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能融合世间万物,汉人天生的善良勤劳的本性,以及崇尚仁义宽和的儒道精神,两者结合起来,它便能包罗万象,海纳百川。

一想到这些,秦堪便兴奋不已。

从辽东回京之后,他脑子里便一直浮现着辽河之战的种种惨象,然后一直在思考,通婚朵颜便是他想出来的主意。原打算等把刘瑾斗垮之后再实施的,今日见塔娜郁郁不乐的思乡模样。终于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

“塔娜,你觉得怎样?”

“不怎样。”塔娜一翻白眼:“用你们汉人的话说,你这叫狼子野心,额直革绝不会答应的。”

秦堪笑了笑:“答不答应以后再说,能提出来便意味着往前迈了一步,塔娜,兹事体大。你不懂,你只负责回草原传话便好,顺便治治你的思乡病。”

塔娜颇觉心动。

令她心动的不是秦堪的通婚建议。而是回草原。

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肥美草地,以及一匹匹肆意驰骋在草场上骏马,呼出去吸进来,全是满满的自由味道…

洁白的贝齿狠狠一咬:“好,我回草原帮你传话!”

“真是个好姑娘。”

一想到马上就能回草原,塔娜心情好了许多,笑容分外动人,眸光流转间竟透着几分妩媚的味道。

俏生生地白了他一眼,塔娜道:“我只是帮你传话,可不会给你当说客,你的缺德主意肯定会被额直革拒绝,那时你莫像条狼似的朝我朵颜部龇牙。”

秦堪呵呵的笑:“知道何谓‘志毋虚邪,行必履正’吗?”

塔娜茫然摇头。

“意思就是说,一个好人,他的志向不虚伪不邪恶,他的言行也是堂堂一派正气,这八个字是君子的第一要则。”秦堪忽然挺起了胸,大拇指朝自己胸膛一指:“不谦虚的说,我,就是君子。君子不会干坏事,你要相信我。”

塔娜领着十余名随从以及近百名锦衣校尉欢天喜地的离开了秦府,高高扬起的嘴角透着刑满释放般的愉悦,快马加鞭离京北上。

秦堪静静站在家门口目送她离去,他的嘴角咧得比塔娜还要大。

李二站在他身旁,看到侯爷嘴角咧开的笑容,后背不由一阵凉意。

不知过了多久,秦堪淡然开口:“李二。”

“在。”

“派人送密信给叶近泉,要他好好练兵,辽东的锦衣卫千户所会配合他将一些无能的贪腐的将领全部除掉,另外再告诉他,三个月之后,会有一百门佛朗机炮列装辽东六卫,让他拉出队伍和火炮,主动寻找鞑靼部落,小规模的打几仗试试,胜负都不要紧,从中得到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火炮和军士如何配合才能创造最大的战果,必须在实战中才能慢慢摸索出来,战火才能练出真正的强兵。”

“是。”

冬雪终于来临,一夜之间,京师银装素裹,屋顶,大地,树枝,每一个角落都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素装,白得刺眼,冷得刺骨。

雪是富人们眼中最情趣的风景,却是穷人们眼中最可怕的天敌。

大雪的第二日,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衙门传来消息,京师昨夜大雪,一夜之间三十余名乞丐被冻毙在城墙根下,死状凄惨。

早朝之上,披着貂皮大髦怀揣暖炉犹自冻得直哆嗦的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惊呆了,金殿里一阵短暂的寂静无声。

惊呆的表情或真或假,一些言官御史们眼珠子急速转动,这个看似普通的坏消息,如果细细策划一下,未尝不是一件可以为自己扬名立万的好事。

明朝文官的特色在此刻无限放大。

直谏犯上,邀名买直,用头破血流甚至满身伤痕来换取朝野赞颂和仕林敬仰,换取最珍贵的政治资本,这是大明的文官们干得最多也是最驾轻就熟的一件事。

当然,高高坐在龙椅上的大明皇帝成了一个个喜爱刺激的文官们挑战生存极限的最佳目标,成了众多玩家兴致勃勃组团去刷的最**oss,虽然刷完这个**oss后不能掉装备,掉金币,可是…能涨经验值呀。

早朝散后,一场经过酝酿后的事件缓缓拉开帷幕。

上百名大臣向承天门聚集,不到半个时辰,承天门前已跪满了一地的大臣,痛哭嚎啕,骂声震天。

这回他们可不是找刘公公的麻烦,而是大骂皇帝陛下昏庸,顺天府无能,以致晚唐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末世景象在咱们大明重现,这是皇帝过错,更是官府的失职,是社稷危难江山飘摇的征兆,除了要求惩办顺天知府和同知等一干爱民不如子而如孙子的官员之外,更大的呼声则是要求朱厚照下诏罪己。

年轻的正德皇帝再一次躺着中枪了。

乾清宫内。

愤怒的朱厚照狠狠摔碎了一个精致的贡品青瓷,清脆的破裂声在殿内悠悠回荡,破碎的瓷片如飞流激溅,四下散开,殿内所有宦官宫女吓得伏地跪拜。

“朕招谁了?惹谁了?凭什么要我罪己?”朱厚照涨红了脸吼道。

“陛下息怒。”秦堪朝朱厚照苦笑拱手。

朱厚照怒道:“朕息不了怒!朕做错了什么?早朝时听到三十余乞丐冻毙的消息,朕当时还痛心不已,打算命顺天府于城外广开善棚,施粥赠衣以赈那些活着的乞丐流民们,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些文官们倒好,对活着的乞丐们问都不问,散了朝第一件事便是要朕下诏罪己,把这件惨事全部怪罪到朕的身上,满朝满殿都是些什么混帐!”

秦堪静静道:“陛下,死去的三十余乞丐,在大臣们眼里不是人命,而是一笔丰厚的政治资本,一个极好的上谏邀名的机会,如此而已。”

一语道破满殿人心,朱厚照身躯一震,接着颓然坐了下来。

一旁的刘瑾陪笑道:“陛下,本朝自洪武年开始,从朝堂到各级官府,对流民乞丐皆有章程,每到饥荒或天寒,官府开善棚施粥赈济是必须的,连善粥的浓稀程度都有严格的规定,按律,立竹箸于粥中而箸不倒者,方为合格,当年太祖高皇帝起于山野草莽,他老人家本也…本也受过许多苦楚,深知乞丐流民的艰难,陛下,朝堂有朝堂的事,官府有官府的事,天下官吏各司其职方为正途,昨晚冻毙三十余乞丐,若论其罪,顺天知府才是罪魁祸首,与陛下何干?这满朝的文官们太不晓是非了。”

秦堪听得暗暗点头。

不论他和刘瑾有多深的仇怨,但客观的说,刘瑾这番话倒是说得非常中肯。

这位大明内相,他不仅仅只是个只懂得弄权捞钱的权阉,对朝政和人心终究还是有几分见地的。

ps:今天还有一更…这两天家里网路出问题了,小区宽带很不方便,而且投诉无门,搞得我脾气很大…

第三百八十五章下诏罪己(下)

朱厚照在刘瑾的一番劝慰下,情绪终于稳定了。

刘瑾的话很有道理,朝堂有朝堂的事,官府有官府的事,如何治理流民乞丐朝廷早有章程,皇帝不可能亲自关心这个,平日官府不作为,出了事便把黑锅往皇帝身上推,这样的官儿应该被杀头。

秦堪拱手笑道:“臣认同刘公公所言,各司其职是本分,出了事自然要各究其责,陛下不必发怒,事情终有道理可讲的。”

听秦堪居然破天荒赞同他的话,刘瑾不由意外地瞧了他一眼,神情颇为惊疑,搞不清秦堪到底又在算计着什么。

这回刘公公可实在冤枉秦堪了,大部分时候秦堪还是很讲道理的,做人不能永远以坑人为乐趣。

朱厚照哼了哼,道:“如若他们不跟朕讲道理呢?你知道的,这帮文官手里拿着圣贤经义当刀剑,朝堂上惯来横冲直闯,谁敢反对他们就是反对圣贤,就是大逆不道,皇帝也不例外…”

顿了顿,朱厚照脾气又上来了,攥着拳头狠狠道:“…这群狗官!”

秦堪叹了口气,道:“下诏罪不罪己倒是其次,就怕大臣们把事情越闹越大,恐怕陛下下诏罪己还是无法满足他们,陛下若太配合,他们便无法达到犯上直谏以此邀名的目的,此事仍旧不依不饶…”

朱厚照怒道:“来便来!朕还怕他们不成?”

“陛下当然不怕他们,可太皇太后怕啊…”秦堪叹道:“陛下莫忘了。再过五日便是太皇太后的寿辰,百官要向太皇太后贺寿的,大喜的日子里若大臣们闹起来,如何收场?”

朱厚照和刘瑾呆住了。

王太皇太后是宪帝的皇后,宫中地位崇高,连朱厚照的母亲张太后也得在她面前低眉顺目,名义上,张太后是王太皇太后的儿媳,朱厚照是她孙子…自弘治帝去世后,朱厚照对亲情比以前在乎了许多。朝政国事虽被他搞得一塌糊涂,但孝之一道却做得很好,早晚皆入慈宁宫向两位太后请安,陪她们说话解闷儿。

朱厚照脸色顿时涨红了。眼中罕见地闪过一丝杀机。

“这群狗官…他们若敢惊动太皇太后她老人家,朕必夷他们三族!”

刘瑾赶紧附和:“老奴愿代陛下教训这帮狗官。”

秦堪摸了摸鼻子没说话。

杀人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大明的文官跟别的朝代不一样,杀人这种手段只能令大臣们更加反弹,满殿大臣就像是一群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越是打骂和镇压,他们便越执拗,脾气比驴更倔。

秦堪朝朱厚照拱拱手,道:“陛下的意思呢?”

朱厚照怔忪半晌,索然叹道:“朕…下罪己诏!”

刘瑾大惊:“陛下不可!这不是让大臣蹬鼻子上脸吗?”

朱厚照没理刘瑾。扭头看着秦堪:“你觉得呢?”

秦堪点头:“陛下所言甚是。罪己诏应该下,臣万死直言,这份诏书不是迫于大臣们的威逼,而是为了城墙根下冻毙的三十余名乞丐,陛下。乞丐也是你的子民。”

朱厚照点头:“还是秦堪你最懂朕,不错,乞丐也是朕的子民,朕是皇帝。是整个大明的君主,朕对不住他们,这份罪己诏应该下。”

秦堪走出乾清宫的殿门,愕然发现戴义正静静地站在殿门外等候。

戴义一见秦堪便笑开了花,赶紧上前迎上两步,抢先拱手笑道:“奴婢拜见侯爷。”

秦堪一楞,指了指乾清宫里面,道:“是找陛下禀事吗?陛下在里面,你进去吧。”

“奴婢找的是侯爷。”戴义笑道:“太皇太后的寿辰一过,眼看着便过年了,奴婢这里给侯爷备了一份微薄年礼,还请侯爷笑纳。”

秦堪笑道:“戴公公,都是自家人,不必如此客气。”

一份长长的礼单递过来,秦堪随手一翻,顿时有些惊讶。

“戴公公,你管这么多的年礼叫‘微薄’?”

“是是是,侯爷见过大场面的,奴婢这点礼委实上不得台面,虽然微薄,却也是奴婢对侯爷的一番心意。”

“微薄都这样了…戴公公,下回一定送份不微薄的给我长长眼。”

戴义脸颊抽搐几下,陪笑道:“一定一定,上元节时定有不微薄的孝敬…”

秦堪哈哈一笑,拍了拍戴义的肩:“玩笑话,戴公公切莫当真。看戴公公如今红光满面,准备的年礼如此丰厚,厂公这一年里想必财源广进吧?”

戴义尴尬地笑了笑,道:“不瞒秦侯爷,奴婢手头进项确实比以前当随堂太监时多了不少,东厂收京师各青楼楚馆和商铺的平安银子,其中大头全到了奴婢手里,一年下来十几万两不在话下,可是自从开了西厂以后,奴婢这东厂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说到这里,戴义忽然涨红了脸,怨毒地朝乾清宫里一瞥,压低了声音恶狠狠道:“刘瑾这狗杂碎简直是一匹狼!自西厂复开后,断了杂家一半的财路,他不敢找侯爷的锦衣卫,却专找我东厂开刀,京师里的青楼楚馆商铺,现在大部分只认西厂和锦衣卫,不怎么买东厂的帐了,这杂碎,简直是拿软刀子割我的肉啊!”

愤恨的表情望向秦堪时,戴义立马换了一副可怜巴巴的嘴脸:“侯爷,满朝之中刘瑾对您最忌惮,您可得为奴婢做主啊…”

秦堪苦笑道:“刘公公权倾朝野,我如何能做你的主?”

戴义小眼睛眨了眨:“侯爷若将西厂一锅端了,来年奴婢一定给侯爷送上最丰厚的年礼…”

秦堪似笑非笑道:“我还是那句话,戴公公若一刀把刘瑾捅了,我立马向陛下荐举你当司礼监掌印…”

“秦侯爷先请…”

“戴公公先请…”

二人谦让半晌,最后都觉得对方太没节操,于是很理智地转移了话题。

“秦侯爷,有件事奴婢须得与侯爷通个气儿,天津卫那边的白莲教闹得过分了,东厂番子传回来的消息,这帮白莲教众不仅冲击了官府,而且连官仓都烧了一小半,奴婢派出去两位大档头赴天津处理此事,结果死了一个,重伤一个…”

秦堪脸色顿时凝重起来。

第三百八十六章厂卫联手

白莲教历史悠久,南宋年间便已存在于世,起初本为佛教一支,崇奉阿弥陀佛,后来经过历代发展和繁衍,其教义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不论他们所宣扬的口号多么的高尚纯洁,真正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造反。

它似乎是一支专为造反而生的教派,自南宋以来,政治上不断被历代朝廷否定又肯定,然后再否定,从此变成了邪教组织,…说句良心话,真不能怪它对朝廷的敌视,被历代朝廷禁了又开,开了再禁,反反复复不记得多少次,是个人都会被刺激成神经病了。

造反这种事呢,谁也没天赋,世上没有天生的反贼,有志者往往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才能事竞成。

白莲教最初起事造反失败了很多次,创业可谓艰难,经营可谓惨淡,小打小闹,屡屡碰壁,刚刚萌生反意便被统治者一通大耳刮子劈头盖脑抽来,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天可怜见,终于有一次成功了。

很不幸,成功的那一次白莲教也没占着便宜,因为它干的是合伙买卖,除了它自己,还有明教也入了股,红巾军应运而生,天下大乱,反军四起,白莲教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于是攻城掠地杀人放火好不快哉。

可惜,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洋洋得意自以为马上要坐上龙庭的白莲教忘了,它的合伙人可不是什么善茬儿,特别是里面还有一个面貌丑陋却野心勃勃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朱元璋。

后来的事情人尽皆知,朱元璋不但把白莲教一脚踹下了董事长的位置,连他自己出身的明教也被定性为邪教组织予以取缔,两大股东花了数十年的时间创下的丰功伟业。被朱元璋全盘接收,整个天下从此姓朱,白莲教从胜利的神坛掉入了失败的地狱。

痛定思痛,不屈不挠,这是失败后的白莲教的表现。它仍旧不依不饶地进行它的造反大业,造过南宋的反,造过元朝的反,如今继续造明朝的反,他们所宣传的教义里。任何朝廷任何皇帝都是十恶不赦的,这天下谁都不能当皇帝,除了他们自己。

于是,大明王朝从立国的第一天开始,便多了一个心头大患。这个该死的邪教如野草丛生,这头拔了那头又冒出来,怎么除也除不掉,深为大明朝廷所恨。

听到东厂大档头在天津一死一伤,秦堪脸色凝重了。

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心腹亲信丁顺也被他派去了天津查白莲教,东厂久经风浪的大档头都栽了跟头。丁顺能讨得好去吗?

东厂和锦衣卫以往并不和睦,其主要原因除了互相制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自职司的重叠。锦衣卫能查的事情,东厂也能查,往往一件事情锦衣卫刚查到,东厂便随之而来。二者同查一件事,谁先查清谁便去上司面前领功。久而久之自然难免产生冲突。

查白莲教一事也是如此,锦衣卫和东厂各自派了大批人手去天津,不过这次倒并非戴义有意跟秦堪过不去,而是因为职司重叠,事涉谋反,白莲教又是历代大明皇帝的心头大患,戴义不能不查。

“戴公公,你说你的大档头一死一伤,他们是如何被刺的?”秦堪肃然问道。

戴义叹了口气,道:“白莲教闹事在我大明已不止一回两回了,番子禀报的时候奴婢也没太当回事,派了几个得力的掌班出京查案,结果人刚到天津就被白莲教刺杀在轿子里,奴婢也终于觉得这伙白莲教徒并不简单,于是又派了两名大档头出去,结果到了天津还没查几天,却被白莲教徒于暗巷中设伏,两名大档头一死一伤…”

秦堪沉吟不语,此刻他开始担心丁顺的安危了,有心想传令丁顺半途回京,想了想,终究还是忍住。

戴义接着道:“侯爷,从东厂陆续传回来的零星消息来看,天津闹事的这伙白莲教可不简单呀,看他们煽动百姓的口号,精心设计的埋伏,又准又狠的杀招儿,这伙人跟以往那些乌合之众不大一样啊,若是再容以时日让他们在天津成了气候,恐怕就难以收十了,那时满朝文武皆怪罪咱们厂卫不力,刘瑾那老杂碎正等着拿侯爷和奴婢的小辫子呢…”

秦堪点了点头,道:“戴公公所言甚是,以往厂卫不和,只因历代东厂督主与锦衣卫指挥使之间仇怨颇深,本侯与戴公公是自家人,当然亲密无间,那么,东厂和锦衣卫之间也该亲密无间才是,戴公公觉得呢?”

戴义脸上堆起笑容连连点头:“侯爷说到奴婢心坎里去了,今日奴婢来找侯爷,可不就是为了这事儿吗,侯爷,奴婢觉得呀,厂卫以后要真正的一家亲才是,咱们都是陛下的鹰犬,鹰犬之间同气连枝,犯得着争权夺利吗?”

秦堪笑道:“如此,咱们不妨将查天津白莲教作为厂卫一个崭新的开始,关于此案的所有情报和线索,以及人手的调配,行动的互相配合等等,东厂和锦衣卫完全可以互通有无,同心同德之下,不愁白莲教不被剿灭。”

戴义连连点头笑道:“侯爷所言正是道理,奴婢也是这个意思,厂卫联手,其利断金,两股绳子拧成一股,再厉害的白莲教也逃不过厂卫的追剿。”

秦堪欣悦笑道:“戴公公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简直是司礼监的擎天一柱啊,…你真不打算一刀捅死刘瑾?再考虑考虑…”

当日夜里,两匹快马同时飞驰出京,奔向天津。

马上两位骑士分别隶属于东厂和锦衣卫,二人身上各自揣着一封东厂厂公和锦衣卫指挥使的密信,两位执掌大明最大特务机构的首领向自己的手下发出了内容一样的命令:厂卫通力合作,共剿白莲。

聚集承天门的大臣们仍不愿散去,他们在等,等皇帝的反抗,然后他们再一涌而上,如群狼噬虎一般触犯天颜,结局或罢官或流放或廷杖,不论怎样的结局,对他们的政治前途而言,都是一笔丰厚的资产,罢官以后还可以再升官,流放以后还可以被召回,打着正义的幌子,他们连杀人放火都敢,何惧区区触犯天颜?天颜在这群文官眼里,就是用来触犯的。

出乎所有大臣的意料,中宫内匆匆跑出一名小宦官,跑到承天门前喘匀了气儿以后,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小宦官缓缓展开一卷黄绢,将朱厚照的罪己诏书抑扬顿挫地念了出来。

念完以后,小宦官眼皮都没抬,转身便回宫去了。

大臣们大为意外,面面相觑,发现彼此一脸的失落神伤。

陛下…怎么就真的罪己了呢?你倒是反抗啊!反抗啊!你不反抗我们何来的快感?

一份罪己诏书作得四平八稳,虽然一看便知不是陛下的亲笔,必是司礼监某个秉笔太监代拟的,然而终究还是以陛下的名义发出来。罪己诏与别的诏书不一样,旨出中宫后,它必须要发付通政使司颁行天下各城镇,令子民都知道皇帝陛下的痛悔之意。

大臣们非常失望,这么没面子的事年轻的皇帝陛下居然就忍了?我是你我都不会忍啊…

聚集承天门的大臣们一心只为扬名立万,结果一拳打在棉花上,令众人感到非常不甘心。

不行!三十多条人命,小小一份罪己诏一下就这么算了?…这事儿没完!

短暂的沉默过后,大臣们三三两两散去,他们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五日后,王太皇太后大寿。

朱厚照早已下旨,大寿罢朝一日,京师所有勋贵及四品以上文武官员皆入慈宁宫朝贺老太后寿辰。

一大早天没亮,执事太监便指挥着小宦官推着水车,从午门一直到乾清宫再到慈宁宫,一路洒着水打扫,完毕之后再将猩红的地毯从午门一直铺到慈宁宫,长长的地毯延绵数里。

宫内处处张灯结彩,处处可见剪好的各种字体的偌大“寿”字贴在宫内各个角落,太监和宫女们换上了新衣,堆起了满脸的笑容,四处洋溢着喜气。

卯时一刻,宫门大开,静候在承天门外的百官们随着太监的大声唱名,勋贵和大臣们依品阶排好班鱼贯入宫。

秦堪也在入宫拜寿的人群中,他是世袭罔替的山阴侯,自然属于勋贵的一员,而且排名颇为靠前,在京的勋贵里,以英国公张懋为首的勋贵班子领头,众国公紧随其后,然后便是以秦堪为首的侯爵一级,论资历,秦堪自然比不得那些世代受封传袭下来的老牌侯爷们,然而若论帝宠,秦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众侯爷都是眼力超凡之辈,纷纷客气地将秦堪排在侯爵一级的第一人。

第三百八十七章满堂不欢

仍如平日上朝一般,大臣们排好朝班,踱着四平八稳的方步,不急不徐地朝慈宁宫走去。

秦堪穿着御赐蟒袍低调地走在勋贵中间,沉默地跟着队伍缓缓而行,也不敢跟身旁的国公和侯爷们谈笑,负责朝纪的值日监察御史正虎视眈眈盯着队伍呢,谁若不顾朝仪在队伍里谈笑私语,定会被御史记下名字,来日的朝会上少不了一番参劾。

从午门到慈宁宫要经过太庙,太社稷,内库,奉天殿,华盖殿,乾清宫等等殿宇,一路沿途皆有禁宫武士和穿着大红飞鱼服的锦衣卫值守,太皇太后大喜的日子里,宫中又进来了这么多的外臣,安全保卫工作自是重中之重。

经过太社稷那座偌大的圆顶大殿,殿外的广场上一片嘈杂,道录司遣来的千余名僧道聚集在广场上,摆开各自的法器和道场,喃喃念诵着为老太后祈福延寿的经文,奉天殿外的广场上则搭了十几个小台子,台上却是京师有名的十几个杂耍班子,戏子们在台上唱作念打,卖力表演着自己最拿手的绝活,佛音梵唱与靡靡之音此起彼伏,宫中一派热闹非凡。

众臣一路缓行到慈宁宫,慈宁宫内外铺满了地毯,王太皇太后穿着大红喜庆的朝服,花白的头顶上凤冠微微颤动,张太后和夏皇后左右两侧作陪,朱厚照也穿着吉服龙袍陪在一边,太后一脸喜意,而年轻的夏皇后却紧紧绷着小脸。时刻注意着自己皇后的仪容,偶尔老太后侧过头来跟她说几句话,夏皇后才露出一丝矜持的微笑。

两位太后都是过来人,见夏皇后刻意保持着皇后的仪容,连如此喜庆的日子也绷着一张小脸如同出席丧事似的,两位太后心中未免有些不喜,倒也未出言责怪,于是将皇后冷落到一边,两位太后笑意吟吟地说起了话,朱厚照嘴里嚼着零嘴儿。偶尔也笑嘻嘻地插两句不着调儿的嘴,惹来两位太后一阵嗔怪又宠溺的目光。

礼部官员立于殿中,大声唱喝着勋贵及文武百官进殿贺寿,早已等候在外的勋贵和大臣们以以英国公张懋为首。依品阶顺序入殿。

这次太皇太后的寿辰看似隆重,实则宫中削减了不少费用,朱厚照到底不算昏庸得太彻底,他只是一个爱玩爱闹的少年郎,但作为国君,对子民的爱护之心还是有的。

大寿之前的两个月,户部尚书已当廷禀奏,言称太皇太后寿辰,内阁与户部廷议之后,将拨银一百万两作为寿辰所耗之需。朱厚照当时欣然同意。数日前由于乞丐冻毙一事。朱厚照回宫跟两位太后一提,两位太后是吃斋修道之人,闻言顿时痛惜不已,于是告诉朱厚照,寿辰之典不必铺张。从典礼中省下五十万两银子,拨于京师及天下各州府县,专用于赈济流民乞丐衣食,以彰皇家仁善之心。

朱家皇族做到这一步。说实话,已很不易了,然而大臣们却似乎仍不满意。

秦堪站在殿外朝班中,等待礼部官员唱名进殿贺寿,目光不经意地朝身后一扫,却见勋贵班后面的文武大臣们彼此之间飞快交换了一个眼色。

秦堪心中咯噔一下,暗道不妙,今日贺寿老太后恐怕要出事!

思忖间,却听礼部官员大声唱名,宣在京侯爵入殿朝贺。秦堪不及多想,领着侯爵班子进殿,众侯爵进殿后自然一番如潮拜贺,秦堪恭敬道了万寿无疆之后自觉站到一旁,殿上的朱厚照仍旧一脸笑嘻嘻的样子,秦堪很想给他打个眼色要他防范,可惜二人相隔太远,这个眼色扔过去大抵等于抛媚眼给瞎子,实有明珠暗投之憾。

勋贵班依次贺过寿后,接下来便是京中四品以上百官了。

内阁三位大学士领头,礼部吏部尚书随后,众臣分批次进殿磕头朝拜。

前面都还好,直到神情异常的通政司左通政黄禄进殿后,秦堪的心终于悬了起来。

只见黄禄首先朝太后跪拜,贺过寿之后,黄禄却不起身,反而从袖中掏出一份奏疏,高举过头顶,大声道:“老太后大寿,臣本不该做那焚琴煮鹤之恶事,然而圣人尝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天下可怜的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计,臣不得不冒死于老太后寿堂上直言禀奏!”

满堂寂静。

两位太后呆住了,朱厚照也呆住了,而殿内的文官们似乎早有准备,面无表情地站在朝班中不言不语。

不知沉默了多久,朱厚照脸色渐渐涨红了,眼中杀机大盛。

亲情是朱厚照的底线,黄禄今日显然触到他的底线了。

“黄禄,你好大胆!”朱厚照腾地站起身,眼中寒光如冰。

黄禄对皇帝的怒气似乎浑然无觉,犹自垂首道:“正德元年腊月,京师大雪,冻毙三十余乞丐,三日后,各地监察御史呈报上来的数字更让人触目惊心,其中保定府城冻毙流民四十余,蓟州府城冻毙六十余,真定府城冻毙三十余…”

朱厚照怒极大喝:“住口!殿前武士何在?将黄禄剥去官衣,摘去纱帽,午门杖…”

“陛下!”秦堪急忙出班截住了朱厚照的旨意,朱厚照看着秦堪清澈的目光,狂怒之心终于稍许平静,“杖毙”二字终于没有说出口。

今日老太后大寿,杀人不吉,这道旨意若真说出口,一顶暴君的帽子算是戴定了,以后大臣们对朱厚照的掣肘之处恐怕会更多,朱厚照这一生将举步难行。

朱厚照不蠢,很快明白秦堪忽然出班打断他的用意,于是感激地看了秦堪一眼。

看着满殿面无表情的大臣,穿着吉服龙袍的朱厚照心中怆然,一股深深的无力感袭上心头,沉默中,朱厚照泪流满面。

“朕…已下过罪己诏书,也削减了老太后寿辰典礼的银子用于赈济流民,你们,你们还要朕怎样?满殿食君之禄者,几人能为朕分忧?几人能不逼朕?”

第三百八十八章臣权势大

如此朝廷,如此臣工,当皇帝确实是一件很难受的事。

寿堂之上本是满殿喜庆,却被黄禄生生破坏殆尽,朱厚照怒极,老太后大寿的曰子里却又不能下令杀他,气得泪流满面。

黄禄不依不饶道:“陛下,正因为食君之禄,臣才忠君之事,臣奏的这件事,歼佞是万万不会说的。歼臣眼里看到的只有陛下一人的悲喜,忠臣眼里看到的是天下万万人的悲喜。”

话说得漂亮,殿内却有好几个人当场重重怒哼了一声,不消说,自然是刘瑾张永等八驴,连秦堪的脸色也不大好看了。

文官的武器多,圣人之言是武器,前朝兴衰之鉴是武器,口口声声标榜忠臣也是武器。你标榜自己是忠臣也就罢了,还含沙射影骂别人是歼佞,如今的朝堂判别忠与歼似乎不需要论据,只需大臣的一张嘴便足够了。

穿着吉服的刘瑾站在殿前,双手自然垂着,腰也微微向前佝偻,看表象十足的皇家家奴模样,可一双小眼睛却死死盯着黄禄,眼中杀机大盛。今曰老太后过寿,杀之不吉,可是…老太后不可能每天都过寿吧?

秦堪不怎么喜欢杀人,不过对这黄禄,倒是乐意见他领教一下刘公公的手段。

不是标榜忠臣么?当忠臣就得有被歼臣害死的觉悟,不信到下面去问问岳飞的受害感想…殿内文官们皆不言不语,对黄禄的行为也毫无表示,显然,黄禄说的话正是文官们所想,黄禄今曰不仅仅为自己代言,也为文官们代言。

朱厚照此刻脑子很乱,他想杀人,也想放声大哭,更想干脆写个退位诏书不当这皇帝罢了,诸多情绪在心中萦绕翻腾。

“黄禄,你说的这些到底是何用意,北直隶诸多流民乞丐冻毙,朕也心痛万分,朕已下过罪己诏书,拨过银两赈济,处置过相干官员,今曰你说这些,还打算要朕怎样?”朱厚照忍住气缓缓问道。

黄禄伏地道:“臣请陛下削减宫中用度,拨内库帑银分付各府广开善棚,赈济流民衣食…”

“朕答应!”朱厚照铁青着脸,咬着牙道。

这两件事并不过分,纵然黄禄不说,朱厚照也正有此打算,不过被黄禄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了出来,味道就变了,总有几分逼迫的意思,而且由大臣主动开口,传出去天下百姓满口赞颂,好名声全被大臣占了去,反而突显出皇帝多么昏庸无道似的。

“陛下仁义,臣代天下百姓谢过陛下。”

朱厚照冷冷道:“天下百姓是朕的子民,朕用不着你代天下百姓。”

“是,臣再请陛下斋戒沐浴,焚香祭奠死去的可怜乞丐们,并于太庙前郑重罪己。”

朱厚照身躯情不自禁微微颤抖起来。

“黄禄,你是不是太过分了?你知道太庙是什么地方吗?”

“陛下,江山是祖宗传下来的江山,陛下也是祖宗的子孙,子孙有功可耀于太庙,有过为何不能自罪于太庙?”

这时,满殿文官如同听到信号似的,忽然一齐向朱厚照跪拜下来,齐声道:“臣等恭请陛下太庙罪己。”

人群里,李东阳,杨廷和等数十名心地尚算忠厚的大臣有些犹豫和不忍,但见大部分文官都跪了下去,他们也不得不屈膝垂首跪下。

法不责众,当文官们拧成了一股绳,这般势力绝对是恐怖的存在,连皇帝也拿它无可奈何的。此时此刻,是非黑白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谁的声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