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八年,身患重病的刘基面对朱元璋的猜忌和政敌丞相胡惟庸的陷害,决意隐退故里。朱元璋见他去意已决,并不再挽留,沉默了很长时间才说:“你若能为朕推算大明的江山气数,朕便准你告病还乡。你意下如何?”

刘基利用梅花易数算法,屈指算出明清二朝的兴亡更替,即兴作歌赋一首,是为《金陵赋》。或许正是这首《金陵赋》彻底断送了刘基的性命。

史载:“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似乎刘基之死是胡惟庸在药中下毒所致,但是刘基通晓医术,胡惟庸决无可能挟医投毒谋害到他。此事的罪魁祸首,只可能是金銮殿中至尊无上的皇帝朱元璋。一个功勋卓著的大臣,在生命的终点时刻,想回到自己的家乡过几天清闲日子,却始终未能如愿。

他能推算出几百年间成千上万人的未来,却唯独算不出他自己的未来。他的死,拉开了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序幕。

刘基、廖永忠、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胡惟庸、蓝玉…一个个足以青史留名的杰出人才逐渐在屠刀之下消失,如果不是朱元璋自己亲手拔除了这些“棘刺”,导致朱允炆登基之后无人可倚仗,燕王的图谋决不会成功。

刘基神秘死后,《金陵赋》被列为禁书,再没有人敢轻易提起这个名字。

刘璟是最受父亲疼爱的儿子,也是最聪明的一个,对《易经》的研究已出神入化,刘基一定会让他知道《金陵赋》的内容。

朱元璋对刘基的三个儿子却是格外优待,长子承袭了刘基的爵位,年轻的刘璟也官拜三品内阁使。

过了良久,刘璟才道:“皇上早有旨意,擅传此文有杀头之罪。郡主是皇家金枝玉叶,却为何对它如此感兴趣?”

我无限诚恳,视他说道:“我向来十分敬重令尊的渊博学问,曾于梦中得见《金陵赋》,所以有疑问请教你。”

刘璟难以置信,道:“《金陵赋》已被深锁于皇宫之内,知者寥寥可数。郡主怎会如此巧合在梦中得见?”

我见他不信,微微一笑,轻声念出赋中几句话:“南方终灭北方兴,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你如果还要听,我可以全部背一遍给你听。”

这首《金陵赋》,我还记得很清楚,起初几句正是:“南方终灭北方兴,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北方胡虏残生命,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旧灵遮掩主惊魂。”“南方终灭北方兴”,意指北方的藩王会灭掉南方的藩王,朱棣后来迁都北京;

“一院山河永乐平”,甚至连朱棣登基后的年号“永乐”都已经预测出来;“秃顶人来文墨苑”,指相助朱棣夺位的道衍,他正是一位僧人;

“御驾亲征得太平”,预示朱棣即将六次亲征蒙古。一代天师神卜刘基的预言相当准确,《金陵赋》中所提到的隐语,与后来发生的种种历史事件完全相符。

刘璟已经惊讶得无以复加,道:“不必了,请郡主直言来意。臣虽粗通易经,但是只做学问,不问世事,未必能够帮助郡主。”

我觉得她十分可爱,施展唐门“飞叶摘花”身法,在那秋菊丛中轻展手腕,“飞叶摘花”正是因其形象而得名,不过片刻之间,我手中已经多了一束色彩绚丽的带叶花枝。

我在朱浣宜身旁轻轻落地,将手中花束递给她,嫣然笑道:“为什么一定要他们摘?姐姐摘给你好不好?”

朱浣宜“哇”地一声欢呼道:“姐姐功夫好棒!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么漂亮又能干的姐姐!你一定是永嘉郡主,允炆哥哥要我进宫来就是为了陪伴你吧?以后我有事就找姐姐,再也不找他们了!”

她欣喜雀跃憨态可掬,说话讨人喜欢,我心头的郁闷顿时一扫而空。

朱允炆见我已经来到面前,向我介绍她们:“蕊蕊,这是浣宜和紫玉。”然后对她们说道:“她是谁,你们该猜到了吧?就不用我多说了。”

那忧郁的少女是南康郡主朱紫玉,她对我屈膝行礼,轻声道:“妹妹紫玉见过蕊姐姐。”

朱浣宜顽皮地吐了吐舌头:“我好有福气,竟然真的是蕊姐姐!我已经和父王说好了,要陪姐姐住些时候再回王府去,姐姐可不要嫌弃我啊。”

多了个朱浣宜,他们几个完全没办法清静下来,更遑论谈诗作词了。她一会儿去按琴弦,刘璟只好将位置让给她;没过多久,又去看朱允炆挥笔桌上书画,再然后,开始缠着李景隆问东问西,“景隆哥哥”叫得声声入耳。

李景隆拿她没办法,无奈说道:“你不想回东宫去看看侍女们给你准备的房间好不好看吗?”朱浣宜乌黑的眼珠转了一下,说道:“不想,我横竖晚上要回去的,现在不急着看。”

李景隆又说:“那你去御书房帮我拿个砚台过来好不好?”朱浣宜招招手,喊了个小太监来:“给景隆哥哥拿个砚台来。”那小太监答应着去了。

朱浣宜洋洋得意,看着李景隆:“我知道你是想支走我,我今天偏偏就不走。”我和朱紫玉坐在一旁,心中暗暗觉得好笑。

李景隆皱了皱眉头,轻咳了一声道:“你看看别的郡主,哪有象你这样让人不得消停的?安静坐一下不好吗?再这样下去,以后谁敢娶你!”

朱浣宜双手叉腰,瞪大眼睛说:“景隆哥哥,你是说我以后嫁不出去吗?”

李景隆昂首阔步出了小亭,径自往文楼而去,朱浣宜气得跳脚,追着他的背影大叫:“你给我站住!如果你不向我道歉,我…我一定天天都来这里找你,让你什么事都做不成!…你不要走啊!”

我一边笑一边拉住她的衣袖,说道:“算了,我们和你一起玩,别管他了。”朱浣宜还是不依不饶:“他怎么能这样说我?”

我眨眨眼睛说:“他这样说你,你也可以气一气他啊。”

朱浣宜眼睛一亮,仿佛豁然开朗,声音顿时提高了一个八度,对文楼那边叫道:“景隆哥哥,你要还是这样傲慢无礼,再挑几个月,只怕也没有合意的姑娘肯嫁给你!”

李景隆并未走太远,闻言果然停下脚步,回头看了一眼,但是他看的并不是朱浣宜而是我。看来刚才我“教唆”

朱浣宜的话让给他听见了,我装作若无其事,拉着朱浣宜和朱紫玉就走:“走吧,我们回东宫去聊,别在这里打扰允炆哥哥了。”

朱允炆眼看着这一幕好戏,点头笑道:“你们去吧。”常妃也很喜欢朱浣宜,映柳阁中有了她,顿时热闹了起来。

晚间我问过银萍才知道,朱紫玉本来是蓝玉之子蓝炎的未婚妻,昔日我和蓝炎在秦淮河畔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其人品貌皆属上乘。蓝炎因父亲之故惨死,朱紫玉心中痛楚可想而知,难怪她会郁郁寡欢。

朱浣宜聪明顽皮,是安平王的独生女儿,其母确实是外邦女子。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四面八方贡献来不少异族美女,他将这些美女分赐给王公大臣,以至于朱家的宗族后裔里有不少的混血儿。

朱浣宜来到东宫以后,她在常妃等人面前丝毫不敢造次,只要一回到阁中,就充分发挥出她活跃气氛的能力,我每天陪着她玩这个玩那个,时间过得快了许多。

九月即将过去,燕王已经离开金陵半月有余了。

晚间,我更衣躺下,迷迷蒙蒙中仿佛看见顾翌凡在我面前微笑,心中一阵温暖,忍不住扑入他怀中,却只见他英俊的面容瞬间变色,推开我冷笑道:“蕊蕊,你的心里还有我吗?你既然已经爱上了朱棣,还惦记着我做什么?”

我拼命摇头,拉着他的手,眼泪落下:“翌凡,你是我最亲最爱的人,我怎么可能忘记你?我永远都是你的蕊蕊,永远都是啊!”

顾翌凡决绝的背影消失在我眼前,我欲哭却已无泪,突然感觉到有人拥我入怀,柔声说道:“蕊蕊,你还是不能忘记他吗?难道我对你百般呵护,万般宠爱,还是比不上他在你心中的地位?你还是不能将心中的记忆抹去吗?”

我抬起头时,看到了燕王紫眸中那落寞的神情。我伸手抚摸他的面颊,低头在他怀中抽泣着说:“我并没有骗你,我爱你也是真的。”

话音未落,却听见他在我耳畔轻轻说道:“蕊蕊,你看清楚,我到底是谁?”这声音让我惊愕抬头,却意外发现抱着我的人正是顾翌凡!

我从梦境中惊醒时,发觉朱浣宜衣服穿得整整齐齐站立在我床前,她看见我醒来,拍了拍胸口,急急忙忙说道:“蕊姐姐,你做噩梦了吗?刚才吓了我一跳。”

我回想起刚才的迷离梦境,心口还在隐隐作痛,却觉得奇怪朱浣宜来这里是为什么:“半夜三更的,你还不睡觉去?”

朱浣宜笑嘻嘻道:“哪里是半夜,三更早过了,现在是四更。”我更加诧异,莫名其妙地望着她。

她凑近我,神秘说道:“蕊姐姐,我今天想玩点好玩的东西。”然后悄悄在我耳边说出她的想法。原来她是想看看朱元璋在朝堂议事是什么模样。

她的计划是四更时就溜进去,趁皇帝和大臣都没上朝,提前在金銮殿中躲藏好。

她的脑子里的想法实在是千奇百怪,我正在犹豫,她又央求道:“蕊姐姐,我知道宫里除了你,绝对没人敢陪我去,就陪我这一次好不好?”

偷偷看一看皇帝上朝议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反正也睡不着,于是答应了她。我们很顺利就溜进了勤政殿,这里正是朱元璋朝见群臣之处。

勤政殿的太监侍女们起得格外早,不到四更,就已经将殿内殿外打扫得一尘不染,来自苏州的特制金砖铺设的地面上,闪耀着被桐油擦拭过的灼灼光彩。一尊雕龙金漆宝座巍然屹立在高高的七级台阶之上,宝座后面的七扇屏风都是纯金所制,雕刻着形态各异、面目狰狞的五爪金龙。

任何人只要坐到了这个宝座上,自然就会有一种不怒自威,君临天下的气势。

五更钟响,一阵阵脚步声向金殿内传来。我和朱浣宜对视一眼,迅速躲到了金龙屏风的后面。只见群臣鱼贯而入,文官武将分别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秩序井然,丝毫不乱。

过了没多久,几声太监传报:“皇上驾到!”百官匍匐于地,叩首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身着龙袍的朱元璋在众臣的三呼万岁声中,登上金阶,缓缓坐了下来。旁边侍立太监随即上前宣例行公事的套话:“众臣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只见一人低头出班奏道:“微臣曾与数名同僚联名写奏折一封,恭请皇上圣裁。”正是老臣汤和。

朱元璋说道:“朕已经阅过了。你们所言之事,朕何尝不是日夜忧心,国中不可久无储君,朕是该立太子了。只是立谁朕还需斟酌,今日正要与各位爱卿商议。”

我心中暗惊,没想到这么凑巧,恰好让我碰见朱元璋计问群臣立何人为太子的精彩场面。群臣面面相黜,不敢轻易出列回答。

朱元璋道:“朕既然问你们,有什么想法都尽管直言说来,说对说错都没关系,有什么好顾虑的?”

终于有一人出班说道:“臣以为燕王殿下仪表堂堂,雄才大略,有皇上之风,堪立为太子。”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金殿中议论之声四起。

随即又有一人出列,奏道:“臣以为万万不可。”按历史记载,此人应该是翰林学士刘三吾,一个起自田间、博通经史的宿儒。朱元璋道:“你说说看,为何不可立燕王?”

朱元璋的话语分明是支持他继续说下去。

刘三吾朗声说道:“有两不可。太子世嫡承统,乃是礼制所定,岂能随心所欲更改?此其一;废长立幼本是国之大忌,若立燕王,皇上将置秦王、晋王二位殿下于何地?此其二。”

朱元璋欣然道:“那依你之见,朕的太子当立何人?”刘三吾毫不犹豫说道:“皇长孙业已成年,仁厚宽攸,可堪承袭大统。若能立为皇太孙,必定四海归心,请皇上三思。”

殿中众臣一眼就明白了朱元璋的态度,纷纷出列启奏,要求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见状哈哈大笑道:“既然你们都是如此认为,朕也不必再思了,朕即日就立允炆为皇太孙,你们也可以安心了。”

刘三吾道:“皇上圣明,有皇太孙为储君,实乃我朝苍生万民之福祉。”我躲藏在屏风背后,心道你恰好说错了,这恐怕未必是什么福祉,而是一场灾难的开始。

群臣散去,朱元璋也在太监宫女的簇拥之下离开勤政殿,偌大的金殿内又沉寂下来。朱浣宜从屏风后伸出小脑袋,四处看了看,对我说:“蕊姐姐,他们都走了!”

我和她一起出了勤政殿,从御花园中经过,恰好碰见朱允炆迎面走来。他身边的太监似乎在低声耳语什么,朱允炆虽然面不改色,却掩饰不住兴奋的神情。宫中太监们时常暗中互通消息,其中不乏趋奉未来天子之人,朱允炆想必已经知道了皇帝早朝时金口玉言说出将立他为太孙,此事已成定局,只待圣旨颁下。

朱浣宜一看见了他就说道:“允炆哥哥,恭喜你要做皇太孙啦。”她停了一下,又说:“不对,我应该叫你太孙殿下,不可以再叫你允炆哥哥了。”

朱允炆微笑了一下,说道:“你们是我的妹妹,又不是朝臣,叫我什么都没关系的。”

朱浣宜心直口快,接着说道:“我们是可以叫你哥哥,那皇叔他们呢?他们若是见了你,是你先拜见他们,还是他们先拜见你?”这个问题可把朱允炆给问住了。

朱允炆一向孝顺,对诸位藩王都是必恭必敬,但是如今他的身份地位已经不同了,按道理秦王他们都要先拜储君。但是要朱允炆坦然接受叔叔们的叩拜,他恐怕一时也难以接受。

他愣了一下,说道:“百善孝为先,若是皇叔他们来见我,我会先行子侄之礼。”看来朱允炆的脑子里依然充斥着儒家思想。

一名御前太监匆匆而来,跪地禀道:“皇上有旨,宣长孙殿下至宣化殿见驾。”朱允炆不敢迟误,跟随他而去。

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昭告天下,册立已故懿文太子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授命洪武进士黄子澄任修撰一职,侍读东宫。十月初,秦王薨逝于西安王宫。

同时,太原传来消息,晋王卧病不起。其他诸王看似都很平静。但这平静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汹涌暗流?难道这些强大的藩王们真的甘于平静吗?

秦王已是强弩之末,无法承受这样的打击;晋王的卧病,分明是一种消极的对抗;驻守边塞手握重兵的诸王,又有谁愿意对这个年不及弱冠的小侄子俯首称臣?

圣旨颁下后,常妃、吕妃高悬了半年之久的心终于落地了。东宫上下一改往日的凄清景象,又恢复了一片生机。

冬至时节,东宫照例设宴,常妃和吕妃喜听昆曲,小小戏台上旦角所唱正是《牡丹亭?游园惊梦》,我和朱浣宜一起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眼前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朱浣宜对此丝毫不感兴趣,只顾东张西望。

她拉拉我的衣袖,悄声说道:“蕊姐姐,我怎么觉得今天有些奇怪?”我问道:“哪里奇怪?”

她指了指常妃身侧那几名少女,说:“你看!我认识她们,都是朝中二品以上官员家的女儿。”

那些少女个个装束雅致,举止端庄,她们不断注意着身边的常妃和吕妃,眼睛却偷偷睨向另一侧端座的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却是专心致志陪常妃看戏,根本就没有看她们一眼。

我心中立刻明白,对她说道:“母妃她们是暗中给哥哥选妃子呢。”

朱浣宜忽然站起身来,我拉她不住,她已经走到了朱允炆的面前。不知道她和朱允炆嘀咕了几句什么话,朱允炆立刻转移视线,目光投向了那几名少女。

等到她转身过来时,我看见她面带得意的笑容。那些少女见年轻的皇太孙注目自己,一个个都娇羞无限,更加矜持。

我剥开一颗新鲜的龙眼,递给朱浣宜道:“你跟他说了些什么?”她开心大嚼,低声说:“我只是告诉他,要他选啊!他不看,怎么选得出来?”

她竟然直截了当跑去告诉朱允炆,要他在那些女孩子中选一个,我哭笑不得,说道:“你以为意中人是随便选得出来的吗?”她反倒很迷惑,说:“为什么不能?”

我说:“好,那就说你自己吧,如果要你在你认识的人中间选一个嫁给他,还要在一起过一辈子,不准反悔,你能选得出来吗?”

她托着下巴思考了半天,说:“除了皇叔和哥哥,我认识的人不多…三皇叔最和气,四皇叔最帅,不过我最喜欢和十七皇叔一起玩!…允炆哥哥只喜欢写写画画,和他在一起太闷了;景隆哥哥又帅又能干又会玩,却总是不理我。”

我不禁失笑,她评价好男人的标准是“能够和她玩到一起去”,于是说道:“所以,你该知道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有多难了吧?”

她轻轻点了点头,似有所悟,说道:“那我还是选景隆哥哥好了,他不冷淡我的时候,对我真的很好。”

我留心观察她的神态,或许这个天真烂漫的小郡主已经暗暗喜欢上了李景隆,只是她自己还没有发觉而已。

我们正在桌旁窃窃私语不休,外面太监来传报:“曹国公求见娘娘和太孙殿下。”才说到李景隆,没想到他就来了。常妃道:“宣他进来吧。”

李景隆神态庄重,进入殿中,对常妃等人一一行礼毕,才开口说道:“臣听闻二位娘娘都喜欢狸猫,机缘巧合下得到几只,特来献给娘娘赏玩。”

他身后跟随之人将手中所捧大红锦缎面的盒子打开,里面果然是三只一模一样,玉雪可爱的小猫,猫眼睛呈现碧蓝之色,身上的白毛连一丝一毫的杂色都没有,圆溜溜的大眼睛正打量着周围的人。

常妃、吕妃见之大悦,吕妃伸手抱起一只小猫,那猫立刻依偎在她怀中,吕妃见状即夸赞道:“果然是有灵性!”

常妃笑视李景隆道:“难得你这样有心,恐怕不是机缘巧合得来,是你费尽心思寻来的吧?”李景隆答道:“无论怎样得来,能让娘娘开心一笑,臣就知足了。”

常妃抿嘴一笑,目光扫向我和朱浣宜身上,说道:“你那点心思我早猜到了几分,只是现在还不到时候,过些日子再说。”李景隆低头,恭声说道:“娘娘本是慧眼。”

他们二人似乎在打哑谜,说一桩只有他们二人才知道的秘密。

李景隆最近来东宫十分频密,而且分明是在刻意讨常吕二妃的喜欢,朱允炆正位东宫以后,趋奉的朝臣官员不计其数,都在尽力巴结这未来的皇上,李景隆多来走动走动也无可厚非。

朱浣宜也凑近去看那几只小猫,逗弄它们玩耍,对李景隆说道:“景隆哥哥,我也好喜欢它们!”盒中小猫憨态可掬,伸出小爪子去抓挠她的掌心,逗得她笑出声来,李景隆见此情景,也不禁浮现微微笑意。

没想到朱浣宜和那小猫玩闹过了头,去拔它的胡须,小猫受惊跳起,在她的手背上抓出了几道深深浅浅的血痕,她回头向李景隆娇嗔道:“啊,你的小猫好坏,居然抓我呢!”

李景隆赶紧走近去看她的手伤,说道:“你不先去惹它,它怎么会抓你?”常妃早已命道:“快去拿伤药来给郡主敷上!”

我想起上次纪纲给我天山雪莲所制灵药,未用完的被香云收起携带,映柳阁中还有一些,站起身道:“我那里有灵药,这就去拿给妹妹,虽是小伤,若留下疤痕就可惜了。”

朱浣宜听到我说“疤痕”,吓得忙说:“蕊姐姐你快去拿啊。”

我正好觉得殿中有些喧闹,借故走出准备回映柳阁,没想到李景隆竟然也跟着我走了出来,在我身后叫道:“郡主请慢走,我陪你一起去吧。”

我觉得他有些奇怪,止步回眸说道:“不过几步路而已,我用不着人陪。映柳阁是我们姐妹的闺房,你怎能随意接近?”

没想到李景隆竟然面红耳赤,一时答不上话来。我这才觉得刚才说话的语气太重,憷得他有些尴尬,连忙解释道:“我并不是说你举止失当,只是…”看到向来高傲不凡的他竟然也有理屈词穷之时,忍不住笑了一下,接下来的话就没有再说下去。

他低头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锦盒,说道:“今天是冬至节,福清郡主喜欢小猫,那小猫就送给她了。我另有件礼物想送给郡主。”

他随后跟着我出门,原来是要送我礼物,大约他是见常妃和朱浣宜都有小猫,怕我怪他厚此薄彼,得罪了我。此人处事确实八面玲珑,颇有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我不便拒绝他的好意,随手接过,料定是珠宝玉石之类,并未打开置于袖中。他见我坦然接受,微微一笑道:“刚才是我失言,郡主请速去速回。”转身即回殿中。

晚间,朱浣宜和银萍等侍女还在与那只小猫玩耍,她对那小猫视如珍宝,亲手喂饲,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雪圆”,此刻正趴在它面前说:“雪圆,以后我就是你的主人了,你再不能咬我抓我,听见没有?不然我可就要打你了!”

我在灯下展开那精致锦盒,里面果然是一枝碧玉珠钗,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钗体中央镶嵌着一颗红色宝石,盒底还有一张散发着淡淡松香的小纸笺。我心生疑惑,将那纸笺展开,其上题着数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语出曹操《短歌行》,曹操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之句,借以表达自己当时求才若渴之心,原作却是一首情诗。“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李景隆写这么暧昧的诗句夹带在锦盒之中给我,难道他是在向我表达爱慕之意?难道他和常妃之间的秘密不是朱浣宜而是我?

古代的钗和簪都是定情信物,我今天却冒冒失失接受下来,或许会让李景隆误会我有意于他。我暗下决心,明天一定要将锦盒玉钗退还给他,对他解释清楚。

朱浣宜抬头笑道:“蕊姐姐,快来看,雪圆舔我的手了!”她的目光投射到我手中的珠钗上,讶然惊叫道:“中原一点红!怎么会在姐姐手中?”

我听她叫出那碧玉珠钗的名字,看来不是平凡之物,她在安平王府中见多识广,遂问她道:“你可知道它的来历吗?”

朱浣宜放下雪圆,自我手中接过那支珠钗,置于烛火背面,火光映射在那中央红宝石之上,我仔细端详,只见那宝石与原来灯下所见大相径庭,不但呈现异彩,而且隐隐浮现一朵莲花图案,似在迎风招展,宛若真实的花朵。

她神情得意,说道:“蕊姐姐可看出了它的特别之处吗?”

我脑海中极力思索回忆,不知道哪朝哪代有这样的奇异珍宝,李景隆竟然将如此珍贵的宝石送给我,我更加不能轻易接受。我点点头。

朱浣宜接着说道:“姐姐所见中央这颗红宝石中的莲花,正是西方圣教之物,常伴身边可保容颜青春常驻,是我父王破元时在元朝皇帝的后宫里得到的。据说是宋朝花蕊夫人遗物,然后父王就把它进献给了高皇后。”

安平王进献给马皇后的宝物,如果能在李景隆手中,一定系马皇后所赐。马皇后并没有将“中原一点红”留给皇子公主,而是给了曹国公家,足见生前对其恩宠。

五代时蜀主孟昶宠妃徐氏,精通诗词,貌美如花蕊,孟昶封其为“花蕊夫人”,后蜀为宋太祖赵匡胤所灭,蜀兵大败,孟昶偕花蕊夫人入京降宋。孟昶死后,宋太祖听闻花蕊夫人才貌,欲纳其为妃,花蕊夫人写下诗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面斥赵匡胤后,自尽而死。

花蕊夫人和唐蕊相似,也是蜀中青城人氏。我笑道:“原来是花蕊夫人遗物,难怪有如此异彩。我今天偶然所得,不过它本不该属于我,明天我就将它物归原主。”

朱浣宜瞪大了眼睛说道:“这么好的东西蕊姐姐也不要啊?”

她年纪虽不大,却很注重容颜保养,脸上长了一颗小痘痘或是起了一个小红点,都要在映柳阁中愁眉苦脸半天,看到传说中的“驻颜圣物”,难免艳羡不已,我却根本不相信这些玉石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人没有必要抗拒时光的流逝。

看到朱浣宜拿着珠钗欣赏,那爱不释手的表情让我心中不由一动:既然李景隆将珠钗作为定情信物,为什么不促成他们这桩美满姻缘?

他们二人郎才女貌,门第年纪都相称,朱浣宜本来就喜欢他,她那天真可爱的性格和明丽的模样也颇招人疼爱,李景隆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见。即使他对我一时有意,只要我对他说明情况,料他也不会过于执着。

我心中已有主意,对她说道:“我不要。让它去有缘之人身边吧。”朱浣宜并未深究我话中之意,点头说道:“蕊姐姐说得对,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强求不来的。”

朱允炆成为太子之后,身边侍读都更换了人选,李景隆也不在皇宫的御书房中,我要见他只能等待机会。

次日午时,我私下嘱咐东宫的看门小太监喜福,若是看到曹国公进宫来立刻通知我,喜福神神秘秘笑道:“奴才记住了。请郡主放心,奴才一定牢牢帮您看着东宫的大门。”

我知道他是误会我想见李景隆,也不想分辨,心想日后你自然就知道了。因想到江琦怀病了些时候,正要往东宫里面走去看望她,只见一名太监慌慌张张跑来,急道:“奴才奉胡顺妃娘娘之命,求见常妃娘娘!”

我站住问道:“你们怎么了?出了什么事情?母妃刚歇下午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