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儿,即使挖不出那泉眼,咱们也不算亏了,别的地方经营好了,二百两几年就出来了。咱们不算亏。”

“那要是真的别的地方也发烧了,咱们那片就全废了!”胡氏很是难受。

“不会的,那不过是无知之人说的话,哪里就能传染了?这事儿,咱们先不要往外说,大郎,你最近就带着人去庄子上,好不好的也试试,挖不倒也不要紧,咱们另外想办法。”

“爹,就是挖不到,他们觉得那片地儿是废料,咱们可不能当成废料,那地儿不是比别处都热吗?可以在上面晒东西,去水分比别处都要快呢,而且,我还想了,不如在那边盖房子呢,到了冬天,在上面铺上地板,多暖和,比烧炭要好的多了!”纯天然的供暖设备啊。也就是别人不会朝这方面想,任何东西只要弄好了,就有它的用处!

“对啊,榆儿说的对!”杜二郎也兴奋起来,“这样的房子,别处都没有呢。”

胡氏听了也笑了,“你这丫头,倒是会想,那到了夏天,不就是热死了?”

杜榆道:“夏天就不住人呗。”其实还有桑拿屋呢,再有就是在里面再铺上厚厚的一层土,也可以弄成蔬菜大棚呢,冬天就能养出蔬菜来,什么好东西都要靠想啊。

所以他们绝对不会亏。

李文书又鼻青脸肿的上门来了,胡氏想给他没有好脸色,只不过想着自己丈夫说的话,就闭上了嘴。

而李文书这次过来是给杜有忠赔罪的,他真没有想到那董老二把自己也给摆了一道,最后把杜有忠给坑了。

董老二把庄子给卖了,手头上有了钱,等李文书去拿那五两银子的好处的时候,两人喝了酒,董老二就得意洋洋的把自己庄子上的事情说了出来。

李文书一听,立刻就把这董老二给揍了一顿,当然董老二虽然喝醉了,可是也不是不会还手的,

于是李文书就成了这副德行。

“杜大哥,我真是被猪油蒙了心了,我怎么就听了董老二那个人的话了呢?我对不起杜大哥您!都是我的错!大哥你要打我骂我都成,我绝无二话!我手头上没有钱,大哥,你放心,我一定想办法让那个董老二把你的钱还回来!”

他也真是被自家老娘的病给逼急了,为了那五两银子,就做出了这个事儿,太没有脸了!

杜有忠忙道:“李兄弟,这事儿也不能怪你,庄子既然买了,我也没有退回去的打算。左右不过是那一块儿,影响不大。”

“那要是过一段时间,别的地方也那样了,杜大哥你岂不是全都赔了?”这事情可说不准,“杜大哥,你别担心怕得罪了那董家,董家现在也就是拔了牙的老虎,一点儿威胁也没有了。”暗算他,李文书别看只是个文书,到时候有的是绊子给他使。

“杜大哥,那地方董老二那个杀才也让人挖过,根本就没有挖到泉眼,要不然他也不会给卖了。我看还是还给那董老二就好。”民不与官斗,杜大哥是举人呢,要是想弄他,也是不困难的。

李文书是真的为杜有忠着想,杜有忠说道:“如果真是那样,就算是我财运不好,好在别的地方都是好的,过几年我就回本了,也算不得什么了。李兄弟,你也不用自责,当初你本是一片好意,若是我们连这个都不明白,只一味的怪罪你,那我们也失了下乘了。”

杜大哥这是信任自己,才会拿出钱来,买了那董老二的庄子呢,都怪自己,没有看清董老二是个什么人。尽管杜有忠这么说,李文书还是很自责。决定以后再将功折罪,好好的报答杜有忠。

这样又过了一个来月,天气进入了深秋,更冷了起来,这天杜大郎是骑着马回来的,一进门,脸上都带笑。

“爹,那泉眼找出来了!”杜大郎笑着对杜有忠说道。

胡氏,二郎还有杜榆都围了过来,杜大郎说道:“说来也巧,那片地靠近的山头,当初有一棵老松树枯了,庄子上的人就把这松树给砍了当柴火了,只是地下面的树根没有刨,刚好这几天天气冷了,我们说着说着,就说到了树根烧火起来,更耐燃一些,就有人想到了这棵松树根,于是带着人去挖,这一挖,就挖出来水来了,还是热的,爹,你说巧不巧!”

原来这源头是在山上呢,怪不得董老二他们没有挖出来!还是被树根给埋着,看来这源头也挺小的,不然早就自己流出来了。

不过难怪那松树会枯死,上来了那么热的水,不枯死才怪。

“爹,咱们把庄子给卖了吧。”杜榆说道。

杜有忠听了点头,“是该卖掉了!”

胡氏忙道:“这不刚找好了泉眼,怎么就给卖了?”她不理解啊。

杜大郎和杜二郎都解释道:“这温泉留在我们手里,肯定很多人都想要,咱们也护不住,还不如找个护得住的人家,卖给他们,也免得我们天天还担心。”

胡氏听了忙说道:“对,是这个理儿,是该卖掉。”他爹不过是举人,肯定斗不过别人那,而且他们还不是青阳县的人,自然更是被地头蛇欺负了!

要把庄子给卖掉,当然得找有足够实力的人了,不然照样是个麻烦。

其实最有实力的应该是县太爷了,只是他也不是本地人,到了任期了,他就会离开这里,所以还是找青阳县本地人好了。

青阳县的另一个大户张家,旁边王训导的女儿,不就是嫁到了张家吗?

听说这张家和京城那个什么侯的张家是一个宗族的,这样的人家,应该有能力接盘。只要稍微放出点风声,张家要是有意思,就能过来说这个事儿。

杜榆他们猜的没有错,在杜榆故意在王家那边的王太太漏了点风声后,王太太就找了她女儿了。

王太太的女儿的丈夫长得特别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到现在那王氏都没有生育。

可是这个时候,不能生育,一般都是觉得女人有问题,王氏虽然嫁到了张家,把丈夫也拿捏在手,可是毕竟没有子嗣,也矮了一头。加上她丈夫也不是张家的嫡支。王氏可谓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111 赚钱

王氏听了她娘的话,心里就动了,“真的有那回事儿?找到了泉眼?”

王太太道:“我是你娘,我骗你干什么?不过他们也不是青阳县的人,准备把那庄子给卖了,我看那,真的能赚个大钱来,人的运气,真是说不好,我跟你说,你不是说你们家京城的什么侯爷还有太夫人的,就喜欢泡温泉吗?你要是把这事儿给办好了,不愁在你们张家立不了足。”

“娘你说的对,这事儿要是真的,我可真要好好看看了!只是不知道他们要卖多少钱!”

“我的傻丫头,你还准备自己买下来?这可不成!你直接把这事儿让女婿告诉家主,然后他们去和杜家商量去,不管怎么说,这里面也有你的一份功劳。”自己女儿手头上真没有几两银子,哪里能买的下来一个带温泉的庄子?

王氏说道:“那的让我弟弟去说这个事儿。”

王太太道:“唉,你还是想不明白啊,这事儿,应该让女婿去说,女婿得了本家的好,自然会记得你的功劳,这女人那,嫁了出去,夫婿才是自己一辈子的依靠,我知道你心疼你弟弟,可是,你真要不告诉你夫婿,只告诉你弟弟,那么以后女婿也会记恨你的,好好过日子吧,别的娘也不会多想的。”

也不知道那边是怎么说的,总之过了几天,张家就来人了,那时候杜有忠去县学不在了,是杜大郎招呼的。

来人也挺客气,好像是张家几房的爷们。说着就要去看看那庄子,杜大郎骑着马带着人去看了。

说是看过之后,再回去商量商量,杜大郎也没有意见。张家毕竟不是地痞无赖,不会干出这种强抢的事儿,而且杜有忠不是平头百姓,是有功名的,还是学官,这种身份的人,谁也不会那样找晦气。

结果最后张家特别满意,出的价钱也痛快,毕竟张家是大户,人家的铺子也是好多好多的,背后有靠山,做生意也比别人强。

何况,如果这个温泉庄子弄好了,那么得了京城本家的喜欢,得到的好处就比这一千二百两要强多了!

本来他们每年送的礼也都是好几千两呢,这庄子又是在本地,拿不走的,本家的人也只不过回来泡一泡的,就能得到好多好处的。

加上杜有忠本身也是个举人,给这个价钱也值。

所以原来的二百两买的,直接成了一千二百两卖的,翻了六倍!

原本的坏事变成了好事儿。杜榆家里,解决了这个烫手山芋,还赚了钱,心里很是痛快。

当然,张家要求这事儿低调一些,杜家的人自然是不可能到处宣传,就是王太太那边,也被告诫了一番,不要到处说这个事儿。

所以杜榆家就低调的发了财。二郎还感慨,这样的事儿要是多来几次,不知道有多好。

胡氏却道:“这一次是运气,咱们哪里能处处这么好运,要真是那地就是个发烧的地呢,二百两就全亏了,做人还是要踏实才成!”

这次的事儿,杜有忠和杜大郎都从中得了经验教训,杜大郎是打听情况不细密,所以就差点上当,不过年轻人嘛,遇到这种事儿了,也能长经验教训,能很快的成长。

而杜有忠打算以后,这买田买地的事儿,还是要慎重,不能因为要给家里置办产业就万事不仔细了。

当然,杜有忠当时要买那个庄子,也是因为基本上不错,加上李文书是中间人,李文书本来一片好心,结果也被瞒着了,杜有忠是对朋友还是很信任的。加上还派了大郎去看,问题不大,所以下手买了。

总之人无完人,杜有忠也会犯错,不可能事事都做的对。但是杜有忠有担当,哪怕错了,也会想办法去弥补,而不是抱怨这个,埋怨那个,不像个男人。

齐太太当然也知道了这个事儿,和齐大人笑着说道:“可惜了,要是老爷还在这里连任,我就也去买了,那么一大片的温泉庄子呢,弄好了,不得值上万两的银子?”哪怕不卖,也留着自己去泡泡澡解解乏。

齐大人也笑道:“张家买去了也好,不然真的我们拿钱买了,到时候有人故意找茬,也会拿这个说事儿。”尽管是自己的银子买的,可是别人也会猜疑。

“是,老爷说的对,是妾身考虑不周了。”齐太太忙说道。

不过这杜家,倒是挺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手里守不住这个东西,就卖了,价格也不算高。这要是在京城,一个温泉庄子的一万两都不止呢。

何况,要建这温泉庄子,手里没有大量的银钱,也是白搭,所以齐太太才说杜家是识时务。

“可惜了!杜家这样好的人家!”齐太太叹道。

齐大人想到自己的大女儿的事儿,心里就恼火,不过他倒不会把自己的大儿子和杜家的女儿说到一块儿去,毕竟是自己的嫡长子,京城里亲戚也多,随便说一个,也比杜家要强。

唯一的一个合适的,又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

罢了,和杜家的事儿,他也不要想了,以后尽量重用杜有忠就好了,他明年任期就到了,青阳县这里的一切都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了。

再说那董老二,自从知道自家原来的庄子上真的是温泉庄子后,那叫一个后悔,那叫一个只跺脚。

可惜,现在这庄子直接成了张家的,他不可能去张家再买回自己的东西。

早知道那时候和李文书要闹掰的时候,就顺道把那庄子再给买回来就好了,如果是那样,现在他还愁什么?

可惜千金难买早知道,这一切都晚了!

至于李文书,他还真没有放在眼里,不过是县衙的一个小吏,还在自己这边赚钱呢,还敢打自己!以后有他好看的!

这董老二还没有等到自己给李文书好看的,结果自己的一个店铺却查到了偷税,直接就弄到了县衙那边,董老二好不容易得到的二百两,也给赔了个干净。还把铺子给封了。

这下子生意也不能做了,他老婆和孩子天天和他闹,最后才知道,他老婆不可以在县城住了,说是没有脸在县城呆下去了,他要是不走,她就带着孩子们走。

董老二的老婆也是没有办法了,生怕这董老二在县城又天天耍,把手头上的钱都给浪没有了。

还不如拘在乡下,好歹也能过日子。

董老二被老婆和孩子闹得不行,加上手头上的钱是日渐稀少,生意还做不成,没办法,只能打包带着孩子们去了乡下安顿下来。

从此就再也没有在青阳县城再得瑟起来。

李文书知道董老二灰溜溜的回乡下去了,心道,算他识相的早,不然还得让他破破财!

因为齐大人是明年就卸任了,所以到了冬季的时候,事情就没有那么多了,而且大家也知道了,吏部那边也给青阳县定下了县太爷的人选,人家正在从京城往这里赶呢。

杜榆他爹是学官,这换了谁做县太爷,倒是关系不大。

不过本来最有希望升上去做县太爷的周县丞,这次没有能如愿以偿,这心情就不怎么好。

齐大人是功德圆满,听说考绩都是优,这次回京城十有八、九是要升上一级的,不定要当上知州或者通判同知的。那时候虽然是在知府手底下做事儿,可是品级却上了一级,这年头,谁不希望能升官那。

杜榆他爹从进入腊月,就和周教谕在商量明年的县试的事情了。没办法,明年是新旧县令交替的时候,这个要是做不好,新县令不会怨旧县令,只会怨他们做事没有做好。

上次卖庄子的钱,杜有忠还是交给了胡氏,毕竟这些钱,是他们从私房里拿出的二百两,加上全家一起想办法才赚的,也不是说杜有忠自私,在老家那边生活过的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他没有把这一千二百两拿回去,也是合情合理,毕竟以后也要应酬,还要过几年去京城赶考,加上两个儿子越来越大,他得为他们考虑。

如果老家那边过的苦哈哈的,他还把银子揣到手里,那就太不是东西了。

杜榆觉得自家爹这样打算也是挺好的,毕竟老家那边,他们从来不要银子的,都是靠自己爹的奉银在过日子。

也就是说,那二百亩田的收入,他们从来不插手的,都是老家那边拿着呢。

她爹又不是愚孝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拿银子,什么时候该贡献出来。

是人都有私心,杜榆觉得他爹做的很好了。

不过,他爹也是心甘情愿用那二百亩地养活一家老小的。

杜榆他们有了那一千二百两,日子还是和以前过的一样,并没有变得奢侈。

而进入腊月后,杜榆就和娘开始天天上街了,买东西,准备回去的时候,都带回去。

胡氏准备给杜榆兄妹三个都做一身皮毛的衣服,穿在身上又好看又暖和。

“娘,还是先给爷爷和奶奶买吧,我们以后再说。”杜榆说道。

“你奶奶啊,她舍不得穿那,没事儿,别怕你奶奶说,咱们在外面,穿好点也是体面,这话你奶奶也给我说过的。”

 

112 聚散

“你奶奶和爷爷的,我也准备着呢。”就是家里的四郎和樱儿,胡氏也有准备。

胡氏自己不准备穿那皮毛的衣裳,如果自己穿了那么好,而几个妯娌还没有,容易让几个妯娌心里不得劲儿。

但是她不能委屈自己的孩子啊。现在又不是买不起,所以就是要给杜榆他们兄妹三个买一件。

到了皮货店,选了好几个皮子,皮毛衣服她自己也不会做,怕浪费了,所以就找到那成衣铺子,岀工钱请人做了。

这样算下来,一件衣服也得好几两银子呢。不过胡氏还是咬牙买了。

好歹也是赚了一千两银子是吧,再说还有丈夫的俸禄呢。

杜有忠这个训导除了俸禄,别的东西还没有当书院先生的时候得的多。

毕竟他这个县学就是清水衙门,人也不及锦溪书院的多。

而且杜有忠也不是那种找学生要东西的人,不过到了年底,县学的秀才们,都要么是自己来,要么是派家里的老婆来,给教谕和训导他们送东西了。

杜榆还看到有一个秀才娘子都头发花白了,还拎着一篮子鸡蛋上门来送礼。

自家要是不要,她都不走了。非要让自家收下来,最后没法,只能收了。

在这些人心里,你把东西收了,以后才会尽心教她丈夫呢,不收那就是他们心里不安。

这位秀才娘子的丈夫是个老童生,好多年后才考上秀才,现在也头发花白了,只是还没有放弃继续科考。

可见这科考真的是让人入魔,哪怕都五六十岁了,也会再接再厉。

齐太太因为要回京了,收拾箱笼后,发现许多东西,可以不用带回去了,毕竟在京城里,这些衣服的样式都已经落后了。

所以除了给身边的丫鬟仆妇送了些衣服外,那些上好的,也给了同僚家里。

杜榆和胡氏都收了好几件衣服,还有些皮毛,看着虽然不是新的,但是也很好了。

另外给了胡氏好几身衣服,都是云锦料子,好看又华丽,齐太太也没有把齐大小姐的衣服拿出来送人,不然真的很尴尬。

到了开春的时候,齐太太就要提前一步离开青阳县,齐大人是等着来接任的县令来后,把事情交接了,才会离开。

不过即使要离开了,齐太太也是进入腊月了,就时不时的赴宴,毕竟齐大人可不是灰溜溜的走的,人家是要朝上升的,如果直接到了青阳县所属的州府当上官,那么就还是顶头上司,不能得罪的。

就算不是顶头上司,人家也是官呢。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攀上交情了。

连杜有忠和胡氏也是隔几天就有宴席,杜榆自觉已经吃的都胖了几斤了,脸都变圆了。

而大郎和二郎这一年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大郎跟县丞家的公子和县尉家的公子都很熟悉,当然,是他那个年龄段的。连王训导的儿子都和大郎关系挺好的。

就是二郎,因为齐鹏举要走,还自己请了他在外面吃饭了的。不过,跟了一个小陪客齐鹏飞。这小子还跟杜二郎说,以后到了京城直接去找他,他尽地主之谊。

估计明年他们从杨柳村赶回来,齐太太和两个儿子都已经出发了。

但是这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没有哪个朋友是一辈子都在一个地方的所以尽管有些小小的伤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渐渐的淡忘的。

腊月二十三,杜有忠县学的差事也已经完成,和同僚们告别,带上妻儿和一对东西,做了马车朝云阳县杨柳村出发了。

又是四天的赶路,好在这个时候路上没有积雪,不然真的是要冻死人了。

而杜榆也已经穿上了自家娘给自己买的皮毛的衣服,下面穿着羊皮小靴子,窝在马车里面呢,马车里面还裹了一床棉布,实在是冷,也就不顾形象了。

这次雇了三辆马车,其中一辆是拉东西的,晚上不敢赶路,就只有白天走,因为给的银钱够多,这马车夫对路线也熟悉,所以除了有点儿冷外,杜榆他们也没有怎么受罪。

到了云阳县的时候,他们没有进城,主要是商量好了,等回去后,再去拜访楚院长,而大郎也跟着去拜访未来岳家。

这次也从青阳给他们带东西了。包括楚家二姑娘都有的。

“杜举人回来了!”路上碰到去买年货的乡亲们,看到了杜有忠,忙打招呼。

杜有忠也笑着点头,问了他们去干啥,知道是去办年货,还能说上几句。

而杜榆看着熟悉的道路,心情还有些小激动,一年了啊,都没有回来,真的是快一年了。

远远的就看家自家那青砖瓦房了,不知道是谁看见了这马车,已经去给杜家院子里的人报信去了,所以这马车还有一段路呢,杜榆的四叔和五叔都过来接人了。

“好小子,你这都长得快有五叔那么高了!”杜有全拍拍杜二郎的肩膀,杜二郎也笑了。

杨柳村的人看着这三辆马车,心里那叫一个羡慕,现在不嫉妒了,嫉妒也嫉妒不来,谁叫自家没有能读书的呢。这也是命。不像最开始杜有忠只是个帐房的时候,那时候杜家的日子过的也还不错,比村里很多人都好,可是却有很多人不服气和嫉妒眼红。

现在谁会说那些酸话呢,只想着能不能和杜家攀亲戚呢。