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了,咱们还是坦诚直率一点的好。”

很快下人奉上茶水,秦堪翘着腿轻轻啜了一口,斜眼望着他,道:“说吧,今日登门又是递名帖又是摆仪仗,你抽的哪门子疯?”

徐鹏举笑道:“太庙献俘之时你不是说造船出海,要我散了朝会后跟你议一议吗?这可是大事,自然要郑重其事。今日我是代表南京魏国公府来正式拜会你的。”

叹了口气,秦堪喃喃道:“眼瞧着快过年了,我还以为你是来给我送年礼的,没想到你只带了一张嘴登门…”

不死心地直起身子朝前堂外的院子看了看,院子里雪白干净,空空如也,没有任何礼盒礼担之类的疑似物体,秦堪终于彻底失望。

“现在的年轻人实在是太没礼貌了…”秦堪失望叹息。

徐鹏举额头青筋暴跳:“秦公爷,离过年还早呢!咱们能说正事了吗?”

“天津东港目前造了四艘大福船,两千料的,船已下水,一切顺利,这四艘福船仅仅只是个开始,东港如今还在日夜不停地继续造船,不过四艘福船不大不小也能干出一笔大买卖了,所以我想邀几位京中勋贵一同凑份子,择日出海东渡日本。”秦堪一边品茶一边不急不缓道。

徐鹏举眉头皱了皱,道:“四艘福船的货你宁国公一个人不是吃不下,为何邀我们这些勋贵一起做?本来该你一人独得的银子,无端要分四五份出去,你怎么想的?”

秦堪苦笑道:“古人云‘知足者常乐’,古人又云‘弱水三千我只取…’”

话没说话,徐鹏举忽然明白了,于是无比鄙夷地瞥了秦堪一眼,道:“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了,无非是一个人吃独食太显眼,到时候自己的库房装满了银子,却惹得文官参劾,勋贵眼红,被天下人不待见,弄得里外不是人,于是把咱们这些勋贵拉到你的贼船上,对不对?”

秦堪叹道:“小公爷简直是我的知己,刚才进门委实不该收你银子的。”

徐鹏举冷笑:“小爷可不仅仅是吃货,就算是吃货,也有睿智的一面,我只问你,四艘福船东渡日本,你怎么保证路途上万无一失?如今东海的倭寇多么猖獗,你应该比我更清楚,四艘货物万一打了水漂儿,你赔我钱吗?”

秦堪笑道:“我不是第一个出海的人,事实上百年来已有无数文官勾结商人巨贾悄悄出海与藩国贸易,瓜分巨利,包括你徐家,你告诉我,你们载货出海时是怎样保证万无一失的?”

“海船出海风险极大,赚与赔往往五五之数,偌大的东海无数天灾**,谁能保证万无一失?我徐家世沐圣恩,自然不方便直接参与,而是转了好几层关系与江南浙商凑成了份子,不仅是我,文官也一样,身处这个地位,吃相不能太难看,真正做事的还是那些商人。”

“商人是怎样保证海船和货物安全的?”

“很简单,商人出海走的是固定的航道,航道上有固定的势力,倭寇不论是真倭还是假倭,他们不一定非得杀人抢货,农夫都知道想吃肉就得先把猪养肥养壮,倭寇自然不会真正把商人的航道掐死,这样对他们自己更没好处,每年只需优哉游哉坐在海岛上,自然有商人将白花花的买路银子送上门…”

秦堪若有所思:“也就是说,商人靠交保护费才得以自保?”

“保护费?这是个新词儿,意思倒是挺贴切的,说白了就跟你们厂卫收饭馆酒楼青楼的平安银子一样,收了钱自然不会拿商人怎样,当然,偶尔也会碰到一些不讲究的倭寇,收了银子却将船上的人全杀光,然后独吞了货物,碰到这种倭寇只好自认倒霉,所以说出海的风险太大,没谁敢拍着胸脯说万无一失。”

徐鹏举说得有点口干,端起茶盏润了润嗓子,道:“咱们若想赚藩国的银子,只能学文官和商人们那样,先确定航道,然后派人给航道附近岛屿的倭寇海贼们打声招呼,再送上一份厚礼,以后航行大抵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秦堪冷笑:“几拨不成气候的倭寇海贼,要我堂堂大明国公把他们当祖宗似的供起来?”

“知道你是国公,但是俗话说天高皇帝远,咱们权势再大,孤悬海岛的倭寇们难道会怕你?一旦到了海上,咱们这些公侯的名号根本不管用。”

秦堪脸上寒意渐深:“我自入朝以来,与文官斗,与武将斗,与藩王斗,与太监斗,他们都未能让我低下头颅,我难道会向区区几拨海贼屈服吗?”

“你打算怎么做?”

秦堪眼中迸出久违的杀机:“谁挡我的路,我就杀了他,文官如是,海贼亦如是。”

“如何杀海贼?”

“调集登州和全州水师,水师战舰上全部配满造作局新制的佛朗机火炮,鸟铳和劲弩,从天津港出发,一路打到日本去!像犁地一样,先将天津到日本的航道犁几遍,然后再集中兵力逐一击破倭寇盘踞的海岛,只有将东海荡靖,才可保我海船万无一失。”

徐鹏举大吃一惊,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调集两地水师主动出击海岛?这…大明立国百余年也没这么干过呀。”

秦堪叹道:“文官因私利而倾轧牵制,卫所兵制**,将官无能,若再没人站出来主动给予敌人迎头一击,咱们大明就真的没希望了。”

第六百四十七章欲建水师

国朝百余年,初兴之时总是充满了侵略性的,从太祖到永乐,他们亲征顽敌,荡清宇内,弘扬国威的同时,也给新生的大明带来了数十年的和平,使得子民百姓能够休养生息,为后来的弘治中兴打下了基础。

然而和平不是永久的,百年来总有大大小小的战事,像潮水般一遍又一遍地洗礼着大明的边境,不论是北方的蒙古部落还是东南沿海的倭寇,他们像斩不尽的草根,春风一吹便发芽,繁衍壮大,野心燎原。

永乐之后已百年,这一百多年的时光里,大明没有一个像样的人站出来,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给予敌人沉重一击,有的仅只是土木堡和京师保卫战那一段饱含屈辱的不光彩历史。

秦堪想做这百年来的第一人,对蒙古,对倭寇,打几场只胜不败的漂亮仗,不指望永远解除大明的忧患,至少和太祖永乐一样,用几场战争再换大明几十年的和平,这几十年对大明和秦堪来说,太重要了。

徐鹏举毕竟是徐老国公教育了十几年的正牌勋贵子弟,这种人注定不可能太庸碌,秦堪话刚说完,徐鹏举便想到了更深远的地方。

“银子是关键…”徐鹏举无奈苦笑:“出海与藩国交易,不仅仅是打造海船,购置货物那么简单,这只是极小的一笔开支,最大的开支在护航的水师,你掌管锦衣卫,应该知道我大明如今的水师破败到何等地步。老实说,我南京徐家这些年跟商人搭伙出海做买卖,除了给海盗们巨额好处之外,自己也打造了不少战船,备下许多火器,遇到不讲究的倭寇或海盗,要么拼命,要么妥协给银子,总之,我们从来没指望过那几支水师。”

秦堪的神情也带着几分苦涩:“我早已定下出海方略。对我大明沿海的水师自然清楚。锦衣卫对他们查得很仔细,这些水师如今已不能称为水师,只能算作一群逆来顺受的渔民,论战力甚至连内河的漕帮都不如。所以若欲出海行商。首必诛除航道内的倭寇。若欲诛除倭寇,首必打造战船战舰,装配新式火炮火器。重新招募训练水师将士,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

徐鹏举叹气:“问题又绕回来了,若欲造战船募水师,银子从哪里来?重新打造一支水师可不像街边买个胡饼那么简单,一支精良水师说不定会耗掉我大明近半岁入,户部那帮家伙能准吗?”

秦堪摸着下巴沉吟,发动头脑风暴:“你说我要是叫人暗中将户部韩尚书和一干侍郎主事全部绑票,然后给朝廷内阁寄勒索信,要他们拿八百万两银子出来,否则撕票…”

徐鹏举毫不犹豫道:“先不说这馊主意有没有用,如果你真这么干,那可算挠到陛下和文官们的痒处了,陛下不喜文官,巴不得你把他们撕票,文官们素来不怕死,横得跟山贼土匪似的,绝难拿到银子,别忘了当初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落在瓦剌手里都没能让京师的大臣们妥协,反而毫不犹豫地另立新君,足可见这帮家伙何等的强悍。”

秦堪琢磨半晌,觉得这个主意果真不可行,终于黯然放弃。

“既然不能绑票户部大臣,我只好打你们这群勋贵的主意了…”秦堪望着徐鹏举的目光很罪恶。

徐鹏举顿时有了一种不妙的预感:“你想怎样?”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打造战船募练水师迫在眉睫,既然户部不肯出这笔银子,只好由咱们勋贵来凑份子了。”

徐鹏举叹道:“新练一支水师谈何容易,不仅仅是银子的事,就算有了充足的银子,新水师每年耗银无数,陛下答应吗?大臣们答应吗?勋贵们凑银子而建水师,以后这支水师算私人的还是算朝廷的?会不会触到皇家的忌讳?”

连珠炮似的问题令秦堪的面容愈发苦涩,沉沉叹了口气道:“相比之下,派人打劫国库似乎更简单一些…”

徐鹏举今日似乎状态不错,嘴皮子越说越利索,一听打劫国库,顿时兴致勃勃地继续分析起来:“说起打劫这事,它也不简单,首先要有内应,其次要有精密的谋划,当然,地图和守卫分配图是肯定不能少的…”

秦堪迅速端起茶盏,将盏盖儿敲得当当响。

“来人,送客。”*

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思维一发散便慢慢变成了大事,比如出海与藩国贸易,如果秦堪不想给那些海盗倭寇们好处的话,只能选择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师,为自己的船队保驾护航是其次,靖清大明沿海岛屿上的各个倭寇海盗势力才是根本。

秦堪的外表温文尔雅,但骨子里却很不温文,他有一种比文人更宁折不弯的傲气,这种傲气很少拿在嘴边当口号喊,然而一旦遇到阻力,傲气便如泉水般喷涌。

既然动了手,一定不能被动,抛开气节这些东西不说,东海的海路航道掌握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海盗手里,这种仿佛命运被拿捏在别人手心里的感觉很不好,秦堪打心眼里反感这种被动。

想化被动为主动,唯有将这些势力彻底剿除。

任重而道远,无畏亦无惧的人才能走完这条艰辛的路。

夜来城里又下了一场大雪,今年老天爷很给面子,雪虽然下得大,但北方各州府并未出现什么重大灾情,当然,冻死饿死的流民每年都有,只是今年不太多,各地官府自然也不会存心往自己脸上抹黑,一道不痛不痒的奏疏送进京师,将冻死饿死的流民略略提了几句算是有了交代,下不报上不究,人工粉饰出来的太平年景表面上看去那么的妖娆多娇。

午时后散了朝会,秦堪慢悠悠走过金水桥,垂头默默注视桥下潺潺清澈的河水,来往的大臣们三五成群,有的朝秦堪略略拱了拱手算是礼数,更多的大臣走过他身边时则是一声怒哼,也不知他们哼这一声到底有什么目的,仿佛经过天下皆知的大奸佞身边不哼这一声就不算是气节忠臣一般。

秦堪满不在乎,在大臣们心中,他自然算不得好人,反过来说,在秦堪心中,这些所谓的忠直大臣也好不到哪里去,如果世上真有读心术,把这些人的心思剖开来暴晒在阳光下,天下人会愕然发现,这些所谓忠臣的心思比大粪更肮脏,而秦堪…他的心思其实比大粪也干净不了多少。

不论道德底线还是节操人品,秦堪其实是和大家站在同一个高度,就算不能共奏高山流水,至少也不应该相煎相斥。

大臣们三三两两散尽,一身便服的丁顺这才鬼鬼祟祟凑上来。

“公爷,陛下散朝之后便在谨身殿换了衣裳,一身店小厮打扮悄悄从东华门出宫,去了西城那家酒肆…”

秦堪脸上顿时浮出一种仿佛吃多了蜜糖腻坏了的表情:“陛下回京后还没将刘良女拿下?”

丁顺咧了咧嘴,笑道:“前日太庙献俘之后,陛下换了衣裳便匆匆找那酒肆小娘子去了,后来听暗中护卫的锦衣卫弟兄说,陛下还是照旧扮回了店小二,那酒肆小娘子一见他眼睛立马红了,泪珠子一串串的掉,瞎子都瞧得出那小娘子对陛下生了情意,偏偏陛下还以为小娘子落泪是因为当初离京时给了他十几两银子,怕他一去不回来了,吓得陛下赶忙送了两个银元宝上去,结果小娘子勃然大怒,陛下和她业已三天没说一句话了…”

秦堪呆了半晌,索然叹道:“作为一个男人,陛下够失败的,前日在太庙献俘光宗耀祖,转过身便干了一件令祖宗颜面无光的事…”

丁顺笑道:“公爷您是没瞧见陛下这两天在酒肆干活的样子,同是乔装打扮的司礼监张公公心疼得眼泪直掉,说他们这些太监在陛下面前也没这般谄媚法儿,陛下都笑得满脸褶子了,可那小娘子还是不理他…”

意识到这句话似乎有对君上不敬的嫌疑,丁顺急忙将自己撇清:“这话是张公公说的。”

秦堪用力揉了揉脸,尽管没镜子,但他也知道此刻自己的表情和太庙里供奉的朱家祖宗一样羞惭无光,而那个更应该羞惭无光的人此刻正没皮没脸的对一个女人迎合拍马,不用看便能想象得到,那幕情景多么恶心多么添堵…

若不是今日要向朱厚照禀奏新建水师一事,秦堪真不想搭理他。

“奏完事我就走,绝不多瞧他一眼…”秦堪给自己提神鼓气,暗暗发狠:“如果今日过后陛下还是那副丧权辱国的模样,我就把史官和御史们召来,大家一起在酒肆里聊聊人生,主题是‘贱’这个字有几种写法…”

第六百四十八章海运奏对(上)

远远站在西城那家熟悉的酒肆外,秦堪亲眼见到了朱厚照的贱道何等令人发指。

仍是一身粗鄙的店伙计打扮,肩膀上搭着一条沾满了灰尘污渍的白手巾,头上无冠,干净的头发略微凌乱地挽成一个髻,胡乱用一根不起眼的木枝固定住,典型的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市井小民模样,完全不复高坐金銮殿群臣三拜山呼万岁时的高贵气质,这演技,不颁给他一座小金人都对不起他对店伙计这个角色的日夜揣摩实践…

刘良女仍是一身粗布钗裙,清冷清冷的样子,神情淡定地站在酒肆内,高高举着酒勺,将木桶里酿好的杏花酒轻轻舀进酒壶里,灵动的美眸偶尔瞥过朱厚照,眼中泛起一股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发觉的柔情。

秦堪静静站在远处看了他们许久,忽然发觉这一对其实挺合适的,一个揣着糊涂装明白,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绝配。如果此刻朱厚照脸上的笑容没那么贱兮兮的话,远处酒肆里的那幕画面堪称完美。

嘴角撇了撇,秦堪刚抬步,一道矫健的人影嗖的一下窜到他面前。

张永一身市井闲汉打扮,土黄色的粗布短袄,腰间用草绳随便系了个活扣,原本白净无须的脸上特意涂抹几块泥点和污渍,远远看去活脱一刚从古墓里满载而归的盗墓贼。

“张公公走路栽坑里了?”秦堪拱手为礼。

张永嘴角一耷拉,唉声叹气:“别提啦。陛下都店伙计了,杂家若穿个蟒袍往这酒肆外一站,陛下还不得活吃了杂家…”

说完张永垂头瞧着自己这一身土黄色粗布衣裳,仿佛自己身上裹了一层屎似的,无比嫌弃地咧了咧嘴。

“公爷,您与陛下最为亲厚,劝劝陛下吧,陛下是当今天子,不是酒肆伙计,老这么干不行呀。幸好酒肆周围安插了厂卫严密保护。所以这事没传开,可纸是迟早包不住火的,万一哪天被朝中那些碎嘴子言官御史们知道了,不大不小又是一场风波。骂陛下的奏疏又会铺天盖地飞到司礼监。没准儿还得把公爷您和杂家都搭上…”

秦堪也犯愁:“陛下甚喜刘良女。只想以真心换真心,不愿以权势地位玷污,陛下执意若此。我能有什么办法。”

张永重重跺脚:“作孽呀!杂家虽是阉人,却也知水到渠成,陛下和那小娘子明明火候已足,按杂家说呀,陛下把她打横往洞房里一抱,那小娘子若拒绝杂家把自己眼珠子抠出来当泡儿踩!”

秦堪叹气声更重了。

一件连太监都瞧得清楚明白的男女情事,朱厚照实在应该检讨一下自己这把年纪是不是活到狗肚子里去了。

秦堪走进酒肆的时候,朱厚照正在用那块脏兮兮的白巾擦桌子,动作非常熟练,一张老旧桌子被他擦得油光可鉴。

背对着朱厚照默默舀酒的刘良女一抬眼,看见秦堪走进来,刘良女的俏脸顿时闪过几分慌张,隐隐带着几分畏惧的神情,脚步甚至不自觉地往后退了两步。

这一切落在秦堪眼里,秦堪不由一楞,很快他便想明白了原因。

他和朱厚照的身份恐怕早已露馅儿了,一个皇帝一个国公,不同的是朱厚照与她每日相见,而且见得那么贱,刘良女又对他情愫暗生,所以对朱厚照生不起畏惧心,但秦堪不一样,他是国公,而且是杀人如麻的国公,京师里充斥着他各种各样的传说,如此赫赫凶名,一个正常的女人都会怕一怕的,从刘良女的表现来看,她应该是女人中的女人…

温和地朝刘良女笑了笑,刘良女略见局促地福身一礼,秦堪还没说话,朱厚照便走了上来,白巾利落地往肩上一搭,腰板同时便弯了下来,整套动作行云流水,谁若说这不是天生的店伙计,厂卫都不答应。

“客官里面请,里面有空座儿…”

秦堪叹了口气,二话不说拽着朱厚照的袖子便往外走。

刘良女嘴角抿了抿,笑中带着几分愁绪。

秦堪拉着朱厚照一直走到酒肆外的巷子拐角才放手,然后转过身盯着他:“陛下,臣要和你谈谈人生…”

“你今天很闲?很闲的话帮我进去坐坐,最近生意不大好,你去捧个人场,喝完了顺便给她赏个百八十两银子…”

“臣今日不想喝酒,只想和你谈人生。”

“好吧,快点谈,我得回去做事呢,我先问你,每天我有一半的时间当皇帝,一半的时间当店伙计,这样的人生你觉得成功吗?”

秦堪惊呆了,很难想象一位千古留名的昏君嘴里能问出如此深邃如此振聋发聩的问题,这些日子的店伙计没白当,智慧果然来自劳动人民。

“…成功。”

秦堪不得不承认,朱厚照的人生确实很成功,扮得了冷艳犯得了贱,这样的人生简直完美了。

“所以,成功的人生不需要谈,远远看着就好,还有事吗?”

“有。臣还想跟陛下聊聊理想…”

朱厚照叹气:“朕点头哈腰招待酒客,你却跟我谈理想,朕很忙的!”

“臣嘴拙,若陛下没空跟臣谈理想,臣打算回去找几位御史和史官来跟陛下谈谈理想…”

这下轮到朱厚照呆了,沉默许久,郁郁地道:“朕发觉你的人生比朕更成功…说吧,今日你吃错了什么药,跑来跟我说这些没头没脑的话。”

秦堪整了整衣冠,朝朱厚照正式作了个长揖,正色道:“陛下,成功的人生至少需要一支战无不胜的水师,不然你的人生就像…”

左右巡视一圈,秦堪眼睛一亮,伸手指着远远观望不敢过来的张永,找到了最贴切的比喻:“…就像张公公一样,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京师东郊白雪皑皑,大地银装素裹,放眼望去一片刺眼的白茫笼统。

朱厚照被秦堪一句话雷到了,于是不得不决定旷工。

换了一身华贵髦裘裹在身上,脚下踩着半尺厚的积雪,朱厚照玩心大起,弯下腰攒了个大雪团子,使劲地扔向远方,然后将冻红的双手凑在嘴边呵了几口热气,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说吧,今日忽然说什么水师是怎么回事?无缘无故的,你建水师做什么?朕记得咱们大明的登州,宁波,福州都有水师呀。”

秦堪叹道:“陛下,那几支水师船舰破旧,将庸兵寡,不堪敷用,靠他们打仗,还不如画圈圈诅咒敌人淹死…”

朱厚照恨恨白了秦堪一眼,不满道:“你把朕的大明水师说得未免太窝囊了吧?先告诉朕,为何要建水师?这可不是儿戏,咱们这里嘴皮子动几下,便意味着数百万两银子的花销,不可不慎。”

“建水师自然为了对付倭寇。”

朱厚照眉头深深皱了起来:“倭寇又犯我海疆了?”

秦堪叹道:“陛下,倭寇哪一年不犯我海疆?我大明沿海几成了倭寇的后花园,想什么时候来便什么时候来,想拿走什么便拿走什么,自洪武年起,倭寇便是我大明的癣疥之疾,不要命,但每年却要害得咱们皮开肉绽几次。”

深深看着朱厚照,秦堪缓缓道:“陛下欲做个继往开来的武皇帝,这百年之患焉可不除?”

朱厚照的精神终于有些振奋。

少年郎爱嬉游爱玩乐,却也胸怀大志,幻想着能做出一番祖宗们未曾做过的大事,特别是江西一行平定宁王之乱后,朱厚照的心气儿愈发高昂了,秦堪一句话轻轻一激,便燃起了他胸中的战意。

“百年之患自然要根除,而且必须要在朕手中根除!”朱厚照重重一挥手,气冲霄汉。

“陛下气吞天下,臣敢不附诸骥尾。”秦堪笑着拱手。

“先别夸朕,你先说说,为何忽然想到根除倭寇之患?总是有原因的吧?”

秦堪笑了笑,忽然没头没脑地换了个话题:“陛下缺银子吗?”

“啊?”朱厚照显然跟不上秦堪的跳跃思维,呆了好半晌,迟疑地点点头。

秦堪对他并不坚定的缺银子态度表示很不满,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别人问他缺不缺银子必须点头如捣蒜呀,不管什么收入,钱总是不够花的,问他缺不缺德才需要迟疑。

于是秦堪谆谆善诱:“陛下你看啊,京师皇宫本是元大都行宫,后来由永乐皇帝扩建,地方官府素有不修衙的风气,京师也有不修宫殿的传统,从永乐年算下来,一百五十多年了吧?宫里殿宇处处破败不堪,每年仅仅稍微修缮一下漏雨的殿顶,内务府便要拨银十数万两,年景不好的时候朝户部伸个手吧,不仅拿不到银子还得挨一脸唾沫…”

“你说这些跟除倭寇建水师有何关系?”朱厚照忍不住问道。

“当然有关系,不把倭寇干掉,咱们怎么赚银子?”

第六百四十九章海运奏对(下)

因为缺银子,所以要把倭寇干掉…

秦堪的这番话可谓神逻辑,朱厚照听得满头雾水,看着秦堪的目光莫名的敬畏,虽然不明白这番话里的逻辑是怎样跳脱的,但可以肯定,一个嘴里不说人话的人一定有他厉害的地方,话里的意思先别想,赶紧先崇拜一下总是没错的。

“你等等,先别说话,让朕好好理一理…”朱厚照挥了挥手,打断了秦堪接下来正准备开口的长篇大论,并且露出一个比较歉意的笑容:“朕最近在酒肆里消磨过多,有点跟不上你了,你慢点说。”

秦堪表示理解,毕竟长时间做着点头哈腰擦桌子动作,再聪明的双核也会变成单核的。

朱厚照理了理思路,道:“你刚才的 第 689 章中在皇帝手里,于是士子文官集团应运而生,一个掌握了权势的群体,不可能放过别的利益,权和钱总是捆绑在一起的,一个都不能少。

勾结商贾暗里出海与藩国贸易,这便是文官们的利益,他们的利益比大明的国土更加神圣不可侵犯,谁动谁死。

秦堪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他知道自己要动摇的,是无数文官士子的命脉,他以一人之力向整个阶级发出了挑战。

“陛下,世事难为,不能不为,开海禁的好处臣不必赘言,想必陛下也清楚,既然开海禁是一件于国有利之事,那么…”秦堪停顿片刻,语气忽然变得激昂起来:“虽千万人,吾往矣!”

“好气魄!”朱厚照赞赏地点头:“说点有用的,你打算怎么做?”

“臣打算挨个儿拜访那些反对开海禁的大臣,一见面就跪下来抱着他们的大腿哭求,如果大臣们通情达理的话,臣跪两百多次差不多可以开海禁了…”

朱厚照目瞪口呆:“这…这就是你想出来的主意?”

“不大现实,对吧?”

“何止不现实,简直是不要脸啊。”

秦堪笑了:“那么咱们何不换一种比较温和的法子?既不用求人,也不用杀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不觉地让开海禁成为朝堂诸臣不得不顺从的时势,那时不用咱们开口,大臣们会自动自觉地请开海禁。”

朱厚照眼睛一亮:“你有什么法子?”

“开海禁这个题目太大,臣以为眼下不如换个小题目,算是为开海禁打下伏笔,文官们可以勾结商贾造船出海,咱们也可以造船出海,海运的银子他们赚得,咱们自然也赚得,陛下试想,朝堂若人人与海运牵扯上关系,这种风气带到地方官府,最后带到民间,当秘密已不再是秘密,法令也不再是法令,所谓禁海一说,与废纸何异?”

第六百五十章增益内库

从开海禁那么大的话题,语风骤然一变,变成了出海行商,听在朱厚照耳里莫名舒爽了很多,心理顿时松懈下来,露出一种豁然通畅的表情,就像在海边披着洁白的薄纱梦幻般奔跑…

“你早说出海呀,吓死朕了!”朱厚照恨恨瞪了秦堪一眼。

秦堪淡淡一笑,其实今日聊天他耍了一点小心眼,先把开海禁这个惊天提议说出来,生生吓到了朱厚照,然后话锋一转,将开海禁变成私人性质的出海行商,骤起骤落之下,朱厚照的心理上自然容易接受。

“臣刚才已说过了,欲赚银子,必除倭寇。”

朱厚照听懂了秦堪的意思:“因为缺银子,所以要赚银子,因为要赚银子,所以要出海行商,因为出海行商,所以必须将海上的倭寇剿除,你是这意思吧?”

“跟陛下说话和跟聪明人说话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秦堪昧着良心夸了一下朱厚照的智商。

朱厚照被夸得咧开了嘴,随即感觉有些不对:“私下里出海行商不是违了祖制吗?太祖皇帝曾下令片板不得下水,咱们这一出海起码不是片板了吧?”

“陛下,太祖的法令是百余年前的法令,如今时势早已不同,臣所言开海禁和出海行商,其实都是同一件事,百年祖宗成法必须变一变了…”

还有句话秦堪憋在肚里没说,朝中手握权势者无不与商贾勾结,大把的海运利润已被文官们私下分脏,这笔利润细算起来,每年至少超出国库所得十倍以上,国穷民穷,真正富的却是少部分官员,这种现状若不改变,大明国祚能撑多少年?

查缉抓捕不是根本之道,就算把参与海运的官员全部抓光,用不了多久还会有人前赴后继,海运的利润太丰厚了,丰厚到任何人不能不动心,哪怕冒着杀头抄家的风险,也有人豁出一切押上身家。

想改变它,治本之道只能参与它,掌握它,强大到一定地步时,便可以改变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秦堪接着笑道:“说开海禁毕竟太遥远太不现实,陛下不妨想想如今的现状,国库每年所得不到一千万两,而且每一分每一厘都被内阁和户部做好了安排,治河,修堤,充饷,发俸,除了天家重大庆典,户部估计不会再给陛下多出一两银子了,陛下性喜玩乐,不论天下各地进贡珍奇异兽,还是豹房扩建和日常开销,都免不了需用,仅靠每年那点矿税银子,怕是支撑不了多久,内库总管高凤恐怕在陛下面前哭穷不止一次两次了吧?”

“陛下欲做一位继往开来的明君,众所周知,不论昏君还是明君,都需要银子,没银子什么事都干不了,顶多只算个穷君,不仅事事掣肘,还要处处看内阁和户部那些官员的脸色,臣记得去年陛下欲增建豹房殿宇四十间,金殿上话刚出口,便引得满朝文武口诛笔伐,没钱的皇帝当得多么悲哀,陛下想必深有体会吧?”

这句话算是戳到朱厚照的心窝子上了,朱厚照脸色顿时变得跟天气一般灰沉沉的,有种一文钱逼死皇帝的英雄气短。

朱厚照转过头,放眼眺望眼前的苍茫大地,面无表情地吸溜了一下鼻涕。

秦堪心中一喜,急忙鼓舞剩勇追穷寇:“陛下贵为天子,然则如今臣权过盛,无论是兴之所即还是日常用度,陛下处处受银钱掣肘,如此既不放开手脚,还要受大臣们诸多斥责参劾,君不像君,臣不像臣,说到底皆是银钱所误。陛下试想,若内库银钱满仓,陛下想建宫殿便建宫殿,想征珍奇便征珍奇,哪怕在兵部所制之外再建一支水师,只要不动用国库帑费,陛下何须再看大臣的脸色?那些大臣有何借口斥责陛下?”

秦堪今日耗费许多唇舌,唯有这一句话终于令朱厚照真正动容。

此刻朱厚照豁然开朗,秦堪没说错,如今君臣关系如此恶劣,除了君臣各自立场和利益的不同,国库银钱的支配也是一大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因。

若按秦堪所说,天家不声不响参与出海行商,银钱满仓是必然的结果,国库与内库是两个截然不同且互不干涉的体系,朝臣只对国库银钱有支配权,这种支配权甚至大于君权,银子该怎么用基本由大臣们说了算。然而如果内库忽然有了银子,甚至银子比国库还多,那时修园子,建宫宇,建水师,全由阔绰的内库出钱,大臣们能说什么?

只要有了银子,以后朱厚照想干什么便干什么,虽然没到百无禁忌的地步,至少建立在银钱基础上的君权会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扩张,对于相持百年的君臣权力之争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进步。

朱厚照眼睛渐渐散发出亮光,呼吸也不由自主粗重了,明君缺银子,昏君更缺银子,虽说整个天下名义上是皇帝的,实际上只是个口号而已。

“秦堪,朕若参与出海行商,内库每年可入多少银子?”

“如果臣时刻都像今日此刻这么有良心,不做假帐不瞒不欺的话,内库每年岁入应该不少于一千万两。”

朱厚照笑脸有些僵硬:“你的良心时刻都在吗?”

“不一定,偶尔会被狗吃,然后等它慢慢再长出来,过程比较缓慢…”

朱厚照喜滋滋地回豹房了,出海行商一事算是彻底定了下来,刚开始朱厚照尚存顾虑,毕竟老朱家的祖宗定下禁海的规矩,而他参与海运行商无疑有违祖制,只不过秦堪给朱厚照描绘的未来蓝图实在太美好了,美好得令朱厚照立马毫不犹豫地把祖制抛到了脑后。

说实话,秦堪特喜欢跟这种见钱眼开的皇帝做朋友,感觉太愉悦了。

当然,反过来说,如果秦堪是在天有灵的太祖朱元璋的话,一定不惜一切代价降下九天神雷劈死这个不孝子孙。

天色仍旧灰沉沉的,大雪已住,寒风却愈发凛冽,天地间一片苍茫,如同这个已渐生暮气的帝国,看不清前路吉凶。

朱厚照走后,秦堪仍负手站在城外路边,静静感受着寒风从脸上吹拂而过的感觉,刺痛中有一种隐隐的快意。

身后有轻悄的脚步声,丁顺恭敬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公爷,天津知府严嵩派人送信,如今天津东港日夜造船,第五艘两千料的福船也快完工了,不过严嵩说造船花费糜巨,今年公爷批给他的四十万两银子已然快花完了,银子若花完,东港只能停工…”

秦堪心疼得吸了口凉气,凛冽的寒风吸进喉咙,像刀割般生疼。

“严嵩这人看起来斯斯文文的,怎地也是个败家的性子?就不知道给我省点花么?”秦堪感到有些牙疼。

丁顺笑道:“严大人够省啦,听天津锦衣卫的密报,严嵩上任天津知府近一年,每日理事奔波勤勤恳恳,从未懈怠,不仅扩建了天津城墙和城区,更将公爷最重视的东港造船放在心上,凡造船一事,事必躬亲,从用工到用料,皆由严嵩亲自把关,没有多花一分银子,公爷,严嵩为了在您面前争个脸,这一年来着实受了不少苦呀。”

秦堪闻言点点头,心中有些感动。

不论后对严嵩怎么评论,在秦堪眼里,严嵩至少是个非常务实的聪明人,勤恳踏实之外有那么一点点野心,严嵩最聪明的地方在于他从不在秦堪面前掩饰自己的野心,而他表现出来的野心也非常适度,正好能被秦堪拿捏而不至于失去控制,让秦堪能放下一切顾虑和猜疑重用他。

这正是严嵩的聪明之处,同样都是有野心的人,相比之下,严嵩的表现比钱宁高出不知多少个档次。

“没钱是个麻烦啊…”秦堪颇为头疼,天津造船到目前为止,都是秦堪私人在往里面出银子,幸亏秦堪不算什么两袖清风,这几年东捞西捞,倒也捞了不少银子。做官做到秦堪这般地位,根本什么都不必做,每年每月总有人将白花花的银子冠以各种名目送到他府上。

“公爷府上…银钱不足了?”丁顺非常体贴地开始出馊主意:“属下愿为公爷分忧,京师里富得流油的官员可不少,这些人屁股底下都有不少见不得人的事儿,属下随便逮一个进诏狱审两次,绝对没有冤枉的,要不属下这就派人逮一个回来,顺便把他的家抄了,少说也能凑个四五十万两。”

秦堪叹气:“丁顺啊,你跟了我这么多年,吃相一年比一年难看,你实话告诉我,你是为了看起来高一点才不情不愿长了颗脑袋吗?”

第六百五十一章冬雪置酒

丁顺是个好属下,做人忠心,但做事略显粗糙,也不知是他故意露拙还是本色演出,甭管遇到什么棘手的事情,第一反应便是用暴力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