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芳菲说道:“你以为我不想硬气一回?可是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办?以前没有来京城的时候,家里的一切都是我婆婆做主,我一点儿说话的地儿都没有?我能和我婆婆对着干?那样我孩子的名声也就不要了!或许这就是我的命,我就指望着我的孩子了,等他长大了,我也少受些苦头。”

“你应该给祖父写信,把这事儿告诉祖父,祖父会给你做主的!”楚芳芷叹道。

“给祖父写信了,祖父肯定让我离开袁家,可是我的两个孩子怎么办?我不能放下他们。”当了母亲,考虑的重点就不一样了,她得为两个孩子着想,和离了,他们有个和离的母亲和父亲,别人会怎么看他们?

第233章 好差事

所以她不能,她只能忍受。

楚芳芷也不好继续说什么,日子都是自己过的,如果自己都立不起来,别人就是再帮着出气也没有用。

或许大堂姐真的是只要把儿子养大了就好,对方不宠妾灭妻,不超过她的底下,她也就不在乎了吧。

而随之而来的是,会试的结果出来了,杜大郎是榜上有名,只是不那么靠前,和杜有忠当时考得名次差不多。

这就意味着,他不能考庶吉士了。

而他这个年纪,到外面去外任,还有些年轻了。

杜有忠和大家商量的是,在京城里找个差不多的差事再说。

如今有杜有忠在京城里,不比以前,所以托关系比以前更方便了。

而且杜大郎这样的,不是同进士,更容易找个差事。

且杜有忠是国子监的太学博士,可以说,人脉比较广。更是不用发愁了。

从杜大郎榜上有名,杜有忠的名气更大了,因为他本人就是因为会教书,所以才调到国子监的,现在他们父子读为进士,且还有个女婿是庶吉士,另外小儿子也是秀才,所以,竟然是在国子监更受尊敬了。

还有人专门到杜家家里,要拜杜有忠为师,这情况是隔几天都有,而杜有忠表示,他现在是在国子监当差,学生够多的了,没有精力再管别人了,如果想当他的学生,那就请到国子监来吧。

所以说,太学里的学子们还是挺幸福的嘛。

不出大家所料,殿试后,杜大郎就是二甲进士出身了。

同样的,胡鑫的庶吉士生涯也结束,翰林院将面临新的庶吉士,又是一个三年了。

胡鑫最后是当了吏科都给事中 ,为正七品。

都给事中别看这个才正七品,但是位卑权高,掌侍从、谏诤、补阙、拾遗、审核、封驳诏旨,驳正百司所上奏章,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另负责记录编纂诏旨题奏,监督诸司执行情况;乡试充考试官,会试充同考官,殿试充受卷官;册封宗室、诸藩或告谕外国时,充正、副使;受理冤讼等。

简单点的说,胡鑫是相当于监督员,主要监督吏部官员,属于纠察组成员。

所以别看是七品官员,真是权利大的很呢,真要是给你使个绊子,朝上面给你写上一笔,你就吃不了兜着走。

更说的形象一点,就相当于皇上这个大老板的助理,虽然这助理很多,可是每一个都是不容小看的。

胡鑫接到这个任命也有些吃惊,杜有忠就更不用说了,这个都给事中的差事,要不是皇上信任或者重视的人,是不可能随便就给人的,因为这个职位真的是很吃香。权利也大。

胡鑫再是庶吉士,也连皇上的面都没有见过吧,怎么就这么入了眼了呢?

还是一下子就是吏科都给事中,这是负责纠察吏部的啊。

杜榆心里说道,不会是田大人的那个事儿引起的效果吧。真还说不定!

难道皇上就是想通过那个事儿来选拔人才?

做纠察员本身就要胆子大。当然,也不能胡乱的就冤枉人,没有的事儿也当成有事儿。

另外,他还能驳正百司所上奏章,也就是说,谁要上奏章,得先通过这些都给事中呢。所以可想而知,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了。奏章是给皇帝看得,如果都不能进入皇帝的眼里,那一切都是白搭。

既然是辅助皇帝处理奏章了,那么以后的工作地点,就是要在内阁了。

而且享有“科抄”,“科参”及“注销”之权,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监督其执行。

当然,作为吏科都给事中,办公地点也是需要到吏部的。

总之,这是个看起来品级不怎么样,但是实际上权利很高的一个职位。

杜有忠也是很奇怪这个事儿,还以为在翰林院,胡鑫就被上头的人看上了呢,毕竟翰林院也是和皇上接触很深的地方。

后来听胡鑫缩了田大人的事儿,就知道这事儿其实早就定下来了。

胡鑫这个差事一定,杜榆就忙起来了,真是,从早到晚,都有人来拜访。

吏部的官员更不用说了,都是上门道喜的,估计他们也怕胡鑫这个新任的吏部都给事中到时候给他们小鞋穿。

吏部尚书倒是不至于亲自上门来拜访,因为他好歹是一部的尚书,权利大着,就是犯了错,也轮不到一个小小的都给事中给扳倒了。

但是所谓的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都给事中以后能经常接触到皇上,到时候真的得了圣宠,那就不得了了。

所以呢,吏部尚书也让自己的家人到胡家送了东西来了。

而且这个时候是春天,万物都复苏了,各种花宴应接不暇,杜榆深刻的感受到了,丈夫的身份决定了女人的地位。

一下子来了好多帖子,连王侯公爵家里都有,请自己这个七品小官的家眷去赴宴。

当然,是不可能每个都去的,要是每个都去,那自己天天不用干别的了,只等着去玩耍赏玩去了。

只能是选择性的去一些家里,胡鑫还告诉杜榆,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现在是别人在和他们搞好关系,不是他们熬巴结别人,用不着要低人一等。

当然,胡鑫不是因为当了这个都给事中就狂妄起来了,而是事实本来就如此。

他不需要讨好这些人,他只要把皇上吩咐的事儿给办好了就成了。

主要讨好的对象是皇上那边,和谁过于亲近都不好。

杜榆看着大家对自己这个七品孺人都没有一点儿看不起,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这权利真是个好东西啊。

但是却不能一下子就被捧得轻飘飘了,很多人还眼红他们呢,更不能行走错了一步。

本着丈夫的差事不插手的原则,杜榆给自己定了个基调,不随便应承别人的任何请求,除非是大表哥同意了的。

以后绝对有人上门求情或者办事儿,她该是顺着大表哥的意思去做,有时候这个请求,说不定就是上头正乐意看到的。

大表哥这差事和御前行走也差不多了。

康远行早就成了御前行走,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他已经是正六品了。

杜大郎中了进士,最后当了顺天府经历一枚,从七品。顺天府也就是京城府衙,这顺天府有府尹,有府丞,通判推官等等,他一个从七品的经历实在是太不起眼,不过好歹是留在了京城。

虽然说吧,这顺天府的官员在京城不好混,可是大家都知道了,这杜桐的妹夫,人家现在是炙手可热呢,也没有人敢欺负杜大郎杜桐这个新人。

他在顺天府过的还挺自在。

杜榆也是顺理成章的成了七品孺人,季氏成了太孺人。有了诰命了。

胡姥娘就算是没有诰命,在胡家也是老太太,谁也不敢对她不尊敬的。

季氏穿着太孺人的衣服,感慨的对胡大舅说道:“真没有想到,我还有这一天。”她哪里能想到,自己养的孩子,能给她带来这么大的荣耀?

总感觉是从别人处偷来的一样。

想着胡鑫的亲生母亲还在世,她是有些对不起人家,这个诰命是该他生母的。

胡大舅说道:“胡说,就是他生母找上门来,人家朝廷商业是生母养母都有诰命的,不信你出去打听打听,是不是这个事儿?你啊,也别想那么多,现在这样不是挺好的,鑫儿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别人不珍惜,他们珍惜。

倒是也不怕别人过来了直接摘桃,反正他们问心无愧。

胡鑫在内阁当差,有时候也会被派去,跟着宫里的人去给皇上送当天的奏章,所以皇上的面是见着了,可是大部分时间,他都是低头的,皇上也没有跟他说话,奏章送到了,也不是立刻就批了的,他也不用等着再送回去奏章,自然是有人专门办这个差事。然后把批好的奏章给各部发下去。

不过胡鑫知道,皇上肯定是知道他这个人的。

在这里,也遇到了康远行,康远行有一次办完了差事,还让胡鑫等一等他,他们一起回去。

皇上办公的地方虽然是在宫里,可是和后宫是不在一起的,所以他们不必担心和后宫的人能联系到一起。

且送奏章的时候,那么多人跟着,也不怕安全问题。

“还没有给胡兄说声恭喜,实在是前一阵子太忙了。”康远行抱了拳,笑着说道。

所以就请了胡鑫在一个酒馆里搓了一顿,这个小酒馆,看着不怎么样,但是里面的饭菜做的不错,这还是他们当初都在翰林院的时候发现的,以后就经常在这边打牙祭了。

康远行并没有在翰林院过满三年,而是早早的就在皇上身边了。

第234章 危险

春闱的时候,康远行也忙,作为御前行走,在殿试的时候,他也要帮着收考卷。还有各种小事情要安排。

两个人喝了几杯小酒,然后说到了一些两人都关心的事儿。

胡鑫想着,康远行既然是能过来找自己,肯定是皇上那边首肯了的,不然他也不会来。

像他们这样的,忌讳结党营私。

但是有时候又需要这种‘结党营私’,端看皇上想怎么样了。

康远行告诫胡鑫,“做咱们这种差事,千万别和后宫扯上关系。”

后宫的人是无孔不钻,看着他们这样的官员和皇上能说得上话,可以通过自己的家族各方面击破,然后为她所用。

胡鑫说道:“皇上正值盛年,还没有到那个时候吧。”

夺嫡这个事儿,说起来还早了,看皇上才是壮年,起码也得有二十年的活头,现在就开始争起来,未免太早了。

所以因为没有夺嫡的烦恼,大家做官就比较轻松。

真要到了中晚期的时候,陷入了夺嫡大战,那真是官都不好做啊。

康远行笑道:“你太小看他们了,有时候后宫就代表着朝廷,虽然现在不至于到了那个地步,可是后宫争宠,他们的家族也会相互倾轧,我们这种身份,不用我说,你也知道吧,办事儿方便。”

比如说奏章,有的是想要告某人的奏章,可以押后几天,就能节省很多事儿,也能扭转局面,真的不能小看这种事儿。

既然到了这个位置了,就该小心谨慎了。回报与风险从来都是成正比的。

而且男人们在前面当官,也会影响到自己家里的家眷。说不得不小心得罪了人,自己的家眷就会在某一处被找补回来。

当然,既然想要往上爬,没有一点儿胆量是不行的。

“多谢康兄提醒,我一定会注意的。”

康远行也是一片好心。胡鑫领了这个情。

五婶陈氏的反应特别大,也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真是吃什么吐什么,把齐氏给着急的。

杜榆想着自己怀着元元的时候,吃的王夫人的泡姜,就到了王翰林家里,找王夫人要去了。

王大奶奶笑道:“你可真不客气。”

杜榆说道:“我跟你还客气什么?这点子东西,你还舍不得?”

“哟哟,口气都大了啊,我哪里敢舍不得啊,这不,我婆婆说了,你来了,要啥给啥。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她亲闺女呢。”

“去,你这样编排自己的婆婆,小心听见了,到时候有你的好果子吃。”

“我婆婆才不在意呢,对了,我家里要来远房亲戚了,说不定你们还认识呢。”王大奶奶说道。

杜榆笑着说道:“你说说看,我说不定还真认识。”

“是我们的一个远房堂姑,都快出五服了,她娘家是在云阳县的,后来嫁到别处去了,这次来京城里,是和我那堂姑父一起来的,要在这里住上几个月,所以就要借居到我们家里了。”

杜榆笑道:“云阳县那么多人,真不知道认识不认识。”

王大奶奶笑道:“我就这么一说,估计你也不认识。”

王大奶奶只觉得人家都是云阳县的,才那么一说。但是不曾想的是,杜榆的心里已经起了波澜了。

她从王家带了一坛子泡姜,然后直接去了娘家,把东西给了自己娘,也没有在娘家留着吃饭,就先回去了。

元元有祖母和太祖母照顾呢,根本就没有杜榆什么事儿。

杜榆觉得自己应该清醒清醒脑子,但是今天王大奶奶说的话,却是一直在她耳朵里环绕。

姓王,还是云阳县的,远嫁了,会不会就是大表哥的那位生母?王师爷的老婆王太太,本身娘家也是姓王呢。

不过,不会这么巧吧,王翰林家也不是云阳县的,但是王大奶奶说,那是快出了五福的堂姑。

镇定,其实就算是也没有什么事儿,王师爷的老婆也保证了,她根本就没有跟她妹子说了大表哥找着的事儿了。而知道大表哥身世的人,除了舅舅舅母,还有她和爹娘,再加上王师爷两口子了,其他的谁都不知道。

舅舅和舅母对表哥这样好,胡家棚的人从来没有人觉得大表哥不是舅舅的亲儿子,这一点儿杜榆可以确定。

所以,即使是那位不负责任的母亲过来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别人不说,谁知道这其中的门道?

而且那位是不是都还不一定呢,毕竟云阳县姓王的人家那么多的,远嫁的人也不止她一个。

杜榆有些后悔,当初心里有了事情,就没有仔细问问,也怕问多了,引起人的怀疑。

据王太太当时说,大表哥和他生母长得有些像。要不然当时王太太也不会怀疑了。

如果王大奶奶那边见到了这位,真的和大表哥长得像,会怎么样呢?

王大奶奶肯定不会朝大表哥这边想的,因为王大奶奶也不知道这丢孩子的事儿。所以不可能跟王太太一样,有那种联想。

王太太是因为自己母亲的遗愿,所以才特别注意这方面的事儿。而王家的人,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

恐怕看着有些像,但是也不会联系到两个人有关系身上。

况且,大表哥生母未婚先孕的事儿,知道的人也少的可怜,基本上知情者都死了。

当然,王师爷和王太太除外。可是他们两个也犯不着到处和人说这个事儿,毕竟这是丑事儿,大表哥的生母还又嫁人了就是为了她着想,也不会说出这个事儿的。

杜榆心道,就凭着大表哥生母的那个态度,就算是大表哥站在她面前,她也不会不承认吧,毕竟她还要继续过她的日子。

除非她走投无路了,知道大表哥的身世,然后要大表哥用自己的身份帮着她。

这么一想,杜榆就安心了。这种事儿还是少些人知道为妙。

但是杜榆本想自己一个人知道就成了,可是到晚上的时候,胡鑫就看出杜榆的不对劲儿了,这心里有事儿,和心里没事儿根本就不一样。

杜榆还纠结到底要不要告诉大表哥,毕竟万一是真的,大表哥什么都不知道,到时候岂不是要坑了他?

再说,他们是父福气,不就是要同甘共苦吗?

胡鑫也不睡了,对杜榆说道:“我们来聊会天。”

“大表哥,你明天早上还要上差呢,还是赶紧睡吧。”

“妻子心里有事儿,又不跟我说,我哪里睡的着啊。”胡鑫表示自己很哀怨。

杜榆扑哧一声笑了,“大表哥,你这样,弄得好像是我欺负你一样。”

真的是很像啊,可是到底是谁欺负谁啊。

能笑就表示事情不大,胡鑫也很有精力陪表妹多说说话。

杜榆想了想,说道:“大表哥,如果你生母在你面前,你会不会认她?”

胡鑫摇头,说道:“我不会认,大家各过各的日子就好了,不必谁惦记着谁,我现在的亲人是你们。”

“是不是谁说了什么话了?”胡鑫问道。

杜榆说道:“也没有人说什么话,就是今天去王家,听他们说,最近他们有客人上门。”杜榆把今天王大奶奶的话告诉了大表哥,“说是娘家是云阳县的,还是远嫁的,我想着,这能远嫁的人也不多,说不定就是王太太的妹子了。”

她才不说是大表哥的生母呢,这样的身份那女人也不配!

“就算是又如何?和我们根本就没有交集,她对我们来说,只是陌生人,你是不是怕她会认出我来,然后给我带来麻烦?”胡鑫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