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一个想买,一个不想卖,矛盾产生。

豪族养的混混流氓,就派上了用场。

各种阴私手段齐上阵,逼得人不得不卖土地。

类似这种强买强卖,千百年来,每天都在上演。

仇恨,贫穷,宗族冲突,各种天灾人祸,很多时候根子都在土地。

景明八年,皇帝和皇后酝酿多年的新土地制,冲破重重难关,经过各方妥协,条款进行了补充修改,终于出炉。

从景明八年八月初一开始,凡是大周良民,不分农工商,每个人名下最多只能有一百亩土地。

奴仆名下,一个人只能有十亩土地。

在这个标准内,十税一。

过去购买的土地,只要个人名下没超过一百亩,皆可享受此税率。

凡是超过亩数,在一倍范围内,统统课税十税五。

超出一倍,税率递增。

比如一个人良民,名下有一百二十亩土地。其中一百亩,十税一。

多出的二十亩,十税五。收获一百斤小麦,就得缴纳五十斤粮税。

读书人另有规定。

秀才功名,名下土地上限是一百五十亩,萌二人。

也就是说,除秀才本人外,家里有三个人可以同时享受拥有一百五十亩土地,十税一的福利。

举人,进士,逐步递增。

做了官,比如中书令陆大人,百官之首,他名下最多可以拥有二十五顷土地,十税一,萌二十五人。

伴随着土地法的颁布,还有新出炉的奴仆法。

条条框框甚多,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公告一出,瞬间让整个天下都沸腾起来。

大街小巷,秦楼楚馆,茶楼酒肆,全都在讨论新的土地法。

报业司第一次大规模出动,要求天下所有报纸刊登土地法和奴仆法条例,并且刊登条例释义。

同时三和快递,少府钱庄,四海肉菜店,等等商业机构,也加入了这场宣传大战。

他们深入穷乡僻壤,深入山沟沟,同当地村民解释新的土地法。

以免有人借着信息差,浑水摸鱼,胡搞瞎搞。

各家报纸都推出专题报告,连做三个月的专题不成问题。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三个月,所有的新闻都要为土地律法让道。

千百年来,人们最最珍惜的是什么?

不是生命,而是土地。

上至皇帝,朝廷高官,下至乡农小民,都在为了土地奋斗。

皇帝要开疆拓土,占领更多的土地,或是守住祖宗打下的疆土。

朝廷高官要为家族背书,大肆购买土地,越多越好。

小家族变大家族,大家族变豪族,豪族变世家,世家影响朝廷…

这是一条无限上升的通道,没有人愿意舍弃。

乡农小民,早出晚归,辛辛苦苦,无非就是想买几亩土地,为孩子们攒下一点家业。

就连大商贾们,赚不完的钱,还不是一直买买买,买进足够多的土地。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地主士绅。

现在,大周不限制商人子弟科举。

只要身份是良民,别管士农工商,都可以参加科举。

甚至连宗室子弟都可以参加科举。而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考出了七八个秀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考出几个举人进士。

也就是说,商人已经没必要改变自己身份。商人的身份不影响孩子科举。

但是依旧有很多商人沿着祖宗的习俗,在买买买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这么多人买入土地,必然要有同等面积的土地卖出。

土地哪里来?

只能从小民手中卖来,夺来,或是侵占,或是逼迫…

总之,每个王朝到了中后期,都避免不了土地从小民手中脱离,集中到权贵富人阶层。

如今朝廷突然颁布一个土地律法,伴随着奴仆法,一下子就掐住了肆无忌惮购买土地的口子。

尽管买!

新的土地律法,不好意思,不是户部在执行。

买了大量土地,想要免税,不好意思,找错人了。出门右拐找少府。

户部一群弱鸡,利益勾结,同地方豪族牵扯不清。让他们课税,丈量土地,等于是新的土地律法刚刚颁布,就被废掉了一半。

皇帝和皇后,通过各种手段,加上一定的利益妥协,新的土地律法职责,全归少府。金吾卫和内侍省配合。

过去那个只限于后宫的内侍监,摇身一变,成了内侍省。

规格提高,编制增加,内侍省已经提前招了一大批待业的举人进士,还有术数突出的秀才。

除了秀才,招进来的举人进士,统统给了朝廷正式编制,拿着朝廷薪俸。

问一问招进内侍省的举人进士的心情。

心情就是痛并快乐着,时不时很美好。

当然是因为权力!

配合如此大的项目,牵涉各方利益,可想而知,内侍省将背负天下最大的骂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背锅侠。

皇帝和皇后推出内侍省,估摸着就是用来背锅的,真是深谋远虑啊。

内侍省的人,心甘情愿背锅。

替皇帝皇后背锅,那可不是一般人,得入得了皇帝皇后的眼,得手中有权才有资格背锅。

内侍省背着这么大的锅,权力可想而知,也是蹭蹭蹭,少说上涨了三成。都敢朝少府伸伸手指头。

少府的邓存礼,二话没说,提着砍刀,就把内侍省伸出来的手指头给砍了回去。

胆肥了!

还敢朝少府伸手。

叫你知道点好歹。

内侍省捂着被砍的手指头,哎呦哎呦叫痛,还只能偷偷叫痛,不能当着人叫痛。

憋屈啊!

那也得忍着。

跟在少府屁股后面,指那打那。

新的土地律法最难的就是一件事,课税!

户部和地方官府,面对地方豪强,世家大族,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群弱鸡。

新的土地律法,用猪脑子想都知道,主要是限制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

小民根本没实力购买一百亩土地。

让地方官府找豪族课税,怕是还没上门,就被打了出去。

所以,皇帝和皇后,特意将推行新土地律法的任务交给少府,让内侍省和金吾卫配合。

这个配置,代表了皇帝和皇后推行新土地律法的决心。

再想肆意购买土地,区区八九十人的小家族,就拥有几百顷的土地,甚至几千顷土地。行啊,加倍课税,一直加倍到十税九。

当土地不能带来利润,反而成了负担的时候,倒是要看看,谁还敢肆意买进土地。

不服?

放金吾卫!

第1081章 沸腾

“这是在瞎搞!”

“这样搞下去不行啊!”

“陛下是被人蛊惑了吗?这么搞下去,刘氏江山都会分崩离析。”

一群宗室,聚在一起,叽叽咕咕。

“陛下这一招实在是太过狠辣!照着这么搞下去,别管有没有功名,是不是勋贵,无论皇室宗亲,只要名下有土地,哪怕只有一亩土地,都要缴税。陛下这是钻到钱眼里去了吗?”

“历朝历代,就没听说过高官显贵还要缴税。”

“听闻皇后娘娘名下的产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缴税。”

“少府的产业,自陛下登基第二年开始,好像也在缴税。”

“少府缴税?哈哈哈哈…无非就是从左手倒换到右手。皇后娘娘,哼,她能一样吗?”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皇帝和皇后都在缴税,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不缴税。”

“十税一也不贵。”

“放屁!这是十税一的问题吗?这是原则问题。从不缴税到缴税,别说十税一,就算是二十税一,也得坚决反对。”

“是啊,这个口子不能开。今年十税一,我等要是妥协了,谁知道明年会弄出什么名堂。”

“朝堂上那群当官的,到底怎么回事。这么重要的律法,竟然妥协了。平日里不是挺能喷的吗,这会怎么全都成了哑巴。”

“嘘,不可说,不可说。”

“有什么不可说的。不就是那帮当官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吃了陛下和皇后娘娘的好处,当然得管住嘴巴。”

“朝堂上那群当官的,特么的全都是怂包。”

宗室们骂得起劲,不敢大声骂皇帝皇后,专门逮着当官的骂。

有激动的人,带着一群小厮,往官员大门上泼粪。

官员:“…”

MMP,这是他一个人的锅吗?

这么大的事情,又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

他心里头还一肚子委屈。

泼粪又算得了什么。

已经有人在报纸上公开抨击朝堂,认为朝堂官员是在胡搞瞎搞。

有人抨击,就有人站出来支持。

山河书院坚定不移地支持新土地律法。

尽管这个律法,也在损害他们的利益。

过去,只要考上功名,就可以免税免徭役。

只要有钱,土地随便买。别人要投献,收下来就成。

心狠一点,要不了十年八年,就能积攒大笔的家业。

反正土地都是免税。

现在不行啦。

即便有了功名,照样要纳税。

十税一很少,却依旧要纳税。

土地买得多,还要加倍征税。

说到底,新出来的律法损害的是读书人和权贵的利益。

在报纸上写文章抨击朝廷的人,基本上都是读书人。

山河书院的学生,有人反对,有人赞成。

意外的是,赞成新土地律法的人,竟然是多数。

这帮人天天写文章在报纸上替朝廷,替皇帝皇后摇旗呐喊,俨然成了皇帝皇后的小粉丝。

报纸上打嘴仗打得厉害,你来我往。

市井小民则是乐呵呵。

高兴啊!

欢欣鼓舞啊!

这回别管读书人,地主士绅怎么忽悠,他们都不会上当。

大大的十税一,他们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就算不认识字,也有四海肉菜店的伙计帮忙解释。

历朝历代,土地税率基本上都是十税三。遇到战争年间,十税四都有。

加上地方摊派,那负担就是更重了。

这是自耕农的待遇。

佃户交了税,还要交租子。最后落到手头上的粮食,恐怕两成都没有。

而且,随着土地价格高企,田租也有抬头的趋势。

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五成,甚至六成,七成的租子。

这要是推广天下,佃户就别活了。

朝廷颁布的新土地律法,只需要十税一这一条,就获得天下小民的坚决拥护。

大街小巷,小商小贩,如今碰面不是问吃了吗,而是问知道十税一吗?

“知道,知道!听说是陛下和皇后娘娘压着朝堂老爷们,强行颁布了这条律法。”

“陛下和皇后娘娘心中,惦记着我等小民。”

“陛下和皇后娘娘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帮读书人天天在报纸上乱骂,报业司的人怎么不管管。”

“管什么管啊。没看见骂的都是朝堂那群当官的,还有内侍省…”

“内侍省是什么玩意?”

“应该算是替皇帝皇后背锅的衙门吧。”

“啊?还有专门背锅的衙门吗?”

“没有人背锅,难道要陛下和皇后娘娘承担责任吗?”

“那不能,那不能。”

“从今以后,读书当官,如同我们这群小民,统统都要缴税。我这心头,哈哈,都高兴了好几天。”

“读书科举要缴税,那以后谁还愿意读书科举?”

“别看那帮读书人叫得厉害,该读书科举的还是要读书科举。不就是一点税,十税一能有多少。不读书,个人名下就只能有一百亩,超过一百亩就得十税五,甚至是十税六…”

“最高十税九!”

“就是说嘛!一百亩就把人给限制了。除非读书考科举,或是当兵打仗挣功劳,才能突破一百亩的限制。”

“只要考取了进士,就能拥有十顷十税一的土地,还能萌十个人。这么好的事情,你说那些读书人能拒绝科举吗?”

“以后科举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这话没错。但凡有点家底的人,都会送孩子去读书。”

“因为光是有钱没有功名,也只能和我等小民一样,一人一百亩土地。对有钱的老爷来说,这点土地哪里够。想要拿到十税一的土地,就得督促家里的孩子读书。即便只是秀才功名,都能多出两百亩十税一的土地。”

“有道理,有道理。以后不读书不行啊!”

“不读书就只能死守着一百亩土地,超过一亩都要被课重税。”

“如此一来,岂不是不能随意开荒。”

“没看律法吗?新开荒的土地,可以卖给官府,官府按照市场价溢出两成购买。溢出的两成算是辛苦费。”

“不管那些读书人怎么闹腾,新律法实实在在惠民,正儿八经是在替我等小民着想。”

“这话没错。”

“十税一,能活很多人啊。”

“遇到减产,都不用卖儿卖女卖土地。”

“是啊!家里仓库终有一日可以装满。”

“你家还有仓库?有钱人啊!”

“我这不是想着十税一,能省下很多粮食。往年遇到青黄不接的月份就没得吃。十税一,再遇到青黄不接的月份,肯定有的吃。”

“这话有理。”

“等到明年开春,就知道能不能剩下粮食。”

“律法从八月初一开始实施,朝廷是考虑到秋收。擦着秋收,今年大家的负担都会减轻不少。”

“有的官府想赶在八月初一之前收秋粮,发一笔横财,大家千万不要上当。”

“多谢提醒!”

王学成提着酒水去找严辞。

“还是严兄有远见。当年你说不想收乡民的土地投献,那时候我还当你杞人忧天。如今一看,还是严兄考虑得周到。”

严辞摸着头发稀少的脑袋,有些发愁。

“王兄别夸我了。我如今愁得很。”

“为何发愁?”

“我虽然没有收下乡民投献的土地,但是这些年,我家里人拿着钱买了很多土地,已经超出了朝廷规定的十税一亩数。”

王学成愣了一下,“严兄有举人功名,名下可拥有五顷十税一的土地,还能萌还几个人。你家名下的土地,已经超过这个数了吗?”

王学成很吃惊。

严辞苦笑着点头,“前几日回家,翻了翻家里的地契,这才知道,这些年家里人拿着钱陆陆续续买进了大约八十顷的土地,超标接近两倍。”

八十顷就是八千亩,光是购买土地,都得花费大几万两白银。

“严兄果然有钱。”

“王兄别取笑我了。我现在正在发愁,多出来的土地要怎么办。”

“何必发愁。律法规定了,过去买卖的土地,有三年的延缓期。三年内,你那些土地照旧。”

“王兄果然是在嘲笑我。律法规定了,像我们这种情况,三年内,十税一那部分土地可以继续免税。超出的土地,就得按照税率十税一缴税。等到三年结束,超出的土地就得课以重税。”

“十税一,这么一点,对严兄来说应该不算是负担吧。”

严辞抹了一把脸,“王兄,以前这些土地都是免税的。”

王学成张口结舌,回过神来,拍拍自己的脑袋,“是我糊涂!眼看就快到秋收的季节,严兄打算怎么办?”

“这个时候肯定不能卖土地。”

“说的是。这个时候买土地,肯定有人趁机压价。总有人能吃进大批土地。”

严辞摇摇头,“王兄还是没有看透这里面的名堂。这条律法的颁布,最终结果就是官府,也可以说是少府,会成为天下最大的地主。看着吧,接下来几年,会有大量的土地落入少府的手中。”

王学成有点懵逼,他本就不聪明,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他是真没想明白。

他不耻下问,“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第1082章 大机遇(三更)

严辞喝了一口酒,也没心思品味。

他很发愁,却还是耐心的对王学成解释。

“对小民来说,是有好处的。以后他们不用租种地主老财的土地,可以直接租种官府的土地。租子又少,税又少,负担比租种地主老财家的土地少了一半。”

王学成很好奇,“官府收多少租子?”

严辞肯定地说道:“具体多少还不清楚,肯定不会超过三成。”

“三成很低了。”王学成很认可这一点,“京畿一带,因为管得严,租子普遍都是四成。京畿以外的地方,比如江南那边土地肥沃,都要收五成的租子。听说个别地方已经收到了六成。”

“所以说,由官府来主持土地租赁市场,租子低了很多。对小民来说,有大大的好处。”严辞又灌了一口酒。

王学成领会到对方的言下之意,“也就是说,对地主老财,对我等读书人来说,没什么好处。”

严辞重重点头,“这条律法,根本用意就是为了限制高官显贵囤积土地。我们这些读书人,都是捎带的。”

王学成顿时糊涂了,“既然这条律法根本用意是限制高官显贵,为何朝廷官员还会同意颁布执行这条律法?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想不通朝廷的大佬们,为什么会通过这条律法,是吗?”

王学成连连点头,像个乖巧的学生。

严辞神秘一笑,“黄老板你知道吧。我从黄老板那里得到了一点内幕消息,我就告诉你,你可别告诉别人。”

“严兄放心!我们多年交情,我嘴巴严不严实,你还不知道。”

严辞四下看了眼,确定门窗都关好,没人会偷听。

不过他依旧压低声音说道:“听黄老板说,很快少府将成立一家粮食商行,全天下最大的粮食商行。将来,官府收了租子,这些粮食全归粮食商行所有。皇帝和皇后娘娘承诺,朝廷官员可以入股这家粮行,每年分红利。”

王学成暗自咋舌,“所有的租子都归这家粮行,那规模得有多大啊?”

严辞笑了笑,“天下间任何一个世家豪族,都比不上的规模。光是粮行还不够,皇帝和皇后娘娘还将成立一家海外商行,同样承诺朝廷官员都可以入股。”

王学成好奇,“海外商行做什么的?”

“当然是用来赚钱。”

“怎么赚钱?”

“具体怎么赚钱,我也不清楚。不过根据黄老板透露,杨季率领的大军,已经打下了大片土地。这些土地,目前都归海外行营,但是无人耕种。很快朝廷就会发布一个消息,任何人,不限身份不限地位,都可以找海外行营购买海外土地,买多少都行,只要你有钱。”

王学成张大了嘴巴,“到底有多少土地,还可以随便买?”

“我想想啊,起码是四五个河东河西那么大。”

王学成好奇问道:“严兄打算去海外买土地吗?”

严辞一脸发愁,“黄老板有建议我,可以考虑到海外置办产业,让族中子弟带着家仆到海外管理,雇佣当地百姓耕种。我现在还在犹豫。”

不犹豫不行啊。

关系到大笔银钱,还涉及到人身安全问题,严辞也是愁得很。

“这么说严兄可以将土地买了,去海外买土地。”

严辞点点头,“皇帝和皇后娘娘,强硬推行新的土地律法,归根结底,就是逼着大家卖掉手中的土地,去海外置办产业。”

王学成一脸惊叹,“皇帝和皇后娘娘真是深谋远虑,一环套一环,让人佩服。当年有幸见过皇后娘娘一面,足够我吹嘘一辈子了。”

严辞哈哈一笑,“此话有理。当年皇后娘娘住在晓筑,我们跟着杨季,有幸和皇后娘娘见过一面,的确值得吹嘘一辈子。”

王学成连连感慨,“哪里能想到,当年和我们一起在书院读书的杨季杨兄,陈壮实陈兄,都成了一方大人物。尤其是杨兄,海外行营大都督,兼任江南大都督府大都督,权势滔天,风头无两。”

严辞替杨季担心,“就怕烈火烹油,高处不胜寒。”

王学成将嘴里的酒喷出来,不如此,他就被呛一口。

被酒水呛一口,那滋味多难受啊。

他擦擦嘴角,压低声音,“严兄莫非得到什么消息?难道杨兄有危险?皇后娘娘可是杨兄的靠山,难不成皇后娘娘要放弃杨兄?”

严辞摇头摆手,“不是你想的那么回事。”

“那是怎么回事?”

严辞小声说道:“皇后娘娘肯定会继续支持杨季。我说的为危险,来自官场,来自朝堂。杨兄这一两年,名声大振,不知道多少人眼红他。加上他整肃江南官场,得罪了许多人,瞧着吧,很快朝堂上就会有弹劾杨兄的声音。

对于功臣,朝臣们总是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当年的鲁侯是这么过来的,杨兄如果不尽早回到朝堂,很可能他也会走上鲁侯那条路。回,回不来。留,又心惊胆战,恐被人说有造反之心。也不知杨兄会如何做选择。”

王学成紧蹙眉头,“有这么严重?皇帝和皇后娘娘支持杨兄,难道也不管用?”

严辞呵呵冷笑,“光是皇帝支持,也挡不住满朝堂的非议。当年武宗开耀帝无条件信任鲁侯,弹劾鲁侯的奏章可有少过,派往西北的探子可有少过?如履薄冰,都不足以形容。”

王学成替杨季担心,“杨兄一定能化险为夷吧。”

严辞摇摇头,“不知道!他离着我们越来越远,如今我是猜不出他的想法。或许他会继续留在海外,等到局面稳定。或许过个一两年,他就调回京城做京官,重新开始。”

“希望杨兄能够回京城。”王学成小声说道。

“得看杨兄自己怎么做选择。”严辞想得多,故而比较悲观。

“喝酒,喝酒!不说杨兄。他那个位置,轮不到我们操心。”

二人喝着闷酒,吃着卤菜。

王学成问严辞,“严兄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卖了手中的土地,何不听黄老板的建议。”

严辞揉揉眉心,有点头痛。

他愁眉苦脸,“这事我再想想。”

一下子脱手几千亩土地,就换点白银,的确有点肉痛。

去海外置办产业,还得先看看风向。

要是有人率先行动起来,他跟一波风倒是没关系。

二人喝酒喝到天黑。

王学成赶着回书院,明儿一早还要当差,不敢熬夜。

严辞也没留他。

替他叫了一辆马车,把人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