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低头

严未央那是什么人?

论心机手段,她虽比谢吟月略逊一筹,但这些年商场官场历练下来,也是了不得了;论性格爽直敢说敢言,石夫人拍马也赶不上她,眼下见石夫人这样意有所指,且指的是清哑,那会放过。

蔡家可不惧怕什么石侯爷。

她便诧异道:“父亲连我也没告诉,我还没弄明白呢。侯夫人这么聪明就想明白了?夫人以为什么?”

石夫人故意为难地瞟了清哑和巧儿一眼,又瞟了王夫人和王瑛一眼,讪讪笑道:“我以为…那个…是我想错了。”

真是意味深长、余韵不绝!

严未央穷追不舍,不解地问:“夫人看王夫人和郭织女做什么?有什么要顾忌她们的?不用担心。我在云州时,和王姐姐关系最好了;郭妹妹与我更是患难之交,侯夫人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石夫人笑容僵硬起来,完全不知如何应对。

都说蔡三奶奶厉害,她今儿算是领教了。

换个人,谁会这样当面追问、穷追猛打?

在场除了清哑,都是人精,都看出石夫人小心思。

蔡家不怕石侯爷,王家豪族,更不怕。

王夫人恼恨石夫人将王家拖下水,将害王瑛被人议论,笑容便淡了,问:“侯夫人有什么顾忌吗?”

清哑也目光炯炯地看着石夫人。

石夫人抵敌不住众人目光,狼狈道:“也没什么…就是…我原以为严小爷的亲事是父母做主,谁知他祖父已经相准了。”

说完,长长舒了口气,总算应对过去了。

她终究还是没敢说出和貔貅相关的话。

她总算比女儿活得年头长,拎得清轻重。

严未央笑道:“暮阳从小就养在父亲身边,父亲自然要为这个长孙多操心些,孙媳也是瞪大了眼睛找!”

清哑见严未央连追带打,逼得石夫人狼狈不堪还有苦说不出,佩服又羡慕;巧儿也佩服严未央,发誓以严姑姑为人生奋斗目标。

少时,王夫人寻了个机会,请严未央找了间安静的屋子,她带慧怡郡主过来向严未央和清哑赔罪。

慧怡郡主不肯来,王夫人严厉道:“你不去?难道也要你大伯和大伯母像礼部吴尚书夫妻一样,亲自上幽篁馆去赔罪?”

慧怡郡主傲然道:“便不去,又能怎么样!”

王夫人轻笑道:“侄女儿好有骨气!连太皇太后都对郭织女礼遇三分呢,你倒瞧不起她了。只是眼下却由不得你,你不去也得去!等回家,我自去向你母亲赔罪。”虽笑着,眼底一点笑意没有。

她并不想管这侄女的闲事,可是今天不将这事解决,明天王大人就要上幽篁馆去赔罪,传扬开来王家更没脸,所以她拼着得罪婉容大长公主,今天也要将这事了结。

不去赔罪?

王家的女儿言语失德,严暮阳更当众提出要个说法,不去的话,王家的家风和声誉如何保持?连蔡家也要非议王家。

王家的门楣不单靠权势维持的,还靠文风和家风维持。

慧怡郡主便恨恨地看着王瑛质问:“是你告状的?”

王瑛淡淡道:“是。当时妹妹就想让慧姐姐道歉的,那样连我母亲都不必出面了,说起来不过是小辈之间摩擦而已。可是妹妹无能,劝不动慧姐姐,只好告诉母亲了。”——连累她母亲丢脸!

慧怡郡主冷笑道:“你倒贤惠、大度,其实和吴青梅一样的人。那貔貅的事是怎么传出来的?要不是因为你,今儿能闹成这样!我一心为你,还为出不是来了。”

王瑛羞红了脸,气得说不出话来。

王夫人也气得浑身哆嗦,待要解释,跟她晚辈又说不清,只道:“还不快随我去!你若不去,回家只怕家法不容!”

慧怡郡主见犟不过,只得低头。

王夫人便带她过去了。

王夫人先向严未央和清哑赔笑道:“这孩子言语鲁莽,得罪了严少爷和郭姑娘,我带她来给二位赔罪了。”一面示意慧怡郡主说话。

慧怡郡主直着脖子、昂着头上前,冲清哑二人微微福了福。

王夫人见她还是不肯低头说一句软话,又气又窘。

严未央凤眼把慧怡郡主一扫,心下了然,笑道:“郡主金尊玉贵,也难怪性子直。事情过了就算了,王姐姐不用心里过意不去。”

清哑之前听王夫人说话,觉得人还不错,因此也点头。

至于慧怡郡主,她早看出她不情愿道歉,也不愿理会她。

严未央便起身拉了王夫人坐,又命丫鬟带慧怡郡主去找姑娘们,笑对她道“我们媳妇说话,怕郡主不耐烦听,去找姑娘们吧。”

慧怡郡主心想,到底还是给我三分颜面的。

道声谢,随着丫鬟出去了。

王夫人却知道,严未央这是生气了,不耐烦应付郡主,要不是看她和王家面子,指定不会给郡主好脸色。

从蔡家回去路上,清哑问巧儿,之前怎么回事。

巧儿便将之前石寒玉偷窥和挑衅的事说了。

清哑道:“你做的对。”

又疑惑道:“这关她们什么事?”

巧儿道:“我也想不通。回去问姑父。”

要是王瑛做出这事,勉强还有个由头,石寒玉和慧怡郡主为什么要挑衅她,她可想不出来了。

清哑点头,问方初,他准能分析出来。

方初正在书房看信,是韩希夷派人送来的。

韩希夷说,谢侯不知怎么被人利用了,诬陷谢吟月和崔嵋勾结,崔嵋被拘押,他觉得这举动不简单,可能是冲方家来的,叫方初小心。

方初将信烧毁,皱眉思索:崔嵋,崔嵋!

崔嵋只是他的表妹婿,能连累方家什么呢?

可他心里也很同意韩希夷的分析,对手若是只针对谢吟月,完全没必要煞费苦心将崔嵋牵扯进来,定又像上次一样,在谋算方家。

正想着,人回大少奶奶他们回来了。

清哑径直带着巧儿和适哥儿来到书房找方初。

方初从书桌后走出来,一边活动发酸的肩膀,一边把她上下一打量,眼中溢满笑意,问道:“可还热闹?”其实是问可有人欺负她。

清哑一见他,便生出归家的踏实和安心,也笑了。

她道:“还好。”一面随他在椅子上坐了。

********

早上好姑娘们,又到周末了,有没有心情飞扬的感觉?各种雀跃有木有?

第938章 请朕吃一顿

适哥儿先规矩叫一声“爹”,然后扑到方初身上嚷“热闹!”

方初扶着他身子喝道:“好好的,别没个正形!”一面嫌弃地对清哑道:“长大了没有小时讨人喜,整天跟个猴子一样。”嘴里这样责怪,又唯恐拘束了儿子天性,那也不是他所乐见的,因捧着适哥儿小脸摩挲,又凑近闻见一股酒气,怀疑地问:“你喝酒了?”

适哥儿感受到父亲宠溺,扭头躲开,笑道:“喝了三杯红酒。”

方初气道:“你才多大,就喝酒了?”

适哥儿仰头道:“蔡扬哥哥请喝的。我是织女儿子,母亲海量,我要不会喝,多丢人!”

方初道:“这么说,你是为了你娘了!”

清哑笑看着他父子闹,闹了一会,就令巧儿将今日在蔡家发生的事一五一十都告诉方初,问他有何看法。

方初冷笑道:“她们是痴心妄想玄武王爵位了。”

遂将内中利害关系分析给她们听。

清哑和巧儿听后都吃惊极了。

斗争,无处不在!

方初却看着巧儿问:“你的貔貅是从哪来的?”

巧儿无法隐瞒,只得道:“严暮阳送的。”

方初挑眉。

巧儿红了脸,嘟囔道:“是小时候送的。没别的意思。”

方初微笑道:“我没说他有别的意思。”

这一解释,反有欲盖弥彰的味道,巧儿更窘了,又想起今天严暮阳对王瑛的态度,气鼓鼓道:“他当时还送了勤哥哥和俭儿东西,这个是顺带送我的。哼,要是好的他能送我?弄丢了也不会送我!”

方初心想,严家长孙从小佩戴的东西能不好?

他以为巧儿害羞,便不再追问。

正要说其他,人回严公子来了。

巧儿听了,二话不说,起身就走。

清哑有些弄不懂巧儿心思,但想他们如今大了,避开也好,于是不去管她,方初却觉得有些奇怪。

严暮阳和方利进来,没见到巧儿。

当着清哑,他再不肯隐瞒,拼着让巧儿怪罪,也要说出真情。他道:“郭姑姑,巧儿的貔貅是我送的。那年郭三叔成亲的时候,我送郭勤、郭俭和巧儿一人一样东西。”

方利吃惊过后,一脸嘲笑地看着他。

严暮阳哪顾得上他,只顾看清哑反应。

清哑点头道:“我知道。”

严暮阳怔住,“郭姑姑知道?”

清哑道:“是。巧儿那天晚上就给我瞧了。”

严暮阳脸红了,双眼水润,期盼地瞧着清哑。

清哑不知他何意,便道:“小孩子送礼物,这也平常。”

就是说,她没多想,也不怕别人说。

严暮阳挫败极了,求救地看向方初。

方初置之不理,那眼神很明确,“你自己努力!”

次日,方初进宫觐见,将拟好的赈灾计划呈给顺昌帝。

顺昌帝在御书房接见了他,林世子也在。

顺昌帝看了方初的计划,久久不语。

方初便一直跪在下面。

林世子有些担忧地看看方初,又看向皇上,觉得皇上并没有发怒迹象,怎不叫方初起身呢?

也不知过了多久,顺昌帝才抬头。

他拍了拍案上的赈灾计划,对方初道:“你用心了。是因为从朕这弄了五十万两银子,心里不过意,才特意立功补偿吗?”

方初低头回道:“不是。皇上忘了,小人曾经卖身给皇上。是皇上宽容,把卖身契还给了小人,但皇上的恩情小人不敢忘。皇上但有差遣,小人随时愿意为皇上分忧。”

顺昌帝听得一怔,和林世子对视了一眼。

仿佛刚想起往事,他笑道:“这事你还记着啊。”

方初回道:“小人怎能忘记呢。”

顺昌帝挥手道:“起来吧。”

方初这才起身,站在下面。

顺昌帝心情莫名地好起来,从御案后走下来,随便在一张椅子上坐了,又示意方初和林世子也坐,又让太监把那赈灾计划拿来,一项一项地问方初,和林世子仔细讨论、商榷。

不知不觉就到晌午,顺昌帝和林世子商量道:“咱们今儿不在宫里吃,咱们出去吃。叫方初请客。就去如意楼。他才得了五十多万两银子,咱们一定要去吃他一顿,朕心里才能好过些。”

林世子忍笑道:“微臣愿陪皇上。”

方初有些尴尬道:“能请到皇上,那是小人的荣幸。”

一句话提醒了顺昌帝,他急忙改口道:“朕想起来了,不去如意楼了,去幽篁馆,要郭织女亲自下厨做给咱们吃。”

方初一呆,跟着就道:“小人…领命!”

顺昌帝笑吟吟摆手道:“领命?不,今日咱们不论君臣,只论其他。方初,你意外得了这么一笔银子,朕又曾帮过你和郭织女,你说,朕就算不用身份命令你,你们夫妇该不该请朕去家里吃一顿?”

他说得理直气壮,却不是用身份威压。

方初心一震,急忙道:“确实应该。”

顺昌帝高兴极了,轻拍茶几道:“走!”

君臣遂换了便服,跟着方初来到幽篁馆。

清哑听说了皇帝的要求,一点没有抵触,不冲皇帝在妖孽案中对她的帮助,就冲他事后将卖身契还给方初,清哑就感激他。

她亲自下厨,连丫鬟也没用,要巧儿帮着打下手,姑侄两个用心做了一顿家常饭菜请顺昌帝和林世子。

顺昌帝感受到清哑是诚心实意请他,而不是恭敬的款待,心情很好。这区分很微妙,他身为帝王,人人对他恭敬;可是这种打心底的感激却是他很少能感受到。

他猜到清哑大概知道了他将卖身契还给方初的事。

他不禁得意:强权压人容易,得人心难,当年他决定是对的。

次日九月二十,太后寿辰。

早朝时,顺昌帝在乾元殿宣布了方初的赈灾计划。

计划分两大部分:一是筹款赈灾,二是商业援助。

先说筹款赈灾:郭织女将举办一个集纺织、服饰和绘画于一堂的展示,演绎纺织服装的历史变迁。到时,太皇太后代表皇家慈善机构出面,和郭织女一起向来客筹款,呼吁各方支援奉州受灾百姓。

所有捐款都会登记造册,刻界碑立于奉州边界。

********

每次用两个字取章节名,我都犯愁,还是随心所欲命名比较容易。

第939章 使绊子

第二部分商业支援,细分十项:

第一项:由织锦世家牵头,从西北各州府购买棉花运入奉州,预支给当地百姓;再抽调纺织能手,由郭织女带领,亲自去奉州教导当地女子织混纺布。所织的混纺布归织锦世家,工钱就以米粮支付。所需米粮,由织锦世家从江南等地收集,赶在冬雪前运一批入奉州;开春后再运一批,包括种粮一并解决。

运粮的车船人手一律由织锦世家自行准备。

织锦世家常年走货,车船齐备,有这个能力。

第二项是紧跟第一项来的:将西北军工织造局建立在奉州。

首先,经过一冬的锻炼后,朝廷无需再派人训练纺织女工,只要从奉州挑选混纺布织的好的女工就可以了,省却了朝廷的人力物力。

其次,奉州是京城西北方第一大州,军工织造局建在那里,军服军鞋等物资可同时运往西北边疆、北疆、西疆三处地方,又便于朝廷就近掌控管辖,免得出了问题鞭长莫及。

第三项,奉州出产一种藤条,耐旱,柔韧性极好,可召集商家去奉州收藤编制品,为百姓增添一条生计。

第十项:西北地形适合种棉,又不能耽误粮食种植,可以选择在棉花地里套种土豆等作物,增加收益。

赈灾计划宣读完毕,乾元殿上一片寂静。

便是不太懂经济的官员,也都听出计划完善。

最最重要的是,没用国库一分银子!

十项均采用商业手段,充分利用奉州当地物产民情,外援和自救相结合,朝廷只要命官府加强管理,防止奸商欺压灾民,或者刁民趁机闹事等,一切米粮转运都无需官府耗费人力物力。

这计划执行后,可以预见:奉州不但会顺利度过此次大灾,将来还会成为西北的棉纺织中心,经济活跃不亚于江南。

顺昌帝见群臣脸色,满意极了,从御座上站起来,意气风发道:“方初知经济,善理财,真乃我大靖布衣尚书!”

此言一出,冯尚书面如死灰。

方初是布衣尚书,他算什么?

众臣也都心思各异,却都齐声恭贺皇帝。

顺昌帝话锋一转,目光落在冯阁老身上,笑道:“冯尚书胸怀百姓,向朕推荐了方初,他才有此次机会…”

他高度肯定了冯尚书为国为民的襟怀。

冯尚书想要辞官告老,却不敢说。

他在官场打滚多年,并非一根筋什么事都敢做,眼下他既不能对方初有任何诋毁,不然会被认为不体恤百姓;又不能赌气辞官,那会被认为妒贤嫉能,他只能夹着尾巴认了。

今天,皇帝很高兴,他不敢扫兴。

散朝后,皇帝带着一班重臣移驾御花园,太皇太后正带着太后、皇后和各宫嫔妃,以及众诰命夫人在御花园热闹呢。

御花园内彩绣招展,红毯铺地,一派富贵气象。

皇帝进入紫月轩,领众臣向皇祖母拜寿。

拜罢上前,告诉太皇太后赈灾一事。

太皇太后心系百姓,闻言大悦,道:“这是哀家收到最好的寿礼。”又转向清哑道:“到那日,哀家必去。”又极口夸赞方初有才干。

清哑见皇上这样盛赞方初,与有荣焉。

她起身谢道:“太皇太后仁心,是老百姓的福分。”

太皇太后要听她和方初联手弹琴,道:“哀家难得见你一次,听一回少一回。你既来了,就用这个为哀家贺寿,哀家喜欢听。”

老人家上了年纪,喜欢看小儿女相亲相爱的画面。

清哑扫一眼她满头灰白头发,心里微酸,领命下去。

这里,太皇太后对慧怡郡主和王瑛道:“你们都学了琴,趁着这机会好好听郭织女和她夫君弹一曲。那才是天籁呢,可助你们有所领悟。上次郭织女来京,你们年纪小,没得机缘见上一见,这次可不能错过了。真真是旷古未闻的!”

慧怡郡主和王瑛一齐应声。

清哑和方初弹的就是《鸾凤和鸣》。

这是太皇太后先祖的作品,她特别喜欢听。

清哑和方初今日心情好,很适合弹这曲子。

两人相视而笑,几乎毫不费力地就合弹成功了,浓浓的****、和睦相亲的气氛、家族繁荣昌盛的气象轻松流泻。

王瑛听得十分入神。

一曲毕,众人赞不绝口,清哑方初各自归座。

太皇太后见王瑛还在出神,不禁留意。王源她是见过的,王源入仕后,一直在地方任官,所以,太皇太后这是第一次见王瑛,觉得王瑛聪慧不下慧怡郡主,且更多一层端庄大气。

她便笑道:“瑛丫头,你也去弹一支,请郭织女指点。”

王瑛从容起身,恭声领命。

才听了一段,太皇太后就眼露赞赏。

王瑛是她娘家王氏族中人,后辈出息,她当然高兴,王氏一族昌盛不衰可不是凭的外戚身份,而是绝对的实力。

慧怡郡主见了目光一闪,瞟了坐在清哑身边的巧儿一眼,心下暗自思量。那天她回家后被长辈狠狠责罚了,若不是今日太皇太后寿辰她还不能出来呢。太皇太后一向喜欢她,她不进宫必定会怀疑的。

她将这笔账都算在了巧儿头上。

趁着王瑛弹完、清哑夸赞之际,她笑道:“太皇太后,我听说郭姑娘琴艺得郭织女亲自传授,也很不凡呢。也让她弹一支吧。”

太皇太后眼睛一亮,忙道:“真的吗?那可要听一听。”

清哑道:“她琴艺还生疏,平日练得少了。”

又对巧儿道:“你去弹一支,请太皇太后指点。”

巧儿起身,垂眸应道:“是。”也下场去了。

她心知慧怡郡主没安好心,给她使绊子呢。

若只是清哑方初先弹了还罢,反正他们是前辈名人,小辈们就算比他们弹的差,也不算丢脸;但王瑛刚弹过,琴艺十分出色,巧儿若是表现太平庸了,众人即便面上不说,也会心里嘲笑,觉得郭家到底是庄户人家,没根基,出一个郭织女那是祖坟冒青烟。

眼下情形就像当年清哑在夏流萤办的七夕会上初次展露琴艺,因有谢吟月珠玉在前,她除非压过谢吟月,否则终会落人耻笑。

今日,轮到巧儿为郭家争脸!

********

周末愉快朋友们!是不是还没起床啊?我应该也没起来,这是昨晚预传的(*^__^*)。谢谢大家各种支持,还有人呼吁打赏,其实正版订阅就是对作者最好的支持(打赏太破费了,我会内疚的),聚少成多,你们不能想象你们点滴支持汇聚的结果有多惊人,我在后台看得到,最近订阅增长迅速。谢谢你们的每一分支持!

第940章 又一个郭织女

清哑也看明白了形势,心下掂量。

这紫月轩建在御花园紫月湖的湖心岛上,有三面临水,四面墙都未封闭,安装大排窗棂,窗扇全部推开,外面秋阳高照,湖上碧波荡漾,荷叶莲莲,荷花点点——当然是假的——恍若春夏景色。

之前众人表演都在大堂正中,对着上方皇帝太后。

当巧儿快走到中间时,清哑起身对太皇太后和皇帝道:“民妇有个请求,请太皇太后让巧儿到窗边,面对湖水弹奏。”

太皇太后一怔,随即笑道:“这有什么难的。就让她去窗边。”

顺昌帝笑问清哑:“这有什么玄机吗?”

清哑解释道:“民妇怕她紧张。”

顺昌帝呵呵笑了起来,他就喜欢清哑真实,想郭家小门小户的,郭巧儿没进过皇宫,郭织女怕她紧张也在情理之中。

慧怡郡主则眼含冷笑,似乎得逞。

王瑛不悦地扫了她一眼,又迅速收回目光。

当下,几个太监宫女上前,将琴案挪到东窗边,放在窗下,巧儿先转身,朝上拜了一拜,才坐下,两手放在琴上。

琴声起,众人侧耳倾听,渐渐被带入一片藕荷丛中。

似乎是寂静的夜晚,清冷的月光下,黛青色的荷叶连绵看不到边际,点点荷花点缀其中,仿若李白的诗“山花如绣颊”。一只小船停在藕荷丛中,一个少女坐在船头,素手轻轻拨弄,袅袅的琴音便飘散在月下的荷叶间,和花叶间丝丝缕缕的雾气交互缠绕,朦胧、梦幻。

仔细听,可听见水下鱼儿唼喋声。

轻轻嗅,可闻见四周荷花清香气。

夜,深了!

梦,也深了!

少女独自和青莲、荷花相伴,与清风明月同处。她恍若月下精灵,欣喜而新奇,乘着琴音御风而行,越过层层莲叶,在水上遨游,“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曲终,大堂上还寂静无声,仿佛梦还未醒。

清哑眼中洋溢着欣喜的光芒,心中自豪极了。

那感觉总结就一句话“吾家有女初长成”!

郭勤、巧儿和郭俭几个是她看着长大的,又曾亲自教导,感情非同一般,似母似姐,看到他们长成,她比自己有成就还开心。

郭孝郭义等人就差了许多,只因她出嫁了。

巧儿无声起立,飘然回到堂前,蹲身叩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