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舜华听到她的心里话,险些笑喷,连忙抿抿嘴,面对胤礽的不解,冲儿媳妇的方向呶呶嘴。

胤礽看似随意的瞟一眼,虚点点石舜华,瞧你把小辈给吓的:“这招对小五子没用。他如今只讲吃喝玩乐,对女人不感兴趣。听你这样说,他指不定还会回你一句,谢谢!”

“吃和睡选一样呢?”石舜华问。

胤礽:“他会先吃,然后偷偷睡。汗阿玛要去南边,叫他跟汗阿玛一起过去。船上准备的东西齐全,也不如在宫里舒坦。反正那小子整天都想出去玩。”

“您安排吧。”石舜华道,“弘晏和弘曜的宅子挑好了没?”

胤礽:“老三挑好了。不过,朕没让内务府收拾,等他们回来后自己收拾。抽空宣你妹妹进来一趟。”

“是十五婶吗?”大福晋弱弱地问。

石舜华:“不是,我三妹妹。”

“她,那个姑姑还好吧?”大福晋想多说两句又怕言多必失,便干干巴巴问一句。

石舜华能听见她心里怎么想的,也没觉得她虚伪:“不好也比在裕亲王府好。”

“你看朕做什么?”胤礽皱眉,“当初又不是朕给她和保泰赐婚。怕你生气,朕都没敢用保泰。”

大福晋下意识抬头,转向石舜华,就看到她婆婆撇嘴冷笑。

“妾身什么时候拦着您安排事?”石舜华道,“少在小辈面前往妾身身上泼脏水,明明是您不知道该怎么用保泰。”

胤礽呼吸一窒:“朕堂堂一皇帝,不知道该怎么用?六部、大理寺、顺天府、都察院、内务府,无论哪儿都能空出一个位子。”

“那您倒是安排啊。”石舜华道,“妾身不拦着您。弘晋的福晋可以给您作证。”

第216章婚事敲定

大福晋一脸无措,下意识看向石舜华,反应过来又连忙转向胤礽求救。

胤礽摇头失笑:“别搭理她,吃你的饭。”

“皇额娘……”大福晋弱弱地喊一声。

石舜华:“你汗阿玛的确不知道该怎么用保泰,被我说中了,又因为你在这边,碍于面子才故意那么说。听他的,吃你的饭。”

大福晋第一反应是看胤礽,见他仿佛没听见,无措变成无力,既然这么清楚,干么还一本正经的叫她作证。

“话赶话说出来了。”石舜华对大福晋说,“尝尝这个心太软。”

大福晋心中一惊,她心里想什么她婆婆都能猜到?

“不喜欢?”石舜华故意问。

大福晋连连摇头,不敢再胡思乱想:“不是,儿媳挺喜欢甜食。”站在大福晋身后的丫鬟连忙拿起公筷给她夹一个红枣和糯米粉做的心太软。

石舜华看到红枣突然想到一件事,便跟胤礽说:“红枣是十一弟使人送来的,挺甜的,爷也尝尝。”

“他什么时候在晋北种的枣树?”胤礽夹一个就问。

大福晋见老两口说话正常,暗松一口气:“听贝勒爷说十一叔见八叔、九叔种果树赚钱,后来就在晋北买块地种果树。”

“弘晋还说什么?”石舜华问。

大福晋愣住,不明白:“皇额娘指的是?”

“不可能只跟你说十一弟种果树的事。”石舜华肯定道。

大福晋心中一凛,很是惊讶,第一次切身感受到皇后娘娘的厉害,“贝勒爷也想在西北买地,只是听贝勒爷说,说——”

“别看你汗阿玛,弘晋说了什么,直说无妨。”石舜华道。

大福晋:“怕皇玛法怪他与民争利。”

“圈良田是与民争利,在西北买荒地是为民谋利。”胤礽道,“弘晋打算在哪儿买地?”

大福晋:“在宁夏。”

“怎么会想到在那儿?”石舜华不解。

胤礽也想知道,两口子便看向儿媳妇。

大福晋被看得头皮发麻,不敢有半句虚言:“贝勒爷想买地的事,儿媳跟娘家人提过,一个堂兄说因为八叔、十一叔在陕北和晋北种果树,那边的百姓都跟着种各种果树,以致于那边已没有大块荒地。要想买整片的荒地只能去宁夏看看。”

“弘晋派人去了没?”胤礽问。

石舜华:“他都没向您禀报,肯定没去。不过,她娘家人估计去过。”转向大福晋。

大福晋惊呆,“是,是有人去过,皇额娘知道?”其实更想问她怎么知道。

“猜的。”石舜华没有解释的打算,“在那边买了多少亩?”

大福晋:“买下十亩荒地,种好几种果树,试试哪一种最适合。”

“那边真适合种果树的话,朕却不同意,你娘家人打算怎么办?以别人的名义买地。”胤礽道。

大福晋的娘家人的确这么说过,不过被弘晋拦下来:“贝勒爷说他会向您禀报。”

“你确定是朕不是皇后?”胤礽反问。

大福晋僵住。

石舜华“扑哧”笑喷:“吃好了没?”

大福晋眨了一下眼,意识到石舜华跟她说话,想说半饱,话到嘴边点了点头。

“天阴沉沉的,下午可能会下雨,早点回去吧。”石舜华道。

大福晋猛地起身:“那儿媳就先回去了。汗阿玛,皇额娘,您慢用。”随即吩咐嬷嬷把在西厢房里呼呼大睡的闺女抱出来。

石舜华望着她儿媳仓皇的背影,无奈又好笑:“明知道她胆子小,还估计逗她。”

“别乱说,朕没逗她。”胤礽道,“朕不过是实话实话,是她自己心虚。”

石舜华嗯一声:“你是皇帝,你说什么都对。”

“懒得搭理你。”胤礽瞥到条几上面的自鸣钟,快到未时,而下午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处理,便不再跟石舜华胡扯。不过,没忘记石舜华关心的事。

十月二十二日,上午,天空飘起大雪,西暖阁里点着火炉,胤礽依然觉得冻手,便命今儿在南书房当值的大臣念奏折。

午时左右,胤礽放下朱笔,一边命南书房行走整理御案上的奏章,一边起身活动筋骨:“李爱卿跟孙嘉淦熟吗?”

李绂拿着奏折的手一顿:“翰林院庶吉士孙嘉淦?”

“对!”胤礽道,“朕记得在他之前你是翰林院庶吉士。”

李绂:“是的。微臣听过孙大人的名字,也见过几次,不是很熟。”

“那朕现在交给你一件事,打听一下孙嘉淦最近在忙什么。”胤礽道,“朕打算给他说个媒,知道往哪方面打听?”

李绂少年时便有神童之称,后参加乡试更是夺魁。胤礽话音落下,聪慧的李绂试问:“不会是石家三姑娘吧?”

胤礽挑了挑眉,没承认也没否认。

李绂见状,便确定他猜对了,回到家中就命书童去打听孙嘉淦的行踪。

十月二十五日,天气晴朗,国子监在选工匠的时候,李家人打听到孙嘉淦今日歇息。下午,李绂向胤礽告假。

申时左右,李绂在城外碰到孙嘉淦。李绂在翰林院待过,如今翰林院的好些人都跟他很熟,李绂有意,孙嘉淦也想跟天子近臣打好关系,你来我往颇为真诚的寒暄几句,两个极为有才的人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随即找个茶馆坐下。

畅谈一番,李绂才想到皇帝交代的事,便要给孙嘉淦做个媒。

孙嘉淦脱口而出:“你们怎么都喜欢做媒?”

“除了我还有谁?”李绂很是不解,话说出来突然意识到那个人可能是皇帝。

孙嘉淦心中一突:“一个长辈。多谢李大人,不过我暂时没这个打算。”

“孙大人已到而立之年,该成家了。”李绂道,“有没有钟意的,我帮你去撮合撮合。”

孙嘉淦收到父母和兄长的信后,家里人让他自己做主,他就打听一下石家三姑娘的事,不是刻意打听,也就没引起别人注意。

石家三姑娘的相貌知道的人不多,但石家曾给她和二姑娘请好几个教养嬷嬷。在皇后身边呆了十年的阿箫和阿笛也在石家住过一段日子,教石家的两位姑娘。石三姑娘和裕亲王和离之后,也没传出什么不好的言论。孙嘉淦可以肯定,闹着和离的石家三姑娘不是个搅家精。

门第也没得挑,孙嘉淦就开始犹豫要不要去找皇上。可是他拉不下脸,又不想放弃,听着李绂劝他,孙嘉淦就说:“谢谢李大人,真不用了。”

李绂也怕孙嘉淦松口,便颇为可惜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转移话题。第二天上午,李绂给胤礽念完奏折,便说他和孙嘉淦谈的内容。

十月二十八日,下午,胤礽命翰林院起草圣旨时,本不应该孙嘉淦过去,他和别人调一下。

胤礽的记性极好,知道今儿不该孙嘉淦过来,但他佯装不知。查看孙嘉淦起草的圣旨时,便问:“孙大人,好几个月过去了,朕之前跟你说的事考虑的如何?”

孙嘉淦心中一突,悬着好些日子的心落到实处:“多谢皇上。只是,恐怕得委屈三姑娘先在微臣仲兄的房子里住些日子。”

“可别给朕丢人了。”胤礽嗤一声。

孙嘉淦脸色微变:“皇上,微臣——”

“霍林,去跟晋江说一声,在城外给孙嘉淦挑一处小院或者买块宅基地,不得超出五十两。”胤礽道,“权当朕送你的。”

孙嘉淦猛地睁大眼,他以为皇上会叱责,万万没想到是这样,内心很是震动,双膝跪地:“谢皇上隆恩!”

“起来。”胤礽抬抬手,“朕过几日再同皇后讲,你先收拾收拾。石家可能会派人过去看看。若是有失礼处,石家因此不愿意,务必把这件事烂在肚子里。至于宅子,朕不会收回的。朕看中的是你的才能,不是居家过日子的你。”

孙嘉淦很想承诺不会给皇上丢脸,话到嘴边觉得说得太满:“微臣谨记。”

腊月二十一日,庆德和观音保到孙嘉淦家中,家徒四壁,但院子里打扫的极为干净,房屋虽旧,却没什么霉味。

孙嘉淦对二人很是恭敬,但不谄媚。庆德冲观音保使个眼色,两兄弟回去了。

腊月二十二日,庆德的夫人往宫里递牌子。小年过后,腊月二十四日,石舜华召见她二嫂。

庆德的夫人见着石舜华就问三姑娘的婚事怎么办。

石舜华想也没想:“孙嘉淦成过一次亲,三丫头也嫁过一次,两人都是第二次成婚,一切从简。孙家的情况想必二哥也说了,跟三丫头说清楚,订礼这方面也别计较。本宫听皇上说,孙嘉淦虽读一肚子书,不迂腐,却极有自己的原则,将来没什么大才能,也是个极为稳妥的人。好好过日子。”

“臣妇替三丫头谢谢娘娘提点。”庆德的夫人道,“二爷的意思正月里就把三丫头的事办了。”

石舜华颔首:“妆奁不用置办,正月要是有好日子倒也可以。你们看着安排吧。”

“是。”庆德的夫人应一声,就忍不住问,“三阿哥和四阿哥还没回来?”

石舜华扶额:“是啊。上一封信还是十一月底,这俩孩子也不知道来封信。太上皇这几日见着皇上就问,皇上都不敢去给他老人家请安。”

第217章弘晏受伤

庆德的夫人也就是石家二奶奶问:“大将军也没来信?”

“没有。”石舜华道,“我原本以为皇上怕我担心,故意说没有。后来使人去问皇上身边的霍林,霍林也说没收到西南的奏章。”

石家二奶奶提醒:“霍公公是皇上身边的人。”

“他不敢骗我。”石舜华道,“乾清宫若真收到西南的折子,本宫问霍林的时候,皇上命霍林瞒着本宫,他会让我问皇上。”

石二奶奶想着石舜华的手段,相信她的说辞:“赶明儿臣妇使人沿着官道打听打听。”

“不用。”石舜华道,“过完春节他俩就十九岁,该学着自己飞了。对了,大哥来过信吗?”

石二奶奶:“听您二哥说来过。您是知道的,四川那边也有土司,除了土司的地方,剩下的才归朝廷管。以前都归湖广总督兼理四川,如今专置四川总督,大哥走之前皇上还命他‘改土归流’,二爷的意思挺麻烦。”

“土司不乐意?”石舜华问。

石二奶奶:“二爷说得不是很详细,估摸着您会问起大哥的事,才跟臣妇提几句。”

“云南遍地土司,导致云贵总督主管贵州兼着云南,如今云南的土司制废除,云贵总督管两地也没提麻烦。”石舜华道,“回去叫二哥问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石二奶奶瞧着她不大高兴,点了点头,便起身告退。

傅达理虽说是半个武将,但其才能远不如其父石文炳。石舜华对他不放心,得知胤礽要重用她娘家人,石舜华也没拦着。可她不想让胤礽发现她不信任娘家人,便从未问过胤礽傅达理到四川之后的事。

腊月二十六日上午,石二奶奶再次进宫。

石舜华直接问:“二哥怎么说?”

“二爷说四川和云、贵接壤的地方,‘改土归流’很顺畅,和西藏接壤的地方上的百姓根本不理朝廷的劝说。大哥又不敢对百姓动武,那边的土司又叫嚷着遵从百姓的意愿,便一直僵持着。”石二奶奶道,“二爷还说朝廷大军过去可能会好点。不过,他也有二十天没收到大哥的信。”

石舜华嗤一声:“看来上次在藏区举行火器演练,只是暂时把西藏各地的土司吓着。”

“对,二爷也是这么说。”石二奶奶道,“二爷还说大哥一直没来信,十之有九是跟当地的土司起了冲突。”

石舜华的眼皮猛一跳,晚上见着胤礽就问:“西藏那边打起来了?”

“估计是。”胤礽道,“十四弟走的时候朕曾跟他说过,真需要动用武力,无需向朕禀报。”

石舜华叹了一口气:“但愿弘晏和弘曜没事。”

“别担心,没消息就是好消息。”胤礽嘴上这样说,心里面却没底。

除夕家宴,少了两个皇子,三个亲王,乾清宫依然坐的满满的,康熙却丝毫提不起精神。

胤礽见他爹神情恹恹,冲儿子使个眼色。

小太子打小被两个嫡兄带大,跟弘晏和弘曜的感情极深。以前弘晏和弘曜出去,弘晅从不担心还很羡慕,因为他知道两位哥哥出去玩。

这次一走小半年,还有一个月了无音讯,小太子贪睡爱玩也忍不住抽空担心两位兄长。看到他爹叫他劝他祖父,小太子假装没看见,夹一块白肉沾点酱塞嘴里。

皇帝只能自己上。可是当着弟弟和侄子、儿子的面,胤礽得保持皇帝的威严,不好在康熙面前伏低做小,便跟康熙介绍桌子上那些菜美味。

康熙微微皱眉,有些不耐:“你吃你的,朕知道哪些好吃,不用你多话。”

胤礽呼吸一窒。

偌大的乾清宫忽然变得寂静。

弘晅抬起头,突然整个人站起来。

“太子——”胤礽猛地睁大眼。

康熙疑惑:“保成你——弘晏?弘曜?”

“孙儿给皇玛法请安。”哥俩走进来异口同声道,“给汗阿玛请安。”

“三哥,四哥。”弘晅忙不迭跑过去。

弘晏下意识接住他,又连忙松开:“筷子!”

弘晅低头一看,筷子险些戳到弘晏的眼角,随手一扔,抓住弘晏的胳膊。

弘晏倒抽一口气。

弘曜上前拉开他:“三哥胳膊上有伤。”

“怎么回事?”康熙连忙走过来问。

两兄弟突然出现,惊呆的众人回过神,跟着起身问怎么伤的。

弘晏望着家人关切的双眼,心中一热,顿时不觉得伤口痛:“西藏有几个土司不同意废除土司制,趁着我们半夜熟睡的时候连起来搞偷袭,因为天黑没看清楚不小心伤的。现在已无大碍。”

“我不信。”弘晅道,“你脱掉我看看。”

弘晏无语:“回南三所再脱。”

“这里又没女人。”弘晅眼角余光瞥到几个宫女,小手一挥,“你们出去。”话音落下,宫女们鱼贯而出,“现在可以了。”

康熙问:“骑马回来的。”

“是的。”弘晏答。

康熙道:“马背上颠簸,脱掉看看伤口有没有裂开,裂开赶紧宣太医。”

“三哥,你要抗旨吗?”弘晅盯着弘晏问。

弘晏朝他脸上拧一把:“屋檐上全是冰柱子,殿内太大,生着火炉也不热,你想冻死我?”

康熙四下里一看:“这边的确有点冷,别伤风了。弘晅,松开弘晏。”

弘晅立刻松手,而家宴结束,弘晅就跟着两位兄长去了南三所,亲眼看到两人都没事,弘晅才回毓庆宫。

弘晏和弘曜回到宫中先去给石舜华请安,然后才去乾清宫。胤礽回到景仁宫跟石舜华说两个儿子的事,石舜华便说她知道了。随后帮胤礽脱下龙袍。

胤礽攥住她的手:“没别的要说的?”

“说什么?”石舜华听到他的心里话,好笑道,“那边的战事还没结束,他俩跟妾身说过了春节再过去,您以为妾身不想让他俩过去?”

胤礽:“朕的确是这么想的,不过没想到朕想岔了。”

“他俩是皇子,连一场必胜的战事都不敢参加,以后可没法服众。”石舜华道,“老天爷真要提前把他们收回去,妾身不认也没办法。”

胤礽呸一声:“别乱说。弘晏跟朕说反对朝廷撤土司制的几个土司已经逃的逃,死的死,战况也接近尾声。”

“那他们过去做什么?”石舜华问。

胤礽:“安抚那边的百姓,可能得在藏区呆大半年。对了,你觉得朕该派谁去藏区?”

“回头问问您哪个弟弟愿意去呗。”石舜华道,“免得他在藏区成了土皇帝,您得派两个人过去。”

胤礽仔细想了想:“要不朕命七弟和十六弟举家迁过去,五年后再回来。”

“这种事先跟汗阿玛说。”石舜华道,“汗阿玛不同意,他俩同意也白搭。”

康熙的儿子多,一个比一个有才。如今孙子又长大了,弘晏和弘曜要是不出去,也是跟在叔叔后面跑腿。想起这种情况,康熙也在犯愁。乍一听胤礽要派他的七儿子和十六儿子去西藏,康熙想也没想就点头同意。

皇上的亲弟弟过来,一次还是两个,藏区的百姓看到朝廷对西藏的重视,还打算卷土重来的土司们顿时蔫了。

和平三年,四月中,大军撤出藏区,随后绕到四川把几个闹事最凶的土司轰死,善后的事交给傅达理,大军就直接回来了。

石舜华接到弘晏的信,信上说他最迟一个月就到京城。石舜华心情舒畅,立刻去南三所,命宫人打扫屋子,把两人的衣服、鞋帽全拿出来晾晒。

跟着宫人忙活一头汗,石舜华才回景仁宫。

“娘娘,孙夫人求见。”阿钟见她主子一直眉开眼笑,很不想向她禀报此事,端是怕不是好事,扰了石舜华的兴致。

石舜华放下给弘晏做的衣裳:“有没有说什么事?”

“没托人传话。”阿钟道,“您打算什么时候宣?”

石舜华想一下:“下午吧。反正本宫也没什么事。对了,慈宁宫那边什么情况?”

“您是指太上皇去南边的事?”孙河问

石舜华点了点头,“本宫记得元宵节那天皇上就说太上皇要出去,怎么到现在还没出去?”

“奴才听晋总管说过,太上皇想等着三阿哥和四阿哥回来,带着两位阿哥一起去。”孙河道,“皇上提议下次再带他们,太上皇不搭理皇上。”

石舜华无语:“三天两头不搭理皇上。他老人家真是越活越回去。吩咐下去,多留意慈宁宫的事,一旦太上皇打算出去,立即抽些人手帮着收拾。务必让太上皇看到皇上和本宫的孝心。”

“奴才遵命。”孙河说着话就出去吩咐。

第218章抵达南海

下午未时两刻,午休的石舜华刚从床上爬起来,孙嘉淦的夫人,也就是石家三姑娘就到了。

石舜华听着守门的太监禀报,疑惑涌上眉头。不过,也没晾着她,吩咐宫人带她进来。

孙夫人眉宇间的喜色不加掩饰,担心好久的阿钟放心下来:“是好事,主子。”

“本宫看到了。”石舜华笑笑,待她进门就问,“今儿怎么突然想来看看我?”

石舜华出嫁时,石三姑娘才一周岁,那时候还不记事。而石舜华住在宫里,不能常回娘家,以致于石家三姑娘参选前见石舜华的次数屈指可数。不过,她对石舜华的事非常了解,皆是听家里人说的。

石三姑娘是个庶女,能嫁到亲王府盖因她姐姐是皇后,对石舜华除了崇拜也多一层感激。不过,裕亲王府里的事太糟心,偶尔觉得生活没盼头,不如死了算了,也曾后悔过她是皇后的妹妹。

当石舜华建议她和离时,石三姑娘心里想着,上一次没能自己做主,这一次有机会自己做主,无论将来的日子是好是坏都得咬牙过下去。

嫁给孙嘉淦前一天,庆德的夫人只跟三姑娘说一件事,嫁到孙家以后看到什么不顺心的都别管,先怀个孩子当紧。

石三姑娘知道嫂子是为她好,瞧着孙家家徒四壁,也没命随她嫁过去的两个丫鬟和婆子置办东西。每日就想着怎么吃,怎么调养身子。

皇天不负有心人。

孙夫人听到石舜华问她,未语先笑。

石舜华很好奇,不过没听她的心里话,而是直接问:“什么好事?”

“臣妇可能有了。”孙夫人话音一落,阿钟不禁惊呼。

石舜华很是意外:“几个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