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有,就嬴政那脾气也不可能采纳的,嬴政本质上是个十分专横的人,你说他爱听的他肯定能听进去,说他不爱听的他压根不会认可,哪怕你绞尽脑汁往十条建议里塞三两条私货,他也会精准地给你挑出来,欣然采纳剩下几条。

世上估计没有愿意往自己身上套枷锁的君王。

主强臣就弱,主弱臣就强,这本就是必然的事,想要靠某种制度让两者始终维持在平衡状态根本不可能。

不过,韩非还是给了扶苏一些建议,替扶苏完善他和嬴政提过的那一套职官制度。

到一统天下之日,正是官制革新的最佳时机。

秦国这些年来一直用的是郡县制,倘若将来秦国真的能一统天下,估计也会全面推行郡县制。

用郡县制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而不是靠分封让宗室子弟、世家大族来完成对地方上统治,前面是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要是从一开始就能拿出一套更完善、更高效的职官制度来搭配郡县制,即使仍是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至少可以避免许多问题发生。

扶苏在韩非住处待了许久,直至外面雪略小了些,他才带着刚才记录下来的一叠文稿离开了韩非住处。他带着文稿回到家中,却发现竹熊们趴在院门边探头探脑,像是在等着他回来。

扶苏迈步入内,挨个揉了揉它们的脑袋,它们便齐齐领着他往书房那边走。

扶苏迈步入内,发现屋里已经烧起了火炉,看着十分暖和。在他们以前常聚在一起看书的横塌上,坐着个熟悉的身影,竟是随着李由去了渔阳县的张良。

张良见扶苏回来了,往他杯里斟了杯热茶。

扶苏算是明白竹熊们要告诉他什么了。他坐到自己常坐的位置上,惊讶地问张良:“怎么回来了?”

张良说道:“我这样的人,还是不太适合管事,留在渔阳还不如回来读读书,给你出出主意。”

他和扶苏说起渔阳郡的情况,一开始他们三人倒是配合得挺不错,不过等事情步上正轨,他就有点散漫了,手里的事基本扔给底下的人去忙活,李由对他这种做法有些看不过眼,觉得他在偷奸耍滑。

张良觉得李由是榆木疙瘩,安排别人做事怎么就不是做事了。

陈平夹在中间挺难办,一天天的,明明还是个少年郎,头发都要愁没了。开春他跑齐国去闲晃,就是觉得和李由道不同不相为谋。

张良琢磨着这也不是事,索性举荐个人顶替自己的位置,自个儿回咸阳来了。

反正渔阳郡那边的问题差不多都解决了,有李由和陈平坐镇已经差不多,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他实在没必要杵在那边和李由硬杠。

扶苏听了觉得两边都没错,只是做事风格不同罢了,这一点在他们出发前他就看出来了。

不管怎么说,张良能回来扶苏还是挺高兴的,他说道:“这么大的雪,许多地方都被雪堵了路,亏你还能回来。”

张良说道:“无非是多绕些路罢了,总能绕回咸阳来的。”他见扶苏从外面拿了叠文稿回来,便问扶苏刚去哪了。

扶苏老实回答:“我去见韩先生了。”

张良沉默了一下,问道:“韩先生怎么样了?”

“精神还算不错,只是瘦了不少。”扶苏拿出文稿给张良看,想和张良也探讨探讨还有没有可以完善的地方。

打仗的事他们插不了手,目前也只能考虑一下战后之事。不管将来能不能说服嬴政采纳这些建议,早早做好准备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两人虽分别多时,却丝毫不曾生疏,很快又就着韩非给的那些建议促膝而谈,你来我往地讨论其中有哪些部分值得参考。

作者有话要说:

扶小苏:思考人生.jpg

嬴政:想什么想,干他娘的!

第116章 冬衣

扶苏和张良一商量,还真商量出点东西来。

目前国子学和云阳学宫都已经推行考核制度,博士们入职要考核,学生们结束阶段性学习也要考核,不管学生还是博士们接受度都挺良好,咸阳一带的隶卒也基本做到了“先培训再上岗”,接下来的伤兵再就业也已经着手筹备岗前培训课程,基本是以零基础教学为基础给他们安排快速高效的教学内容。

这两边的教学与考核针对对象不同,一边是针对中层官员储备人才,出来至少是个县官;一边是针对底层隶卒,培养出来的全是要干实事的基层能吏。

可以说,除了不培养武将之外,这两个地方正在批量培养大秦需要的中低层官吏。

这两个地方出来的生员,可以说是最先适应“考试”这一事物的一批人,想入学要进行摸底考、想升班要进行阶段性考核、想毕业还得进行综合水平考试,要是有那个月一次试都不考,他们可能会觉得缺了点什么,浑身不舒坦!

既然要推行新的职官制度,不如按照职务要求进行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天下人才掂量一下自己所擅长的方向报考对应岗位,考上了可以由对应衙门面试上岗,考不上的打发他们回去边种田边学习,下一轮再战!

这事儿可能需要投入比较多的人力物力去完成,但是至少可以保证选出来的人才能够各司其职,足以胜任自己即将赴任的岗位。

有了这个方向,能讨论的东西就多了。

首先,许多岗位现在是还没确定的,得讨论一下要怎么设置才能让嬴政接受;其次,确定了岗位还得讨论一下考核方案,一些基础的东西肯定所有岗位的人都得会,可以考虑设置一个共同的考试先筛选出有资格进入下一轮的人选,随后才进行针对性的考核。

这些详细的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讨论出结果来的,扶苏和张良每夜便秉烛夜谈,交换自己的想法,白天扶苏要忙朝中的事,张良便又拜访咸阳诸贤,和他们探讨两人交流时想到的问题,晚上再回来继续和扶苏讨论。

有张良在,扶苏连上朝和干活时都精神了不少。

嬴政一开始还有些疑惑,后来叫人一查探,才晓得张良从渔阳郡回来了。

对于张良放着官不当,又跑回和扶苏凑一起每天嘀嘀咕咕地商量事情,嬴政是有点看不惯的。且不说这张良男生女相,长着张极具迷惑性的脸,光凭这家伙的出身与心性,嬴政就觉得防着他三分。

可惜他那傻儿子对张良信任得很,人没回来他蔫了吧唧的,回来以后又精神抖擞。

嬴政不喜归不喜,倒也没生出把张良从扶苏身边弄走的心思,年轻人之间有话可聊很正常,要是非让扶苏把人赶走,说不准扶苏心里更惦记着。

嬴政不动声色地叫人盯了几天,没盯出什么问题来,也就把这事揭过了。

张良回来后不久,入冬后延绵已久的大雨雪总算停了,各地虽有晴有雪,但前段时间那种大雪已不多见。

蒙毅管着雪灾之后清道的工作,天正式放晴之后便带着乡勇和俘虏们到各地去清除积雪,好赶早把运粮的路给清理出来。

扶苏通过直邸让各郡组织灾后的善后工作,至少要摸清有没有受灾特别严重的地方,又给各地居养院和李信那边分送织造坊赶制出来的冬衣。

幸运的是,为了研制纸甲,今年造纸作坊那边做了一大批楮皮纸。

众所周知,用不同的原料来造纸,做出来的纸颜色、软硬度大不相同。

竹纸原本是偏黄的,经过特殊涂料涂布之后可以变得雪白细腻,这属于书写用的高端纸;由芦苇和秸秆混合制成的纸则比较粗糙,颜色也不好看,大多用来当低端草纸用。

扶苏叫人研制的这种楮皮纸是取用楮树皮做成的,它的特点是比较有韧性,耐穿又抗寒,还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功用选择用多少层。

现在普通百姓所穿的冬衣多种多样,要么是野兽皮毛凑起来穿,要么是把芦花草籽柳絮杨絮之类的收集起来塞进布里缝起来穿,臃肿笨拙不说,保暖性还不太强,一般人到了冬天都选择呆在家里不出去。

由楮皮纸做出来的“纸冬衣”,至少防寒和轻便这两点上远胜于现有的冬衣。

本来扶苏是想着用这些楮皮纸做一批纸甲试用的,现在突然来了场大雪,他便叫织造坊连夜开工赶制冬衣。

大雪虽然听了,冬寒却远远还没结束,别的都是次要,最要紧的还是不能冻死人。

有新式纺车和织机在,冬衣需要的布帛飞快生产出来了,所有女红熟手都投入到了冬衣生产线上,很快利用布和楮皮纸缝制出了十分保暖的“纸冬衣”,分批送到了最需要它们的人手里。

至于纸甲的研发,慢慢来也不迟。

随着官道上的积雪清除干净,一批一批冬衣送往李信、蒙恬他们所在的地方,也送往各郡收留鳏寡孤独的居养院。

楮皮纸的数量还是有限的,普通百姓的需求目前还顾不上,暂时只能把它们全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不过这也足够了,拿到这种新式“纸冬衣”的人,不免都会和人讨论几句这种全新的御寒衣物,这个过程中自然要提到扶苏这个给他们赶制新冬衣的人。

别人怎么样不说,至少这些人身上暖和了,心里也暖和了,都想着一定要打好这场仗,尽早拿下楚国来回报他们英明仁厚的大王和公子!

相比秦国将士突然振奋起来的士气,楚国这边情况就比较糟糕了,虽然楚国位置偏南,没有遇上秦国那样的大雪,但是楚国这一年的天气也是前所未有的冷。

起初只是连日下着雨夹雪,后来雪渐渐也大了起来,陆续有不少百姓的房子被大雪压塌了,还逐渐传出许多人被冻死的消息。

也不知是谁散布的消息,不少士卒都听说自己家乡受了灾,家乡的人不是冻死了就是房塌了无家可归。一开始只是老乡传老乡,说得也含糊不清,后面经过几轮加工,传言就讲得有板有眼了,连具体地名都已经补全!

等项燕发现军中在流传这样的传言时,几乎每个人都已经听说过对应自己家乡的版本!

这事问题就有点大了。

项燕马上组织人手辟谣,向士卒们表示灾情没有那么严重,不至于死那么多人、塌那么多房子。

结果这边的传言还没解决,王都那边又出现了“大雪来,大楚亡;大雪了,项称王”之类的童谣,编得不怎么好,可地里乡间都在传唱,而且是还没下雪之前就开始下,等王都下雪了,这些童谣也传到了楚王耳中。

项燕身在军中,并不知道这些消息,身在王都的项家人却感觉宅院外明显多了许多巡视的人,一天至少得巡逻个十遍八遍,连夜里都有卫兵在外面走动。

项羽被家里人拘在家里,不时跑去偷偷趴在大门上往外看,看到那些满面肃然的卫兵很是不解,跑回去问他母亲为什么外面有那么多兵在走来走去:“他们不去打秦人,堵在我们屋外做什么?”

项母神色之中透着伤怀,把儿子搂入怀里说道:“因为我们很重要,所以大王特意派这么多人保护我们,将来你长大了,要和你祖父、你父亲一样保卫楚国。”

项羽接受了“我们很重要”这个说法,用力地“嗯”了一声,表示自己一定会和祖父他们一样厉害,打得秦人不敢再踏入楚国半步!

屋外又飘起了无边无际的雪,项母搂紧怀中的儿子,希望丈夫和公公能够平安归来。

项燕得知王都那边的情况时,整个人一下子老了几岁。

他了解过秦国灭赵国时所做的那些事,当时李牧屡却秦师,最终却落了个含冤下狱的结果,虽说有奸臣作祟的原因在,但也和秦人细作暗中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这样的手法虽然不新鲜,可用起来却非常有效,至少现在不仅军心动摇,连他们大王也心生疑虑。倘若他做出什么不当之举,项家老小怕是会第一个遭殃!

想到家中老妻与孙儿,项燕深吸一口气,命人让所有将士集合做一次大动员,稳定一下被扰乱的军心。

不管是他还是楚国,都没有退路了!

许是因为两边将士的心情都有些急迫,天气还没转暖,秦楚两国又打了起来。

隔岸观战的齐王得知这个消息,有些目瞪口呆:这么冷的天,他们不要命了吗?

楚人不愧是南蛮子,嬴政也不愧是他好兄弟啊,两边竟都不怕冷不怕死,冰天雪地的就这么干了起来!

要说楚国和秦国齐王站谁,那当然是站秦国啊,他和楚王没有共同话题,聊不来!

要不是文武百官拦着,齐王都要给秦国送点粮食什么的,帮秦国干掉楚国了!当然,听了一堆“没了楚国就轮到齐国遭殃”的道理以后,齐王没再就这件事提出自己的英明看法,继续安安分分地享乐去了。

到开春,蒙恬的消息传回了咸阳:他们拿下了楚国王都,但是项燕护着楚王外逃,目前退守南方一个易守难攻的要塞!

嬴政大喜过望。

虽说没逮住项燕也没俘虏楚王,不过地都拿到了,剩下的慢慢打就是,他不着急。

这一仗打了快一年,才终于有了次振奋人心的大捷,嬴政心情终于舒畅了。因着牵挂着战事,他这一整年几乎没有沾过宴乐,如今有好消息传来,嬴政当即下令开宫宴大宴群臣,让大伙一起痛快地喝上几杯。

作者有话要说:

扶小苏:总觉得父王打天下的速度像坐了火箭!

嬴政:火箭是何物?能打下来吗?

第117章 流通

这一年春天,咸阳上下洋溢着大捷的喜悦。

冬天虽然遇到场难得一见的大雪,但各郡应对及时,死伤人数不多,压塌的房子也靠着左邻右里搭把手给建了起来。

所以,到大捷的消息传来,咸阳城内外便都一片欢欣鼓舞,没多少不同的声音。

宫宴一开,不比嬴政再特意提醒,上来就是文辞优美的歌功颂德诗文,有些嗓门好的还直接给唱了起来,边唱边踏步,踏歌称颂嬴政的英明神武。

对于这种大型拍马现场,扶苏也挺习惯了,到了大家都起来一起跳舞,他同样被卷进了舞动的百官之中,瞧着十分热闹。

嬴政这个大老板这次没有搞什么强买强卖,反而还很有良心地给大家发了奖金,来了次大规模的论功行赏。

当然,嬴政还发表了一番鼓劲的话,表示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天下尚未一统,燕王、楚王皆逃亡在外,齐国也还安安稳稳地蹲在那里等着秦国去征服,因此我们还不能掉以轻心!

说归说,嬴政自己还是喝了个尽兴,最后是扶苏带着左右把他搀扶回去醒酒。

百官散尽后,嬴政听到扶苏在指挥底下的人备茶备水,稍稍坐起身来,睁开眼看着转过身来望向自己的扶苏。

见扶苏凑到近前来,嬴政又半躺下去,合起眼状似随意地问:“我们这天下打起来,是不是比你那个‘梦’里要快得多?”

“对。”扶苏老实回完,接过左右递上来的醒酒茶呈给嬴政,让嬴政解解酒,免得第二天醒来头疼。

嬴政坐起来端过扶苏送上的醒酒茶一口喝完,那又涩又苦的滋味慢慢压下了浓烈的酒意。

这玩意一般人喝了肯定会眉头直皱,嬴政面上却没表露半分,只把杯子递给了左右伺候的人,靠回软枕上说道:“行了,我歇一晚就好,你回去吧。”

扶苏趁机和嬴政打商量:“父王,我有些东西想和诸位大臣讨教一下。”

嬴政睨他一眼,说道:“有什么事自己找他们去,又没拦着你找。”他也不问扶苏在忙活什么,摆摆手让他退下。

扶苏出了宫,回到自家宅子里和张良讨论花了一个冬天拟出来的选官制度初稿。

他们两个人到底还小,即便眼界和思维都不错,商量完以后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所以扶苏准备和各个衙门办实事的人面对面聊聊,挨个问问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要知道有些事没有亲自经手过的人根本想不到,还是集思广益才能让这个方案更加完善。

扶苏已经在嬴政那边报备过,第二天开始便挨个骚扰文武百官,与他们讨论各个衙门的工作范围和工作程序。

扶苏今年已是十二三岁的年纪,个头长高了不少,隐隐有了温润少年的模样,众人和他打交道多了,心里也渐渐没把他当小孩看待。

听扶苏问起自己手里管着的事务,大部分人都耐心地给扶苏解说了一番,还真给了扶苏不少启发。

扶苏开始每天拿着个小本本到处找人请教。

这事很快传到嬴政耳里,嬴政对此没发表什么意见,更没有叫人拦着,显然是默许了扶苏这么干。

扶苏平时是不怎么结交外臣的,除了经常去看看国子学的学生们、邀他们到家里聊聊天看看竹熊之外,和朝臣们基本没多少私交,真正往来得多的也就蒙恬和李斯他们。

就是这几家,他也只是逢年过节礼尚往来一下,并不会和他们讨论太多朝政问题。

这次扶苏一反常态,问的都是正儿八经的政事,还把满朝文武都拜访了一遍,着实叫人有些意外。

很多人都在琢磨扶苏想干什么,或者说在琢磨嬴政想干什么。

要知道很多时候这父子俩都是一伙的,到底是谁的意见不重要,具体是谁的想法更不重要,要紧的是只要他俩其中一个想干点什么,回头要卖力干活的还是他们这些苦哈哈的臣子!

众人琢磨来琢磨去,谁都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相熟的人相互一交流,发现扶苏问的也只是相应衙门的日常工作,没什么特别的东西。

越是这样,感觉就越不踏实了,这要不是想搞点大事,用得着挨个问过去吗?听说扶苏连管着御驾车马的赵高都找过了,明显是要把朝中上下都找个遍啊。

赵高也正纳罕着呢,扶苏最近确实来找过他,问他车府令平时都干些什么,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为难之处,还有哪些事务是需要特别技巧的等等。

这些没什么不好说的,赵高都一一给扶苏答了,悄然在心里琢磨扶苏问这些的用意。

赵高平时负责管着嬴政的车马,嬴政出行时总随驾在侧,偶尔嬴政在外头要拟什么诏书,他还会负责执笔。

这个位置算不得什么高官,无疑却是非常受嬴政信任的岗位。

赵高看得出嬴政对扶苏这位大公子的偏爱,不过扶苏看似温和,实则很难真正亲近,他对谁都挺好,可要论信任谁、亲近谁的话,他始终都只亲近信任身边那些人,和其他人都维持着淡如水的交情。

而且扶苏坐镇少府衙门好些年,不管是要钱要人都可以直接挪用,国库里的珍稀宝物也由他取用。

别说他用不着别人送钱送物巴结讨好,就算他真乐意收,别人也拿不出让他感兴趣的珍宝来。

嬴政正当壮年,不说多久,十年二十年总能活的,这里头可能发生的变数太多,赵高没有选择投效扶苏的理由,因此赵高始终只是客客气气地回扶苏的话,表现得不卑不亢。

扶苏拜访了一溜大臣,资料累积了一大摞。他见完赵高之后,心里在回忆着前世之事,他把如今朝中大小衙门的职能分布分析了一遍,发现前世有机会写那么一份诏书的人不多,赵高竟算是其中一个。

他父皇很欣赏赵高的一手好字,偶尔会让赵高来拟诏。

这么来看,那份诏书很可能出自赵高之手。

当时官居丞相的李斯约莫也是在场的,不过他们翁婿俩当时闹得很不愉快,彼此的政见几乎没有磨合可能,所以李斯即便知道那道诏书的存在也不会劝阻。

不过,现在已经不同了。

前世之事应当不会再发生。

扶苏压下翻腾的思绪,与张良着手修改选官方案。

这方案包含他们认为可行的职官制度以及对应官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官职需要不同的长才,所以对于那些对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职位应该进行专科考试。

反正第一轮入选要考试,第二轮选岗也要考试,到岗之后每年自然按照朝廷原有的上计制度进行年末考核。

算下来其实也没改动太多,只是设了个门槛,多了个选官途径罢了。

扶苏又和张良讨论了几轮,把现有的选官途径和考核方案揉吧揉吧综合在一起。等觉得方案基本算是完善好了,他才揣着厚厚一叠文稿去寻嬴政。

嬴政见扶苏掏出那么一叠文稿,纳罕地问:“这就是你最近在捣鼓的东西?”

“对。”扶苏点头应道。他给嬴政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构想,他这个选官制度是架构在郡县制上的,可以让整个朝廷成为一个更高效的管理工具。

嬴政拿起文稿看了眼,并没有往下翻,而是瞧着扶苏说道:“又是那个‘梦’告诉你,以后大秦会推行郡县之制,而不是分封诸侯?”

自从周王朝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各国其实都在摸索适合管理国家的新制度,试行郡县制的不止秦国一个,只不过各国的郡县制各具特色,或多或少都把分封制糅合在里面。

唯一一个没有试行过郡县制的是齐国,不过齐国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五都制,简单来说就是在国都之外设有另外四都,五都各有一套领导班子,都在国事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有时候齐王的话也不太管用,政务都是有商有量地推行下去。

现任齐王从小享乐到大,很多事他以前是没想过要管,现在是想管也管不着,所以索性继续吃喝玩乐去。

齐国背靠一大片海,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即便齐王不怎么管朝政,齐国上下竟也还算井井有条,百姓过得富裕又丰足。

各国这些情况嬴政都了解过,不过一圈看下来,嬴政心里还是觉得秦国的郡县制改得最彻底。

就目前来说,各郡郡守和县官都由朝廷任免,他拥有绝对的掌控权,不必担心分封下去的贵族据地谋反,寻机把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弄得分崩离析。

想是这么想,嬴政却不太喜欢被那么个虚无缥缈的梦牵着鼻子走。

他既然可以比那个梦里的“自己”更快拿下楚国,那他的选择只会比那个“自己”更好,而不是把那个“自己”选的路重走一遍。

同样地,他也不喜欢扶苏一直被那个梦左右。

扶苏从嬴政的表情里看出嬴政明显的不悦,想了想,才和嬴政说起前世他反对郡县制、希望恢复分封制的事。

当时他是真心实意觉得老师淳于越和丞相王绾他们说得有道理,认为分封制更有利于巩固大秦的统治,完全由朝廷任免官员去治理地方不太可靠。

可事实上管理那么大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其实连周王朝都不曾有过。

正相反,周王朝用此前数百年的诸侯动乱证明了分封制的弊端。

事实上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已经不可能回到分封的时代。

商鞅变法确立的军功封爵制度,打破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让平民有了跃升为贵族的进身之阶,使得秦国各个阶级上下交汇。

这条无数将士用鲜血和性命撕出来的通道是不能堵上的,堵上了会出乱子,更会动摇秦国的根本。

可在一统天下之后,立下军功的机会就少了,这条通道也等同于关上了。

这会导致在那之后贵族阶级又将慢慢固定下来,朝中没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文武百官不会认真考虑该怎么治理国家,只会考虑怎么往自己兜里捞好处;百姓没了上升的通道,做什么都不会有劲头,要是被欺压得日子过不下去,甚至可能会以各种名义闹动乱。

想要经济繁荣,办法很简单,尽量让钱物流通!

想要朝廷稳固,办法也很简单,尽量让权力流通!

扶苏补充的这一选官制度,就是为普通人打开另一条的权力通路。

有战事时,普通人可以通过立军功往上走;没有战事时,普通人可以通过科考选官途径往上走。

哪怕不是所有人都有那样的机会,但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人才不会埋没,阶级不会固化,让天下有志之士有往上冲的冲劲,也让那些准备开始享受权势富贵的人清醒清醒,时刻牢记自己还是有可能被别人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