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那些事儿 作者:姜正成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6.1
ISBN:978-7-5087-4024-9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中国史>隋唐五代十国史
编辑推荐
五代十国夹在盛唐降宋之间,为得毫不起眼。然丽,单论这段历史过程的曲折、其中斗争的残酷,命运变幻的无常,则丝毫不逊色于三国时期。
五代十开始于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终于960年赵匡胤废周建宋,政权混杂鼎立。它前承鼎盛太唐,后接繁华宋室,经历了短短的五十四年岁月。
这个时期的政权短促而激烈,其中虽不乏治世明君,却也挡不住历史洪流的脚步。
这个时代上演了无数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又导致了多少人间悲剧的发生?这个扭曲而不堪的历史时代,同时义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
内容简介
五代十国,一个出现在历史洪流中的特殊时期,一段历*黑暗的时期。在这个战祸连绵、杀戮成风的乱世,无数英豪顺势而生。残酷而无情的战争、惊心动魄的权谋构成一幅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历史剪影。
道德失范,群丑登场,五代十国时期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权更迭很快就在一片混乱的局势下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后,北宋的铁骑踏平了这混乱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长久以来的战乱和分裂。
那些似乎已经忘却的历史旧事,在人们心中钩起记忆深处的沉淀。一个乱世,多少疑云?闪耀着无数军事历史光辉的朝代,折射政权更迭的印痕,扣响了以史为鉴的最强音。
前言

汉唐时期是中国人最为骄傲的时代,汉家雄浑大气、唐室豪气朗然,自古以来就被无数史学家称道。然而,任何一个太平盛世都会有衰败的一天。一个朝代的气数尽了,就总会出现三五枭雄趁乱起事,不是僭号称帝,就是拥兵割据,构建所谓的千秋大业,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英雄梦想。
同样为政权分裂的时期,相较于汉之后的三国,承载着盛唐衰落和宋王朝崛起的五代十国无疑有些落落无闻,为很多国人所不了解。历时五十四年的五代十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以及吴、前蜀、后蜀、南唐、楚、闽、南汉、吴越、荆南、北汉等政权,同时还伴随着契丹族的崛起和大辽的建立发展,不可谓不波澜横生,不可谓不惊心动魄。
与南北朝时期不同的是,五代十国时期鲜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参与。在晚唐政权分崩离析的状况下,无数军阀割据趁势而起,互相杀戮、战乱纷争,胜者有之,败亡者亦不在少数。这个时期的政权短促而激烈,其中虽不乏治世明君,却也挡不住历史洪流的脚步,最终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之中。
五代开始于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终于960年赵匡胤废周建宋,与十国政权混杂鼎立。五代十国是一个战火纷纷的年代,由于没有一个相对强大压倒性的中原王朝统一其他政权,从而导致各个割据政权之间征战不休,统治者也大多都重武功而轻文治。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并开始抑制兵权,提倡文治,文化经济等才逐渐稳定并发展起来。
经由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唐朝的统治阶级大都出身士族门阀或科举新贵,因此往往都自视甚高,婚姻方面更是崇尚阀阅,而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种社会结构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政权的统治者及权贵们大都来自社会底层,思想观念也更倾向于平民,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减弱。
这个时代上演了无数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又导致了无数人间悲剧的发生。这是个扭曲不堪的历史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新时期。
本书以五代十国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些许人物为媒介,讲述了有关这一时代的悲欢离合。充满血腥与暴力、战争与分裂的血色华章,将缓缓拉开帷幕。

第一章 安史之乱,动摇国本

自大唐盛世以来,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大唐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是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罢免张九龄的相位,使朝政落入奸邪小人之手。以至于国事日非,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大唐玄宗,纵情于声色中
李隆基(685—762),唐朝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少年时代就显出了极有胆识的性格。他七岁时,正是武周时期,武懿宗自认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李氏宗室放在眼里。有一次,武氏诸王到朝堂参加每月朔望的两次会见时,他看到李隆基的车骑仪仗威严而整齐,心中不悦,便利用自己金吾将军纠察风纪的权力横加阻挠。李隆基却理直气壮地责问:“我家的朝堂,干你什么事?竟敢胁迫我的车骑随从!”(“吾家朝堂,干汝何事?敢迫吾骑从!”)武则天知道此事后,不仅未加罪于他,反而高兴地说:“这孩子真有气魄,终当作吾家的太平天子。”
李隆基先被封为楚王,后改封为临淄王。景龙二年四月(708年),兼潞州别驾。景龙四年(710年)从潞州(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回到长安。他暗中聚结才勇之士,在皇帝的亲军万骑中发展势力。太宗时,选官户及蕃口中骁勇者穿虎文衣,跨豹文鞯,从游猎,于马前射禽兽,谓之百骑。武则天时增加为千骑,中宗时发展为万骑。李隆基非常重视万骑的作用。
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重用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议:抑制权贵,重视爵赏,纳谏诤,禁贡献,他都采纳。无关大局的具体问题,他都放手让姚崇处理。有一次,姚崇奏请决定郎吏的任命问题,再三请求玄宗决定,玄宗只是仰视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应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应当与朕共议,郎吏小官的事,何须一一烦朕!”自此以后,群臣就知道了玄宗能尊重大臣的决定。
玄宗弟薛王李业的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弹奏。薛王李业为其求情,玄宗命中书、门下复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正确,不可纵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见。从此以后,所有贵族都不敢放肆。
为了纠正奢华的风气,开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又下敕:“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开元二年七月条)同时,还罢两京织锦坊。他还反对厚葬,他认为厚葬无益于死者,有损于生者。于是,要求丧葬务遵简俭,凡送终物品,均不得以金银器为饰。如有违者,杖一百。州县长官不能举察者,一律贬官。
为了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玄宗喜爱阅读史书,读到有关政事的问题,他特别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于是,他要宰相为他推荐侍读,帮助他读书。开元三年(715年)九月,马怀素、褚无量被推荐为侍读。玄宗对侍读非常尊敬,亲自迎送,待以师傅之礼。开元三年(715年)正月,玄宗第三子李瑛被立为皇太子。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与中书门下及礼官、学士宴于东都集仙殿。他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能治理国家,朕与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仙”“贤”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玄宗重视人才的态度。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玄宗自认为天下已经太平,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华,不问政事,使富强的大唐皇朝走向衰落。陈致平《中国通史一百讲》:“开元二十三年的时候,他觉得国家太平,要表现国家的欢乐盛况,于是大宴五凤楼,在五凤楼的殿前,开了一个盛大的同乐会,各种音乐、舞蹈、戏剧,百剧杂陈,让三百里之内的刺史县令,都要带领当地的乐舞伎人,集合到五凤楼之下来表演,这种欢乐表演,热闹喧天,连续了五日之久。”
玄宗最初宠爱的武惠妃,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后宫虽多美人,但没有一个能使他满意。据传,其第十八子寿王妃杨氏甚有姿色,绝世无双。杨氏小字玉环,是弘农华阴人,后来迁居到蒲州永乐县的独头村。杨氏的父亲叫杨玄琰,曾是蜀州司户。杨玉环幼年丧父,寄养在叔父杨玄王敫家。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十一月,杨玉环嫁给寿王为妻。玄宗见后,果然以为美貌不凡。天宝三载(744年)十二月,以杨氏为妻子,号太真。天宝四载(745年)八月,册杨氏为贵妃。
杨贵妃不仅个人受宠,其三个姐姐也均赐府邸于京师,宠贵赫然;其远堂兄杨国忠也因此而飞黄腾达。杨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辔授鞭,贵妃院有织绣工七百人。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他们所献给杨贵妃的贡品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官吏竞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民间竟然流行歌谣曰:“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门楣。”可见,玄宗宠爱杨贵妃的社会影响相当深远。
唐玄宗晚年骄奢淫逸,终日只顾与杨贵妃游乐,不理朝政。他罢免良相张九龄,任用奸臣李林甫,朝政每况愈下。
杨贵妃能够得到唐玄宗的宠爱绝不仅仅是容貌长得美丽,关键是她能有效地揣摩玄宗的心理,而这也是后宫许多姿色艳丽的女子做不到的地方。一天唐玄宗与亲王下棋,并令贺怀智独奏琵琶,杨贵妃站在棋局前观看。唐玄宗眼看就要输棋了,杨贵妃将怀里的猫扔在棋盘上,扰乱了棋局以乱其输赢,唐玄宗因此十分高兴。
唐玄宗在前期还是有所作为的。他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弊政,使社会的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史称“开元之治”。但是,唐玄宗又是一个嗜爱声色歌舞的风流皇帝,很贪女色。唐玄宗后期宦官开始专权,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十分激烈,使唐朝逐渐衰落。这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帝王的纵欲,但是两者是有相当密切联系的。
在唐玄宗时期,后宫之盛也几乎达到了顶点。杜甫诗云“先帝侍女八千人。”
白居易则说“后宫佳丽三千人。”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嫌保守,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天宝中的宫女多达四万人。而且,唐玄宗不满足于教坊提供的声色之乐,还在宫中专门为自己设立了一个叫做“梨园”的乐舞机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的。
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宫廷艳闻。
而太真还俗这一偷梁换柱的不光彩伎俩并不是玄宗创造的,只不过是他的祖父唐高宗李治娶武则天的翻版。武则天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才人不同于一般宫女,而是属于妃妾,而且她曾“更衣入侍”,就是说和太宗发生过性关系,所以她实际上是太宗的小老婆,也就是高宗的庶母。高宗在太宗生病时就“烝”了这个庶母,太宗病故后,高宗限于名分不能直娶,于是就叫武则天出家为尼,然后再还俗入宫,并且让她做了皇后。李治这种做法表示他爱的不是庶母,而是一个尼姑。所以后人有评曰:“太宗纳巢刺王(元吉)妃,而生子明。明皇亦夺寿王妃,而册为贵妃。武曌由尼而入宫,玉环亦由女道士而入宫。祖父子孙三代衣钵如出一辙,贻谋可不慎与!”当然,封建皇帝有贤明与昏庸之分,但在淫乐方面,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唐玄宗采取度道入宫的做法,说明李唐虽然发迹于关陇,富有鲜卑血统,对儿女关防不如中原那么严格,但它毕竟是肇基达百余年的中原王朝,封建伦理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唐代皇族中,度道入道者屡见不鲜,女道士是带发出家的,比起落发的尼姑容易嫁人。那时,尚未出嫁的公主照例住在宫内,自然不能随便行动,为了能在性生活方面自由一些,当然也有一些宗教信仰上的原因,唐公主主动要求入道的很多。如睿宗的八女金仙公主、九女玉真公主求度后,搬至宫外,住进豪华壮丽的金仙观和玉真观。两个公主时常召集文人宴饮作乐,不少墨客拜倒在公主的石榴裙下,不乏发生暧昧关系者。
唐代公主渴望宫外的自由生活,以致度道成风。睿宗以降,玄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时都有公主入道,一朝少至一人,多至四人,多数则为两人。清初的胡震亨说:“筑观在外,史即不言他丑”,即皇家女道士如不嫁人,可以享受更多的性自由。流风所及,当时达官贵人家里的女子入道的也不少。高宗时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是一起抒发艳情的长诗。玄宗时李白赋诗李腾空,她是李林甫的女儿。中唐诗人韦渠牟《步虚词》十九首、张继《上清词》一首,都是暗喻女道士的风流生活。
由此可见,唐玄宗安排杨玉环入道,这并不是一个特殊事例,而是当时统治阶级既想在性方面自由、放纵,又要掩人耳目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玄宗得到杨玉环后,沉湎于她的美色,宠爱异常,以致“从此君王不早朝”,朝政日非。在当时的宫中,都称杨玉环为“娘娘”,礼仪与皇后相等。天宝四年(745年)八月,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贵妃,那时她不过27岁,而玄宗已是61岁的老人。年龄上的不相称,虽有尊贵的身份地位,豪奢的物质享受,然而在性生活方面是难以使杨贵妃满足的,她和安禄山的暧昧事,即明载于史册。至于玄宗,也并不因为有了杨玉环而满足和专一,最明显的是他和被封为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的三个杨氏姐妹之间所发生的淫乱事情。所以,玄宗和杨贵妃之事与其说是纯真的爱情,毋宁说是一场贪色慕贵的游戏性悲剧。
安禄山为范阳节度使,恩遇甚深,上呼之为儿。常于偏殿与贵妃同宴乐,禄山就座,不拜上而拜贵妃。上问之,曰:“胡人不知其父,只知其母。”上笑而宥之。贵妃常中酒,衣褪微露乳,帝扪之曰:“软温新剥鸡头肉。”禄山在傍对曰:“滑腻初凝塞上酥。”上笑曰:“信是胡人,只识酥。”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喧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之日洗禄山儿对。上自往观之,大喜,赐贵妃以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笑而罢。自是禄山出入宫禁,或与贵妃同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不觉也。
唐玄宗和杨贵妃为了寻欢作乐,还让几百个宫女、宦官列成“风流阵”,用锦被当旗帜,互相斗闹取乐。玄宗对于被“进御”的宫人,都要在她们的臂膀上印上“风月常新”四字,然后渍以桂红膏,水洗也不褪色。以后的唐穆宗也学老祖宗的样,而且变本加厉,在黑绡上写白字,白纱上写黑字,用它做衣服赐给被“承幸”的宫人,上面写的都是不堪入目的淫鄙之词,人称“诨衣”。
帝王们的淫乐生活总是和穷奢极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玄宗、杨贵妃自不必说,由于贵妃得宠,其三姐妹同时诰封国夫人,唐玄宗特令每月各给10万钱,专作脂粉之费,平日赏赐更是不计其数。虢国夫人的照夜玑、秦国夫人的七叶冠都是稀世之珍;韩国夫人节日时在山上竖起百杖灯树,高80尺,光芒盖过月色,百里之内都能望见。她们各造府第,富丽堂皇,接近皇宫,每造一堂,所费超过千万,如果见到规模超过自己的,就毁了重建。出门游玩时,各家成一队,穿一色衣服,车马仆从堵塞道路,车上装饰的珠宝价值不下数十万贯,车过之后,首饰珠翠洒落得满地都是。
有一次,三夫人在宫中陪唐玄宗玩乐,唐玄宗击鼓后,开玩笑地向秦国夫人讨赏,秦国夫人说:我是大唐天子的阿姨,岂能无钱?一下子就拿出300万来凑趣。她们不仅富贵荣华至极,而且“炙手可热势绝伦”,连公主们都不得不退让三分。各级官员出入她们的门下,逢迎贿赂,以求进达。她们出面请托之事,官府视如诏敕,为之奔走,唯恐不及。对她们的所作所为官员们无人敢惹,例如有一次虢国夫人看中了韦嗣立的宅基地,带人进去不分青红皂白就拆房子,只给了韦家十几亩地作补偿。
禄山崛起,大唐危机暗藏
安禄山,营州胡人,原来姓康,母亲阿史德氏曾是女巫,在突厥统治时到轧荦山为求子祈祷,回家之后果然怀孕,于是生下来后取名轧荦山。轧荦山的父亲死后,母亲改嫁给一个吐蕃小头目安延偃。轧荦山即随母到了安家,改姓为安,名为禄山。后来因为所居部落离散,安禄山与安家另一个儿子安思顺一起逃到幽州,投到当时的平卢节度使张守珪旗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二月,张守珪破契丹于捺禄山。第二年,他的裨将假借张守珪的命令,发兵攻叛奚,遭受大败。在向朝廷的报告中,“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张守珪把吃败仗的事按下不表,反而夸大战功。这件事被人举报,玄宗派宦官牛仙童前往调查,牛仙童接受张守珪的贿赂,回到朝廷替张守珪圆场,这事就过去了。谁知至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牛仙童接受边将贿赂的罪行暴露,被玄宗处死。张守珪本来也应该受到重处,但朝廷念及他过去战功不少,从轻处罚,把他贬到括州任刺史。——括州,治所在今浙江丽水县。到任不久,因为背上的大疮恶化,不治而死。
就在张守珪被贬官后不久,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军兵马使。兵马使是军区司令员“节度使”之下的最高武职僚佐,打仗时是前线总指挥。第二年三月九日,加特进,享受了正二品的待遇,这个待遇在当时是很高的。
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至平卢。安禄山巧言献媚,巴结奉承,又以金帛贿赂张利贞左右,因此大得张利贞欢心。张利贞回到朝廷,盛称安禄山才能,玄宗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充平卢军使,知左厢兵马使,支度、营田、水利、陆运副使,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顺化州刺史。天宝元年(742年),平卢升为节度时,安禄山又被任命为节度使。安禄山由一员武将升为司令员,又身兼数职,把东北地区的经济、行政、交通运输、外交等事务都管起来了。在这些职务中,最重要的是平卢节度使,其他不过是其兼职。“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资治通鉴》卷215)。
做到节度使,就有了直接与皇帝打交道的机会。天宝元年(742年),朝廷任命安禄山为羽林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柳城郡太守,持节充平卢军节度使,摄御史大夫,管内采访、处置等使。这其中只有柳城郡太守、平卢军节度使和采访处置使是实职,其他只是代表一种级别或身份而已。这次任命的重要性在于“管内采访处置使”,其职责是考察辖区内地方官员的政绩,地方官们的升降以对他们的考察为依据,这使安禄山更容易控制辖区内的官员们,更容易安插党羽,扶植个人势力。
安禄山升任节度使,除了张守珪出事落马为他提供了空缺之外,唐朝边防政策的变化也为他创造了必要条件。
唐朝建立以来,统兵出征或御边的将军都选用忠厚名臣,不长久担任元帅,不以宰相或权臣遥领,也不让一人兼任几个军区的长官,战功卓著的常常入朝为宰相,如李靖、刘仁轨、娄师德等人都曾出将入相。玄宗即位以后,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杜暹、萧嵩、李适之等人,都是以边帅入朝任宰相。那些出身四夷蕃族的将军,即便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那样才略出众,也不曾专任一军元帅,而是另用朝廷大臣为使职,对藩将加以管领。如阿史那社尔率兵攻打高昌,侯君集为元帅;契苾何力攻打高丽,李责力任元帅。
开元年间,玄宗出于开拓疆土吞灭四夷之雄心,让那些边帅常驻边地,长期担任边境地区军事长官,常常十多年不换人,边帅开始出现常驻久任的现象,例如王晙、郭知运、张守珪等人就是这样。庆王、忠王、萧嵩、牛仙客等人在长安,又担任边境军区的节度使,开始出现亲王、宰相遥领边地军区军事长官的现象;盖嘉运、王忠嗣等人都曾一身兼任几个大军区的节度使,开始出现一人兼统数镇军事长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