿子也是为了老四和家里好,反正,现在也不用交税,就让他们几个试试吧,反正一年不好,她是绝对不会答应再继续下去的。

后来嘛,杜榆四叔当然是同意的,别的不行,他种庄稼那可是一把好手,不就是胭脂米吗,难道不是米了?他精心伺候着,就不信弄不好了。

至于这种子,田冲是秦员外的外甥,秦家也有粮铺,他们就先去了那个粮铺打听去了。

人家说没有这没有去壳的胭脂米的种子,但是他们想弄,也是有门路的,只是价格嘛,比普通的稻谷要贵多了。

有总比没有好,这边托人买种子,那边大郎和二郎两个也是想办法查了这方面的书,关于如何种这胭脂米的。

杜有忠说是不管,但是也是通过关系,打听了一些专门种胭脂米的地方的人说的一些法子,大体上和普通水稻一样,只不过比普通水稻更要伺候的精细些,还有一些,就是种田的人自己琢磨了。

这样一来,杜有德更是恨不得一天到晚都在那块田里带着,那叫一个用心,比照顾孩子都要细心。

到了收割的时候,竟然真的有收成了!虽然产量比不上一般的大米水稻,可是也一亩收了四百多斤呢。

收了粮食了,留了二十来斤的种子,把剩下的还是卖给了秦家的粮铺,然后这一亩田竟然赚了有八两多银子!

这比种一般的稻子赚的要多多了,尽管收成不如一般的稻子。

杜榆他们原来一两多的本钱,到了现在就是四两了。

杜有德自己也得了有二两,剩下的交公,给了齐氏二两多,齐氏收到这银子,心里是高兴的,这可比种一般的稻子要赚钱多了!要不要明年多种几亩?

还是杜有忠说道:“胭脂米能吃的起的也没有几家,我们家种个二亩地就成了,种多了也没有销路。”而且还有跟风的,到时候都种了起来,这胭脂米的价格就会降低了。

当然,一般村里的人是绝对不会种的,吃都吃不饱了,哪里有这个闲心种这种东西?还要交田税呢。

所以这才叫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有钱的是越来越没有钱。

杨柳村不少人都知道杜家这边种了胭脂米了,可是谁也没有那个底气跟着一起种,不说别的,就

这种子都不好弄,何况,人家杜家是秉着糟蹋一亩地的收成来种的,别人家谁敢去糟蹋一亩地?

也有脸皮厚的,想着从杜家这边赊点种子的,其中就是张氏。

齐氏直接说道:“我家里都不敢多种了,你们还想跟着种,种了你们自己的口粮糟蹋了,到时候还是要来找我们的麻烦,怎么着,我们这是傻了还是蠢死了,会干这样的事儿?告诉你们,人家收胭脂米的已经说了,收我们家的是人情,别人家的都不收,你们种的出来种不出来,那谁知道?别到时候种不出来了,还说是我们的不是!这玩意儿哪里说谁想种就能种的?”

到底是没有让张氏要过去。杜大爷自然又把张氏给大骂了一顿,觉得这婆娘是想一出是一出的,他家里就那么点田,哪里有那多余的田,让她折腾这个?

“你知道个啥?种那玩意儿的,都是地主或者老爷们,你去种?你想把我们都给拖死啊!再闹腾,以后二弟那边连东西也不会给你送了!”

杜家这边看在杜大爷的份上,逢年过节的,都会送些东西来,像鱼啊肉啊,毕竟杜老爷子只有杜大爷这一个亲哥,但是前提是张氏不要作,这一两年张氏还保持的挺好的,但是这一听说杜家种了胭脂米发财了,心里就按捺不住了。

村里还有人需要的,杜榆他们也不管了,都交给了四叔去处理了,要是真想要种子,他们也可以介绍种子的来处,反正只要有钱,大家都可以买的。

正是因为这东西不是可以阻止谁不能种的,反正这个风险比较大,光种子,一亩地就要花差不多一两银子,谁要是有那个狠气,那么就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