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时代》自序

崔曼莉

  2004年的春天,我的外婆病重住院。她是个九十四岁的老人了,离开是必然的。在她住院的那两个月里,她的子女们都不分昼夜的陪伴着她,而作为她第一个外孙女,我却因为工作,不能到医院陪床。我日夜加班,在完成一个项目。我觉得她不会那么快就离开的,她的身体多么好,她多么慈爱,她再等一等吧,只要我手上的工作结束了,我就去看她。

  四月末的一天,我请好了假,来到了医院。外婆已经不认识人了,只是昏沉沉地躺着。我和舅舅聊了一夜的往事,包括外婆的,包括她的父亲的,种种追忆不可过往,而今日之人,亦令人神伤。大约早上七点多,舅舅去楼下买早点,护工也下班了,我一个人坐在外婆身边,突然,我看到她的表情变了,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心灵感应,我猛地跳了起来,冲出了病房,用变了调的声音嘶声大喊:"医生!医生--"

  医生和护士们冲了进去,我独自站在住院部的走廊上,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这是外婆的最后一夜,也是她最后的一个清晨。二十分钟后,医生走了出来,他刚要说话,我便点了点头,他默契地保持了平静,朝旁边挪了一步,让我走了进去。

  我注视着外婆,她已经走了,接着护士问我,需要找人帮她擦洗身体,整理遗容吗。我说不用了,我自己来。护士默默地帮我打来一盆热水,和我一起帮外婆脱去了衣衫。她就像一个巨大的婴儿,无声地躺在病床上。我仔仔细细地帮她擦洗着身体,她的身体还有一点温度,但是有点僵硬。她一共有四个儿女,还有多个孙子孙女,她一定帮她所有的孩子们都洗过澡、穿过衣。我何其有幸,能在她人生最后的旅程,为她洗一次澡、穿一次衣。

  我何其不幸,在她人生最后的几个月,只陪伴了她最后一天。

  我犯了一个不能挽回的错。都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么什么工作能和外婆相比,让我在那两个月中,不能时时地探望。

  两个月后,同样九十高龄的外公也离开了人世。这两位生于民国、长于民国的老人,带着他们一生错综复杂的故事,带着他们一生给我的关爱,离开了我。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经常想,什么时候好好地采访一下外公外婆,详细地问一问,那个年代里都发生了什么。不要在过年的时候,或者家庭聚会的时候,听他们讲故事,而是仔细地采访,详细地询问,用创作的态度,把他们的资料收集起来。

  多么好的想法,可惜我没有做,因为他们太健康了,他们的身体太好了,我一直觉得他们能活一百岁,不,也许是一百二十岁。他们怎么会死呢,他们应该不会死啊。

  我想起外婆一看民国的电视剧,便会说:"我们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穿衣服的,我们那个时候不是这样的。"我想起外公说:学生学生,就是一生都要学习。我想起外婆的父亲作为第一代同盟会会员,阻止外婆裹足,并毅然将她送往女子学堂。我想起外公的舅舅作为民国最后的中央法院院长,也没有能够让外公去往台湾,他因为外婆留在了大陆,并且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他书法艺术的梦想。

  我想起了太多太多,我在心里默默的发誓,我要写一部真正的民国小说。无论是精神气质,还是一穿衣、一吃饭,都是外公外婆那个年代里的民国。我要为他们还原,要为他们,还有很多在那个乱世之中敢于坚持自己,敢于直面人生的人们写作。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从各个渠道收集着民国方面的资料。从图书、报纸、杂志,到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到很多关于民国的论文、图片。我的新书柜里堆满了民国方面的资料,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终于占满了半个书柜。从2004年的夏天,到2005年的夏天,整整一年时间,无论多忙,我每天抽出两个小时阅读资料,接着从2005年到2006年,每天写作两个小时,就这样,《琉璃时代》第一稿完成了。

  可惜,我不满意。小说线索众多,人物众多,加上历史背景复杂,对我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呢,我决定把它全部删掉,从第一个字开始,又用了一年时间,写完了《琉璃时代》的第二稿。

  可我仍然不满意。

  朋友劝我可以联系出书了,可是我想,出版的目的,除了为一桩心愿,同时也是一个写作者,为读者送上一本自己满意的作品。如果我都不满意,出版还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就是每天牺牲两个小时的休息。我已经写了六十万字,还在乎再多写三十万字吗?我决定再次废稿,重写《琉璃时代》。2007年夏天到2008年夏天,又是一年,《琉璃时代》第三稿完成了。我有了一些满意。

  2008年七月到九月,我的写作休息了两个月。一个人喜欢干什么就会上瘾,每天不写点什么,我实在难受。这时,一个戏剧性的事情出现了,因为陈永正先生突然宣布离开微软,很多IT行业的朋友劝我写一部他们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决定玩一把票。于是化名"京城洛神",在网上开贴写了职场小说《浮沉》。

  我并不认为《浮沉》会引人注目,把它放在网上,也是为了便于熟人的阅读与回贴。但是,《浮沉》很快在网上流传开来,并在2008 年五月出版,成为了2008年的年度畅销书。

  《浮沉》第一部完成之后,我又面临着选择,是马上续写这个未完的故事,还是修改《琉璃时代》。从市场的角度说,我应该写《浮沉(2 )》,但是从创作的角度说,我选择了《琉璃时代》。因为我相信,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东西方文化激烈的碰撞、传统与现代复杂的交溶(融),它的大时代中的家国命运,给了当时的人们极大的考验。而我所说的民国,理解的民国,都充满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与不放弃的人生理想。《琉璃时代》无论是对民国商业的探讨,还是对爱情婚姻的理解,相信都能给读者更多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更多的不一样的民国。

  从2008年的秋天,到2009年的春节,我改完了《琉璃时代》的第四稿。唯有这一稿,是在前稿的基础上修改的。正月十五的那天晚上,我改完了最后一个字。整整一个春节,我全身心地沉浸在《琉璃时代》的民国里,没有与家人团聚,没有欣赏街道与烟花,但是,我的心中充满了颜色与情感。在此,我要向曾经帮助过《琉璃时代》的人们说一声谢谢。你们有的萍水相逢,却为我这个陌生人的一点小愿望,帮助我收集资料;有的君子之交,虽不知《琉璃时代》何日写完,何时出版,却愿意在四年中,慢慢地为它画出插图;有的仅仅因为听说我要写一部民国小说,就愿意把父辈们的故事与我分享……我想告诉你们,是你们的言语与行动,支持着我把这个小说写下去,并且能够完成。

  谢谢你们,也谢谢读者愿意分享这些文字。更感谢作家出版社对我这样一位青年作者的大力支持。还有一点要向大家说明,之所以称为"琉璃"时代,是因为琉璃既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同时它的制作非常困难,不容易成型,而成型后又容易破碎,成品的颜色又十分迷离灿烂。这种带有坚持与理想主义的制作,与成型后的易碎,还有丰富而交织的色彩,与民国也有某种相似之处吧。

  是以为记。

  崔曼莉
用灵性和历史感书写美丽的"琉璃世界" 徐亭

  文坛有种现象,不少小说家在书写完他面对的时代现实之后,往往把笔一转,去书写历史了。鲁迅有 《故事新编》,刘震云有《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莫言有《檀香刑》,王安忆有《长恨歌 》,王跃文有《龙票》等等。这些作家都是在写现实题材方面有心得后转向历史的。这种现象是不是意味 着些啥,当现实被作家洞察后,洞察的眼睛就转向历史,希望在历史中找到未知的新答案,又或者是借助 历史来设计新的理想化的生活情景。这种作家是有历史感的,有历史感的作家往往让人感受到他的博大和 功力,因为历史已经不再,只能靠作者的精神灵魂在虚无中与之对接,碰撞。任由想象在时空中翻腾,唯 一不变和能抓住的就是作家的一颗实实在在处于当下的心。评论家摩罗看了刘震云的书写历史的作品之后 ,说刘已经有了大作家的水准,因为他把鲁迅式的思考推到了历史的深处,从而跃升到了新的艺术高度。 从王安忆《长恨歌》中,则好像让人感受到王与张爱玲较劲的影子。总之,无论如何,与历史对谈是一件 很不容易的事情。

  青年作家崔曼莉新近由作家社推出的长篇力作《琉璃世界》正是这样一部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谈的小 说。从崔曼莉的照片看,温婉秀丽,很有江南女子的灵秀之气,既朴实大气,又不乏时尚。搜她的视频看 ,竟然也有一段关于她对泰州看法的记者采访,说话轻声细语,但语调坚定,分明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再 观其博客,美文络绎不绝,典型的女性文章,心细如发,优雅从容,而又有文化的内涵在里面,不只是徒 有华丽的辞藻,给人一种很舒适的阅读感觉。总之,这个女子是有灵性的人,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领悟力 。畅销一时的外企职场小说《浮沉》就出自她的笔下,将充满时代感的复杂职场生活化为笔下烟云,显示 出深厚的笔力。这种笔力如果放到历史的书写上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貌呢。

  这部《琉璃世界》作者将历史眼光投放到了民国时代,在《琉璃世界》的自序中她写道:"之所以称 为'琉璃时代',是因为琉璃既是中国自古有之的,同时它的制作非常困难,不容易成型,而成型后又容 易破碎,成品的颜色又十分迷离灿烂。这种带有坚持与理想主义的制作,与成型后的易碎,还有丰富而交 织的色彩,与民国也有某种相似之处吧。"用琉璃来象征民国时代,反映了作者书写一个时代风貌的雄心 。

  《琉璃时代》描写了民国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三五年这二十五年间的故事。主人公凤仪从少女一步步成 长为企业家,伴随着养父邵元任、丈夫袁子欣、好友方液仙这三种民国企业家不同人生命运的变化起伏, 再加上数位男女配角的爱情命运变化,构成了全书发展的框架。作者的用意很明显,通过对这有限的数人 的描写,把民国商界的波澜起伏一一道来,而在这种时代现实的商业发展大潮中,又重点探索女性的成长 命运问题。不得不承认,主人公凤仪是作者钟爱的人物形象,也是作者寄托理想的一个形象。读罢全书可 以认为这是一部探索中国商业社会女性成长命运的书,只是作者把背景设置到了民国。但一切历史都是当 代史,尤其是民国一九一零年至一九三五和今天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景何其相像,也是 海归派,也是一样的官商勾结,也是中国式的人情关系遍地开花,新旧时代的对比,相信有心的读者定会 有不断心领神会的微笑。
全书气氛的营造是成功的,古色古香的语言,对衣装和家具摆设等的描摹都有传神的感觉,让人想起 张爱玲《金锁记》,证明作者四年间下的功夫是真实的。而一些江湖式场面的描写也让人怀疑非女性所能 为,每每让人想起电视剧《上海滩》。不得不承认,崔曼莉用语言创造出了一个民国时代,这反映了她历 史感的强大。

  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知识女性,来反思那个时代女性成长故事(要知道这可是因为作者的外婆去世才 触发她的创作动机的),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童话幻想的色彩,因为现实的残酷我相信要比书中所写更厉害 ,但童话也没有啥不好,反而是一些明净的亮色,给人生带来许多希望,琉璃易碎,但也很美,只要好好 的呵护,也可以让美丽长久的保存下去,天下本来没有不散的宴席。

  从作者本人文学世界的构建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因为我们看她的自述,可以知道她经营自己"写 作游戏"的雄心壮志:"因为我相信,历史是今天的一面镜子,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着东西方文 化激烈的碰撞、传统与现代复杂的交溶(融),它的大时代中的家国命运,给了当时的人们极大的考验。 而我所说的民国,理解的民国,都充满了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与不放弃的人生理想。《琉璃时代》无论 是对民国商业的探讨,还是对爱情婚姻的理解,相信都能给读者更多的感受,与大家分享更多的不一样的 民国。"这个气度对女性作家来说是少见的,尤其是对中国当代女性作家来说,不过我认为,无论从人性 的开掘和文学世界的整体建构来说,也许万里长征还只是走出前面的几步。

  作家社的社长说崔曼莉是位最有希望成长为张爱玲式伟大作家的作者,我们看到了希望,也同时希望 我们能有见证这一天到来时刻的机会。一部意蕴丰富的小说不是短短一篇书评能说尽的,最好的结果还是 读者亲自去阅读,去咀嚼,去体会,去和作者同时进行一场美丽而愉快的精神之旅。
爱她就让她成长

  ------读崔曼莉的《琉璃时代》

  安波舜

  读崔曼莉的《琉璃时代》有种世界洪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宏大气势。清末民初从滩涂上崛起的上海,黑白资本、官匪沆瀣、劳工把头、帮会堂口、技术垄断、外资民企,种种的力量纠结在一起,在欲望和理想的大道上迅跑。秩序在绞杀中建立,法律在血泊里成长,利润在压榨下诞生。同一片沃土,却开出人性不同之花朵:恶如李威,却维护着地方的秩序,是抗敌的英雄;艳如杏礼,挥金如土却向侠客义士敞开裙裾;挺挺如松像民营资本家邵元任,玩的是中国的太极,黑白通吃,燃烧的却是走向共和的理想主义之火;邵家的大小姐风仪芳香四溢,却是在险恶环境里独立地成长。。。。。。

  很难想象,这部小说是个女孩子家写的。如果本书在四十年代发表,作者很可能被选为左联(左翼作家联合会)的头儿。那个时代的《子夜》,让我们认识了上海。第一次知道了世上还有叫"股票"的东西,还有个玩钱的游戏叫"卖空"。但茅盾笔下的有钱的人物都不可爱。阶级仇、民族恨,使得作家忽略了文学的观察,满腔的热情都集中到如何反映垄断和外来资本的狰狞面孔,以及有钱人的堕落和腐朽。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同情和批判都显得多多少少的虚伪和苍白。当然,这使历史的局限。这种比较,类似给我一支枪让我回到秦朝,我会征服世界。但我想说的是,《琉璃时代》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上海"。能看到真正的"上海",必须给读者一个视角和窗口。这个视角和窗口能够俯瞰那个时代,透视那个时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轨迹。崔曼莉提供的视角和窗口,是三个不同的企业模式在上海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本土新兴企业家邵元任和海归企业家袁子欣,以及要共同面对的外资日本企业。说到底,企业是上海的滩涂和荒地崛起的动力,写了企业等于写了资本。在资本这个纲目下展开的各种文明和冲突,按马克思的话讲,最能反映人和社会的本质。于是,我们在崔曼莉的小说中就看到,革命和人性都鲜活而丰满,呼唤和理想都现实而尖锐。资本这头没有管制的怪兽,东突西撞,把富人推向了政府和帮会,工人靠上了穷帮穷的共产党,夹在中间的上海市民做起了买办和白领的梦。在崔曼莉的小说里,我们总算弄明白了上海近代的发展史。这大概就是黄永恒(SAS大中华区总裁)和刘为(南天电子副总裁)的感叹:这本书"在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大潮中仍然值得思考","对于当下社会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琉璃时代》的小说视角像一把刀,帮我们剖开社会种种。有一个发现让我们很温暖:不管是早期还是现在做科技和实业的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是做"琉璃"的。他们的汗水和热血总是推动着秩序、良知和慈善。更难想象,这部小说是个女孩子写的。如果本书在二十年前发表,作者极有可能被选为上海作家协会的主席。十九年前出版的王安忆《长恨歌》,有评论说是深刻生动地反映了上海的旧日繁华和风情,为此作品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长恨歌》让我第一次领略了汉语女性作家的完美与精致。但通过弄堂里的一个哀怨女人的视角来看上海,总觉着作品没有进入上海那颗在不同时代和不同阶层跳动的心脏。完美和精致,成了一件中年妇女自恋和怀旧的披风。十九年后,《琉璃时代》也写到了女人的完美与精致,杏礼、凤仪、美莲、康凯蒂,她们分别代表着上海几个阶层的精致的女人。但她们的精致有根有据,其细节的精准和格调的点睛,都有了触手可摸的灵魂。民国史专家周利成说:"《琉璃时代》对民国的还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无论是服装、饮食还是风俗,都有据可依,有史可证。"当然,完美和精致不是艺术的全部,甚至不是叙事艺术的重要部分。重要的是你的故事、你的人物、你的写作对世界的态度:小说总要给读者留下一点东西。否则,不构成审美关系。《琉璃时代》的女人们不仅有精致的外在,其内在的精神追求也裹挟在时代的洪流当中:或当高级白领,或投奔革命,或流落他乡,或远渡重洋。像《长恨歌》中王雪瑶白得一箱金条便衣食无忧的情节,一般在《琉璃时代》中,是很难实现的。《琉璃时代》的人物都在实实在在地活着,书中的女人不管什么身份,都是需要付出劳动的。资本家大小姐凤仪,辛辛苦苦地把爱分成三份:父亲的好女儿,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妈妈。同时,又勤勤恳恳地照看一份工厂高管的工作。不时,忙里偷闲,到自己的画室,将留恋和怀念涂在画布上。实实在在又精致完美的女人凤仪,实践着小说的主题:爱她就让她成长。

  "爱她就让她成长",这一非常文艺的主题,使得全书充满了阳光,也使得读者得到温暖。女人最终的完美和精致,需要独立和自由。女人如此,何况男人,何况企业,何况民族大业。

  那么,写在今天的《琉璃时代》会怎么样呢?

  没有左联领袖。没有作协主席。甚至没有茅盾奖眷顾。她就像炎炎烈日下突然飘来的一朵云,虽说为读者遮了凉,却也经常被忽略。但这一切对作家来说都无所谓。因为,"爱她就让她成长。"
最有希望成为张爱玲式的伟大作家

  ------我看崔曼莉的《琉璃时代》

  作者:何建明 (著名作家 作家出版社社长)

  和大多数的人一样,崔曼莉引起我的注意,是职场小说这个类型在2008年的兴起,及《浮沉》的脱颖而出。然后,是崔曼莉另一部作品《琉璃时代》与作家出版社的合作,才使我对她的作品开始了解。

  说实话,对于职场小说这样一个类型,我没关注过,没有发言权。我想说的是我在看了她的《琉璃时代》后,惊讶于一个这么年轻的女作家,大火了一部职场小说后,并没有依照人们所期望和猜测的那样,趁热打铁推出系列。而是沉下心来,第四次修改她几易其稿的一部以民国为背景,关于民国大上海的一个故事。

  崔曼莉给了我几个欣喜:其一:一个年轻的作家,关注民国那段历史,以家族故事和她了解搜集的大量资料做背景写一个这么宏大的命题。据了解,崔曼莉在写这部小说时,在历史背景,生活画卷方面是那样地尽可能还原着民国,期望给读者一个前所未有的,真实的民国,展现那个华丽的,易碎的,中西交汇交融碰撞的大时代。

  其二:大多数的女作家都是以写个人情感起家,很少有关注社会和商业、民生的作品,而崔曼莉一出手即不凡,不但第一部畅销书写了职场商战,并且第二部就能够拿出在更大历史背景和更复杂的环境里,中国本土企业和当时的外国列强资本及当时的海归想振兴中国的努力,他们之间复杂的多变的斗争。最吸引我的是她描绘和探讨了民国的商业模式,与今天有极其相似的地方,和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三:这部小说以一个女性成长为主线,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爱情新理念"爱她就让她成长"。很多女作家往往都是把获得爱情,对爱情的困惑作为主题来写作的,这个出生于70年代的女作家给我了一个意外:她关注的根本不是什么获得爱情之类的问题了,她关注的是个人成长,一个女性的自省能力和个人提升的问题。这几个方面,单单一点,就已经是难能可贵的的,她却在一部非常好看的故事里给了这样三个惊喜。

  据说,崔曼莉的《浮沉》里面并没有柔弱的人,每一个人都很坚强,都在为自己的工作努力,积极应对自己的困难,但并不代表他们每一个人没有各自的缺点或者各自的孤独、无奈,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浮沉》更多地想表达一种励志的精神,就是一种生存的力量,我们怎么去生存?为什么去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而这个精神,依然体现在《琉璃时代》里。这一点,我尤其觉得难能可贵。今年我们面对的经济危机,我们人类一直以来面对的生存困境,还有我所了解的青年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一个社会发展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那么,一部文学作品,不但给了我们很好的阅读享受,还能够有一种励志的精神,有可借鉴的力量,有可以获得的间接经验,那么这部作品就值得我们出版,值得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