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龙腾 作者:淡墨青衫
关于本书历史背景及人物的一些说明
今天在书评区看到有人质疑本书配角施琅的年纪,青衫本欲在书评区回答,不过相关的问题不少,几句话说不清楚,只好用作品相关发出来,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要骗点击就好:)
本书目前出现这么几个配角:郑芝龙、何斌、施琅、周全斌、刘国轩,当然,这只是主要配角,有些龙套角色,就不一一列出了。
郑芝龙的历史背景和出生年龄,在本书的交待是完全符合史实的,大家可放心,考试时用来做答案也没有问题,这一点作者有信心。当然,人家是大配角嘛,给一些照顾也是该当的。
除郑芝龙外,其它的几个配角,就有一些问题,需要大加解释一番。
何斌,史书上没有记出生的年龄,不过他跟随郑芝龙较早,所以作者把他写出来,估计问题不大,1624年的何斌,最少也该是个少年了。
至于施琅、周全斌、刘国轩,抱歉的很,这三位在1624年估计都没有出生,便是生下来了,也可能只是小娃娃。
那为什么要用这几位?到不是作者弄不出人选来,稍查一下,便可以在当时的史实人物中选出几位来。
很简单,作者喜欢这么几位传奇人物。何斌,首劝郑成功攻台,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爱国者,他在荷兰人手下做通事,一年几能赚个几十万银子,可是此人爱国为先,忠字当头,并不把这区区银两放在心上,于是与郑成功私通款曲,为其攻台立下了汉马功劳。
至于施琅、周全斌、刘国轩,陈永华(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先生)都是郑成功手下知名的悍将,有勇有谋之士,由于本书主角去明未比较早,作者又不打算写郑成功这个人物,故而将他手下诸悍将早写上十几年,权且用上一用,请大家原谅作者的小小私心。除这几位外,基本上都会尊重史实。
另外,本书的开始是在台湾聚集力量,然后通过海上贸易从政治制度到教育到经济到军事力量都西方化,然后才踏足大陆。象中华再起或新宋那样的套路,本书并不适用。
因为力量的获取是需要时间,而改变制度及人的思维,需要更长的时间,不可能一夕之间通过几个烟厂和几家报纸便有所改变。所以,台湾是一张白纸,更能让作者在上面涂涂抹抹。
这个过程,作者估计会安排上十年的时间,正好那时候大陆乱象已成,明王朝回天无力,于是猪脚便能从台湾踏上内地了。
关于这一点,如果读者有不同意见,可以在书评区提出。
不过,为了避免让大家等的无聊,作者会先安排猪脚和荷兰人、英国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群P之。
热闹精彩不容错过,请大家多支持,多投票,作者在这里先谢过了。
<br>
*****************************************************************************
关于作品历史背景及发展前景的解释
这个…发这个好象又有骗点击之嫌,不过有些问题还是要解释一下,也是怪作者自已,没有在上一篇解释中把一些话说清楚。
daking朋友在书评区留言说,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选择台湾为立身的基础。那里在明未很落后,还不如去和李自成混呢。
关于这一点,我也认同,明未的台湾确实很落后,可以说,没有城镇、没有居民、没有政府、没有商业、没有农业,当然,也不会有教育和军队,除了一些跑到台湾种地的农民和过路的渔民,台湾也就只有一些尚未开化的原住民。
那为什么要选择台湾为基地呢?所有的历史架家,必得有一个基地,这个前提是确定的。除非如午夜狂奔那个大TJ直接把主角写成皇帝,不然的话,只能如新宋的石越,从文人到官员,慢慢地在勾心斗角及因主角比古人多上千年的阅历而表现出来的才干,来获得皇帝的欢心,得以施展才干。这样的写法,与我的《大汉龙腾》不能兼容。那样不痛快,受到的制约太多,未知的因素太多。如石越的身世之迷引发的轩然大波,虽然阿越解决了这个麻烦,但麻烦就是麻烦,干吗让主角活的这么难受,自个儿弄块基地,白纸上画画,不是更好么?
是故,绝大多数的架空小说都是要有一个开始的基地,这一点本书也不能例外。
选择台湾的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那里的落后。很多架空小说让主角成为无所不能的圣人,或者是干脆带一队解放军回到过去———我很不喜欢。架空并不代表不守根本的规则,如果纯粹是作者安排一切,那不如写魔幻好了。
台湾在明末地位,便我下定了选择台湾做基地的决心。一则落后,二来通过海上交通的便利展开与西方文明的对话。实际上,陈永华,就是韦小宝的师父陈近南去台湾后,通过种植甘蔗制造白糖来出口,每年就可以赚上几十万两白银,台湾土地肥沃,一年可以收获三次,这样的宝地,比选择内地发展强多了吧?
谭3甩所言的张伟发财过快,这到是事实。其实我在开始时也考虑过这一点,想让主角发展的更慢一些,受一些苦。不过,由于网络阅读所需要的快节奏,我怕我这样处理的话,一个读者也没有。所以只好先让他顺风顺水,等将来有机会,再修改吧。
先回复几位网友的中肯意见,若是还有需要,只得再来骗点击:)
回答一些疑问
稍后更新,先来回答一些问题。
一,有人说主角的名字没有创意,俺暴汗。这句话千万不要让全国千千万万个张伟看到了。和李强一样,张伟这个名字在中国应该是比较多的,那个说主角名字没有创意的同志,小心安全啊…
另外,主角只是个普通的中国人,干吗要非常有创意捏?我的网名明明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产物,有人看到是四个字,居然说是象小日本的名字,我还敢有创意么?
二,关于什么新式枪炮,海军陆战队,海军舰船。这些东西当然会有,但总不可能现在就会有。现在发了十万字左右,主角回到明末才一年多一些,我都觉主角发展的太快,太顺。现在正想给他找点麻烦呢,如果现在主角手下就有舰空母舰,F16,陆军集团军…那还有什么好写的,干脆占领全球得了。大家伙说是吧?一部好书肯定要有起伏,如果不慢慢发展,那不如一开始就带个集团军回去得了。
三,关于发明。其实我也曾经考虑让主角弄一些小发明。比如钢铁、卷烟,机关枪、玻璃…不过考虑一下现实的情况,还是不要的好。《明》里面的武安国是一个学理科的,他可能会弄这些东西。但我的主角是个文科大学生,偏好历史。我本人现实里也是个文科大学生,刚刚所述的东西,我一样也造不出来。比如我看到电脑,我也会说一句,嗯,这是电脑。有主板有内存有CPU,但你让我造一个试试?对不起,不会。除了以前学过的一些最基本的化学物理的原理,我想大多数人在高中时学的一些理科知识早就还给老师了,而且就算记住了,你又能凭这些个定理造出什么来?明朝末年的时候,连西方也只是刚开始通过海外掠夺和压榨来进行原始积累。一直到清朝,西方的工业产品都无法对中国形成贸易顺差,这说明当时的工业生产有多落后。在工业革命和一些本质上改变人类文明的发明没有出来之前,让主角造出一些超越时代的东西,不现实,也没有意义。而且《大汉龙腾》的主角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他赚钱容易。
和一般的架空主角不同,我们的主角张伟同志不需要为赚钱发愁。根据史料记录,在明末的对外贸易中,中国是完完全全的贸易获利国。出口的是瓷器、棉布、生丝,换回来的是一船船的白银。由于当时的西方没有什么真正在工业化精密的产品,凭借从印度和南美弄来的那些原始的产品,根本无法在中国以物易物,而中国的产品一到海外,就是暴利。所以,到中国来进行贸易,只能用白银来买卖物品,就在那短短百年左右,世界上有近四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
所以,干吗要搞一些不现实YY的发明来赚钱,咱们的主角只要良性发展下去,银子大大的有。若是考虑读者的喜好,我到可以考虑让主角成为一个发明家,就看大家伙乐意不乐意了。
至于主角现在还很幼稚,不成熟,有时候冲动和暴燥。请大家想一下,一个普通的现代年轻人,回到古代就能一下子成熟老练了?一下子阴沉狠毒了?一下子成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了?
对不起,我的主角一定要慢慢发展,慢慢成长。其实他现在已经品尝了权力的好处,开始了缓慢的改变,只是这个改变需要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出现一个圣人和伟人。那样看起来没劲,太假!
好了,暂且说这么多,过一会就可以更新正文,请大家继续支持,青衫在这里多谢了:)
集中回答书评一
[精华]大大,据偶所知,天启六年(1626年),是西班牙占领的台湾北部,后来,荷兰人侵占了澎湖。至于荷兰人占领台湾,那要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们打败西班牙之后。 Fany04 &lt;6-2 09:50&gt;
答:根据史料,西人确实也到过台湾,但荷人更早,1621年便已到了台湾。至于所谓的荷西争台,是因为一小股西人来台,在台中筑了小城,名叫圣地亚哥,好象是这个名,懒得查了。后来没有多久,便被荷兰人赶走了。西班牙人在台湾一没有殖民,二没有大规模贸易史,三来所待时间甚短,所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
[精华]作者好像把都司跟卫所搞混了。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长官为都指挥使,正二品。卫所长官为指挥使,正三品。也就是张伟应该是“台北卫指挥使”而不是“台北卫都指挥使”,都指挥使只有福建才有设置。另外张伟身处台湾海上,最好是兼充台湾游击将军,否则郑芝龙主管海防,必须受其节制。张伟如果也升为游击,跟郑相同,这也显出贿赂的效果。 神&#183;冒牌的 &lt;6-1 13:25
[精华]明朝武职最高的总兵才二品,在上去只能封个什么将军的或什么侯的,就象左良玉,那也是百里无一,羡煞了众武将。台湾当时最多最多设府,三品都指挥实在是大了,全国才有几个呀? 黄泉天使 &lt;6-1 07:55
答:官制好象有不少人提意见,我干脆一起回答了吧。
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负责指挥一省的卫所,与布政和按察合称三司。明初,卫所制度刚刚开展,都司之职甚是重要,正二品,都是选亲贵之人充任。待中后期京营和边军制度兴起,要冲地方也以总兵官带兵节制,卫所制度崩坏。常有一卫所名额五千六百人,实则一千左右,一千户所百人不到的局面。故而都司之职渐渐为人轻视,真正领兵的乃是总兵提督之类。一般来说,明早期总兵管大多是有爵位之人,候伯领兵也是常见,故而加将军号也不稀奇。到明末时虽领兵数万十数万,亦很难加什么将军号。故而左良玉封平贼将军,是为莫大殊荣。
到了此时,所谓的五官都督府都是闲职,更别提什么都司,卫指挥使,同知之类的了。明朝重文轻武,一个文官巡抚常统领十数总兵,至于副将千总游击之类,简直被咤之如狗。所以不要从品级上一看,啊三品官,好象很大?其实坦白说,根本连个知府都不如。作者让朝廷授张伟卫指挥使之职,一来不用受节制,自由度高,二来是军职,方便领兵打仗之类。而授张伟总兵之职不大现实,故而给他一个小小的卫指挥使干干,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明朝卫所多时,好象是有三四百个吧,什么指挥使三品官,简直是多如狗啊。至于冒牌神说的都司和卫指挥使是俺的笔误,让这毒蛇抓到了…不过还是要感谢的。
另:努儿哈赤同志造反前,正是建州左卫佥事,正四品。
[精华]女主角哪里去了?主角也老大不小了 天龙马 &lt;6-1 13:30&gt;
答:暂且还不会出现,猪脚二十来岁,女方不一定和他一般大的吧,不急不急。如果觉得猪脚性压抑了,可以考虑配个丫鬟之类。不过猪脚成天忙的要死,就要打的热闹,可能近期内没空啊。
精华]另外熊文灿应该是能看出何斌的能力的,一般情况对这种招安总是不会放心。对于朝廷来说,比较好的做法是增设台湾府,以何斌为知府,这样的话,就可能分化张伟跟何斌之间的关系。 神&#183;冒牌的 &lt;6-1 13:35
答:冒牌神,这个可是乱扯了。朝廷设州立府那是很慎重的,哪有立个政府的牌子把权力交给人割据的道理。明清两朝除了设立土司和清初封藩之外,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形的。封建王朝最忌有人割据谋反,给你个卫所让你爽爽就不错了,给你政府的名义招贤纳士,那是不可能的。
更新公告
看到大家在书评区里说没有更新,看来简介和书评里说明不行,还是要在这里说一下。
本书VIP章节已经开始上传,每章节四千字以上,每天下午两点后发布两章。除非是电脑坏掉,或是停电等不可抗拒之因素,一定会坚持每天更新VIP章节,速度问题,大家不必担心。至于TJ,那就更不必说了。
公众区,会考虑到一直支持我的读者们,花钱是读者,不花钱也是读者。在充分照顾付费读者的同时,在停止更新一周后,每周发布四到五章的内容到公众区,请大家继续支持。
青衫不胜感激。
对了,千万不要看盗帖啊…
答书评二
近来很多抢鲜欣赏了VIP的朋友们在书评区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有用的意见,在此,先做揖致谢,并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没有看到VIP内容的朋友们也没有抛弃我,青衫的收藏不减反增,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在此,真心的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们。
下面是答疑。
一,为什么去辽东。
主角在台湾大局已定,挫败了荷兰人的反攻,郑芝龙没有炮舰,连岸边都近不了。可以说,主角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若是担心内部有人做乱,留下的张鼐、张杰、高杰、罗汝才是做什么的?何斌施琅是台湾大佬,此二人一个是文官,在军队没有势力,一个是老实头,而且只管水师,但是又此二人镇着,等闲人又不敢做乱,种种制约的力量达到了平衡的作用。可以说,主角是不必要担心后方不稳的。在此种情况下,主角自然可以把眼光先放在大陆上,就是一点目地没有,实力观察一下辽东局势,也是可以的,对不?毕竟农民军也罢,明军也罢,根本无法和未来张伟组建的纯火器的大军相抗,明军除了辽东的军队以外,全无战力。连只拥有几万精兵的李自成都打不过,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可以说,若不是张伟不想太早介入大陆,引起清兵入关的恶果,现在他就可以凭一万兵骚扰明朝南方,朝廷根本拿他没有办法,诸位大人以为然否?至于主角赞同孙元化所言的大兵围剿、断绝粮道一说,只不过是敷衍他罢了。除了关外的连同蒙古、汉军加起来一共十五万的八旗兵,主角尚有何惧?
在通盘考量后,辽东无疑是主角未来最大的挑战。无论是明军、农民军、南洋的荷兰、西班牙、还有当时在亚洲关力甚弱的英国人,基本上都不会给猪角制造太大的麻烦。而在崇祯二年由内蒙绕道入关的十万八旗劲旅,才是最恐怖的存在。在主角绝对不会制造水冷机枪的前提下,如何打,如何在纯战争以外利用其它的手段,主角仍然在摸索中。若是我这个作者帮他安排的顺顺当当,他自个儿用不着费心思,那诸位看起来也很没劲,对不?
此答一。
二,去辽东的具体做法。
1、捐钱
这一点我交待的不好,正在考虑公众版解禁时修改。主角给袁崇焕解决麻烦,这是一个突发事件,到不是故意为之。有人说主角哭穷,现又给钱,这不是让朝廷惦记上了么?
这应该是个误会。所谓哭穷是指设县时说的台湾都是新来的灾民,请朝廷不收田赋,如此而已。这一点也是事实,是以这个借口并不算蹩脚。而张伟何斌在未受招抚前,都是有名的海上走私商人,这些人在明朝末年都是家资巨万的豪富,哭穷又有人信么?是以拿出钱来助饷,不算是突兀。明朝末年国库如水洗一般,崇祯修哥哥的皇陵便令臣工助资,又出卖贡生资格以集资。而辽东欠饷也确有其事,袁崇焕也是好不容易才平定了下去。左良玉确实也是在闹饷的军官之中,他当时是一个都司,后来被原谅而已。我稍加修改,这个剧情安排自认为是很合理的。况且有一点,除了朱元璋,明朝皇帝没有故意为难富人的习惯。郑芝龙可比张伟富的多了,难道朝廷都打这些人的主意?皇帝也是讲理的,不然无法以法理治天下。看过《李自成》的人都知道,有一次崇祯皇帝因国库困难,下令贵戚和大臣们捐钱助饷,结果无人肯认捐。他将不肯捐钱的大臣逮入诏狱逼钱,人家仍是不交,他怎么办?皇室和亲王都善财难舍,凭什么逼着有钱的大臣们交银子?这是于理不通的,而且皇帝也会自认为没有面子。古时帝王令大臣富裕是一件上下开心的好事,没有后来咱们斗地主时的那般仇富心理,请大家注意这一点。
关于捐钱的解释是这样的。
2、送炮
有几位兄弟都说送炮这事干的不对,白白当了满人的运输大队长。其实这样说是不对的。为什么要送炮?实际上是补偿孙远化在台湾辽东大炮的损失。孙远化在任登莱巡抚任上,聚集了大量制造火器的熟练工匠,在山东铸成了数百门大炮。史书上载有孔有德和耿仲明投清一事,光他二人就带了大小火炮五百多门,又将孙在山东的炮厂毁掉,再加上清军入关毁天冿卫火器制造中心,两次打击使的当时火器制作业不弱于西方的明朝基本上丧失了火器制造的能力,后期与农民军和清军做战,基本上又回到了冷兵器时代的格局。张伟此时已将孙元化留在台湾,此人定然不会再去辽东山乐铸炮,而关外诸城之所以能坚持那么久,凭的就是袁崇焕提出来的坚城利炮一说。现在补偿一下,未尝不可?此其一。二来,很快就会有清兵入关以反间计杀袁崇焕一事,我现在的想法是,救袁,送其回辽东,袁在死地逃生,应当对皇帝有所认识。而祖大寿等辽东旧部又是袁的心腹手下。袁被杀,祖连夜回辽东,袁的辽东旧部一夜散去逃走近两万人,这说明袁完全有割据的力量。这样安排,袁就得单独面对后金,还有不安的朝廷,是以,他的实力必须强到令没有攻城大炮的后金不敢硬攻的地步,不然失去后续支持的袁,能否保有辽东,是个大大的疑问。而辽东不保,清军提前入关,主角的日子就难过了。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这历史走原路不可以吗?
这样是不行的,那样中原乱的就太慢,不适合主角快速介入大陆啊。历史上农民军乱起,可都是调的关宁铁骑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初期都是吃了辽战悍将悍卒的大亏,若是清军捣乱,凭农民军那点战力想打到北京去?做梦啊!所以一直纠缠了十几年,若不是崇祯太蠢,哪能上吊而死啊。所以,主角要改变干涉这个进程,这是我整个的创作计划,不然的话,大家肯定抱怨太慢了吧?我让主角老老实实等到崇祯十七年?大家受的了吗?
此答二。
三,关于收名将名臣的问题。
这个,个人爱好…其实和收普通百姓一样,都是YY啊。我这种打多了三国的人,收名将是一种偏好,我以后注意就是了,尽量不收了吧。
不过,辽东将才太多,主角去一次辽东带回几个,也不能说运气是好的离谱啊。
好了,答完了,请大家继续支持。以后再有疑问,请留言,我会抽空一一做答的。
答书评三
原本早上要码正文,不过又是很久没有就书评中的一些疑问答疑,拖着可不好,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同志们郁结于心,久之成病,鸭米豆付,那就是青衫的罪过了。
第一条,火枪威力问题
唉,关于这一条,确实是…真不知道怎么说为好。
有同志搬出种种的战例,什么西班牙某战,射了三百五十万发子弹,打死八千人,还有大炮轰击的死伤没有算在内…
早期的滑膛枪威力不大是事实,射程短,射速慢,穿透力差…不过那毕竟是铁丸不是樱桃小丸子对不对?十六世纪火器渐渐取代了弓箭,这也是事实。如果火器如各位所说的那么不堪,欧洲各国何必坚持走火器发展道路呢。英国的长弓是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弓箭射手,还不是一样被火枪取代了?明朝时的中国一样重视火器,得了外国的人火枪和火炮,立刻就拿来改良,这都是摆明了的事实,具体的数具我不想说,也懒得找什么理论支持,总之有一点,当时火器威力不大是
事实,不过武器也要在人用,并不是前装滑膛就全无效力,不信,您站着让人射一枪试试?
有一点正好要做个调查,我打算改前装滑膛为后装撞针纸弹壳有膛线的火枪,大概在工艺上提前了一百多年,这种火枪可以解决射速射程,也完全能穿透重骑兵的盔甲,只是这种火枪要解决闭气的问题,要解决膛线的问题,如何能够批量生产,特别是枪管的膛线,那在当时是很复杂的很麻烦的工艺。
请诸位火器达人发表意见。
二,关于鬼画符零零发提出的士兵待遇过高的回答。
一个月五两银子的俸禄,好象所有的人都觉得高的离谱。唯有叹一口气,答曰:请看数据!
乾隆三十一年国家岁入税银四千八百万两,支出满汉兵饷是一千七百万两,这笔银子主要用在谁的身上?当然是满洲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