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对这个传言的真实性不予置评,只是有些担心钟胜姐的反应,以葛金莲的为人,或许会将镯子拿到钟胜姐面前炫耀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都是小姑娘家,真要置气也出不了大差错。就是周太太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有些怪异,她似乎特别不待见钟家,这是为什么呢?明明这两个月以来周县令与钟县丞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钟县丞可以说相当受周康重用,反而是葛典吏被周康边缘化了。周太太此举,似乎有跟老公作对的嫌疑?

青云很是担心,就怕已经平静下来的县衙又再起波澜,会对刘谢产生不好的影响。但她同样没忘记曹玦明的提醒,再好奇也不能跑到周家人面前去打听,免得引起他们的注意。在第二次随钟家母女去周家拜访,再度被拒见面后,她就死了心,只当自己已经尽到了礼数,是周太太与周小姐不接受,她也无可奈何。

县衙诸人家眷以及后街居民们问起时,她也是这么说的。

周太太来了以后,态度确实比较傲慢,初时人们慑于她的出身,只当这傲慢是理所当然的。但时间一长,畏惧之心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却是不满。当初黄念祖的老婆仗着王府的势,不把人当人看,那也只是对升斗小民如此而已,县衙里其他属下的家眷,尤其是县丞、主簿等人的妻儿,她还顾忌几分,基本的礼数也是有的。而且黄念祖的老婆如今都流放了,淮王府也倒了台,可见再大的权势、再高的地位,也未必能保长久,这新来的县令太太凭什么瞧不起人呢?

不知不觉间,周家内眷已被周围的人隐隐孤立了,但她们却丝毫没有察觉。

(昨日电脑出了问题,上不了网,打电话报修,工作人员要今天周一才上班,只好开天窗。结果今天人来了,却说路由器坏了,没有了更换的新货,要再等一天。我这是在离家三公里外的网吧上传的更新,先把昨天和今天的份补上,明天还不知会怎样呢…)

第三十六章手段

(这是今天周一的份,请注意这是第二更。)

送走了葛金莲,周家大小姐周楠便歪倒在榻上,一脸的无趣与不满:“这葛家母女两个,都是一样的俗不可耐。母亲,我们真要跟这样的人来往么?”

周太太王氏从丫环手中接过燕窝粥,慈爱地递到女儿面前的炕桌上:“我刚叫人做好的,趁热吃吧。这地方又干又冷,比京里差远了,正该多行滋补。”见女儿不情不愿地凑过去吃,她放心地笑笑,才解释道:“不是我非要跟这样的俗人往来,而是蒋先生说了,葛家对你父亲颇为忠心,只是你父亲书生脾气发作,不肯理会人家。我们先把人笼络好了,日后你父亲要用人也方便。”

周楠却冷笑:“虽然蒋先生这么说,但我还真不相信那葛一条真能帮得上父亲什么忙。有其父必有其女,那葛金莲既没眼色,人又粗俗,还小气得很,对着我虽说还算恭敬,但我身边的丫头但凡给她上茶略慢了些,她就对人甩脸子,也不打盆水照照自己是谁,配不配使唤我的丫头!”

周太太含笑道:“你若真不愿与她来往,让她少过来就是。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我只是担心你在这里一个伴儿都没有,会闷得慌。葛家母女虽俗,拿来解闷打发时间倒还罢了。”

周楠微微噘了嘴:“依我说,那日来的钟县丞太太和钟姑娘,我听说她们还知道些礼数,为人也不俗气,宁可跟她们来往呢!”

“钟县丞一向与你父亲作对,如今瞧着好些了,也不过是装模作样罢了。”周太太有些不悦,“这样内里藏奸的人家,怎能跟他来往?更何况钟太太是个病秧子,钟姑娘又无礼,真让她们来了,我们母女俩不定要怎么受罪呢。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家?便是待初次上门的客人略冷淡些,也是有的,她们就敢甩脸子,不肯来了。脾气这么大,我们可不敢结交。”

周楠欲言又止,面上神色颇为难,但最后她也没说什么,只是低头抱怨:“清河好生无趣,我们要在这里待多久呀…”

周太太慈爱地摸摸她的头:“好孩子,你且忍几日,总要陪你父亲过了年,咱们才好回去的。顶多我答应你,明年夏天,你外祖家要去城外园子避暑,我许你跟着一道过去住几个月就是了。”

周楠顿时眼中一亮:“真的?那我们可说定了!”周太太笑着点头。

周楠欢喜得不行,这时丫头在门外报说大爷来了,她立刻从炕上蹦起来,冲过去掀开帘子:“哥哥来了?哥哥快进来坐。”边说边拉着周棣进屋,将他按在炕边,亲自替他倒了茶,送到他手里。

周棣忍不住打趣:“今儿是怎么了?妹妹竟然这般殷勤,莫不是有求于为兄?”

周楠小下巴一翘:“谁有求于你了?本姑娘今儿心里高兴!”说完了,却按捺不住,笑着凑到他耳边说:“母亲答应我明年跟着外祖母去城外园子里消夏,还许我在那里住上几个月!”

周棣顿了一顿,看向周太太:“明年还不知几时才能回京呢,母亲就先许了她,万一去不成,她一定要抱怨您了。”

周太太却不以为意:“怎会去不成呢?在这里待一个冬天也差不多了。”

周棣却不是这么想的,但妹妹在场,他不打算多说,只是笑道:“外祖母不喜欢几位表妹,倒爱带表兄弟们去消暑。若是明年舅母与表妹们也去,妹妹跟着去也没什么,否则还真是多有不便。”

周太太嗔了儿子一眼,周棣不动声色,周楠却已满面通红,跺脚叫道:“哥哥真讨厌!”转身就跑了。

周太太面露无奈,剐了儿子一眼,吩咐屋里的几个丫头:“去把咱们从京里带来的那件灰鼠皮褂子拿出来,一会儿让大爷带回去。这清河比京城冷多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下雪,正好穿这个。”

丫头们应声去了,周棣道:“这时候还早着呢,母亲叫她们取那个做什么?”

“你先拿回去放着,等天冷时好穿,省得冻着了。”周太太漫不经心地将此事一言带过,就伸手戳了儿子脑门一记,“你明知道你妹妹心里想什么,偏要跟她过不去!”

周棣摇了摇头:“母亲还是早些死心的好,路达表弟是嫡长孙,日后是要继承爵位的,他的婚事,大舅舅与大舅母一定会千挑万选。妹妹虽好,却未必能入大舅母的眼。不可能的事,母亲又何必让妹妹存了妄想?日后求而不得,妹妹岂不是更难受?”

周太太却不以为然:“路达的婚事,自然是你外祖父与大舅舅说了算,你大舅母即便有些小心思,也是不中用的。楠儿有什么不好呢?知书达礼,才貌双全,出身世家,又与路达青梅竹马。虽说你父亲的性子迂腐了些,不懂得为人处事,但只要这回你为你外祖父立下大功,那点儿小毛病也不算什么了。我心里有数呢,这事儿你别管。”

周棣闻言也不好再劝了,只是心下暗叹。母亲还不明白,这不是功劳不功劳的问题,虞山侯府正需要强有力的姻亲,周家远远够不上边,更何况母亲又是庶出,与大舅舅本非一母同胞,虽然自小由外祖母抚养,感情甚笃,但真要说起儿女亲事来,只怕不等大舅母反对,外祖母就先恼了!到最后,妹妹是一定嫁不成路达表弟的,为了安抚周家,外祖父反倒有可能让她嫁给其他表兄弟们,那她岂不是更难受?只是母亲一向将外祖母视作亲母,这话他实在不好说出口。

周太太不知儿子心里所想,见他沉默,便压低声音问他:“事情究竟怎样了?你父亲可曾松了口?”

周棣回过神来,淡淡一笑:“虽未松口,但儿子瞧着也有七八分了。这几日儿子时不时拿做的文章给父亲瞧,父亲颇为欣慰,只是嫌儿子的字写得不够好,要儿子多练练字,最好是多临一临杨宗元的字帖。过两日,卢先生要带儿子去参加一个本地读书人的茶会,回来后儿子会装作无意中从别人处听来的一般,向父亲请求进淮王别院观摹杨宗元亲笔书写的屏风。不过是每日过去待三两个时辰,父亲不会起疑心的。”

周太太知道儿子的书法习自名家,一向受人赞许,如今不过是故意没写好罢了,也不以为意,只是仍有些担心:“真的能行么?只每日过去待几个时辰,哪里够时间找东西?要是动起了土,更容易叫人发现!”

周棣笑了:“母亲难道真以为儿子要挖财宝不成?淮王派来的亲信只在清河待了不到一日就离开,哪里有功夫做这种事?况且若真的动了土,事后官府查抄淮王别院时,定会发现蛛丝蚂迹。既然没有,可见别院里定有不为人所知的密室暗道,只要找到了机关,不愁找不到东西。等找到了,夹在纸张里拿回来,谁能发现端倪?”

“多带几个得力的人。”周太太有些忧心忡忡,“除了奉墨奉砚两个小厮,还当带几个机灵的,淮王别院那么大,你一个人搜不过来。我瞧卢先生一个人不大顶事儿,不如把蒋先生也带上吧。他为人精明,见多识广,是个好帮手。”

周棣皱了皱眉头:“有卢先生就够了。当日外祖父在名单上写下自己名字时,卢先生就在身边,找到了东西,他一看就知道真假。至于蒋先生,前些时候他行事太过急躁,已经引起了父亲的疑心,父亲如今正提防他呢,带着他去,岂不是平白惹来父亲的猜疑?况且卢先生长于书法,又教过儿子,有他陪着,也算是名正言顺。此事不便让太多人知道,儿子打算只带奉墨奉砚,他们都是家生子儿,最是忠诚可靠。儿子在杨宗元真迹屏风面前学习时,他们俩就四处搜索,即便叫人发现了,也可以推说他们小孩子家贪玩乱逛,顶多就是挨几板子罢了。”

周太太见儿子已有全盘计划,也不再多言。反倒是周棣劝她:“儿子瞧蒋先生性情略浮躁了些,气量又小,还惹得父亲不快,母亲还是少理会他的好。无论他说些什么,母亲都别理会。眼下最要紧的是把外祖父交待的大事办好,其他的都要往后靠。”

周太太只是笑说:“这是自然,母亲心里知道轻重。但蒋先生是你外祖父跟前得力的人,你不可对他太过无礼了。”

周棣一听,就知道她没把自己的话放在心上,正想再劝,忽然听得丫头们回来了,在门外说话,只得闭了嘴。

门帘掀起,丫头们捧着银鼠皮褂子和另两件冬袄儿进来了,周楠跟在后面,脸上犹有红晕,看向兄长的时候,有些嗔怨之色,也不跟他打招呼,径自坐到母亲身边,揽着她的手臂撒娇:“葛金莲让人送了一匣子枣泥馅儿的点心过来,我瞧了,不过是外头店里买来的寻常货色,偏她当成宝一样。我先前只是面上情说说罢了,她却当了真,巴巴儿地买来送我。如今要我拿自家精制的点心回礼,实在不甘心!”

周太太笑说:“什么好东西,你随意拣些丫头吃的回她就是了,但也别太粗糙了。否则,人家不说你小气,舍不得好东西,只当咱们这样人家,真的只吃用那点上不得台面的玩意儿呢!”

周楠笑着应了,叫了丫头来,随便拣了几个饼装盒,又笑说:“她家送东西来,连匣子也比别人寒酸些。我瞧前儿钟家和刘家送来的点心,装点心的匣子都挺精致的,钟家的居然还是上造之物。这才是该有的礼数呢!”

周太太不以为然:“钟家定是得了犯官们被抄没的物件,才拿来显摆的,也不嫌晦气。我看他们是存心要咒我们家呢!”

周楠知道母亲厌恶钟家,一笑置之,带着丫头出去回礼了。周棣便又劝周太太:“母亲,钟家既有心交好,您何必远着他们?蒋先生说什么话,您听听就算了,别当真。父亲这些日子常说钟县丞能干,可见有意重用,您这样冷着钟家母女,父亲面上也过不去。”

周太太却道:“我没来时,姓钟的就已经巴上你父亲了,即便我待他家冷淡些,又有什么妨碍?我们不过在此住几个月,把你外祖父的大事了结,就回去了,谁还有功夫搭理这些小官小吏的家眷不成?”

周棣知道母亲心有成见,很难说服了,只能暗叹一声,再说几句闲话,便告退出来,又重新去寻父亲。周康正与县丞钟淮、主簿刘谢商议公事,见一向看重的儿子来了,面上也露出了微笑。刘谢连忙向周棣问好,钟淮却淡淡的,只顾着低头整理公文。

周棣是个礼数周到的人,无论是殷勤的刘谢还是冷淡的钟淮,他都正正经经行了礼拜见。周康见状很是欣慰,笑说:“你早上送来的文章,我已看了。以你这样的年纪,也算难得了,只是在书法上需得再下苦功夫。”

周棣早已准备过两日就向他要求进淮王别院的,因此这时候也不打算节外生枝,只笑着应下。

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周康又开口了:“前儿我让你多临慕杨宗元的字帖,说来也巧,刘主簿送了我两个本子,都是杨宗元旧时写了给家中子侄习字的,实在难得。一会儿你拿一本回去,好生习练。”

周棣怔了怔,转头去看刘谢,慢慢地说:“那真是…多谢刘主簿了。”

刘谢有些腼腆地笑说:“也是机缘巧合。小女时常光顾的那家小文房店,店主年纪大了,见多识广,常有些好货,外头再难搜罗到的。这字帖是他旧年所得,前些日子清点旧货,又翻了出来,叫小女发现了。卑职听钟大人说,大人您正在寻杨宗元的字帖,就讨了来献上。大人与少爷喜欢就好。”

周棣心里有一种被人破坏了完美计划的懊恼感,勉强才维持着脸上的笑容。大概是他心里乱得很,没有留意到钟淮正在暗地里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自己。

周康完全没发现儿子的神色有异,他还兴致勃勃地道:“我瞧那两个本子上头有甲本、丁本的标记,只怕还有乙本、丙本,或是更多的。棣儿,你回头随刘主簿去那家店里搜罗一番,若还有,就都买回来,哪怕是多给些银子也行。这样的好东西,如今已经不易找了。”

周棣低头应了,转头去看一脸笑容的刘谢,心中暗暗埋怨他多管闲事。

在他身后,钟淮也同样在盯着他看,心中暗暗嘲讽:小兔崽子,想在我面前耍手段?你还差得远呢!

第三十七章闹剧

由于父亲周康的强烈推荐,周棣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在午饭过后跟着刘谢去了小文房店,还要摆出一副“我很感兴趣我很高兴”的模样来,心里实在是郁闷得很。

刘谢对此一无所知,他只是觉得上司的这个儿子有才有貌,还知礼懂礼,说话做事都斯斯文文的,实在是个难得的好孩子。能为这么优秀的年轻人的学业出一分力,他很是庆幸,觉得要是对方真能因为他帮忙找到的字帖而练出一笔好字,那就是他天大的荣幸了。

刘谢一边笑着领路,一边为周棣介绍清河本地的风土人情,还有读书人们爱去的茶室、店铺所在地。周棣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偶尔回应几句,倒是都说在了点子上,让刘谢误以为他听得非常用心,心里更高兴了。

他们很快就到达了小文房店,正好遇见青云从店里出来,抬头见是刘谢,便打了声招呼:“干爹,你怎么到这儿来了?这个钟点您不是在衙门里吗?”青云还有些好奇地打量了周棣几眼,发现他今日跟那天进城时相比,虽然衣裳头发都要整洁许多,但心情却不大好,也不知是在生什么气。

刘谢先向周棣介绍:“周少爷,这是我干闺女青姐儿,她常来这店里买东西的,与老板甚是相熟。”

青云微笑着道了个万福,周棣先是怔了怔,随即微微点头致意。他听家里的丫环提过,刘主簿没有家眷,向母亲请安的是他干女儿,虽是乡下丫头,送的礼物倒不算村,就是跟钟家人比较亲近,连带的也被母亲讨厌了。不过是个小姑娘,看长相倒还讨喜,受到这等待遇,似乎有些无辜受累的意味,只是瞧着有几分眼熟,是不是在什么地方见过?

刘谢笑着将自己的来意简单地跟青云说了说,又问:“你来做什么?纸笔不是都买了么?”

青云笑答:“昨儿医馆里来了个不讲理的病人,把曹大哥的砚台摔坏了,他只好将家里的拿了去,我就想给他再买个新的。”她将手上挎的篮子里包好的砚台给他看:“您瞧,这是今日才到的新货,上头刻的兰草和诗句是不是很别致?曹大哥一定会喜欢的。”

刘谢匆匆扫了一眼,便笑着点头,回头看了看周棣,小声对青云说:“前儿买的那杨宗元的旧本子,周大人和周少爷都喜欢,想知道老板是不是还有。你与老板相熟,替我们问一句,如何?”

青云恍然:“原来是这事儿,这个容易。我帮你们去说。”说罢顿了一顿,忽然低头古怪地笑了笑,却什么也没说,就回头重新进了店。刘谢欢欢喜喜地跟上,周棣不紧不慢地踱步而入,两个小厮走在最后,忽然听闻身后人声渐渐鼎沸,无意中回头一瞧,顿时吓了一跳:不知几时他们身后聚集了一大堆人,都是些大姑娘小媳妇老妇人,间中夹杂着几个汉子,纷纷探头来瞧他们家公子,彼此交头接耳,面露痴笑,也有人露出不屑之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日周家家眷进城时,周公子的英姿震翻半个县城的人,还有另外半个县城的人未有机会得见,今日神仙落入凡尘了,人们自然是呼朋唤友而来,怎么也得瞧瞧传说中帅得盖过全清河人(无论男女)的美男子,看看是否名副其实了。

周棣还未察觉身后异状,紧随刘谢身后迈步进入店中,便发现店里并不只有他们这一群客人。柜台前还有两个女孩儿,一个粗使丫环打扮,看起来却象是成年妇人一般,又粗又壮,另一人则与他妹妹差不多年纪,穿着鲜绿色的绸面袄儿,大红裙子,披着紫红色的缎面斗篷,两只丫髻上头插满了金钗珠花,打扮虽俗气些,但模样儿其实长得还算秀丽,只是眼下气急败坏的模样大大地破坏了这一点:“姜青云,你还讲不讲理?!事情总要讲个先来后到吧?方才你买东西的时候,你还拿这句话来教训我,不许我打尖儿,现下倒是自打嘴巴了?我告诉你,别以为有钟家小贱人撑腰,我就奈何不了你了,周太太如今可喜欢我了,当心我去向她告状,只要她一句话,你和你干爹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周棣听得眉头紧皱,心想这是谁?怎的这般说话?平白坏了他父母的名声。

刘谢在旁听了,也觉得不象,他倒是认得这姑娘:“葛小姐说话且仔细着些,只怕县令大人的太太听见你这么说,会不高兴的。”

葛金莲不耐烦地回头看了看刘谢,倒是忍住了气。她虽然看不起做了十年小吏、刚升职几个月的刘谢,但也知道他如今官职在自己父亲之上,还是县令亲信,不敢随便乱说话。但随即她就发现了站在刘谢身后的周棣,脸色顿时一变,原本叉腰指着人骂的姿势立刻就扭成了婀娜多姿的娴雅站姿,羞答答地低头娇声问:“周公子,真巧,您也来了?”

周棣皱皱眉头,只觉得头皮发麻:“这位姑娘是…”

葛金莲身边的粗壮丫头看他看直了眼,做梦似地插话:“我们小姐是典吏大人的千金,到您家里去过好几回了!”葛金莲也有些伤心他竟认不得自己,但此时还是表现自己的优点更加重要,神情更加娇羞了:“早上奴家才去见过周小姐的,也曾见过公子练字的英姿,实在是太让人仰慕了!”

她是指妹妹带她去正房见母亲时,曾路过自己的书房吧?也许是在夸奖自己,只是用辞实在不恰当!

周棣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我竟不知,真是失礼了。”

“不不不!”葛金莲连连摆手,“您最是知礼不过的,怎会失礼呢?满天下也找不到第二个比您知礼的人了,实在叫人景仰。”说着脸色还越发红了。

周棣不想继续跟这不知所谓的小姑娘说话,又见门外不知几时聚集了许多人,个个都盯着自己瞧,觉得浑身都不自在,便转向刘谢:“既然店里有女客,我们还是先行回避吧?”恨不得立时就走。

刘谢也觉得葛金莲的态度有些问题,便叫了干女儿一声:“青姐儿,咱们且到别处转转,一会儿再来。”

青云一直在边上偷偷忍笑,闻言便应了一声,向老板打了个招呼:“我一会儿再来,您先招呼客人,等人走了,就替咱们找一找,行不?”老板慢慢微笑着点头。方才葛金莲曾经嫌他动作慢,骂了几句,青云替他打抱不平,老人家如今对青云很有好感。

葛金莲见状就不干了,忙道:“周公子别走啊,您要买东西么?您先请,我不着急!”

周棣瞥见门外聚集偷看的人越来越多了,心下正不耐烦,见她的话正中下怀,便立时冲刘谢点了点头。刘谢只得对老板说:“前儿小女从老人家处买到几本杨宗元的字帖,不知可还有?只要是杨宗元的真迹,价钱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