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好事还真不少,三个婶婶都抱着六六不肯撒手,好东西给了一筐又一筐。程氏也被她们打趣个不停,虽然天保不在家,可她是宋家这一辈的新媳妇,几个堂嫂都拉着她教她怎么才能早点生个儿子,个个都说听了她们的办法,准能在天保回到的来当天怀上孩子!

  程氏让她们打趣的小脸烧红,却一直竖着耳朵一句不拉的听,晚上回屋了还缠着宋佳期,让她教生儿子的秘方。

  “大姐,你就告诉我,你当初是怎么做的?我就按你那样去做,一定也能生个像六六这么好的儿子!”程氏两眼发亮,非常认真的抓着宋佳期问。

  宋佳期结巴半天,把自己那段时间吃的、喝的,连睡觉头朝哪边,屋里东西怎么摆,是个什么朝向都说了。虽然她觉得这些都跟生儿子没关系,可也不敢跟程氏说‘这都是迷信,你不用听’。只好看着程氏在那边虔诚的样样照办,盼着能用这些办法给她招个儿子来。

  看她这么郑重,就算宋佳期认为应该破除封建迷信,传播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先进思想也开不了口,反而跟她一起求老天爷能一口气给程氏送个儿子过来。

  唐老太跟宋佳期住到初二就回去了。

  她对宋佳期说:“你娘这里也挺忙的,我看你那几个婶子都要搬回来了,家里事情肯定多,咱们就不再给她添乱了。”

  唐老太跟王氏辞行,宋老太太还想留她们多住几天,唐老太道:“家里过个年都还没收拾呢,也该回去了。就算是个空屋子也该开窗户晒晒太阳。”

  王氏知道宋老太太是爱热闹,不想让人走,就把宋佳期的那几个堂嫂和程氏推过去,老太太一瞧,身旁还有一堆自家小辈在,人家自己也有家的,就算是亲戚也不能留人家住一辈子,这才松了口,临走前还让唐老太常来坐坐。

  “这些孩子都嫌我烦,我一个老婆子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你来了,还能多陪陪我。”过了这个年,宋老太太跟唐老太挺投缘,也不肯论辈分了,两人张口闭口老姐姐大妹子一通混叫。

  唐老太年纪在那里摆着,虽然儿子娶了人家的孙女,自己跟着矮了一辈,可要说能跟宋老太太说上话的,还就数她了。

  “老姐姐放心,我得空就带着孙子来瞧您!”唐老太也有点舍不得宋老太太,另外瞧着人家儿孙满堂的样子,她也羡慕,就算不是自己的,老看着这一堆小辈在眼前也舒服啊。

  唐老太更坚定了要自己家的儿媳妇多生几个孙子的念头,多子多孙才多福气呢,要是能像宋老太太这样,一堆儿子孙子重孙子天天围在眼前,她就是立刻死了也甘愿。

  回到唐家,日子一下子轻闲起来了。就连宋佳期都松了口气,天天那么多亲戚在眼前,热闹是热闹,也累得很。

  六六也挺高兴的,回到家后就扑到大炕上一通翻滚,宋佳期都怕他不小心磕着碰着了。在宋家人多,炕上总是坐着四五口,他连个扑腾的地方都没有。看到儿子这么高兴,宋佳期都有点后悔没早几天回来了。

  在六六学会爬以后,宋佳期惊恐的发现家里所有的炕最好都装上栅栏,不然这小东西很可能会一路爬到炕沿摔出去。

  她跟唐老太说过之后,虽然唐老太认为只要有大人看着,那就不会有问题,家里有三个人呢,分出一个闲人看着孩子一点也不难,这个闲人指的就是孩子的娘。

  宋佳期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要是真有一眼没看到让孩子掉下去了,那可是哭都来不及了!”

  既然说到是为了孙子,唐老太还是舍得花钱的,再说六六确实太能爬了,他个头大,力气足,爬得快,而且似乎对炕这么小的地方已经爬腻了,很想到别的地方探险。有几次她也看到她的小孙子瞪着一双大眼睛趴在炕沿上伸手去够地上的鞋,吓得她赶紧上前把他给抱回去。

  唐老太就找上回给她打家具的木匠做了一个栅栏,大人上床睡觉要站起来翻进去,小孩子倒是不怕再掉出来了。

  做好送来没几天,六六就发现了这个新玩具,他开始喜欢使劲摇晃栅栏,听着栅栏发出咣里咣当的声音就乐得咯咯笑。

  唐老太看着只是高兴,她的孙子可真有劲。宋佳期却庆幸找木匠时告诉他要把这东西做得沉一点,别一碰就倒,防着孩子会夹着脚还特地做了两个卡子能把栅栏固定在炕沿上。

  这东西也没花多少钱,用的都是边角料。倒是邻居带着孩子过来玩时看到了,直说这东西做得真好,还说你家六六不用了,借给我家小孙子用用。

  唐老太一点没客气的说:“等我这个大孙子大了,用不着了,我的儿媳妇就把小孙子生出来了。这东西没多少钱,要不你也去做一个?”

  上次唐老太不卖馒头回来后,几个邻居中的婆子悄悄的问她是不是宋佳期不给她饭吃,她才上街卖馒头的?还让她去告官说儿媳不孝顺。

  “让官老爷打她几板子,她就老实了!”这些话都是招弟回来学给宋佳期听的,学完这小丫头也害怕了,跟她说:“奶奶,要是太太真去告官了,你逃回娘家去吧!我给你开门!”

  招弟是见过村里的儿媳妇被婆婆带着人打死的,那个儿媳妇最后跑到山上去了,听说滚下山坡摔死了。听了邻居的话就吓得不行,怕宋佳期让人关起来送到官府去,给她出了好多主意。

  那次宋佳期听了以后也是吓着了,左思右想觉得现在就往宋家逃也不适合,就告诉招弟要是真有这样的事,让她去宋家找王氏报信。

  唐老太却是根本不知道邻居为什么这样说,跟周围的人一打听才知道是卖馒头这事闹的,再一听这话已经越传越不像话了,又怕又气。

  怕的是卖馒头这个事唐宣早就不让她干了,说的就是怕外人说他不孝顺。她本来以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村里的时候,别说婆婆出去卖馒头了,七八十了也没有闲人啊,只要不是病得不能动,哪一家的老人都要干活的,没听说年纪大就不干活了。

  卖馒头能还能赚钱,人又不闲着白吃粮食,这明明是好事。

  她可没想到在城里是这个样。

  人家说香儿媳妇,脸上不好看的还是她儿子。

  唐老太恼羞成怒,堵着几个说的最凶的人家门口骂了两天,骂得再也没有一个人敢提这个事才罢休。

  回来之后就把卖馒头的幡放起来了,几个大馒头笼也卖了。

  这个事唐老太还特地来找宋佳期说。

  “你这孩子也不告诉我,她们都骂到你脸上了,你还不知道。”唐老太埋怨她,完了又夸她:“我也知道,你是个好孩子,不像她们似的爱嚼舌头根。”说着拍着她的手背,“你这样挺好,别跟她们那种人在一块学!”

  一场大祸倾刻无踪,宋佳期比唐老太还感动,这会儿唐老太说什么她都肯应,一个劲的点头称是。

  唐老太见儿媳妇一点不怨恨不说,还是这么听话,觉得宋佳期的优点比缺点多,只这一样就抵过别人家的儿媳妇一百样的好。她年纪大了,就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子孙只要不多事就行。像宋佳期这样的儿媳妇,那是打着灯笼也难寻。

  有了这个心,唐老太对儿媳妇有时的不开眼总是抬抬手就放过去了,就是有时被气着了,回头再想想就觉得这丫头估计根本不是那个意思,要不就是她自己都没想到。

  再有就是对那些邻居,就算嘴再甜,说话再好听,唐老太听她们说话总是心里先打个底,再听就越想越不是味了。

  今天那个邻居走了之后,宋佳期照旧还在看着六六笑,唐老太见她没心没肺的样,忍不住提点道:“你别看刚才那个人说得好听,她是想占你的便宜呢!”

  “啊?”宋佳期没明白过来,怎么突然说起这个?

  唐老太指着她的梳妆台说:“以后再有人来,把你的这些胭脂啊粉啊花啊什么的都放起来,刚才那人要试,你也让她试?你就不嫌她脏?”老太太越说越生气,自己站起来把刚才被那人翻开的胭脂盒子盖上,看到上头还有那个人的手印,鼓起腮帮子用力一吹,一股红粉飞飞扬扬扑了一地。

  宋佳期看着唐老太咳嗽,脸上还蒙了一层胭脂粉,一时不知道该不该提醒老太太舀帕子擦擦。

  唐老太把东西都放到抽屉里,又交待一遍:“都放起来,知道不知道?”

  宋佳期赶紧点头:“知道,知道。”再看唐老太就要这么出去,没忍住拉着老太太说:“娘,你?p> 成隙际请僦野锬愦蛩聪矗俊

  “胭脂?”老太太一摸脸,再一闻手,果然香喷喷的。“洗什么洗?多可惜啊。”老太太两只手在脸上一顿狠搓,然后让宋佳期瞧:“抹均了吧?”

  宋佳期心道,均不均的不知道,反正都看不出来了。

  接下去一天她都发现唐老太心情挺不错,还偷偷照了两回她的镜子,还问招弟她脸色是不是比平常好。

  孝顺的儿媳妇宋佳期发现了自己婆婆还是有爱美之心的,让招弟悄悄的去买了一面镜子和两盒胭脂,一把雕花梳子和两只发簪,然后趁唐老太没看到摆在她那屋的柜子上。

  第二天,唐老太起来后果然擦了胭脂,戴上了新簪子。

  见老太太喜欢,宋佳期上前抱着老太太的胳膊说:“娘看起来真年轻!”

  唐老太虽然沉着脸,但看不出来生气的样,就是有点不好意思,疼爱的拍了她一下:“你这孩子,别瞎说。出去要被人笑话的!”

  第37章

  一转眼,六六三岁了。

  邻里街坊都知道唐家的六六,不是说这小子长得英俊潇洒品貌无双,也不是说他小小年纪就才华横溢令人惊叹,他出名就是因为他太能闹了。

  单说有一回,家里四个大人一没留神他就从大门跑出去了,等大人们回过神来找他的时候,才发现家里没人了。这一下可把人给吓坏了!

  宋佳期那时也顾不上什么不出门了,先让招弟去宋家叫人过来一起找,她就跟唐老太从家门口这条街的两头挨门挨户的搜,孙婆婆在家守着等消息,防着孩子突然回来。一是想小孩子腿脚短,不过一息的功夫跑不了太远,二是怕六六长得好又结实,被人看到一把抱了去就没办法了。

  所以宋佳期一边大声喊孩子的名字,一边钻到每一家里去找,有人关着门她也给敲开了。气势汹汹的像个土匪婆。

  两人找得满头大汗,宋佳期已经开始想着要请宋家去想办法舀钱给这附近的混混,请他们打听看看有没有见过一个三岁的男孩了,只要许以重金,这些混子比衙门里的人可管用多了。

  恰在这时,六六不知在哪里滚得一身土,手里扬着两根柳条,一摇一摆的得意的回来了。

  宋佳期在那一刻觉得身上涌出无限的力气!一把将这小兔崽子挟在腋下回了家,关起门来拨下他的裤子,扬手啪啪啪在他的屁股上拍了一顿响的。

  孙婆婆本来想劝,可狠狠心扭头出去了。

  唐老太在街角看见自己的儿媳妇跟头生气的大虫似的挟着那小东西进屋,那一看就知道这小家伙的屁股要遭殃。她跟着回来守在门外,听见里面六六鬼哭狼嚎的喊奶奶,喊妈妈说不敢了,巴掌声还不停。

  她心疼得直抽抽,可也忍着没进去,别的不说,今天这事这小子是该挨一下!不然他还敢有下一回!要是真丢了,她就不活了。

  别看宋佳期不干活,好像是个没力气的,可心里有一股气撑着,打起来也不嫌累。唐老太在外头听了里面打得有小一刻了,觉得够了就帮着求了饶。宋佳期也是早就心软了,赶紧顺着台阶就下来了,停下来时觉得自己的手掌都是疼的,一看,一层出血点。

  “你还敢不敢了?”黑脸唱到现在可不能半途而废,宋佳期虎着脸问膝盖上的小兔崽子。

  “不敢了。”六六哭得涕泪横流,全抹他娘裙子上了。

  等当娘的教训完,当奶奶的赶紧进来哄。一看那胖嘟嘟的小屁股红红一片巴掌印,唐老太也是倒抽一口冷气,心里埋怨道香儿媳妇平常干活不见多大力气,怎么打起孩子来这么下得了手?

  六六看见奶奶了,哭腔又拔高了一层,哭得九转十八弯的好听,真是闻声伤心见者落泪。

  唐老太看着都不敢碰大孙子那红亮亮的屁股,嘴里却道:“该!今天你可是把你娘跟我都吓得不轻!以后还敢乱跑,还让你娘打你!”一边说,一边却心疼的给他吹,“不疼了,一会儿就不疼了。”见这小子还是哭个没够,大有哭到天荒地老的架势,唐老太也把一腔关心化作一巴掌拍在他的屁股上:“别再装了,就你娘那点手劲,到晚上这印就消了。”

  这话还真是一点都不假,晚上吃饭的时候宋佳期的手疼得连筷子都握不住,要换成左手舀勺子吃,那小东西就能坐在炕桌前不老实的动来动去了,气得宋佳期险些吐血。到了晚上睡觉前,唐老太拉过她的手来看,一边给她揉一边说:“一看你就是没打过孩子的,就这么实打实的上巴掌,你会不疼?下回记着,巴掌成空的,这样打起来声音响又不重。”

  宋佳期感叹,果然是养过三个儿子的,这打孩子都打出窍门来了。

  六六这次偷跑,惊动了两家的大人,连他娘宋佳期也算在街坊中间小小的露了回脸,但要只有这么一回,邻居也不会记着唐家的这个六六。

  那天后不到两天,他就又跑出去一回,不过这次让招弟看见了,她一边喊:“六六又跑出去了!”一边舀出以前在家放牛、放驴的劲头,一个箭步过去就把他给抓回来了。

  这时唐老太从厨房跑出来了,手上还沾着面粉,宋佳期也从屋里出来了,手里还舀着正给他补的一条裤子,孙婆婆跟在后头,怕这回当娘的还要打,特意挡在她的前面。

  这第二顿打,是由唐老太来的,宋佳斯的手刚好一点,实在不合适再动手。唐老太举着扫帚在院子里追了这小东西三四圈,让他把院子里的鸡、驴、菜都祸害了一遍以后才抓着他的领子在背上肉厚的地方来了几下重的,打一下问一声:“你还敢不敢了?”

  六六自然又是喊得响亮:“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

  又过两天,他又跑出去了。

  宋佳期有一回偷偷躲在旁边看,她一直很好奇他是怎么把门栓弄开的。唐家的门栓自从他跑第一回后,哪怕是白天也上得死死的,再说他就是踩着板凳也就刚刚好够得着门鼻。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让她等到了。

  那天招弟在院子里看着他,刚好去上厕所,临走前还喊了一声在厨房里的唐老太,孙婆婆在里屋。宋佳期倒是故意躲到屋里去的,有一回她明明坐在廊下做针线,就是低头那一会儿的功夫,再抬头小家伙已经打开门跑出去了!

  唐老太虽然在厨房,可也一会儿伸头看一眼,只要六六往大门边凑,她就会喊他。

  然后宋佳期就看到,六六举着一根半断不长的木棍,去敲那个门栓,从门栓一头把它给敲得退出去。

  人家不是一直站在那里敲的,人家是敲两下,停一会儿,跑到别的地方去玩一圈,然后回来再接着敲。

  看得宋佳期暗自佩服,这孩子真是聪明啊,瞧着游击战打得多好。

  来来回回五六次,六六也是敲门栓的老手了,一看就知道这一手这小东西练得不止一两次,那一下下声音小,力道巧。等招弟刚离开,唐老太刚伸头看过他,见他乖乖的,离大门八丈远,放心的跟他说一会儿奶奶给你做糖包包吃,这小子还笑眯眯的应了声奶奶我饿~咱们什么时候开饭啊?

  有他这句话,宋佳期知道,接下来唐老太的心思要分八成在她大孙子的午饭上了。

  唐老太刚扭头再进厨房,这小子抓起木棍敲掉门栓拉开大门一条缝,只见他轻手轻脚往外这么一挤,立刻就要出去了。

  宋佳期笑眯眯的从屋里出来了,就站在廊下看大门处的他。

  六六临走前还扫了一圈院子,然后就看到他的亲娘了。

  亲娘笑眯眯的冲他招招手:“六六,过来。”

  六六愣了一下,似乎很是为难到底是一口气冲出去还是乖乖听话去找娘,但眼见娘的脸色越来越坏,笑得越来越吓人,还是不甘不愿的回去了。

  唐老太听见这个声音再出来,就见大门推开一条逢,那小子垂头丧气的往回走,宋佳期黑着脸站在那里。

  “这小子又跑出去了?!”连唐老太都不相信自己孙子怎么这么大能耐。

  招弟也赶紧提上裤子从厕所里跑出来,她刚蹲下。这会儿看着院子里这气氛,想想又缩回去了。

  孙婆婆听见了,就着窗户看了一眼,叹了口气摇摇头没管。这孩子真是够皮的了。

  其实宋佳期也没有别的办法,打也打过,再打重她也下不了手了,说又说不听。那就只能严防死守了,可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要说三个大人看不住一个孩子也没人相信,可就是这么回事。

  于是唐家门前的邻居就能在日后常常看到唐家的六六跑出来,然后他的娘、奶奶、婆婆和小丫头一齐出来找,时候长了,有那邻居看见六六溜出来了也会喊一嗓子。

  “唐家的!你家孩子又跑出来了!”

  然后就见那六六是一溜烟的往街上人多的地方钻,唐家的宋佳期和唐老太开了门就冲出来了,三人老鹰抓小鸡一样在街上折腾。

  唐家这就出了名,六六不说,邻居都知道这孩子结实、有劲还聪明。宋佳期嘛,以前人都说唐家这小媳妇规矩好,从不出门,这话说得多少有点看笑话的意思,这条街上还真没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姑娘,谁家的媳妇嫁了人都要干活啊,别的不干,出门买菜总不能让婆婆去吧,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丫头的。

  现在再瞧宋佳期急了抓孩子时也是满街跑,一头汗,又喊又叫的。一下子就显得跟大家拉近了距离。

  这就有人说看看,只要是生了孩子当了娘,就是个天王老子家的媳妇都一样,都是为孩子急。

  宋佳期有时想到这小子才三岁就发愁,等到七八岁的时候,她难不成要在门上栓把锁才能把他关住?这么皮的男孩,家里一堆女人可真有点管不住了。

  她想起唐宣,然后又会把这个人从脑海里赶出去。三年不见,不是三天,三个月。谁知道这仗还要打多久,人多久才能回来?这仗打个十年八年也是有的,唐老太不就是等了十年才得到儿子的消息吗?

  身旁有六六,她这日子过得就没功夫想别的,她也尽量不让自己想。可这人就像是地里的野草?p> 悴恢浪嵩谑裁词焙蛲蝗幻俺隼础

  不过没他日子也照过。王氏和唐老太都跟她说过,女人没了丈夫不可怕,有儿子就行。她瞧着六六,反正这小子还要在她身旁长个十来年呢,等他也要走了,他的孩子就该留下来了。

  她常常带六六去看王氏。宋大海和宋天保都走了,程氏又没怀上孩子。当年她觉得程氏年纪小,怀孩子不好,再说以后日子还长,不必急在这一时。那时王氏老盼着让程氏怀孩子,知道没有的时候还挺失望,她就觉得王氏这样不对。

  但这三年过去,她早把这念头给扭过来了。她身旁还有六六,王氏现在除了她这个出了嫁的女儿外,儿子、丈夫都不在身旁,万一有个什么不好的,那她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宋佳期已经明白了儿子对这里的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是说让她衣食无忧就可以了,那是一种生活的指望,一种活下去的希望。如果这个希望没了,人可能就不想活了。她就没这个盼头了。

  她根本不敢想像如果宋大海和宋天保真有什么好歹了会怎么样,宋家老太太或者其他人可能还会好好的活下去,他们也不会不管王氏,可王氏呢?

  她觉得她会很快死去。

  想到这个就让她害怕。她只能把六六常常带过去让王氏看看,只盼着能是个安慰,也跟王氏说过以后有机会了,想让王氏搬过来跟她一起住。

  她一边知道王氏绝对不会听她的,不管她怎么说王氏都不会搬到出嫁的女儿那里去住。可另一边,她又千方百计的想让她听她的,她几乎把所有的口才都用在这上头了,歪理说了一大通,什么儿子女儿一个样,王氏可以把她当儿子一样依靠之类的。

  她都想一夜之间把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的思想灌到王氏的脑袋里去了,连赡养父母不分儿子女儿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了。

  把王氏听得一愣一愣的,直说:“你这丫头嫁了以后没事干都琢磨些什么啊?”

  后来还是王氏跟她说:“你娘我这辈子什么没经过?你爹的棺材和坟地都准备好了,孝服我就放在枕头边上。就是退一万步说,你弟弟跟你爹一起去了,我还有这么一大家子呢,你以为是那戏文里的太太?男人死了她跟着就能上吊,扔□后一大家子不管?那是戏!”

  反倒是王氏让她别多想,踏踏实实过日子。

  唐老太也是这么说的。

  “人这辈子就图什么啊?”老太太板着手指,“吃饱,有衣服穿,再加一条有钱花,这就行了。要是再有点福气呢,父母子孙能多看顾些。”老太太把手指一收,说:“其实归到根底,还是一条,有饭吃就行。别的都是虚的。”

  她问宋佳期:“你有饭吃没?有衣服穿没?有钱花吗?儿子、娘都在身边吧?”

  宋佳期挨个点头。

  “那你还求什么啊?”唐老太拍大腿,“你够有福的了!别人想过你这样的日子,不知道要烧多少年的高香呢!就比如我吧,前半辈子一直在挨饿,不挨饿了儿子去打仗了。三个儿子一个都不在身边,爹娘早没了,连坟都没有。要是搁你这样,还不早哭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