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他日记吗?还是他跟你说过家里的事情?”

“他也不怎么跟我说他家里的事情,也不会给我看他的日记,他很重视隐私。”孟冬说,“不过我和他认识这么多年,两家住在一个小区,总会知道一些事情。”

“我想,你应该看过他的日记,也许你手上还有一部分。”李泽文充当安静的旁观者好一会,此刻才发表了言论。

孟冬盯着李泽文看了几秒钟,视线格外复杂,但奇妙地没有反驳。

郗羽对李泽文的话是无条件相信的,连忙问:“孟冬,是这样吗?”

“对。”孟冬沉缓地开口:“我的确看过他的日记。”

拜多年来成功的事业所赐,离婚时潘越的父母已经攒下了六套房子和数十万的现金股票等丰厚财产。潘越去世后,潘越的父母彻底分居了,两人都搬离了瀚海花园。潘昱民住在城市另一头的一套房子里;至于潘越的母亲贝晓英,则搬去和自己的大哥同住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孟冬放学回家后,恰好看到了形容枯槁精神不振的贝晓英。他跟贝晓英打招呼,贝晓英当时正坐在小区花园的长椅上发呆,孟冬有些担心她的精神状态,走过去和她说了几句话。贝晓英当时看起来比较正常,思路还算清晰,说话也很有条理。她问了几句孟冬的近况,还对他说,潘越的一些玩具和书都可以送给孟冬。孟冬也想保留一些好友的物品,就跟着贝晓英回了家。潘家空了很久,屋子积了厚厚的灰,孟冬进了潘越的书房,在睹物思人的哀伤环境下,带走了潘越的日记。

贝晓英起初不想他带走日记,孟冬承诺说“这辈子会好好保存这些日记”后,贝晓英又改变了主意,还是同意了。

孟冬沉沉道:“后来我才明白,她之所以愿意我带走那些日记,也许是因为她自己不想活着了。”

就在他去了潘越家的第二天,就发生了贝晓英刺杀老公的事件。于是夫妻两人一个进了医院,一个进了看守所。在看守所呆了几天后,精神病专家拿出了贝晓英的精神分裂症报告,她随后被自己的大哥送到了精神病院。

在病床上躺着的潘昱民和疲与处理妹妹麻烦的潘越舅舅在财产上很快达成了共识,两人进行了公证,所有财产五五分,协议离婚。

潘越的母亲住进精神病院后,她名下的财产就到了她的监护人——潘越的大舅名下。

房子虽然由潘越的舅舅管理,但是房子里的东西当父亲的潘昱民没打算放弃。潘昱民出院之后,找了一家搬家公司,把家里的和潘越有关的一切都搬走了,最后他找到孟冬,问他索要儿子的日记。

好友的父亲要日记,于情于理都应该归还,再加上孟冬的父母出于私心,不希望儿子保留早逝同学的遗物徒增伤悲——所以,孟冬不得不归还了全部的日记。

“我亲眼见到了搬家公司的车,”孟冬目光怅然,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下午,“斯人已逝的感觉从未那么强烈。”

李泽文问:“潘越的父亲怎么知道日记在你这里?”

“贝阿姨住进医院后,潘叔叔清理潘越遗物时没发现日记,打电话问我是不是知情,我也不能瞒着他,就实话实说在我这里,他要求我还给他。”

这个理由还算说得过去,李泽文问:“他把全部日记都拿走了?有多少本?”

“十余本的样子。潘越从小学开始写日记,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差不多一年一本,后到后来升入初中后,一学期写一本日记。”

“他每天都写日记?”

“也未必,但每两三天肯定会写一篇。”

“难得,”李泽文说,“所有人都知道坚持写日记的好处,但能坚持下来,数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写日记的,不足百分之一。”

他的这句赞叹是由衷的,孟冬也能听出来这位教授先生的态度,附和道:“是的。他对写作确实很有热情。”

李泽文缓缓喝了一口茶,“那他用来摘抄的写作素材的笔记本你也还给了他父亲吗?他应该是有这样的笔记本的。”

“没错,他的确有这样的笔记本,不光摘抄好词佳句,有时候他有了写作灵感也会记录在那个笔记本上,他把那个笔记本叫做素材本,”孟冬的确对潘越知至甚深,“但我一直没有拿到他的素材本。”

“有些可惜了。这个笔记本也很珍贵,价值也不低于日记本。”李泽文问。

“其实和他有关的一切都很珍贵……这也是他留在世界上唯一的东西了。”孟冬盯着面前的茶杯,似乎要从透亮的茶水中看出什么来,“如果有可能我当时也会带走全部的素材本,但没找到就只能算了。”

郗羽迅速和李泽文对视了一眼,郗羽追问:“没找到?”

“对,没找到。”

随后孟冬进行了解释。因为素材和日记的性质不同,不需要每天记录,只有灵感或者看到好词佳句的时候潘越才会把本子掏出来记录。因此潘越的素材本比日记本少一些,只有三本,小学阶段两本,中学阶段一本。他一般把素材本放在书包里——但孟冬没在潘越的书包里找到这本记录写作素材的本子,只看到了日记本。

郗羽急切地问:“那你知不知道他初中阶段的素材本去哪里了?没在书架上?”

孟冬很肯定地摇头:“我去他家的时候也大致看了看他的书桌和书架,没有发现。”

“那素材本去哪里了?”

“我当时也觉得有点奇怪,但我再一次到潘越家里进他的书房,看到他的书包时,已经是两个月后的事情了,也许中间出了一些变故……毕竟有一段时间书包在警方手上。”

潘越坠楼的那天,他的书包就整整齐齐放在楼顶上,警方随后赶到,带走了他的书包检查,并在几天后把书包归还了他的父母。作为看过警方案卷的人,郗羽和李泽文知道警方并没有拿走潘越的素材本——连日记本他们都只复印了几页保存。

“你看过他的那个素材本吗,他写了什么内容?”

“扫过几眼,没仔细看。一来是潘越还是比较注意隐私的,几乎不会主动告诉我他又写记录了什么,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阅读是一件隐私的事’;二来我也看不下去。我偶尔瞄到过本子上的内容,感觉是一些风花雪月的内容,”孟冬摊手,“这些内容我看不下去。我和潘越不一样,不太喜欢语文也不喜欢写作文,看到那些罗嗦的句子就头疼,每次写作文都非常痛苦。”

李泽文盯着他:“你应该也看过他的遗书?对他的遗书是什么看法?”

凡是和潘越有关的谈话都会引发孟冬情绪上的震动,此时也不例外,他沉重而黯然地苦笑一声:“那遗书的确很像他的风格,看上去太伤心了……”

郗羽问:“孟冬,潘越的遗书有没有可能是写在素材本上,再从素材本里撕下来的呢?”

“有可能。我印象中他的日记本和素材本是同种类型的本子,只是封面和厚薄不同,”孟冬敏锐的视线从对面的郗羽李泽文脸上扫过,“你问这事,是什么意思?”

郗羽说:“我刚刚一直在想,潘越最后到底见了谁。他说要和我见面,但我对此完全不知。那么,会不会有这种可能,他最后见到了某个人……在他坠楼后,这个人撕下了素材本上的某一页,再顺手牵羊地拿走了他的素材本?”

郗羽的话虽然含糊,但以孟冬的智商不可能听不懂。

他定定的盯着郗羽:“你怀疑潘越的死别有隐情?”

“以已经得到的信息分析,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李泽文说,“这不难想到。不是吗?”

这句话当然能打动孟冬。他严肃地紧蹙眉头:“警方的结论是自杀。”

李泽文也没打算泄露更多线索,只道:“这确实是警方的观点。”

孟冬盯着那渐渐散去热气的绿茶,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头,眸子里瞳光重新聚起。他说:“这件事我要再想一想。”

当然需要想一想。他已经工作五年,这五年时间里,他动辄就要经历市场跌宕起伏和经济危机的考验,也形成了谨慎冷静谋而后定的的行事风格。

郗羽定了定神,最后问:“孟冬,你知道潘越的爸爸把他的遗物带去哪里了吗?”

孟冬再次摇头。他对潘越一家有所了解,但也仅限他周围很小的范围内。潘昱民离婚后搬离了瀚海花园,和孟冬家的关系几乎断绝,他也不可能再知道好友父亲的情况了。

“潘家那套瀚海花园的房子现在被卖掉了吗?”李泽文问。

“这倒是没有。”

这些年房子增值明显,潘越的舅舅不可能让房子长期空置,眼看着妹妹的精神分裂症没什么好转,他就委托中介把房子出租出去收房租,一直到今天。

再之后的事情不需要详细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孟冬身上的学业压力也变得极大,无暇再去关心潘家的事情,只是偶尔从父母那里得知一言半语的八卦;上大学后孟冬去了首都,他的父母也搬到新房子,和潘越的家庭已经彻底断绝了往来。

而他最后一次知道潘昱民的消息是十多年前他上初三时的事情——他再婚了,和现任妻子生了一个女儿。

“这么说,那小女孩应该有十二岁左右?”李泽文说。

孟冬在心里做了一下减法,同意:“应该差不多。”

“那这个小女孩也到了上中学的年龄了。”

李泽文平淡道出的一句话,让孟冬和郗羽再一次陷入了回忆中去,两人对视一眼,只觉得时间忽悠而过,又是一个轮回。

“最后一件事,”李泽文道,“潘越有手机吗?”

在十四五年前,手机已经普及,至少在城市里已经普及,至于初一学生会不会也拥有一台手机,这就要看家庭环境了。

“有的,我当时也有一台。但是他不太用。”

“出事那天,潘越带着手机到教室了吗?”

孟冬显然没想到李泽文会问这个,他必须再想一想才能回答:“应该不会。不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学校的校规,都不会允许我们带着手机来学校的。”

孟冬说完,又看了看手腕上的表,时间过了下午五点,他不能再在外逗留了。

“我要去医院陪我爷爷了,要先走了。谢谢李教授的茶。”

李泽文和郗羽知道他还有事情,自然也不会强留,将他送到了酒店大门。

走到大门处时,孟冬像忽然想起了什么一般站住,回头看着自己的老同学:“对了,郗羽,能不能和你合影?”

“啊……哎,当然。”郗羽连忙道。

她对拍照这事儿毫无敏感度,此前压根没想起这茬,老同学提出要求,她马上表示完全配合。

李泽文对孟冬伸出手:“手机给我,我帮你们拍一张。”

这是他们的第一张合影,但两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并不觉得生疏,他们并肩而立站在窗边,太阳已经西下,把溶溶金光撒在两名年轻人的侧脸上,画面从此定格。

第59章

孟冬离开后宾馆后,郗羽意识到,这漫长的一天终于到了尾声。

她没回家,跟着李泽文回到了他在宾馆的套间里。李泽文回到房间接打电话,郗羽窝在客厅里的沙发里,回忆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她在笔记本上进一步细化时间表,写了几行字后深深叹了一口气。今天一天的所见所闻,对她的冲击异乎寻常的大。

贝晓英形容枯槁的模样,潘越墓碑前那一席话,所有的一切都像一把火般烧灼着她的内心。

她深深吸一口气,低下头把额头抵在膝盖上,甚至觉得胳膊都抬不起。

“累了?”李泽文接完电话从卧室里出来,就看见郗羽把自己蜷缩在沙发上。

“……不是。”郗羽宛如课堂上被老师提问,迅速抬起头,挺直了背,挺认真看着自己的教授。

李泽文心里有数。郗羽不是那么容易疲倦的人,看来这一天的事情对她造成了相当沉重的精神负担,而精神上的负担会直接反映到身体上。

李泽文伸手轻轻抚了她的头发。“累的话去我房间里睡一下,我的房间有一张沙发床。”

郗羽摇了摇头,正要说自己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此时门铃响起,她距离门更近一些,于是起身去开了门,就见到两个酒店的工作人员进了屋。其中一个人抱着一台小型喷墨彩色打印机,另一个人抱着几叠打印纸,从照片纸到普通A4纸一应俱全,随后工作人员把打印机连接到了房间自带的电脑上,又测试无误后才退出去。

看来这间宾馆套房的客厅要被改造成书房了。

郗羽说:“教授,其实我家里也其实有一台打印机,早知道你要用我就搬过来了。”

“没必要搬来搬去,酒店也提供服务,”李泽文随口问,“你爸爸和你姐姐平时应该也要用到打印机。”

“国内的老师教育任务挺重,平时的讲义教案论文需要打印,但是现在是暑假,打印机就没怎么用了。”

李泽文坐在书桌前,用无线网络把手机中的照片发送到电脑,又在电脑前设置了一下,几分钟后,打印机喷出了几十张彩色图片,五颜六色厚厚一叠照片在桌上摊开,蔚为壮观,郗羽翻过去一看,全是这两天李泽文在各处拍摄的照片——从南都二中的校园风光到自己和孟冬的那张合影。郗羽如梦初醒般发现,李泽文的摄影技术看起来居然相当不错,照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打印这些照片是为了存档吗?”郗羽推测道。

李泽文挑选着照片,不答反问:“你平时遇到难题,是怎么思考的?”

“LIST,”郗羽说,“我通常会列表,然后按照顺序来解决。”

“这是一个好办法,”李泽文说,“但对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没有太大的帮助,线索太多,可能性也太多。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关系网,所有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一种网状的思维方式,才能找出关键。”

以郗羽的智商,只要给个提示,能充分理解李泽文的话,但她还是不知道他的具体策略——好在此时门铃又响了,打开门后,蒋园指挥着两个酒店的工作人员抬着一块高度超过一米五、长度超过两米五的移动白板进了房间,工作人员又跟着蒋园的指示把白板放到客厅中央,再装上支架才离开。

“找打印机容易,这白板找了好一会。”蒋园“啪啪”两下拍着那块大白板,“刚刚才从仓库里找到的。毕竟你要的白板面积太大了,酒店里几个会议室的白板面积比较小。”

郗羽左右上下扫视了一下白板:“的确,这白板真的是很大呀。”

她很熟悉这样的白板。在MIT的校园里,这样的可擦写白板无处不在,它既是老师上课的工具,也是学生们交流的平台。不过,显然李泽文要一块这样的白板并没有打算用它来给谁上课——他站起来,把茶几上的几个文件袋打开,依次拿起已有的资料,先拿起一张潘越的大头照放到白板中间部位,用磁力图钉稳稳钉好,随后,他在这张照片旁边放上了潘越死亡现场的照片;最后,再以潘越的照片为圆心,其他资料沿辐射开来。

蒋园也在一旁帮忙递给照片和文档,和李泽文交换看法:“嗯,还有些空白。”

“填满很容易,贴哪一份比较重要。”

“我看潘越父母的照片放在上面比较好?”

“不,就在这里。”李泽文说。

“好吧。”蒋园说,“你几乎都是对的。”

两人配合协调,十分钟后,白板上已经贴上了数十张照片和文档,详略得当,顿时形成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

郗羽终于明白了李泽文的用意:“原来是这样……我看过的一些破案的电视剧上也会这样把一些线索和资料贴在白板上。”

“电视剧上的这种表现并不仅仅是为了场面好看,现实中的警察们也是这么干活的。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思维的办法。”李泽文说。

蒋园深有同感地补充说明:“对的,它带来的条理感不是电脑能替代的,至少现在电脑还没有办法取代。”

郗羽受教地点了点头。一桩案件的发生通常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会和许多人和事产生交集,把和潘越有关的线索全部摆在一起,大概的确会给人启发。

“嗯……”郗羽又问,“教授,你怎么对破案,或者说侦察工作那么了解呢?”

通过这几天的接触,郗羽发现,李泽文对警方的工作了解的相当透彻,对侦查的流程了解的非常,她甚至怀疑他可以干刑警这份工作了。

李泽文从白板前回头,微笑着看她一眼:“你很好奇?”

“是的。”郗羽老实承认。

“最主要的原因是爱好。我确实对侦查学相当有兴趣,寻找事实的真相是一件很吸引我的事情。我想知道许多事情的真相,侦查学是通往政法之路最便捷的台阶。”

她好奇心越发膨胀:“那其他原因呢?”

李泽文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写了几个日期,回头看向郗羽。

“而且,我也算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高中的时候,每年暑假我都在公安局跑腿,帮人端茶送水。”

“等等,高中生可以去公安局跑腿吗?”郗羽敏锐地抓住了重点。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公安局端茶送水的,我能去当然有原因。我母亲的弟弟,我的舅舅是公安局的刑侦队队长,我沾了他的光,”李泽文没回避,直接回答了郗羽的疑问。他看见郗羽脸上露出微妙的表情,倒是笑了,“我知道你在想‘这就是家里有后台的好处’,你的想法没什么错。”

蒋园在一旁“噗嗤”一笑,她竖起一根手指很有派头地摇了摇:“这可真是太谦虚了啊,李泽文大教授。”

“……嗯?”

蒋园对郗羽说:“你的教授可不止端茶送水这么简单啊,还曾经帮警方破了几个刑事案件。”

郗羽蓦然眼睛一亮,抬眸看着蒋园。

“什么案件,可以说说吗?”

“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李泽文瞥了蒋园一眼。

不过说归说,李泽文从来没见过郗羽对“与己无关”的事情那么有兴趣,也不会真的阻止蒋园的八卦。

作为认识多年的朋友,蒋园当然也看得懂李泽文微表情下表达的态度:虽然觉得她说了多余的话,但总体而言,不反对她对郗羽进行“科普”。

“我记得有一件比较经典的案件,”蒋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起来,那生动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简直可以和某些法制节目的主持人PK一下,“那是十五年前的事情了。三月的一个下午,首都的一所重点中学的几名女生在午后出现了呕吐恶心、脸色发紫的症状,送到医院一检查,是食物中毒。其实,几名女生中毒症状不算严重,但是其中一名女生的父亲颇有权势,所以这案子还是被送到了市公安局的案头上。公安局调查后发现,这几名女生中午的时候在校门外的一家小饭店吃了顿饭。”

“嗯嗯,”郗羽爆发出了浓浓的好奇,追问下去,“然后呢?”

蒋园说:“这个小吃店有一个老板和一名员工,一直以来都生意不错。出事的那天,员工有事没来,老板一个人又管后厨又收银,忙得不可开交。警方初步调查后倾向认为,这是因为老板在混乱中把亚硝酸盐当做盐无意中撒到几个女生点的馄饨里。但是你的李教授认为这是一起投毒案,不是普通的食物中毒案。”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普通的食物中毒案和投毒案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郗羽全神贯注的听着案件细节。

她之前也隐约觉得李泽文对警方的刑侦工作过于了解,但她当时没有多想,李大教授在她心中的形象虽然不至于“无所不知”但也比得上半个维基百科了,反正他知道什么都没什么奇怪的——现在她终于恍然,原来李泽文的知识也不是无根之木,凭空伸长而来的。他原来和自己一样,也有个亲戚是做警察的,不一样的是,他真的在公安局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难怪他可以准确的说出警方的工作模式,知道许多外行人不应该了解的细节了。

第60章

“教授,你怎么发现这是一起投毒案?”郗羽追问。

李泽文回答:“因为这是一家相当物美价廉的小吃店。”

这答案简直匪夷所思,郗羽的一双杏眼瞪着李泽文:“物美价廉是好事呀,有什么可怀疑的?”

“我看到了店里的价目表。警察对在学校外开一家小吃店的成本可能不太了解,但我更清楚一些。中学外的店铺的租金非常昂贵,即使是在十五年前,那个地方的一个十平米的门面的价格也达到了每月三万,可这家店的食物价格却比较低廉,相同分量的一碗馄饨,附近的其他店卖十块,他只卖八块,比其他家的价格低了五分之一,”李泽文说,“这家店只有老板和员工两个人,人手有限,每天能煮多少碗馄饨?估算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也许他有其他节约成本的办法?比如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什么的……我上中学的时候,我爸妈就常常提醒我不要去外面的小吃店乱吃东西。”

“这种情况的确常有,但这家店却没有这么做。我仔细研究过店里的进货表,都是正规渠道进货,没有以次充好,没有添加剂,冰柜里的食材放得整整齐齐,而且店铺也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至少比我看见的许多校门外的小吃店都要干净。”

“这很难得的。我们校门口的小吃店很少有这么干净的。”

李泽文道:“所以,这里有了第一个疑点,店主这样一个有条有理整整齐齐的人为什么会把亚硝酸盐乱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