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平时是不怎么结交外臣的,除了经常去看看国子学的学生们、邀他们到家里聊聊天看看竹熊之外,和朝臣们基本没多少私交,真正往来得多的也就蒙恬和李斯他们。

就是这几家,他也只是逢年过节礼尚往来一下,并不会和他们讨论太多朝政问题。

这次扶苏一反常态,问的都是正儿八经的政事,还把满朝文武都拜访了一遍,着实叫人有些意外。

很多人都在琢磨扶苏想干什么,或者说在琢磨嬴政想干什么。

要知道很多时候这父子俩都是一伙的,到底是谁的意见不重要,具体是谁的想法更不重要,要紧的是只要他俩其中一个想干点什么,回头要卖力干活的还是他们这些苦哈哈的臣子!

众人琢磨来琢磨去,谁都没琢磨出个所以然来,相熟的人相互一交流,发现扶苏问的也只是相应衙门的日常工作,没什么特别的东西。

越是这样,感觉就越不踏实了,这要不是想搞点大事,用得着挨个问过去吗?听说扶苏连管着御驾车马的赵高都找过了,明显是要把朝中上下都找个遍啊。

赵高也正纳罕着呢,扶苏最近确实来找过他,问他车府令平时都干些什么,工作过程中有什么为难之处,还有哪些事务是需要特别技巧的等等。

这些没什么不好说的,赵高都一一给扶苏答了,悄然在心里琢磨扶苏问这些的用意。

赵高平时负责管着嬴政的车马,嬴政出行时总随驾在侧,偶尔嬴政在外头要拟什么诏书,他还会负责执笔。

这个位置算不得什么高官,无疑却是非常受嬴政信任的岗位。

赵高看得出嬴政对扶苏这位大公子的偏爱,不过扶苏看似温和,实则很难真正亲近,他对谁都挺好,可要论信任谁、亲近谁的话,他始终都只亲近信任身边那些人,和其他人都维持着淡如水的交情。

而且扶苏坐镇少府衙门好些年,不管是要钱要人都可以直接挪用,国库里的珍稀宝物也由他取用。

别说他用不着别人送钱送物巴结讨好,就算他真乐意收,别人也拿不出让他感兴趣的珍宝来。

嬴政正当壮年,不说多久,十年二十年总能活的,这里头可能发生的变数太多,赵高没有选择投效扶苏的理由,因此赵高始终只是客客气气地回扶苏的话,表现得不卑不亢。

扶苏拜访了一溜大臣,资料累积了一大摞。他见完赵高之后,心里在回忆着前世之事,他把如今朝中大小衙门的职能分布分析了一遍,发现前世有机会写那么一份诏书的人不多,赵高竟算是其中一个。

他父皇很欣赏赵高的一手好字,偶尔会让赵高来拟诏。

这么来看,那份诏书很可能出自赵高之手。

当时官居丞相的李斯约莫也是在场的,不过他们翁婿俩当时闹得很不愉快,彼此的政见几乎没有磨合可能,所以李斯即便知道那道诏书的存在也不会劝阻。

不过,现在已经不同了。

前世之事应当不会再发生。

扶苏压下翻腾的思绪,与张良着手修改选官方案。

这方案包含他们认为可行的职官制度以及对应官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官职需要不同的长才,所以对于那些对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职位应该进行专科考试。

反正第一轮入选要考试,第二轮选岗也要考试,到岗之后每年自然按照朝廷原有的上计制度进行年末考核。

算下来其实也没改动太多,只是设了个门槛,多了个选官途径罢了。

扶苏又和张良讨论了几轮,把现有的选官途径和考核方案揉吧揉吧综合在一起。等觉得方案基本算是完善好了,他才揣着厚厚一叠文稿去寻嬴政。

嬴政见扶苏掏出那么一叠文稿,纳罕地问:“这就是你最近在捣鼓的东西?”

“对。”扶苏点头应道。他给嬴政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构想,他这个选官制度是架构在郡县制上的,可以让整个朝廷成为一个更高效的管理工具。

嬴政拿起文稿看了眼,并没有往下翻,而是瞧着扶苏说道:“又是那个‘梦’告诉你,以后大秦会推行郡县之制,而不是分封诸侯?”

自从周王朝失去对诸侯的控制,各国其实都在摸索适合管理国家的新制度,试行郡县制的不止秦国一个,只不过各国的郡县制各具特色,或多或少都把分封制糅合在里面。

唯一一个没有试行过郡县制的是齐国,不过齐国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五都制,简单来说就是在国都之外设有另外四都,五都各有一套领导班子,都在国事上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有时候齐王的话也不太管用,政务都是有商有量地推行下去。

现任齐王从小享乐到大,很多事他以前是没想过要管,现在是想管也管不着,所以索性继续吃喝玩乐去。

齐国背靠一大片海,商业贸易十分发达,即便齐王不怎么管朝政,齐国上下竟也还算井井有条,百姓过得富裕又丰足。

各国这些情况嬴政都了解过,不过一圈看下来,嬴政心里还是觉得秦国的郡县制改得最彻底。

就目前来说,各郡郡守和县官都由朝廷任免,他拥有绝对的掌控权,不必担心分封下去的贵族据地谋反,寻机把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天下弄得分崩离析。

想是这么想,嬴政却不太喜欢被那么个虚无缥缈的梦牵着鼻子走。

他既然可以比那个梦里的“自己”更快拿下楚国,那他的选择只会比那个“自己”更好,而不是把那个“自己”选的路重走一遍。

同样地,他也不喜欢扶苏一直被那个梦左右。

扶苏从嬴政的表情里看出嬴政明显的不悦,想了想,才和嬴政说起前世他反对郡县制、希望恢复分封制的事。

当时他是真心实意觉得老师淳于越和丞相王绾他们说得有道理,认为分封制更有利于巩固大秦的统治,完全由朝廷任免官员去治理地方不太可靠。

可事实上管理那么大一个国家的成功经验,其实连周王朝都不曾有过。

正相反,周王朝用此前数百年的诸侯动乱证明了分封制的弊端。

事实上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已经不可能回到分封的时代。

商鞅变法确立的军功封爵制度,打破了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让平民有了跃升为贵族的进身之阶,使得秦国各个阶级上下交汇。

这条无数将士用鲜血和性命撕出来的通道是不能堵上的,堵上了会出乱子,更会动摇秦国的根本。

可在一统天下之后,立下军功的机会就少了,这条通道也等同于关上了。

这会导致在那之后贵族阶级又将慢慢固定下来,朝中没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文武百官不会认真考虑该怎么治理国家,只会考虑怎么往自己兜里捞好处;百姓没了上升的通道,做什么都不会有劲头,要是被欺压得日子过不下去,甚至可能会以各种名义闹动乱。

想要经济繁荣,办法很简单,尽量让钱物流通!

想要朝廷稳固,办法也很简单,尽量让权力流通!

扶苏补充的这一选官制度,就是为普通人打开另一条的权力通路。

有战事时,普通人可以通过立军功往上走;没有战事时,普通人可以通过科考选官途径往上走。

哪怕不是所有人都有那样的机会,但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人才不会埋没,阶级不会固化,让天下有志之士有往上冲的冲劲,也让那些准备开始享受权势富贵的人清醒清醒,时刻牢记自己还是有可能被别人踢下去!

这样一来,人人都不会松懈,人人都争相表现,朝野之间自然一片欣欣向荣。

即便有人想作乱,愿意跟着他们闹起来的人也不会很多。

事实上要是可以不打仗不流血,普通人肯定是最欢喜的,只要日子过得去,再有那么一点点盼头,不必颁布严苛的法令他们也会勤劳耕作,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扶苏把自己的想法给嬴政讲了一遍。

嬴政耐心地听完,才问:“这也是你从梦里看来的?”

扶苏点点头,又摇摇头。他说道:“这是我和子房商量出来的。”

有些东西他只是了解了表面,并不能分析得明白透彻,与张良一讨论,很多事情就变得明晰无比。

扶苏又和嬴政夸了张良一通,表示有了张良,自己做什么都如虎添翼,轻松得不得了。

嬴政听得脑仁疼,无奈地说道:“行,我会看的。”说完他打发扶苏滚蛋,别在他面前狂吹那个姓张的小子。

作者有话要说:

嬴政:个混账小子,没见他吹我吹这么起劲

扶小苏:?

第118章 推行

这一年初夏,嬴政颁布了一道法令,令各郡统计各类人才登记在册,到今年秋天统一考核筛选,由郡里统一给入选者发放通行令,让他们明年春天到咸阳参加选官考试,通过选官考试者将会被安排到对应岗位赴任。

伴随着这道诏令送到地方上的,还有详细具体的报考指南,可供各郡发放到各县中进行宣讲。

对于这道诏令,很多人一开始都没怎么在意,不就是征召人才吗?这事嬴政干得可不少,偶尔还会亲自去登门拜访,求才若渴的姿态摆得很足。

别的不说,国子学那批博士就是这么征召上来的。

不过等把那本报考指南拿到手,不少人心里就惊了一下。

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征召,分明是准备长期执行的选官制度啊!

如果选官是按着上头的来搞,那么上面涉及到的各个衙门的结构调整,是不是也要在选官之后推行下去?

文武百官顿时把自己领到后就扔到一边的报考指南捡了回来,认真研读关于自己职务范围的那部分。

幸运的是,由于疆土扩大了,岗位没有压缩,反而还比现在多了,若是家中有子侄什么的,正好可以鼓励他们秋天报考一下,试试能不能入选,入选以后就可以当官了!

至于自己手里捏着的权力,似乎也没被分出去。

唯一调整度比较大的还是上头那一块,丞相之下设了三个副相,平时四位正副丞相一起办公,按履历与能力划定分管范围,遇事可以有商有量地分好轻重缓急、拟定应对之策,最后再呈给大王御批。

武将那边的最高长官是太尉,自太尉一下设置了不同等次的都尉、郡尉等等,其中将领分了等,士官也分了等,连带兵卒也分了等,每次战事之后将会按照不同的军功安排职位和评定爵位,改变得不多,只是更加明确且规范。

这些都是其次,更引人注目的是御史这一块被单独独立了出来,设立了单独的监察院,御史不受正副丞相管辖,有资格弹劾包括上至大王下至文武百官在内的所以有人,并且可以闻风奏事,绝不因言获罪。

相反,进了监察院还讲究什么沉默是金,那是渎职,沉默着沉默着就得吃牢饭去。

总之就是鼓励御史们大胆地说,至于有理没理不用他们去证明,自然会有对应的衙门去查证。

这套在原有基础上改出来的职官制度的特点就是,工作范围划分得非常明确,各个衙门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配合。

丞相王绾最近接收到不少明里暗里的同情。

这套职官制度之中,大部分人都没受影响,顶多只是工作的衙门改了个名字而已,唯独丞相被塞了三个副手,手里的权明显被切走了几份,以后能每日有事没事求见嬴政的人也多了。

这种情况下,王绾这个丞相的地位明显被拉低了。

大伙比较同情王绾的原因是,王绾私底下表示这涉及整套职官制度改动的动作他并不知情。

既然丞相王绾表示没参与,这事就有点扑朔迷离了。

虽然前段时间扶苏拿着小本本找过文武百官收集资料,但没人觉得这是扶苏弄出来的。

要说这么一套完整的职官制度和选官制度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弄出来的,这不是扯淡吗?就凭他收集的那点资料能琢磨出这么多事来?

要是这套职官制度推行开了,以后分封宗室和功臣可能就没戏了,即便他们身上有爵位,显见也是不会有封地可拿,更不会有百姓可管,只有真正在干活的人手里才有权!

众人越读越心惊,看向彼此的眼神逐渐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怀疑:你是不是二五仔。

王绾也在琢磨这事。他是一个做事稳妥踏实的人,坐上相位后没搞什么大动作也没搞什么小动作,忠实地执行着嬴政的各种指令,从不擅作主张,所以他虽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却也没有出过差错。

王绾翻来覆去几宿,还是觉得不安宁。

在王绾看来,秦国现在朝中上下都在为统一天下而努力,所有东西都是先紧着打仗来的,每年都毫不吝啬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哪怕许多制度比较严苛、比较特殊,那也是为了打仗的权宜之计,大家接受度良好。

可是这套职官制度透露出一个信息:嬴政并没有把一些措施看作权宜之计,他是准备长久地执行下去,没想着再像周王朝那样分封宗室和功臣。

这样的话,文官做到丞相就到顶了,武将做到太尉也到顶了,不可能再有别的想头。

兴许有爵位在身还能有不错的食禄,入学、选官也有优待,可谁图的是这点东西?

尤其是原来出身六国贵族的人,肯定不会心甘情愿为秦国效力,因为人家原来是有人有地在手的贵族,日子不知过得多畅快。凭什么要给自己的生活降级?

王绾睡不着了,失眠好些天,终于还是找上嬴政,把自己的忧虑说了出来。

嬴政知道王绾凡事求稳妥的性情,听王绾忧心忡忡地讲完六国贵族的问题,他神色淡淡,并不意外。

“那么王卿的意思是,我们大秦还要像东方诸国一样捧着这些人,让他们再享受回当初为所欲为的快活生活?”嬴政语气平和,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东方六大国已经亡了五个,还有一些不堪一击的小国也被我们大秦收割掉了,也没见这些贵族奋力反抗,倾尽全力挽救把他们的国家。天下可用之人那么多,为什么非要捧着那么一撮人,让他们的子孙也世世代代执掌一方?哪怕他们确实都有才能,但谁能保证他们的儿孙也有才能?”

王绾说道:“自古以来——”

嬴政打断王绾的话头:“没有什么自古以来。如今我们大秦所拥有的疆土,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任君王比得上,为什么非要在‘自古以来’里找经验?”

偌大的周王朝分封诸侯之后,也没见诸侯对周王朝倾力相护。就在二三十年前,周王朝最后一任君王被逼到不得不向他们秦国叩首献地,郁愤而终。

在嬴政看来,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君王是值得他效仿的。

至于为什么采用扶苏的大部分建议,那当然是因为扶苏的大部分建议都有理有据,非常符合他的想法和心意。

这是父子同心,不是他被扶苏的建议左右!

王绾见嬴政态度这般坚决,只能退而求其次地提议道:“如今燕王、楚王还在负隅顽抗,齐国也还没拿下,在这节骨眼上把这套官制推行下去怕是会让人拿来兴风作浪。”

嬴政说道:“那就让他们兴风作浪,正好把跳出来的解决了,免得他们暗中憋坏。他们不愿效力于大秦,自然有人愿意效力!”

嬴政自认对东方诸国的人才也算礼遇,愿意为秦国效力的都安排妥当了,对东方诸国的贵族也没赶尽杀绝,很多都只是原地圈着,可有些人就是喜欢蹬鼻子上脸,被人一怂恿便觉得自己可以干一番大事业,比如复立故国什么的。

上回项燕派人跑挑拨韩国贵族作乱时,嬴政就记住这些家伙了。

还有那些东方学者也一样,他客客气气地把人接到咸阳,他们还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一副“我对你们秦廷没兴趣”的冷淡态度。

嬴政一开始还接见了几拨人,到现在满心热切已经被浇凉了。

有能力的人当然还是要用的,至于那些对秦国爱搭不理的,估计征召过来也不会真心为秦国效力,那就让他们原地待着吧!

很多事其实也不是非得绝世天才去做不可,才能一般但踏实肯干的人好好学学也能胜任。

这些举措对他们秦国来说并不算太大的变革,顶多只是东方诸国的人不太适应而已。

何况,这也没马上推行啊,还给了他们一年时间做准备来着。

嬴政觉得这事没毛病,甚至还可以拿来钓点小鱼小虾解解闷。

王绾见嬴政主意已定,只好闭嘴退下。

嬴政很了解王绾的性格,所以才会选择在王绾任丞相时大刀阔斧地把这套职官制度兼选官制度推行下去。

事实证明嬴政的判断很准确,见没法劝嬴政回心转意,王绾就开始勤勤恳恳地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说这事不是坏事,他们扪心自问,朝中有几个人的功劳是能够当封疆大吏?

王翦立下这么多战功,都麻溜地回频阳养老去了,人王翦都不吱声,你们想啥好事呢?

既然搞分封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那现在这种新官制不是更好,至少大伙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清楚自己能够往哪个方向发展了,还可以早作准备,把家中子弟鞭策起来,为他们准备第一手的备考资料,想从文从武都不用愁路子,路不都明明白白摆在那了?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文武百官逐渐接受现实,开始对家中子弟下手了:自己努力只能显赫一代庇佑二代三代,四代五代就难了,所以还是要让儿孙立起来才行,他们可是拥有第一手备考资料的,可不能让儿孙被那些啥都没有的普通百姓给比了下去!

扶苏作为始作俑者,最近仍是一脸无辜地上朝下朝。也有人私底下和他打听新官制的事,扶苏都老实回答,一点都没隐瞒:“父王和我商量过。”

对方一听,明白了,年初扶苏确实是在帮嬴政收集第一手资料。不过扶苏明显也就是收集资料而已,别的东西肯定是嬴政和别人商量出来的!

那个别人是谁?估计就是李斯他们这些经常被召见的!

尤其是李斯,嫌疑特别大,他很受大王信任,目前王绾没什么大错,他还不能取而代之,所以他给自己创造个副相岗位是很有可能的事!

李斯出身不高,肯定挺仇恨贵族,所以会提出这些堵死分封制的建议多么正常。

有人悄然去问李斯,李斯矢口否认,说自己不知道不知情没有参与。

得到答案的人回去一琢磨,彻底明白了:没错,就是李斯!

这么大的事,你说你不知道不知情没有参与,那不是扯淡吗?

看看人家大公子,参与了就是参与了,别人一问就老实承认,多么实诚,多么坦然,你这矢口否认的肯定是心虚了!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李斯发现最近很多人看向自己的目光都怪怪的,仿佛带着谴责,又仿佛带着鄙视。

等弄清楚原由后,李斯觉得很冤枉。

首先,这事他是支持的!

在郡县制和分封制里面选,他绝对会选郡县制!

可那本报考指南是哪冒出来的,他是真的不知情!

李斯越想越觉得自己背锅了,琢磨了几天,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能直接怂恿嬴政干这件事的只有扶苏一个。

李斯悄悄找上扶苏问那份报考指南是不是他干的。

扶苏一口承认:“是啊。”他又感激地看着李斯,诚挚地表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所有人都出了一份力,您对我的启发特别大。

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出自真心,扶苏还拿出一本报考指南表示哪里是受李斯启发,哪里是参考李斯的做法,哪里是因为回忆起李斯的教诲而增设,总之一句话:这本报考指南里处处都有您的影子啊!

李斯有点怀疑扶苏是故意的。他狐疑地看着扶苏,却见扶苏又开始点名其他大臣,详细讲述他们都对这本《报考指南》做了什么贡献。

李斯听得脸都木了。

这么说起来,这本《报考指南》还是他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的结果?

扶苏还在那里羞惭地说:“今天您找上门来问,我才发现我想得不够周全,当初叫人刻印报考指南的时候我应该在最末尾附上感谢名单才是,下回重印时我会记得的。”

李斯:“…………”

李斯嘴巴动了又动,不知该不该劝扶苏别那么干,最后还是把话憋了回去,决定不管这事了。

反正锅他都已经背上了,那就大家一起背吧!

作者有话要说:

扶小苏:这是大家的智慧结晶!

李斯:对对对,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

文武百官:好阴险一李斯,被人看破了就拖人下水!

第119章 寒冬

扶苏说干就干, 第二天就叫人加了块雕版,忠实记录下为《报考指南》提供过意见和帮助的名单。

在人力物力充足的情况下,扶苏在小世界学来的雕版印刷其实还算方便,至少给朝廷用足够了。

为了节省纸张,不浪费竹资源,扶苏并没有详细说明每个人到底提供了什么意见,只统一表示感谢大家的热心指导和无私奉献。

重印来得并不晚,因为扶苏准备把《报考指南》放在文房店供人借阅或者购买。

虽然各个衙门的头头脑脑手里都拥有一本,但底下的人没有啊,底下的人要是也想要,可以自己买一本,价钱也不是很贵,只比成本价高那么一点点,买回去大概能用个十年八年,儿子孙子都可以拿来选岗备考,但凡家里的大家长有点远见,就该买上一本!

随着各级衙门把秋季统考的消息传出去,不少人一大早派仆人去北市排队,准备在重印版发售当天第一时间把这本《报考指南》买到手。

古往今来,这种关乎孩子前程的参考书都是绝对的畅销书,可怜天下父母心!

扶苏溜达去和嬴政感慨了一番,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太伟大了,日后少府衙门一定会争取印刷更多能够帮助他们家子弟上进的书籍,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这些含辛茹苦抚育儿女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嬴政就觉得,这话听起来怪怪的。

扶苏又凑近和嬴政商量,说最近统计了一下北市每天的交易额,发现交易次数越来越多,交易数额也越积越大,他发现现在同行的半两钱流通起来不太方便,阻挡了不少普通百姓消费的步伐,要不给改改。

见嬴政不搭腔,扶苏拿出准备好的报表给嬴政看数据,说要是一次性拿出大钱来,普通百姓肯定舍不得,可要是一点一点往外掏,不知不觉他们就会把钱全掏出来了!

想想看,大伙兜里的钱全部掏光以后,肯定得更努力赚钱,这样他们干起活来岂不是更加勤勉、更加积极,这是多好的事啊!

嬴政淡淡问道:“那你觉得不铸大钱,该铸什么样的钱?”

“现在我们有铁器和瓷器,大家的铜器都用得少了,正在开采的铜矿又比较多,孩儿觉得还是继续用铜铸小钱。”扶苏给嬴政讲了一下自己的构想,“这是小额用的,方便寻常人家一般花销,大额不管用什么钱都太重了,用起来也不方便,可以考虑用特殊的纸来做钱票,这样携带起来方便。”

嬴政觉得扶苏简直是在异想天开,他绷起脸教训道:“你以为你拿一张纸出去说那是一大笔钱,别人就愿意信你?”

扶苏说道:“孩儿拿出去当然不会有人信,可是父王不一样,父王可是天下之主!”他仰头看着嬴政,语气十分诚挚,“父王一发话,大家肯定都愿意用。我们可以在发行纸钱的同时往各郡设立官营钱庄,拿着钱票的人可以到当地钱庄取钱,这样时间一长,大家就都习惯用钱票代替现钱了。”

嬴政神色淡淡,又问扶苏小钱是怎么个铸法。

扶苏卖力地给嬴政画了个图样,外圆内方,说这代表的是天圆地方,里面的方孔可以方便百姓把钱串起来存放和携带。

在这圆圆的小钱上,还可以印几个吉利的字,比如“大秦永昌”什么的,听说越多人诚心诚意地惦念某件事,某件事就很可能成真,等铜钱推行开,岂不是有很多人得天天念上几句“大秦永昌”。

听到这个说法,嬴政眉头动了动。他说道:“既然你觉得需要铸小钱,那就先安排人手铸这个,纸钱的事以后再说。”

嬴政搞事情还是很有分寸的,天下还未真正统一,他还称不上是天下之主,没必要搞那么大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